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商投資大陸的五大特點

對外投資是企業為追求利潤最大化或延續產業競爭優勢的行為,既受資本輸出地區的投資環境變化、市場飽和程度、國際合作情況等因素影響,也受被投資地區區位優勢、產業經濟結構、優惠政策等因素影響。總體看,台問投資大陸是跟隨大陸地區經濟發展和結構轉型而進行的戰略選擇,而其對大陸地區經濟發展也有明顯的推動作用。

一、台商投資起步早、領域廣、發展迅速

台商投資大陸長期處於單向開放狀態。1978年改革開放後,大陸轉變對台工作思路,積極推動兩岸經貿關係發展。雖然當時臺灣當局嚴禁兩岸通商,但民間經貿往來從不曾中斷。據大陸商務部統計,截至1987年底臺胞在祖國大陸投資437個專案,協定台資金額6億美元。

大規模的台商對大陸投資興起於上世紀80年代末。1987年臺灣當局開放對大陸探親,對台商赴大陸投資的態度由禁止轉為默許,並於1989年頒佈「兩岸人民關係條例」「有條件」准許台商到大陸進行間接投資。大陸為吸引台商投資也出臺《關於鼓勵臺灣同胞投資的規定(1988)》、《臺灣同胞投資保護法(1994)》等優惠政策,加強為台商提供法制保障。

此後30年,台商在大陸投資的規模不斷擴大、產業領域不斷拓寬。根據商務部統計,台商對大陸投資實際使用金額由1989年的1.55億美元增長到2016年的19.6億美元,最高峰2002年曾達39.7億美元,累計到資金額646.5億美元。而根據臺灣「投審會」統計,1991-2016年間批准台商投資大陸累計金額高達1646億美元。台商在大陸已投資產業,廣泛分佈於農要、製造業、服務業的多數領域,未涉及的僅公路、鐵路、水利、機場、發電(風力發電廠、太陽能、廠除外)、輸電、配電等,主要是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部門。

二、台商投資與大陸經濟發展狀況相關性強

大陸改革開放初期,經濟波動較大,投資環境不太理想,台商對赴大陸投資十分謹慎。1989-1990年間大陸經濟增長率僅4%左右,而當時臺灣經濟增長速度都在8%左右,以大陸經濟狀況為主要考慮,這一時期台商投資的重點放在了馬來西亞、菲律賓和泰國等東南亞地區。1990年台商赴大陸投資實際到資金額2.2億美元,僅占大陸實際利用外資總額(33億美元)的6.7%。

進入90年代後,大陸經濟快速起飛,帶動台商赴大陸投資熱潮。1991-2002年間大陸地區經濟平均年增長率接近10%,這也是台商投資大陸發展最迅速的時  期,2002年最高達到39.7億美元,是1990年的18倍。這段時期儘管臺灣經濟成長不斷放緩,但對台商赴大陸投資的意願並沒有明顯影響。2001年臺灣經濟出現負增長(-1.65%),大陸實際利用台資卻仍同比增長30%。

21世紀初大陸經濟實力增長最快的10年中,儘管臺灣經濟每況愈下,年平均增長率跌至3%左右,但台商投資大陸的熱情並未減弱,2010年投資大陸金額(臺灣「投審會」核准)達146.2億美元,是2001年的5.3倍,占臺灣對外投資比重高達83.8%。

近年來,由於大陸經濟結構調整而使GDP增速放緩,台商投資也出現相應波動。據臺灣「投審會」統計,2015年台商投資大陸金額下降至109.7億美元,占臺灣對外投資總額的比重也下降至50.5%。

對歷年大陸經濟增長率、臺灣經濟增長率及大陸實際利用台資情況進行的相關性分析發現,台商投資與大陸經濟增長率的相關係數是0.4,而與臺灣經濟增長率的相關係數為-0.05,與大陸經濟的相關性較臺灣強。

三、台商投資與大陸產業結構變化相關性強

對外投資的產業佈局一般既受被投資地區產業發展階段、潛力、環境等影響,也與投資地自身產業結構佈局及調整密切相關。臺灣對外投資早期,在選擇產業時主要根據自身經濟發展的需要。60年代以低資本和技術含量的初級產業如礦產業、紡織業、食品業為主,70年代以取得原材料為目標將重點放在化工業,80年代以後隨著產業升級將勞力密集型產業包括紡織、塑膠、木竹等製造業逐步移出島內,90年代中期臺灣服務業飛速發展並逐步成為對外投資的重點。

自90年代兩岸經貿關係快速發展以來,台商對外投資的產業佈局逐漸與大陸經濟結構調整相同步。

90年代初台商到大陸投資的行業主要集中在勞力密集型產業,1992年食品飲料業占18.8%、紡織服飾業占20.3%、橡膠塑膠業占17.4%。儘管當時臺灣服務業已超過製造業成為經濟結構中最重要成分,但在對大陸投資時,製造業比重高達99.7%,而服務業投資為零;當時臺灣電子、電腦相關產業已有一定基礎,但對大陸投資比重卻僅占5.2%。

為滿足經濟快速發展及產業升級所需,大陸吸引投資的重點快速轉向高科技產業,台商投資的產業方向也隨之調整。1997-2000年間台商對電子電腦相關產業投資比重由7.3%迅速提升至26.8%;電子零元件產業的增幅更明顯,由1997年占大陸總投資比重6.5%持續增加至2010年的33.2%。21世紀初的10年裏這兩項產業約占台商大陸投資的4成左右。

