本澳經濟結構中,以博彩業為主的服務業佔據了極大的比例。本澳製造業再現輝煌可以看作是實現經濟多元化的標誌之一,但並非要在經濟結構中佔據主導地位。澳門製造業就算再現輝煌,也只是針對製造業本身而言,未來相當長的時間並不能完全改變本澳的經濟結構。在本澳經濟多元化的過程中,製造業發展如選擇到正確的方向,仍有不少的優勢。如製造業與服務業融合,在很多地方是服務業發端於製造業或者以製造業為基礎,而本澳要實現製造業融合服務業,或者需要逆向發展,走服務業製造化之路,即製造業發展圍繞以博彩業為主的服務業而實現,並催生出新的產業形態,達到經濟多元化的效果。
本澳具備服務業製造化趨勢
1990年代始,澳門工業發展停滯徘徊,陷入困境,未來發展何去何從,澳門各界提出了多種擺脫困境的思路,但時至今日,仍未能尋找到合適的途徑,反而更加衰落。
近年,隨著現代資訊技術的快速發展,製造業與服務業融合已經成為現代產業發展的主流趨勢,也是推動全球產業升級的主要驅動力量。服務業與製造業之間呈現出融合互動、相互依存的共生態勢,不斷催生新產業、新業態,從而推動產業結構由產品經濟向服務經濟轉型,由製造化向服務化、現代化的生產體系轉型。
有研究指出,製造業服務化趨勢主要體現在:一方面製造業的投入產出呈現服務化趨勢。研究表明,目前服務中間投入占製造企業中間投入成本達到70%左右,對生產性服務的有效需求近70%來自於第二產業,其中研發、金融、租賃和商務服務、郵政等行業的中間需求較高。2010年以來,發達國家生產性服務業占全部服務業的比重普遍在60%~70%之間,生產性服務業占GDP比重在43%左右。另一方面製造企業經營呈現服務化趨勢。在工業品的附加值構成中,製造加工環節占比越來越低,而研發、設計、物流等服務占比越來越高。許多跨國公司製造商的主營業務、業務增值、管理模式、贏利來源均以服務為主,有兩成跨國製造企業的服務收入超過總收入的50%,成為名副其實的服務企業。
服務業製造化傾向主要體現在:一方面服務業加強向製造業的滲透。從生產性服務業的增長反映出金融、物流、研發等服務部門,以製造業為主要市場,為製造業服務不斷增加。另一方面是服務企業產業鏈逐步向製造業延伸。在價值鏈上處於主導地位的服務企業,憑藉其技術、管理、銷售管道等優勢,通過貼牌生產、連鎖經營等方式嵌入製造企業共同為消費者提供服務。由於一些服務企業在價值鏈高端掌握了核心技術、核心業務,比如,研發企業擁有自己的發明專利、設計機構擁有自主創新設計、物流公司擁有自己的網路等,這些企業為了尋求全產業價值鏈的增值,利用自身在產業鏈高端的控制力,建立起自己的製造工廠。
製造業服務化與服務業製造化相向發展,使得產業價值鏈重構為一條既包含製造業價值鏈增值環節,又包含服務業價值鏈增值環節的融合型產業價值鏈,與原有單純的服務業價值鏈和製造業價值鏈相比,具有更廣闊的利潤空間和增長潛力,在產業層次上表現出明顯的結構升級效應。
產業集聚不僅是製造業、服務業發展的共同特徵,也是二業融合的主要產業組織形式及空間融合、區域融合的實現形式。各類產業園區、產業集聚區往往成為二業融合的重要載體。如,在一個製藥業集群中,集聚了若干製藥生產企業,同時也活躍著各類為之服務的研發、物流、金融、產品認證、智慧財產權等生產性服務機構以及休閒娛樂等生活性服務機構,共同構成了服務支撐體系,為生產企業提供各類配套服務,推動了產業集群的健康發展。
隨著製造業與服務業融合度不斷提高,新技術、新業態、新的管理模式不斷湧現,促進產業分工更加細化,產業價值鏈的增值環節變得越來越多,一種產品從開發、生產到行銷、配送、維護等,所形成的價值鏈過程開始分解、整合與重構,產品處於生產製造環節的時間只占少部分,大部分時間處於研發、採購、儲存、運營、銷售、售後服務等階段,產業鏈條更多集中在生產性服務環節,這些服務業的效率、增值空間、利潤空間對全產業鏈的影響都很大,因此成為決定全產業價值增值、利潤來源的主要因素,也是全產業控制力的決定因素。
