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培養已成為本澳自發自覺的重點工作 王希富

澳區全國政協委員廖澤雲日前在政協十二屆五次全體會議上發言,主題為「發揮澳區政協委員雙重積極作用,助力國家建設與澳門發展」,提到本澳重視培養人才,推動愛國愛澳傳統薪火相傳。今後,澳區全國政協委員將有針對性地為年輕人成長成才創造條件、提供平臺,確保「一國兩制」事業後繼有人。

廖澤雲發言時表示,近年澳區全國政協委員高舉愛國愛澳旗幟,胸懷祖國、心繫澳門,發揮好雙重積極作用,取得了新成績、新突破。一是居安思危,研究提出拓展澳門發展空間的思路和途徑。二是建言獻策,助推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三是培養人才,推動愛國愛澳傳統薪火相傳。四是認真履職,為國家改革發展貢獻力量。其中就,培養人才方面,他指出澳區全國政協委員積極回應中央號召,重視加強青少年教育培養。在兩任行政長官及澳門中聯辦的大力支持下,發揮自身優勢,依託內地資源,組織開展一系列青少年教育培養活動,得到了全國政協領導的充分肯定,受到澳門社會各界的歡迎。今後,澳區全國政協委員還將有針對性地為年輕人成長成才創造條件、提供平臺,確保「一國兩制」事業後繼有人。

其實每逢澳門有份參與的國家政治生活重要場合,青少年培養一直是一個重要的話題。比如習近平主席2014年訪澳期間曾發表講話,指示特區繼續面向未來,加強青少年的教育培養。稱澳門青少年是澳門的希望,也是國家的希望,關係到澳門和祖國的未來。要實現愛國愛澳光榮傳統代代相傳,保證「一國兩制」事業後繼有人,就要加強對青少年的教育培養。要高度重視和關心愛護青年一代,為他們成長、成才、成功創造良好條件。再比如,去年兩會期間,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張德江,出席澳區全國人大代表團全體會議時發表講話。對澳門代表提出三點希望,除了重申全面領會習近平主席在澳期間的系列講話;亦強調與時俱進發展壯大愛國愛澳力量。他指出,愛國愛澳力量是保證「一國兩制」方針正確貫徹實施、維護港澳繁榮穩定的社會政治基礎,雖然目前愛國愛澳力量處於主導地位,但隨著澳門形勢發展,需積極應對新挑戰,面對周邊複雜環境不能掉以輕心,同時不要高枕無憂。愛國愛澳社團要不斷適應新的環境變化,包括改善活動方式、擴大團結面、關心和適應廣大市民的訴求。未來關鍵要練好「內功」,提升自身競爭力,澳門繁榮穩定靠大家,澳門人要團結,同時要提升自身的質素,亦希望做好青少年教育。

當然,今年張德江委員長亦有出席澳區人大代表團全體會議,在認真聽取代表發言後,張德江強調,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國家各項事業取得了可喜成績,「一國兩制」實踐取得了新的進展。國家的發展必將更有力支持和促進港澳的繁榮穩定,港澳更應堅定對國家和自身發展的信心。張德江希望澳門搶抓國家發展機遇,用好中央支持政策,推動經濟更好發展;自覺維護憲法和基本法確定的澳門特別行政區憲制秩序,繼續當好「一國兩制」實踐的榜樣。雖然,其中並未明確提及青少年培養,和愛國愛澳力量的發展壯大事宜。但從當時會議的內容來看,發言的代表卻是將重視加強青少年培養、總結澳門「一國兩制”成功經驗作為了重點的。

這也就讓人總結出一個特點,今年兩會對於事關「愛國愛澳」力量發展壯大、「一國兩制」事業薪火相傳的青少年培養問題,發表看法和言論的「主角」不再是國家領導人,而是主要來自澳門社會的聲音。這一方面說明,特區已經充分認識到青少年培養在澳門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已經成為自發、自覺的工作。同時也充分說明,過往本澳在青年少培養上所取得的成績,以及通過青少年培養來壯大「愛國愛澳」傳統力量,努力實踐「一國兩制」偉大事業的成就,已經得到中央的充分肯定。甚至澳門的「成功經驗」已經值得總結。尤其是從社會現實來看,同為特區,香港出現的種種問題,特別是香港青年人在「港獨」等不利於「一國兩制」建設事業中的所作所為,更加襯托出澳門所取得的成績的確值得總結和借鑒。比如,調查數據顯示:澳門學生的國民身份認同水準一直維持在九成左右。而前年香港「佔中」事件後,認同自己中國人身份的學生由過去的九成跌至五成多。

但也正如去年張德江委員長已經指出的一樣,「雖然目前愛國愛澳力量處於主導地位,但隨著澳門形勢發展,需積極應對新挑戰,面對周邊複雜環境不能掉以輕心,同時不要高枕無憂。愛國愛澳社團要不斷適應新的環境變化」,特別是今年澳門適逢立法會選舉年,在上屆立法會出現較年輕議員的鼓舞下,相信今年的選舉,從選民到參選者也會有更多的青年人關注和參與。這既是更好進行青少年「愛國愛澳」教育的好時機,同樣也會是一些勢力別有用心利用年輕人的機會,值得引起澳門社會上下的重視。同時也需要在全社會繼續深入總結如何更好的繼續進行青少年培養,以實現「愛國愛澳」力量發展壯大,和「一國兩制」事業薪火相傳。

