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正男遇害:「宮闈鬥爭」邏輯下的謀殺?

四處漂泊的金正男最終沒有逃脫毒殺,他的死激起了無數想像和回憶。翻開史冊、打開電視,這樣類似的劇情與故事時常上演。東方式的審美和敍事激發了民眾的關注欲望,於是一場冰冷權力邏輯下的殺害被很多人娛樂化了。

人們沒有意識到,曾經的政治敍事中被認為「可能殺害其子」的父親金正日在生命最後關頭還在殫精竭慮地為大兒子金正男的未來設計保障;更無人注意到當金正日逝世後,金正男對父親的懷念非常真摯。但是,這一切都無法阻止金正男的死亡,有一種強大的邏輯碾壓了失意者迫切的生存欲望。這樣的邏輯,是可怕的。

屢犯忌諱的「流放王子」

2011年12月17日,金正男眼裏的「嚴父」金正日病逝,失去庇佑的金正男命運急轉直下,直至2017年2月在馬來西亞機場死於謀殺,其人生最後6年裏孤臣逆子走投無路的遭際著實令人唏噓。

按照東方政治傳統中為逝者諱的慣例,大量溢美之詞被加在了金正男身上。他被日韓諸多媒體稱為朝鮮唯一一個接近西方具有現代思維的人,唯一可能改變朝鮮命運的開明政治家。他的死也因此成為很多人想像中朝鮮改革乃至半島局勢走向黑暗的象徵。

這可能不是真的,或者說即便很多結論是真實的,但附著在金正男身上的那層光環只是大眾政治趣味造成的誤解而已。

回顧金正男一生之顛沛流離,東方式政治倫理的歷史慣性自然有其作用,但金正男本人的生活軌跡、個性履歷也影響甚大。

金正男是朝鮮第二代領導人金正日的長子,且兩位弟弟與其年齡相差甚大。身體自中年以後就頻傳警報的金正日不可能像外界揣測的那樣,以日漸衰落的身體坐等小兒子長大再傳權柄。因此,上世紀90年代至2001年,失勢前的金正男在朝鮮權力譜系中的地位曾經極為穩固,年僅27歲就榮膺大將軍銜的金正男不僅本人轉圜於軍事、宣傳、安全、科技和金融等要害部門積攢履歷,更提拔了大量忠心耿耿的屬下。這些勢力的餘貶直到2016年仍被以各種名義加以整肅。

2001年以假護照去日本被查一事對金正男本人而言是一個轉捩點。後來在對日本作家五味洋治回憶此事時,他輕描淡寫地為自己辯解,稱「偽造護照出國訪問在當時朝鮮很流行」。這種辯解思路反倒更清楚揭示了金正男的政治弱點及其父震怒的原因。

金正男是何許人,他當時是朝鮮政權的繼承人,是執掌國家重權的高級官員,是掌控身後無數下屬命運的金日成家族的第三代。但是他竟然對自我要求如此之低,因為別人出去旅遊自己也去事實上的敵國日本旅遊。金正男缺乏自製力和責任感的性格,大概比他去什麼地方玩和被抓更讓金正曰失望。

但是,彼時的金正恩尚不滿18歲,且剛從國外回來不到3年,來不及建立自己的班底,斷言那時金正男就大位無望可能並不符合事實。身為長子的金正男如果堅持留在國內,並非沒有扭轉失寵命運的可能。但金正男自此滯留國外,雖號稱陪伴母親卻屢屢被拍到流連於娛樂場所。

寫了《金正男獨家告白》一書的五味洋治認為,金正男此舉為韜晦避禍。荒謬的是,要真決心韜晦,金正男又何苦再作馮婦。2007年回到朝鮮繼續從政並聯絡舊部——2009年金正男舊部在其別墅聚會被年輕的金正恩一網撈之;2013年金正男還在和朝鮮二號人物、其姑父張成澤保持密切聯繫。天下哪有這樣小事謹慎大事卻屢犯忌諱的韜晦之法?