從目前的情況看,本澳起碼有兩個傳統產業是服務業製造化的典型,一是手信食品與連鎖化業態。手信食品,是澳門專門為旅客提供的休閒食品。手信食品僅是休閒食品中很小的一個部分,主要為乾果類、某些肉類中的醃制食品。手信食品在澳門具有很長的歷史,不僅形成特定的產品,也在澳門周邊地區累積了相當的商品聲譽。過去澳門的手信食品以挑擔、手推車的街邊叫賣為主。而今天已經在澳門發展成為店鋪雲集,大中小微企密集的行業。佔據澳門旅遊產品中的頭號交椅,其中的钜钜記、咀香園品牌在香港、內地以及東南亞地區享有盛名。手信食品行業坐大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博彩旅遊業帶來的大量自由行旅客,形成市場需求擴張,以及本土歷史基礎等。另一方面是行業集聚,以及企業集群的力量。正是這種企業集群中產生的企業間相互競爭與資訊交流,促進了這個行業的「專而精」發展,成功地在澳門經濟適度多元化中突圍而出。二是中醫藥產業園具有二業融合的主要產業組織形式及空間融合、區域融合的實現形式。
本澳服務業製造化具稅制優勢
過去100多年,從以福特汽車流水線生產為標誌的大規模製造,到以減低庫存為核心的豐田生產方式,以及後來相繼出現的敏捷製造等新的製造模式,大多數製造模式的變革都是著力於改變產品生產活動及其組織方式,而服務型製造是製造模式根本性的變革,即製造模式變革向服務拓展,讓企業在服務中找到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製造活動包括生產和服務兩類活動。從價值鏈來看,生產所創造的價值約占整體價值的1/3,而服務所創造的價值約占2/3;從過程來分析,生產過程的時間為1/10,而服務過程的時間為9/10。因此,在服務上「做文章」,向處於價值鏈高端的服務轉移,大有可為。
服務型製造包括面向服務的製造和面向製造的服務,是基於生產的產品經濟和基於消費的服務經濟的融合,是製造與服務相融合的新產業形態。本澳擁有比例和規模都較大的服務業,在發展面向服務的製造方面是振興本澳製造業的一個較好思路,尤其是因為近年博彩收入的大幅增長,令政府庫房充裕,相對於區域其他地區,本澳製造業的稅負實際處於最低水準,是吸引製造業發展的有利條件之一。
據內地傳媒報導,中國宏觀稅負到底高不高,爭議存在已久。有專家指出:「2014年稅負率達44%,去年是36%,GDP增速下降到7.4%,消費增速、投資增速放緩,外貿出口負增長的情況下,宏觀稅負還能猛增8個點,我覺得實在不應該。」該專家稱,44%這個數字是通過將2014年上半年公共財政收入、政府性基金、估算的社會保險金以及國有企業交給政府的資本金預算所得利潤全部相加,再除以上半年GDP所得。儘管近年以來,中央多次提出要減少和規範涉企收費、減輕企業負擔,但現實結果卻不盡如人意。
有內地企業稱:「稅負很重,主要體現在增值稅方面,每個環節都要交稅,稅大概是利潤的三倍,利潤微乎其微。比如企業一年交1000萬元的稅,利潤可能不到300萬元。」有內地傳媒進行的實體經濟壓力調查稱,接受記者採訪的多位元企業家表示,稅費跟10年前比,看起來好像沒怎麼動,但在經濟行情不好、企業利潤少、人力成本又上升的「寒冬」,稅的問題就凸顯出來,企業承受的壓力很大。同時,中小企業又面臨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而實體經濟的資金又大量流向房地產、金融、IT等虛擬經濟領域,偏虛脫實成為隱患。內地企業界指:「傳統製造業根本問題是效率低下、成本高企,許多工藝設備非常落後,原料品質下降而價格猛漲。一方面迫切需要轉型升級,另一方面資本和人才卻加快逃離。高科技附加值目前還跟不上,而低成本優勢已經喪失,於是進退維穀,陷入困境。」這樣的情況,與澳門當初製造業衰落時何其相似!
