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有變化

改變會風、回應輿論

強立法、重監督

「一些建議已經從紙上走向現實。」

3月4日,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正式開幕前,重慶代表團舉行了一個主題為「我當代表這四年」的新聞發佈會,會上,重慶兩江新區管委會常務副主任湯宗偉談到過去四年來的履職感受,他稱自己過去四年提交了17份建議案,今年又準備提交6件。

而已連續擔任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的重慶市律師協會會長韓德雲說:「本屆當代表和前兩屆相比,雖然提出建議的數量有所減少,但在品質方面更加注重,建議品質應該說是越來越高。」

自2013年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在京召開,已有四年。此次兩會,本屆近三千名全國人大代表已是最後一次集體亮相。回顧過去,第十二屆全國人大在會風轉變、立法規劃、代表履職等方面做確實出許多值得稱道的改進。

改會風:請吃飯被拒絕

3月5日,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開幕,韓德雲就發現一個「新情況」:全國人大首次在各代表團設立「會風會紀監督箱」,還有了會風監督員。

「我們這樣的可能沒有什麼問題,但是對於那些有公職身份的,就會受到很多限制。不能無故缺席,如果要請假必須和團長請。」韓德雲說。

如今,全國人大會議的紀律要求越來越嚴。多個代表團駐地,會議通知裏明確要求代表們參加小組會不得攜帶手機,必須攜帶手機的則要靜音。

一名參加全國兩會報導的媒體記者透露,她在該代表團駐地遇到一位地方人大常委會主任來看望本市的兩會代表,一陣寒暄之後,這位人大常委會主任問幾位代表,晚上能不能一起吃個飯。

結果,這位人大常委會主任被拒絕了,代表們說,「我們明確要求不能夠接受宴請,不能隨便出去。」

四年來,全國人大會議會風有了極大改善——2012年時,有代表團在赴京飛機上開香檳、切蛋糕,入住的酒店房間裏每天擺放著不同的高檔進口水果;從2013年開始,香濱、蛋糕消失,高檔水果也不再允許進入代表的房間。

2014年,「中央領導到湖北團,省委書記和省長沒有下樓迎接,只在會議室所在樓層的電梯口接了一下。」湖北團一名隨團的新聞官透露。

「以前每次來北京開會,地方還要組織歡送會,在機場鋪著紅地毯。一下飛機工作人員還會給你拿行李,直接送到房間去。現在迎來送往沒有了。」2017年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重慶大學校長周緒紅告訴記者。

會風轉變後,人大代表更能專注於履行代表職責。在韓德雲看來,很明顯的感受是本屆全國人大代表的立法草案品質提高了不少。

「主要的原因在於相較以前立法的公開性改變比較大。」韓德雲稱,「例如這次民法典總則的草案,光是我自己參加的徵求意見的會議就有兩次,一次是列席全國人大常委會的會議,另一次是專門在重慶征求了人大代表的意見,在這個過程中,—些大的意見都被聽取了。」

結對子是這一屆人大代表們的新嘗試。2015年3月,全國人大常委、華僑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令狐安提到,他作為全國人大代表在2014年接受了一項「新任務據其透露,在全國人大的安排下,他與屬於基層代表的山西焦煤集團西山煤電公司杜兒坪礦三采區掘進一隊副隊長董林「結了對子」,瞭解他的工作和日常狀態,幫助其一起更好履行全國人大代表的職責。

「我在井下工作,沒有辦公室,向同事借了一間屋子。」據董林稱,「結對子」實施的第一年,令狐安就悄悄到山西探訪他工作的礦場,並要求他不得通知當地的官員。

「結對子」的效果非常明顯。在與董林溝通後,2015年3月,令狐安在人大會上提出了各級政府要把職業病防治放到與安全生產同等重要地位、建立職業病救助制度以及從國家層面設立以塵肺病為主體物件的職業病救助基金、建立救助體系等建議。