近年來,隨著大陸服務業發展,台商產業選擇再次進行調整。2006年起步的「十一五」是大陸進人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重要時期,服務業水準及比重明顯提高,2014年大陸服務業比重超過第二產業接近50%。台商也逐漸將投資重點轉向服務業。2007年台商投資大陸服務業不足10億美元,到2015年已快速增加至44億美元,同期服務業投資比重由9.9%提升至40.2%。而這段時期是臺灣服務業年增長率僅2-3%左右的低迷期。

四、與大陸區域開發方向相關性強

大陸各區域經濟發展的演變過程,特別是大陸國家層面的區域開發戰略,極大地影響了台商投資中的區位佈局。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是大陸區域發展戰略向東部沿海地區傾斜的時期,受政策誘導台商投資也集中在沿海特區,如閩東南地區、長江三角洲地區。1991年廣東吸引台商投資約占42.1%、福建約占32.1%、上海約占12.1%。

90年代末大陸東部地區與其他區域經濟差距不斷擴大,同時新的東部經濟中心長江三角洲成長速度超過珠三角,台商投資的區域重心開始向長三角轉移。1999年江蘇省吸引的台商投資比重達25.9%並於2006年升至近40%,福建比重下降至4%左右。

2005年以後,大陸重視區域協調發展,全國範圍內「T」型(沿海和沿江地區)發展戰略逐步清晰,包括東北、西部以及中部沿江地區等都納人區域發展的重點。台商對大陸投資區域重點也由沿海向內陸重點城市轉移。從2006年到2015年,山東吸引的台商投資比重由1.43%迅速增長至8.4%,安徽由0.27%增長至3.65%,遼寧由0.72%增長至2.06%,湖南、湖北、河南等都有相應提升,而同期江蘇由37.8%下降至20.9%。

五、對大陸經濟發展發揮積極作用

改革開放後,港臺及外商投資為大陸經濟發展發揮重要促進作用。其中,台商貢獻尤為突出,並已逐漸成為大陸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為發展生產提供資金支援。在大陸急需促進生產、對資金有較大需求的時期,台資是重要的資金來源之一。按實際資金額統計,1993年台商投資比重最高曾約占大陸使用外資總量的63%,到2014年臺灣仍是大陸實際使用外資的第三大來源地(51.8億美元,占4.6%),僅次於香港(857.4億美元,占76.2%)、新加坡(59.3億美元,占5.3%)。這些資金大多投入到實體經濟(以製造業生產為主),為大陸順利推進工業化和成為製造大國做出了一定貢獻。

(二)帶動出口及外銷模式的發展。在大陸形成消費、出口和投資「三駕馬車」共同驅動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台商為促迸出口、出口發展模式形成以及出口結構提升等均做出一定貢獻。台商投資大陸的主要模式是「三角貿易」,即臺灣接單-大陸生產-出口歐美。由於以外銷市場為主,台向在大陸投資生產帶動了大陸出口,一些台商還成為大陸出口的主力。根據商務部統計,2015年大陸對外貿易前10大企業中,排名前列的鴻富錦(第2位)、富士康(第4位)、達豐(第6位)、昌碩科技(第7位)等都是台商投資企業。此外,台商的出口外銷模式在大陸迅速推廣,許多大陸民營企業仿效後也走上外銷發展之路。

(三)促進高科技產業發展。在大陸投資的台商,由早期的勞力密集型產業過渡到高科技產業。除了將先進的生產設備出口大陸以組建生產線,將島內產業專業化分工和代工生產模式複製到大陸,還有大量優秀的技術人才被派遣至大陸解決生產過程中可能遇到的技術難題。這些舉措有助於大陸高科技產業製造能力的提升,之後更借助雄厚的資本、廣闊的內需市場發展壯大。目前,大陸的通訊、互聯網、航空等高技術產業已具備較強的國際競爭力,有助於轉變「中國製造」過去代表低級的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名聲。

(四)增加就業和提升勞動力素質。台商在大陸投資設廠,為當地創造了大量就業機會。大陸地區擁有約7億勞動力,每年新增加勞動力達1000萬人以上,台商尤其是投資初期以勞動密集型為主的中小企業進人大陸,對緩解大陸地區就業壓力發揮重要作用。大陸學者張傳國估算,大陸地區平均每1億美元出口產值約可創造1.5萬個的就業崗位,台商投資每增加1億美元,約可創造0.57萬人的就業機會。按臺灣「中華征信所」的調查及估算,台商大致對大陸就業的貢獻率約2.1%,解決就業人口約2000萬。到目前為止,僅富士康一家台資企業,在大陸深圳、河南、成都等地設廠,就解決就業超過100萬人。台資企業一般也比較重視企業文化建設和職工技能培訓,有助於企業員工更新觀念和提高技能,或培養成局科技產品的生產者,或培養成新型的經營管理和研發人才,促進了大陸就業結構的升級和勞動力素質的提高。

(五)增加稅收及外匯收人。台資企業擅長經營及財務管理,效益較好,為增加大陸財政收人做出一定貢獻。據估算,當前大陸稅收的近20%由外資創造,由於對台商徵稅比照外商,按2012年外商稅收21769億美元計算,2012年台商投資金額占外資比重4.5%,台商對大陸稅收貢獻約1000億美元。包括台商在內的外資企業也是大陸出口創匯的主力之一,目前約50%左右外匯都由外商而來。按此估算,2015年大陸進出口貿易順差5670億美元,台商貢獻約128億美元。由此可見,多年來台商為大陸扭轉對外貿易逆差並發展為外匯儲備大國也發揮了一定作用。

(熊俊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