青少年是未來的希望,加強引導青少年自律於社會,謀自身發展的同時,要對社會作出有益貢獻,這關係到澳門長期發展的戰略問題。早前習主席在澳門也曾表示,泱泱中華,歷史悠久,文明博大。中華民族在幾千年歷史中創造和延續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要把我國歷史文化和國情教育擺在青少年教育的突出位置,讓青少年更多領略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更多感悟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救亡圖存、發奮圖強的光輝歷程,更多認識新中國走過的不平凡道路和取得的巨大成就,更多理解「一國兩制」與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與中國夢的內在聯繫,從而牢牢把握澳門同祖國緊密相連的命運前程,加深民族自豪感與愛國愛澳情懷,增強投身「一國兩制」事業的責任感與使命感。

回顧澳門近年來的青年事務發展,青年社團不斷湧現,各類針對青年人的「政治任務」式的培訓活動以及服務專案也是層出不窮,似乎全社會已經將青年一代的培養作為相當重要的一個重點工作。但是同時我們也清楚的看到青年行為偏差、抗壓力不足等原因引起的青年問題卻時有發生,是培養和服務力度不足、方向不對抑或是在具體的執行上存在問題?需要澳門全社會去不斷的深入思考,並且因應實際社會環境的變化作出調整和改善。

澳門回歸以來,經濟社會取得巨大進步,「一國兩制」在本澳得以成功實踐,這一點無論是中央還是本澳社會都是有共識的,而如何將這一經過鞏固、擴大和傳承下去也已經引起廣泛關注。因此「薪火相傳」、「培育壯大愛國愛澳力量」被不斷的強調。這也是對青年群體這一社會將來支柱培養的根本指導思想。

青年作為社會未來的主人,只有堅定他們對澳門、對國家、對國家與澳門關係的正確認識,才能使澳門「澳人治澳」、「一國兩制」的事業不會走調、得以傳承。在青年培養上強調思想性、政治性的確有必要。也正因為如此,本澳政府和社團才會不遺餘力的支持舉辦各種以此為主題的各種活動。這當然是值得肯定的,所取得的成效也是相當可觀。

但是同樣的,也有不可忽視的問題出現,就是類似的打著增強青年「愛國愛澳」情懷旗號,活動內容重複、形式單一的活動在不少社團出現。課程培訓、專題講座、外出考察交流,不少團體和機構以「人有我也要有」的觀念紛紛舉辦或準備舉辦雷同的活動。甚至給人有種將青年「愛國愛澳」培養教育作為「政治任務」的感覺,似乎不辦這個主題的活動就不是「愛國愛澳社團」一般。當然,筆者並非是完全否認這些活動作用。相反,正如前面所言筆者還是認為這些活動應該具有相當大的積極意義。不過,這些雷同活動的舉辦是重質還是重量,或者說如何舉辦卻需要好好考量。

其實,說到這裡不得不提出一個問題,那就是何為「愛國愛澳」?「愛國愛澳」並非只是停留在口頭和思想上,而是要真正在實際中踐行,在實際生活學習和工作中真正體現出來。對澳門青年來說也只有在實現自我價值過程當中才能為澳門建設發展作出貢獻,延續澳門「一國兩制」的成就,壯大「愛國愛澳力量」。因此,在政治教育堅定信念的同時,如何讓青年人掌握更多本領,更好的成長起來也是至關重要的。

澳門要延續「一國兩制」的成就,並取得進一步的發展,其具體就是表現在經濟社會的持續進步上。要實現這個目標需要青年的繼續努力,尤其是需要青年人才發揮作用。而需要青年人才發揮作用的方面,正是青年培養的各個方向。

雖然筆者並無意在此討論澳門人才多寡的問題,但是卻要強調因為特區成立時間不長,經濟社會要經歷巨大轉型,澳門現今青年人才缺乏的確是現實。無論是經濟、社會或者政治方面,能夠擔起重任的青年人才根本無法滿足未來的需求。這也就決定了澳門青年人才的培養應該是多個方面著手,只是強調青年人政治素質培養明顯有失偏頗。

前面說到只有青年人良好的成長起來,才能為延續「一國兩制」事業和壯大「愛國愛澳力量」提供必要基礎。那麼如何才能讓青年人健康成長呢?其實,這個命題又轉回到青年人的培養上。結合上面所談到的,筆者認為本澳要做好青年的培養出了要講政治思想基礎,多方面培養具有良好公民意識的人才以外。還要從意識和形式兩個方面作出改善。所謂意識層面就是要向青年人灌輸正確的意識,包括積極的工作生活態度、理性應對個人和社會問題的意識,以及區域甚至全球的開放競爭意識等。而在青年人培養方式上,則應更加重視引導和創造實踐機會,不斷探索新的方式方法,取代過往傳統說教為主的方式。