「部長通道」:從「搶」部長到等著聽

除了會風的整體改進,這些年的兩會上,「部長通道」的變遷也記錄下政府部門「一把手」對輿論關切的回應程度。

《成都商報》記者趙倩從2008年開始跑全國兩會,那時,參加人大會議的部長們都是從北大廳人場,「部長通道」指的是人民大會堂北門一段鋪著地毯約百米的通道。「那時,一個記者攔到部長,所有記者團團圍住,部長在人群中難以脫身,有時衣服、頭髮都擠亂了。」給「圍堵」部長多年的趙倩留下最深印象的是,有一年兩會,時任衛生部部長陳竺被圍堵在廁所門口接受採訪。

「部長通道」最早只是記者們私下的一個暗語,並非官方說法。當在人民大會堂北大廳堵截部長採訪的記者越來越多後,引起了全國人大新聞局的注意。2013年開始,「部長通道」升級換代,依然是人民大會堂北大廳,依然是百米通道,不同的是,全國人大在北大廳設立了臨時「部長發佈台」,安放了音響,設置了方便攝影記者拍照的階梯台。

為了有序「攔截」部長,全國人大新聞局讓媒體記者現場推舉代表進入部長通道。趙倩兩次臨時當上了替同行尋找部長接受採訪的「引導官」。

在「部長通道」上,趙倩曾攔過原文化部部長蔡武。「大家委託我說服您接受採訪,您要讓我完成任務啊。」趙情拉著蔡武的胳膊說。急著去參加大會的蔡武笑著和趙倩約定,散會後一定在「部長通道」接受採訪。散會後,蔡武沒有食言,在「部長通道」接受了記者們的提問。

另一名多年參加兩會報導的媒體記者介紹,為了不影響部長們正常參會,從2014年開始,全國人大派出工作人員在「部長通道」代替記者代表,邀請經過的部長們接受採訪。

對此,2016年3月16日上午,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記者會上明確要求,「部長們不能拱拱手一走了之。」他要求,國務院各部部長、直屬機構主要負責人「要積極回應輿論關切」。李克強還強調,現代政府要及時回應人民群眾的期盼關切,各部門要主動釋放公眾期待的資訊,堅定社會信心,給市場一個明確的預期。

2017年1月18日,在專題討論《政府工作報告》(徵求意見稿)的國務院全體會議上,李克強再次對部長們提出要求:「今年的‘部長通道’一定要比去年搞得更好。」「成績要講透徹,問題要講明白。話要堂堂正正講出來。不能遇到事都悶著不講話、不回應。」

再次參加兩會報導的趙倩發現,今年的「部長通道」邊上,豎起一塊牌子,牌子上除了一個二維碼,還有文宇介紹——「部長通道」問題徵集。上面還寫著:歡迎記者朋友們掃描二維碼關注公眾號,將想向部長們的提問直接在公眾號中留言,我們將匯總整理後把大家最為關心的問題向各位部長提問。

「過去,有些新上任的部長們怕被堵在咅長通道上,今年監察部、發改委、交通部等豸個部委的一把手都是新部長,他們排著隊接受記者採訪。」趙倩稱,這次不用她親自去拉了,「問題,還都是我想問的。」

除此以外,都市類媒體在人民大會堂為聲的機會也從無到有、越來越多。每年全國>大會議召開前的新聞發佈會,多數是黨報刊記者提問為主,2015年第一次有都市報記者提問,《南方都市報》記者問了一個有關霧霾的問題。《成都商報》記者韓利第四個被點啟到,他問了一個環境治理問題。

2017年3月4日,全國人大舉行新聞發布會,《成都商報》記者韓利第一個獲得了提問機會。

立法規劃作出重大調整

除了會議上的變化,在立法方面,過去四年裏全國人大也有大刀闊斧的革新。

其中一個顯著變化是,十八大後,本屆全國人大在確保「重大改革都要於法有據」方誼不遺餘力。

2012年底,十八大報告提出「加快實施自貿區戰略」後,新一屆國務院並沒有立即啟動。直到2013年8月,全國人大常委會授權國務院「在上海自貿區暫時調整有關行政審批」之後才啟動。而隨後確立的天津、廣東、福建三省市自貿區,也都先經過了全國人大授權。

