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澳應抓緊機遇積極參與粵港澳大灣區發展 博言

國家總理李克強近日在「兩會」上作工作報告時則明確指出,要推動內地與港澳深化合作,研究制定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發揮港澳獨特優勢,提升在國家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中的地位與功能。「粵港澳大灣區」首次出現在國家層面的工作報告中,無疑對港澳大灣區的制訂與規劃奠定「化蛹成蝶」的作用,也為本澳在參與大灣區的發展帶來更大的發展機遇。「粵港澳大灣區」推動,相信將會印證了李總理所言的「對香港、澳門保持長期繁榮穩定始終充滿信心。」可見堅守「一國」之本、善用「兩制」之利,結合區域優勢,關係著澳門未來的長遠發展,也會對本澳未來整體經濟穩健發展起到東風的效應。

全國人大十二屆五次會議近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圓滿召開,國家總理李克強不僅在在會上作了政府工作報告,報告全面回顧了二〇一六年的工作,提出了二〇一七年的總體部署和重點工作,內容是重要和鼓舞人心的。工作報告談到了港澳臺工作。著墨雖然不多,但重要性卻絕不容低估,包括首次在政府綱領性重要檔中明確指出了「港獨」沒有出路。「報告」不用長篇大論、也沒有厲言疾色,但一句「沒有出路」,已經把立場、決心和力量表露無遺,對任何企圖分裂國家的圖謀都足以起到震懾的作用。港區的激進「本土」勢力和「港獨」分子頭腦應該要清醒了。尤其令人關注的就是,李總理在工作報告中提出「研究制訂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雖然也同樣只是一句話,但其效果卻是振奮人心和令人充滿期待的。相信這次北京「兩會」及政府工作報告的「一經品題」之後,「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這一概念將會「一炮而紅」、不脛而走,成為特區和三地合作中一個不可或缺的熱點議題。無論是工商金融業界、專業人士、學者、政客以至青年創業者,都要開始對這一新概念給予足夠的關注和認識。

其實在事實上,「粵港澳大灣區」這一名稱或概念,早在十多年前已經有內地學者提出,而且見諸一些論政文章,但一直仍只停留在議論及地方層面。而「灣區」或「大灣區」一詞,所熟知的就是美國的三藩市和洛杉磯大灣區和紐約灣區,指的是處於同一流域的一組城市群,而特點就是規模宏大、交通利便、人才集中、資源豐富和效益明顯,而「灣區經濟」一詞也由此而來,成為眾多經濟結構中一個明顯具有優越性的模式。眼前,包括出現在學者專家視野以至已提到中央工作層面的「粵港澳大灣區」規劃,無論是面積、人口、經濟規模以至城市群的數目,相比起美國的兩大灣區,都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的。據介紹,從世界範圍看,灣區既是地理概念,也是經濟現象,是一種成熟的大都市群體形態。例如,舊金山灣區、紐約灣區、東京灣區面積都在1萬平方公里以上,人口、GDP等指標都名列所在國前茅,並且多是創新産業和金融業的聚集地。目前,粵港澳大灣區涵蓋香港、澳門與珠三角地區的廣州、深圳等9個城市,擁有約1億人口,面積56000多平方公里,GDP規模約13000億美元,年航空客運流量1.1億人次,這些指標毫不遜色於舊金山、紐約、東京等成熟的大灣區城市群。其輻射半徑更可延展至東南亞國家,成為聯通「一帶一路」的重要門戶,推動粵港澳企業聯合「走出去」。同時,更不得不提的是,相比起世界其他地區的「灣區經濟體」,「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還具有一個「舉世無雙」的優點,就是「一國兩制」。「粵港澳大灣區」內將有九個內地城市,同時還有香港和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如此「一區兩制」,既有內地社會主義規劃經濟的長處,同時又具有資本主義自由經濟的優點,兩者相加,所能發揮的效應就不是「一加一」那麼簡單了。就在這一令人充滿憧憬的「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規劃中,我們澳門特區的地位、條件和作用,不説「高人一等」,最少也是別具優勝之處和無可取代的,尤其是國家在澳門制定為「一平臺一中心」,更是實施「一國兩制」最為成功的地區。

據瞭解,灣區是指由一個海灣或相連的若干個海灣、港灣、鄰近島嶼共同組成的區域。當今世界,灣區已成為帶動全球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和引領技術變革的領頭羊,由此衍生出的經濟效應被稱為「灣區經濟」。綜觀當下的世界經濟版圖,紐約灣區、三藩市灣區、東京灣區等等,無一不是全球經濟的重要增長極,發揮著引領創新、聚集輻射的核心功能。粵港澳大灣區給了澳門特區更大的想像空間研究制定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今年李克強總理所作政府工作報告中的這一表述令不少人興奮不已,這表明「粵港澳大灣區」已進入國家戰略視野,其未來具有巨大的想像空間。特別,粵港澳大灣區輻射範圍覆蓋內地9個省區和港、澳兩個特別行政區,擁有全國約五分之一的國土面積、三分之一的人口和三分之一以上的經濟總量。就GDP總量而言,粵港澳大灣區已經達到1.24萬億美元,超過了三藩市灣區,介於俄羅斯和西班牙之間,假如灣區成型,這樣一個世界級城市群可能釋放出的能量無疑將極為驚人。粵港澳大灣區戰略的推動實施,無疑將進一步激發深圳的發展潛力,為澳門特區走向世界撐開一片更為廣闊的天地。誠如有人大代表所言,下好粵港澳大灣區這盤大棋,澳門也應力爭發揮先鋒和發動機的作用,成為這盤棋的「棋眼」,尤其應成為重要的橋樑、紐帶、融合劑。