一般社會中,每個人的成長階段主要在學校與家庭當中完成。學校是接受各種知識教育,品德教育的重要所在。所以,青年教育,尤其是青少年「愛國愛澳」等公民教育的傳統陣地也應該是學校。當前,本澳在加大力量培育公民教育等方面師資的同時。亦應該綜合借鑒國際經驗,對未來的青少年培養做好規劃。而且隨著資訊科技的發展,基於互聯網的社會交往所形成的全年社會形態——網路社會也應該成為本澳青少年培養的新陣地。

網路社會是基於互聯網(Internet)所架構的賽博空間(Cyberspace)中人們的交互作用而形成的社會形態。一方面,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和成熟為網路社會的形成提供了技術支撐;另一方面,互聯網的普及和推廣使得越來越多的個人和組織有機會接觸互聯網,為網路社會的形成提供了社會支援。現實社會中,市場經濟的確立和民主政治的完善為公民人格的養成掃除了經濟和制度障礙,然而,潛藏在人們日常行為中的傳統倫理規範卻阻礙著公民文化的形成和公民實踐的展開。網路社會以其虛擬性、平等性和開放性等特徵,為公民主體性的培育、公共性的塑造和權利的自覺表達提供了一個嶄新的平臺。

公民是個體進入公共生活後所獲得的身份,同樣,網路公民的誕生源於網路社會中線民對國家和社會公共事務的介入。我們通常把線民介入公共事務並造成重大影響的網路事件稱為「網路公共事件」。線民與網路公民的區別在於其是否介入到網路公共事件中,是否參與網路公共生活。作為一個群體的網路公民的誕生,源於線民公共參與理性化、權利表達自覺化以及逐步凸顯公民的權責統一性。

研究學者認為,網路公民教育是網路時代公民教育的新形態,它誕生於網路社會,圍繞網路公共事件而展開。網路社會的特殊性賦予網路公民教育有別於現有學校公民教育的獨特性。

首先,網路社會的虛擬性、平等性和開放性使得在網路公民教育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平等的主體,因而網路公民教育是一種交互主體性教育。在網路社會中,交往是經由資訊互動而實現的,是「人—資訊—人」的交往模式。資訊在網路社會中是共用的,這有助於造就一種「共生性」的主體人格,避免了人類對同胞的佔有性主體人格的出現。其次,協商民主是現代民主的重要內涵,網路民主是網路時代協商民主的重要形式,網路公民教育是網路民主發展的重要手段,從手段——目的同一性的角度看,網路公民教育必然是一種協商對話性教育;最後,網路公民教育圍繞網路公共事件而展開,公共事件的公共性在於其是公眾參與並推動的,因此網路公民教育是一種公眾參與性教育。

現實中又該如何做好網路公民教育?學者認為,首先,網路社會是一個資訊化社會,資訊以幾何級數增長。學齡階段的公民雖然處在學校之中,但不可避免地會受到網路社會中的資訊的影響。網路社會中,一方面,資訊的真偽難辨;另一方面,資訊背後潛藏的意識形態撲朔迷離。因此,對一個成熟網路公民來說,「無論媒介資訊來源有多麼可信,對媒介資訊都應持批評態度」。學齡階段的公民是未來的網路社會的網路公民,其學校生活也不可避免受到網路資訊的影響,其行動部分也是基於網路社會中得到的資訊。因此,對學校來說,能否成功培養學生對網路資訊的甄別和批判能力,關係到學生進入網路社會扮演網路公民時能否做到不傳播謠言,能否讓「謠言止於智者」。

其次,網路公共事件的正常發展有賴於事件參與者彼此之間能夠基於平等的身份和協商的立場。然而,由於在現實生活中缺少協商對話的實踐,個體在參與網路公共事件時,更多地是表達自己對事件的主觀意願和觀點。當所有參與者只關心自己的意願和觀點,就會出現兩種極端的現象:一種是「群體極化」,由於各方觀點一致,彼此的觀點相互強化,從而使群體的觀點越發激進和極端;一種是「眾聲喧嘩」,彼此觀點相左,缺乏交流和對話,一味宣示自身觀點的合理性,極端者甚至相互叫囂和謾駡,「烏合之眾」由此產生。「群體極化」使網路公共生活淪為「多數人的暴政」,「眾聲喧嘩」則會生成道德相對主義,甚至走向道德虛無主義,瓦解網路公共生活的正當性。因此,培養學生的協商對話能力,圍繞某一網路公共事件組織以班級為單位的對話活動,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協商對話能力,從而為未來的公共生活作好準備。

最後,網路公民教育的必要性源於網路公共生活存在的可能性。網路公民身份的獲得源於個體進入到網路公共生活中。學齡階段的公民雖然不是網路公共事件的主要參與群體,但其作為一個未來的網路公民,參與網路公共生活是必要的。鼓勵學生關注網路公共事件並參與網路公共生活是培養網路公民的重要途徑。以中小學資訊技術課為例,教師可以將資訊技術的學習與學生網路公共生活的參與結合起來,引導學生關注某一公共事件,並組織學生對公共事件的討論,最後鼓勵學生在網路平臺上發表自己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