而本澳實行以直接稅為主體的「避稅港」稅收制度,具有稅種少、稅率低、稅負輕、實施收入來源地稅收管轄權等特點。具有:1、稅率偏低,所得補充稅最高只是盈利的百分之十二,是全球低稅率地區之一。2、只有在澳門地區內經營業務或工作所收取的收益,才含括在課稅收益內。3、所得補充稅A組納稅人的年度虧損,可以在續後三年的盈利內扣除。4、自置物業開工廠者,無論個人商號或有限公司組織,都可以申請豁免房屋稅。5、不動產即使於使用的首年度已經按月攤折,第二年仍然可以將其全年攤折率增加至百分之二十,以示優待。6、離岸公司更有多項稅務豁免。
內地很多企業家都希望,政府應該調整原來的稅負政策、用工政策、產業政策,但根據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所副所長周天勇的計算,2014年中國財政供養的各類人員規模為7600萬,比2007年增加了900萬,官民比例高達1∶19。一個人按10萬元算,包括工資、社保等在內,就是7.6萬億元,這些支出是剛性的,這就造成了上層建築負擔重。2014年GDP達60萬億,但政府通過稅收、各種費、各種基金等收走了24萬億,占三分之一還多,留給企業和居民的不到三分之二。中國現在每年有固定的大量財政支出,比如7600萬人吃財政飯的這筆剛性支出,這些制約性因素造成很多政策難以真正落實下去,放鬆管制、解放生產力無法深入推進。
在這樣的形勢下,本澳起碼在稅制方面具有極大的優勢,雖然現有的狹窄土地條件和人力資源條件無法支撐澳門傳統製造業大規模發展,但揚長避短或者有機會創造出新的產業形態。
服務型製造或催生本澳新產業
2008年金融危機以後,包括美國和歐洲在內的發達國家,對於製造業也提出重振和發展的問題。2008年金融危機全面爆發前,美國虛擬經濟過度膨脹,產業空心化問題嚴重,致使美國製造業競爭力嚴重流失,國際競爭地位不斷削弱。美國前總統奧巴馬入主白宮後,力圖為美國經濟增長修正坐標,重振製造業的重要性可與應對「大到不能倒」比肩。以先進製造業為先鋒的製造部門是奧巴馬第一個任期內美國經濟走出金融危機實現穩步復甦的關鍵一環,為其成功連任奠定了堅實基礎,也讓奧巴馬政府嘗到了「甜頭」。美國《國家利益》的一篇文章指出,在其他部門步履蹣跚之時,美國高端製造業的就業和產出都在增長,還幫助美國保持了競爭優勢——包括先進製造業在內的高端產業占私營企業研發開支的90%,以及美國總專利數量的85%,同時主導了出口,每出口1美元商品,它們就占到了60%。還有數據表明,美國高新技術產業出口額約占全球總額的20%,美國通過控制高端環節獲取高額利潤。奧巴馬政府對先進製造業更是青睞有加,奧巴馬本人曾多次圍繞先進製造業發表講話,稱美國只有處於科技創新的前沿,才能在21世紀創造穩定的就業,因此必須要發展前沿的先進製造業,同時還要確保最新的製造業創新誕生在美國,不能讓德國等國家趕超。顯而易見的是,提升先進製造業的國際競爭優勢,有助於美國企業回流本土,增加就業機會,擴充中產階層,吸引外國投資,為美國實體經濟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有分析指出,從產業趨勢看,美國不應再與低製造成本的國家競爭,競相趨劣,而應把精力集中在能產生高價值、提供高薪資、在環保上可持續、短期內不易被其他國家複制的製造業活動,也就是先進製造業。奧巴馬也曾信誓旦旦地宣稱,美國有機會在下一波高技術製造業就業崗位的競爭中壓倒其他國家。