從目前格局看,北方有京津冀一體化,南方就是粵港澳大灣區。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對港澳地區或廣東地區亦好,相信將迎來繁榮發展的又一黃金機會。正如有學者也言的,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首次寫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的政府工作報告,表明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問題提升到了國家發展戰略層面,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已放到國家發展中一個非常重要的位置。有學者也認為,把該規劃上升到國家戰略,主要是出於發揮港澳在國家發展中的獨特優勢,第一,更好地發揮港澳獨特優勢,提升港澳特區在國家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中的地位與功能。香港和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高度國際化,在「一國兩制」下擁有許多獨特的優勢。因此,做好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可以更好地突出和發揮香港和澳門在國家新時期對外開放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二,助推港澳經濟轉型發展,確保港澳地區的繁榮穩定。在經濟全球化和區域一體化下,港澳經濟自新世紀以來轉型發展面臨著一些問題,通過開展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有利於港澳更好地拓展自身經濟功能和營商規則優勢,更好地融入內地改革開放進程中,從而解決內部經濟發展問題,順利進行經濟轉型。有利於更好地服務一帶一路建設。一帶一路建設統領「十三五」時期對外開放全局。就經濟規模、基礎設施以及對外貿易、國際投資和國際金融等各個功能領域方面,內地目前還沒有任何一個區域可以和粵港澳地區相媲美的。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粵港澳大灣區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至於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未來對粵港澳三地又會帶來哪些影響呢?有學者則指出,制定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能夠促進港澳和珠三角地區的經濟整合,實現一體化發展。改革開放以來,隨著香港製造業轉移到珠三角地區,港澳地區與珠三角地區形成了「前店後廠」的製造業合作模式,但這僅僅停留在了產業層面的分工合作。如今,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規劃則能直接促進粵港澳三地在制度層面的進一步整合,提升區域一體化水準。其次,從居民生活角度來看,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有利於進一步打造三地的「一小時生活圈」。粵港澳三地有著迫切交流的需要,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能使粵港澳三地居民的交流更為便利,使「一小時生活圈」、「一小時學術圈」成為現實。此外,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能有效發揮三地協同效應,創造一個吸引全球高端人才集聚的環境。香港擁有國際化人才網絡資源,珠三角地區有很好的產業化鏈條和國內大市場,粵港澳三地可以協同發展,形成有國際影響力的科技產業創新中心。

未來要制訂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規劃,相信將會面臨一定的挑戰,正如有學者所言的,第一個要解決的就是跨境合作的問題。儘管已有了上述的制度合作、產業分工合作基礎,但粵港澳三地是三個關稅區域,仍存在關稅等邊境管治問題,各種資源要素的流動依然要受到邊境管制。此外,一國兩制下粵港澳三地的經濟制度、社會制度還是有差異的,這些都會為三地區域的合作帶來挑戰。另外,粵港澳區域的產業發展質量和層次不高,珠三角製造業在全球價值鏈的分工中處於低層次。與紐約、舊金山、東京等國際典型大灣區相比,粵港澳大灣區的科技創新能力是短板。第三個就是環境染汙與生態保護的問題。環境污染及生態惡化是不容忽視的問題,這些都需要我們去解決。香港是國際金融、航運和貿易中心,澳門則是國際休閒旅遊中心。香港的國際化水準高,自由開放,能吸引國際高端人才要素。但就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的規劃發展來說,他們的短板是政府在規劃中推動力不足,主要依賴於市場,在區域規劃中政府的作用往往非常有限。至於三地優勢互補方面,可以把港澳高度的國際化水準、國際化專業人才與珠三角廣闊的市場優勢和產業優勢結合起來,共同打造全球價值鏈、供應鏈和創新鏈,提高城市群產業國際競爭力。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作為一個整體來規劃,珠三角可以借香港的國際化走出去,粵港澳攜手參與和服務一帶一路建設。