2015年3月15日,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修改《立法法》的決定,「稅收法定」原則被正式確立。這從理論上意味著稅收立法權重歸全國人大——以後政府收什麼稅、向誰收、收多少,都需要由全國人大立法來決定。在這之前,中國的18個稅種中只有3個是通過人大來立法的。

監察體制改革同樣是經過人大授權後才實施。2016年12月25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五次會議表決通過《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在北京市、山西省、浙江省開展國家監察體制改革試點工作的決定》,明確規定了試點工作涉及的最主要、最基本的制度。

此外,本屆全國人大還罕見地對立法規劃作出重大調整。在2013年公佈的五年立法規劃中,全國人大常委會明確了諸如修改食品安全法、行政復議法等68件立法專案。兩年後,全國人大常委會於2015年8月又對立法規劃作出調整。

這背後的原因,與中共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戰略部署直接相關。在立法規劃調整之後,一、二類專案從原有的68件增至102件,實際增加了制定能源法、房地產稅法,編纂民法典等事關經濟社會各領域深化改革進程的34件立法專案。在歷屆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中,任期內採取如此大規模的調整立法規劃非常不同尋常。

「立法工作繼續呈現數量多、分量重、節奏快的特點,立法品質進一步提高。」3月8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張德江在作工作報告時說,一年來,全國人大常委會深人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堅持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堅決維護黨中央權威,保證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黨中央決策部署在人大工作中得到貫徹和執行。而工作報告中也披露,4年來,常委會採取統籌修法方式,審議通過了13個修法決定,涉及修改法律和有關法律問題的決定74件次。

過去四年全國人大在立法方面的進度也明顯加快。而從2016年兩會至今,更有多部法律出臺。2016年3月16日,慈善法正式通過並於去年9月起開始施行;2016年4月,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境外非政府組織境內活動管理法;同年11月,網路安全法問世。

2016年,最大的立法事件莫過於民法典編纂工作正式啟動。編纂民法意義重大,這不僅是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的重大立法任務,也是幾代中國人的夙願。民法作為萬法之母,是國家法律制度的基本原則、基本精神的重要源泉,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2017年3月8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李建國在全體會議上作關於民法總則草案的說明,並擬提請十二屆全國人大第五次會議審議通過。按照計畫,2020年3月民法典各分編將一併提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會議審議通過,從而形成統一的民法典。

副總理接受「專題詢問」

本屆全國人大在許多方面還有開創之舉。

2016年9月,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十七次委員長會議決定,加開一次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會議的議題是關於遼寧人大代表賄選案。當月13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三次會議經表決,依法確定遼寧省45名拉票賄選的全國人大代表當選無效。

監督法律的實施也是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的重要職責之一。在2017年的人大新聞發佈會上,大會發言人傅瑩說,過去這四年,全國人大常委會開展了二十次執法檢查,委員長和各位副委員長都多次做檢查組的組長帶隊開展執法檢查,形成了一個全鏈條的監督程式,監督的品質有了比較大的提高。

為了更好地行使監督職能,本屆全國人大還在「專題詢問」上有所突破。2010年兩會期間,時任委員長吳邦國在人大工作報告中提到,要依法開展專題詢問和質詢,請國務院有關部門主要負責人到會回答詢問、答復問題。

2014年,新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圍繞加快政府職能轉變等與深化改革、百姓生活密切相關的話題,開展了3場專題詢問。第一次專題詢問,到會接受詢問的部委「一把手」就有11人之多,創下歷史新高。

值得一提的是,當年「專題詢問」上,國務院副總理馬凱還專程到會應詢。「國務院副總理馬凱代表國務院到人大作報告並到會應詢,在我印象當中是這些年以來的第一次,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氣象。」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吳曉靈曾公開評論說。

不過,2010年全國人大常委會提出開展專題詢問和質詢以後,「質詢」一直沒有啟動過。前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研究室主任程湘清認為,質詢是一種嚴厲的監督手段,政府沒有嚴重的事情,一般不會啟用。

2016年在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的新聞發佈會上,有記者問,人大是否會進一步通過質詢來回應社會的關切?大會發言人傅瑩回應指出,這也是一個很重要的監督方式,也有專門的法律規定,也在研究探討當中。

(錢昊平、褚朝新、羅歡歡/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