「先進製造」是指製造業對信息技術、自動化技術、計算技術、軟件技術、傳感技術和網絡技術等加以綜合運用,以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改造現有產品製造方式,或研發新產品。先進製造業其中一個新業態是服務型製造,服務型製造以服務提升製造,以製造促進服務,實現製造業與服務業的良性互動、協調發展。本澳或可推進服務型製造模式的實施,進行產業結構調整,促進製造業和服務業實現重大轉變。
首先是面向服務的製造,本澳以旅遊博彩業為主體的服務業十分發達,是振興本澳製造業的有利條件和基礎,只要充分開發以旅遊博彩業為主體的服務業在實體產品方面的市場,再充分結合以資訊技術和互聯網技術協同創新和應用,尤其是利用工業機器人應用快速普及來解決人力資源等問題。
機器人快速發展給企業帶來巨大影響。第一,機器人可以提高生產效率和產品品質。機器人在運轉過程中不停頓不休息,產品品質受人的因素影響較小,產品品質更穩定。第二,可以降低企業成本。在規模化生產中,一台機器人可以替代2到4名產業工人,根據企業具體情況,有所不同;機器人沒有疲勞,一天可24小時連續生產。第三,機器人容易安排生產計畫。由於機器人可重複性高,只要給定參數,就會永遠按照指令去動作,因此安排生產計畫非常明確。第四,機器人可縮短產品改型換代的週期,降低相應的設備投資。機器人與專機的最大區別就是可以通過修改程式以適應不同工件的生產。在產品更新換代時只需要重新根據更新產品設計相應工裝夾具,機器人本體不需要做任何改動,只要更改調用相應的程式命令,就可以做到產品更新和設備更新。第五,機器人可以把工人從各種惡劣、危險的環境中解救出來,拓寬企業的業務範圍。第六,機器人代表著工業自動化的最高水準,體現了企業先進的加工能力和科研能力,使企業形象和競爭力上升了一個臺階。利用工業機器人應用快速普及,本澳的傳統產業或會再現活力。
其次是面向製造的服務。一是通過提供「產品+服務」的全面解決方案,拓展了業務空間,並且企業通過捆綁在產品上提供長期服務,將獲得更大的價值。二是以差異化和個性化的「解決方案」為顧客服務,能有效地避開替代品的威脅,構築了較高的行業壁壘,同時在服務過程中的情感投入可以增強顧客滿意度和品牌忠誠度。第三,服務型製造通過服務外包,使得製造企業享受專業化與高品質的生產性服務,使得製造企業聚焦核心競爭力。第四,製造企業對於產品研發、IT、市場開發、物流、財務、售後服務、人力資源開發與培訓、諮詢等外包服務的需求,有利於規模化與專業化生產性服務行業的形成與發展。例如:珠三角是中國的製造業基地,本澳可以發展製造業的外包服務,從而產生新的服務模式。
實施服務業製造化模式,有利於促進本澳製造業和服務業實現重大轉變。如對接國際跨國公司的設計、研發以及外包服務的轉移,吸引國際跨國公司及珠三角角的產業龍頭企業將總部設在澳門,發展總部經濟,聚集國內與國際資源,提升國際地位;充分利用澳門得天獨厚的稅制戰略優勢,發揮珠三角製造業的高端集聚作用以及現代服務業的輻射作用,使得本澳成為珠三角乃至全國的服務中心之一,促進製造業向服務轉型和服務業與製造業的進一步融合,優化本澳的服務業結構,提升服務業的層次和水準,發展生產性服務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