要做好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的規劃發展可以從創新區域合作機制機制、優化區域產業分工合作體系,做好優質生活圈規劃,建立城市群層面的協調機制以及培育利益共用的理念這五個方面入手。正如有學者所建議的,應創新區域合作的體制機制。要讓商品、資本、技術、人才和資訊等在大灣區和城市群中有序地流動起來,實現資源的高效配置。在CEPA框架下廣東應繼續「先行先試」,發揮廣東自貿試驗區等平臺的作用,推動粵港澳貿易投資便利化,降低交易成本。形成優勢互補的產業分工體系。大方面要考慮如何更好地把香港貿易、航運、金融和專業服務等優勢產業與珠三角的製造業對接起來,形成優勢互補的產業分工格局。更小的層面要考慮高端生產性服務在香港、廣州、深圳和澳門等主要城市的功能佈局問題,更好地形成城市群生產性服務業的集聚效應。做好優質生活圈的規劃。包括城市群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解決好跨境基礎設施的通關便捷問題,形成網絡化,真正實現「一小時生活圈」。還要重視大灣區的環境治理和生態保護問題,合作解決跨境和跨界的染汙防治問題。應建立起城市群規劃的協調機制。一直以來粵港合作聯席會議和粵澳合作聯席會議在推動粵港澳區域合作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下一步還應成立國家層面的部際聯席會議,統籌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的規劃,協調重大區域合作問題。還應成立城市群層面的規劃委員會,明確各城市的功能及地位,推進城市間的分工合作。大灣區城市群規劃必然會涉及到利益共用、分配和補償等問題,因此,粵港澳三地要形成區域合作共識,培育利益共用理念,要建立區域合作的補償機制、分配機制,解決區域利益分配協調問題。

可見,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推動內地與港澳深化合作,研究制訂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發揮港澳獨特優勢,提升在國家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中的地位與功能。未來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的發展將在城市、環境、交通等方面與洛杉磯、紐約、東京灣區去比較、競爭。該規劃是港澳兩個特別行政區和廣東省九個城市整體發展的千載難逢機遇。同時,打造粵港澳大灣區,推動世界級城市群,將會有利拓展港澳發展新空間,保持港澳長期繁榮穩定。而作為廣東省發改委主任何寧卡日前也呼籲,要建立國家層面的大灣區協調機制,賦予平臺改革權限以及更多先行先試政策。何寧卡並提出四點建議。首先,加強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打造輻射國內外綜合交通體系。在此基礎上,統籌利用創新資源,優化創新發展模式,逐步發展成為全球重要科技產業創新中心。其次,攜手構建「一帶一路」新格局,深化與沿線國家基礎設施互聯互通與經貿合作。第三,兩地發揮行業互補優勢,加快向全球價值鏈高端邁進,以及共建金融核心圈,推動粵港澳金融協同發展。共建粵港澳大灣區優質生態圈,把其建設成綠色、宜居、宜業、宜遊的世界級城市群。建議鼓勵金融機構和社會資本共同出資設立粵港澳大灣區合作發展基金,發揮基金的引導作用。

對於中央為了進一步推動內地與港澳深化合作,計畫研究制訂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獲得各界的認同。其中,澳區全國人大代表、特區經濟財政司司長梁維特日前則認為,澳門特區政府在整個研究過程中會充分聆聽澳門市民意見,讓計劃得以融合打下更好基礎。  澳區全國人大代表劉藝良形容,報告對澳門是非常強的強心劑,澳門已經融入區域合作,例如珠海橫琴和中山翠亨等已開展工作,社會應研究如何深化合作,達到3贏局面。澳區全國人大代表梁玉華認為,工作報告對澳門多元發展有好處,希望今後澳門同胞奮發圖強,用好用足國家給予澳門的政策,年輕人努力理解國家給予澳門的政策和期望,做好自身工作。港區全國人大代表王庭聰認為,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研究制定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表明相關工作目標進一步明確細化,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有望提速。港區全國政協委員洪祖杭認為,粵港兩地的經濟聯絡歷來十分密切。改革開放初期,港資企業以「前店後廠」模式在珠三角投資。而香港的跨境金融和離岸人民幣業務,首先就是與前海、南沙、橫琴等周邊區域深度合作,深港通開通後兩地合作更進一步深化。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建設是合乎經濟規律,順應社會潮流的舉措。港區全國政協委員容永祺説,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建設將有效擴大港澳發展空間,延伸其城市功能。港珠澳大橋主體橋梁已全線貫通,預計可於2017年底通車。加上深中通道、深茂鐵路等大型工程,粵港澳大灣區的交通聯絡日益緊密,有望形成「1小時生活圈」,將會加速催化形成世界級城市群。全國政協委員、澳門萬國控股集團董事局主席劉雅煌建議,從長遠發展來看,可以考慮建立粵港澳大灣區基礎設施建設統籌協調機制,以優化佈局、避免重復建設,提高城市群一體化水準。「十三五」規劃提出要提升香港、澳門在國家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中的地位和功能,這充分説明中央對港澳的高度重視,而港澳也應明確自身在國家開放戰略中的優勢,主動尋找定位,並通過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建設這一有力抓手,將自己的功能充分發揮出來。

因此,中央在實施「十三五」規劃之際,一方面推出「一帶一路」的政策,還特別照顧粵港澳的發展,特別制定「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這無疑是送給我們澳門特區又一一份「厚禮」,我們必須抓緊機遇,不僅需要致力發展本澳的獨特優勢,還應繼續要抓緊發展經濟適度多元的政策,把本澳的發展放到整個國家戰略來思考,以產生帶動和輻射效應,才能顯示出自己在大灣區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並與粵港地區一道做好規劃、也要既要協作及有分工,共同推進「規劃」的發展,以起到雙贏共贏的局面,不辜負中央的用心良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