在東方古老的政治經驗當中,凡成大事者,克制和堅毅都是必須的品質,即便身處絕境都不輕言放棄。金正男在2001年至2010年十年間的經歷卻恰巧相反,他先是任性妄為,後來遇小挫便退縮遠遁,形勢不明的時候心存僥倖卻又三心二意。

外界傳說金正男開明可能是事實,但其才情不能以堅定意志貫徹,那要這才情又有何用?金正男以長子身份、父親垂憐卻流落異域,所謂命運豈非人為?他的血統以及附著在血統上的政治意義,帶給了他青年時代的春風得意、步入盛年的顛沛流離,但最後留給了他一個慘痛的結局。

重回古代宮闈鬥爭的危險意識傾向

金正男有其弱點,但這些弱點可能證明其失敗而不能證明其該死。他的死更像命運對一個失意人的無奈捉弄。目前可以觀察到的政治衝突,無論朝鮮政局內部的還是半島地區形勢,都存在著將已經無力自保的金正男捲入其中的可能。

朝鮮看似順暢的接班過程中,一直暗流洶湧。在金正日去世後不到兩年的時間裏,其葬禮上的「扶靈七元老」中已有5人遭解職,近百名黨政軍高級官員的職務遭到調整。其中,金正恩姑父張成澤遭處決消息的公開,更是讓朝鮮局勢顯得撲朔迷離。

政治整肅的這條路注定是危險的,而且注定是加速的,被捲入的人無法逃離。但隨著這種平衡關係走向深入,保持溫和的態勢就變得太過艱難。這也是目前金正男悲劇結局成因中的最大可能。當然,最後的結果是不是腿由此而來,目前確定。

如果說朝鮮國內局面的發展已經帶有東方古典主義政治倫理的很多特徵,那麼半島乃至東北亞地區格局的發展則更具備了原教旨的古典式的威脅均衡的色彩。這種威脅均衡不以當事國的實際威脅能力為依據,而主要以對方威脅意圖的判定、決定誰是敵人以及如何對待敵人來衡量。

在確定威脅意圖時,意識形態的判定、價值觀的善惡兩分論,還有基於渲染、刻畫、扭曲和歇斯底里等群體性意識的恐懼本能,又被置於可以決定國家橫刀指向的重要地位。在一個右翼保守主義氣息濃郁的氛圍中,求同存異、相互尊重原則因為無法喚起一般民眾的道德熱情,便讓位於政客的鼓噪和簡單化的道德優越論。

於是,曾經力推「10+3」(東盟與中日韓)、中日韓自貿協定的東北亞消失了,代之以軍國主義幽靈的暴走、薩德系統的推廣和朝鮮的核武化。為了讓偏執的主張得以推行,為了讓已經感到威脅的民眾不因憂慮而失去政治熱情,沒有什麼比加強威脅的渲染、讓民眾相信自己面對的是一個瘋子、一個冷酷無情、果於行動的敵人,更符合威脅均衡信奉者們口味的了。金正男死亡推手之迷的吊詭之處就在於,東方民眾太熟悉宮闈鬥爭的邏輯了,於是理論上任何想要加深這種刻板印象的人都可以大膽出手,再把髒水潑向白頭山體系,反正會有人信。而且,在目前的國際司法審判體系內,陰謀論者幾乎不用擔心事後懲罰的可能。

雖然目前輿論場中對於金正男死於宮鬥的猜測是壓倒性的,這樣的風向有其合理性之處,但正因為謀殺者的指向太明顯了,所以反倒存在其他可能性。金正男之死,可以使一切以抵禦朝鮮為名的軍備舉措更具合理性。

目前,很多評論都認為金正男之死實屬必然,有人相信自2013年姑父張成澤倒臺和次年姑母金賴離世,失去最後庇佑的金正男命運大幕的最後篇章就已進入倒計時。這樣的說法有由果推因之嫌。

謀殺,是處置權力繼承失敗者的備選之一而非唯一選擇。古典式的政治謀殺和陰謀並不是東方歷史的全部,忘記了克制和節制的古典宮鬥,會把所有人拖入一場必須殘忍的無法終止的遊戲中,即便是中古時代這種情形也是令人厭惡的——無論它基於何種理性的或道德的目的。

輕易對金正男死因下定論的論調,更危險之處在於它潛藏了一種重回古代宮闈鬥爭的危險意識傾向。而且,這不是狗血的穿越劇,而是殘酷的現實。可我們居住的已經不是古代社會了,在一個強調法治的現代社會,失敗者當然可以繼續生存下去。那些假定贏者通吃、無所不用其極的馬基雅維利主義智慧和經驗,背後的冷血是現代社會居民所不應該接受和承受的。這種絕對主義式的鬥爭方式一旦滋生,就可能像荒草一樣四處蔓延,遲早會毒害整個政治生態並最後使整個社會生活於恐慌和不安全下。

金正男之死的真相也許會大白於天下,也許不會。他的死可能會有現實的政治影響,也可能如秋雨般無聲。相比於金正男之死的影響到底如何,批判和拒斥這種類似於宮闈鬥爭的行事邏輯才是真正重要的。

(于海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