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互動回暖,台灣焦慮不已

19日,國家主席習近平會見美國國務卿蒂勒森。習近平指出,要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關切,維護中美關係大局穩定;蒂勒森表示美方願本著不衝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的精神發展對華關係,期待中美元首會晤為中美關係未來50年發展確定方向。此前,蒂勒森與國務委員楊潔篪、外交部長王毅分別會面,白宮也透露「正在籌備中美元首

會晤」。繼2月中美元首通話之後,近期中美高層交流回暖,引發島內外強烈關注和迴響。

一、各界關注特朗普政府中政策」再保證

臺灣社交網路輿情顯示,島內民意對中美高層交流的關注點首先在於如何體現「一中政策」。

一是認為特朗普政府為「一中政策」提供再保證使中美關係走出低潮。台「民意調查基金會秘書長」馬康莊指出,繼特朗普在中美兩國元首通話中承諾遵守「一中政策」之後,蒂勒森在與王毅會見時也重申美國將堅持「一中政策」,完全沒提「與臺灣關係法」和「六項保證」;綠媒《自由時報》也留意到,美國務院代理亞太助卿董裳(Susan Thornton)對「一中政策」的最新解釋也回避了「六項保證」。台《中華日報》認為,中美關係已擺脫低潮,高層對話是進行時,董雲裳稱「今後對話(一中政策)不是問題」,暗示特朗普有可能在「習特會」上向習近平明確重申「一中政策」。 二是指出美國國家利益及中國對中美關係的管控促使特朗普發生轉變。其一,特朗普就任後對美國利益、中美關係和台海問題的複雜性認加深。台《中國時報》認為,特朗普深陷國內事務、經貿關係和朝鮮問題,需要中國的合作,無意為兩岸分心而力圖求穩,因此從暴走思維回歸到使美國國家利益最大化的「一中政策」。其二,特朗普受美國體制慣性約束。美《世界日報》指出,「高盛幫」溫和派和親特朗普的「經濟國家主義者」在白宮的拉鋸中,主張維持現狀的國家經濟委員會主席柯恩(Gary Cohn)的話語權超過對華強硬的國家貿易委員會主席納瓦羅(Peter Navarro)。特朗普團隊近期也頻頻釋放緩和貿易對抗信號,財政部長姆努欽(Steven Mnuchin)和經濟局參蘇世民(Steve Schwarzman)

等表態不急於將中國列為貨幣操縱國,讚賞中國領導層對中美關係保持冷靜預期和「有分寸的探討」,稱特朗普對華態度正在軟化。其三,中國的持續溝通互動影響特朗普政府。「立委」江啟臣認為,特朗普「對中髮夾彎」是北京對中美關係管控的結果,雙方會由此磨合出新的解決方案及對話機制。除了楊潔篪與蒂勒森這條明線,《紐約時報》稱,中國還打通了與特朗普女兒伊萬卡和庫什納夫婦的合作暗線。

三是警示蔡當局「九二共識」是唯一選項,勿再幻想「對抗大陸」。學者湯紹成、陳建仲認為,由於特朗普「挑戰一中」,蔡當局雖知「反中」是雙刃劍,卻仍幻想火中取栗。但「當家」後的特朗普重回「一中政策」,冀望中美關係惡化的「台獨夢」也應幻滅。學者楊惟任指出,臺灣不應再挑戰北京的「一中架構」,或期待特朗普會揚棄「一中政策」,甚至是撼動國際政治的「一中」格局,務實考慮「九二共識」是唯一選項。《旺報》認為,蒂勒森再確認「一中政策」是為穩定中美關係基礎,蔡不可再誤判形勢、打擦邊球。綠媒《美麗島電子報》文章稱,蔡應醒悟,大陸能將手伸到特朗普的內院,臺灣無法硬拼。

二、輿論熱議中美「新型大國關係」與「習特會」

輿論認為,蒂勒森提出的「不衝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是積極回應習近平此前提出的「中美新型大國關係」;而未來的「習特會」是否會有「中美第四公報」等成果也備受關注。

一是中美正在探索形成新關係模式。《聯合報》指出,習近平2012年首倡「21世紀的新型大國關係」,外交部長王毅曾以「不衝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為其做注,國務委員楊潔篪日前會見特朗普時也提到該表述。學者黃介正認為,美高層首次一字不漏援引中國制式用語,形同認可「新型大國關係」。未來,習近平如能說服特朗普「太平洋足以容納中美兩國」,雙方對中美「新型大國關係」或會有階段性的互利交集。

二是「第四公報」取決於中美和兩岸關係發展。馬英九認為,「習特會」臺灣最關注的是能否有第四公報。但卜睿哲(Richard Bush)、容安満(Alan Romberg)等台海問題專家認為「習特會」焦點在於經貿而非台海,此前三個公報處理的是原則問題,在「親台疑中」的國會和「臺灣關係法」制約下,特朗普短期內無法促成此事;薛瑞福(Randall Shriver)、羅曼(Walter Lohman)等親台學者也呼籲特朗普重視臺灣「關鍵性利益」,不運作「第四公報」。學者賴岳謙、劉屏則認為,北京要求「習特會」安排在特朗普的私人度假村是想只推議題而不簽協議;不過,基辛格等「第四公報」推手的務實外交哲學對特朗普頗有影響,雙方不排除在一定情勢下向此推進;未來若有「第四公報」,必然觸及臺灣地位明確化、美反對「台獨」和美台軍售期限等問題,將「令臺灣膽戰心驚」;而根據前「國安會秘書長」蘇起的看法,「第四公報」將是兩岸關係動盪的結果。若蔡心存憂懼,就應攤開「做不到的現實」給「獨派」看。

三、臺灣焦慮淪為「被犧牲的棋子」

特朗普政府回歸「一中政策」與中美恢復高層對話,進一步加深了臺灣淪為「中美博弈籌碼」的焦慮。

一是台當局擔憂中美回暖會「犧牲臺灣」,並著力修補台美關係。其一,臺灣各「國安」部門高度關切中美高層交流,憂心臺灣可能淪為籌碼。「外交部長」李大維表示會持續關注「習特會」,對於「第四公報」,稱台方已向美溝通,希望美國不要「從當前的一中政策立場再倒退」;陸委會主委張小月、「國安局長」彭勝竹和「央行總裁」彭淮南也分別表示,不希望臺灣被中美當作「交換需求的籌碼」,或因「大象打架被踩到」蒙受池魚之殃。其二,蔡英文極力拉攏美國。近日,蔡英文接連會見「美國在台協會臺北處長」梅健華(Kin Moy)和前美國防長佩里(William Perry),吹捧台美是「無可取代的重要盟友」並希望建立「升級版策略夥伴關係」。蔡還強調美台軍售「是台海穩定的重要支柱」,表示會主動適應「美國優先」貿易政策,其「國防自主」和「前瞻基建」計畫也會為包括軍工企業在內的美企業提供合作機會。

二是輿論警告蔡當局勿在大國博弈間冒險投機。其一,指出特朗普仍可能在搖擺間犧牲臺灣。美學者史劍道(Derek Scissors)認為,特朗普雖暫不挑戰「一中政策」,但不意味臺灣被撤出談判桌。中美在風雲密佈的朝鮮半島過招之間,臺灣時刻有被秤斤論兩的可能。《中央日報網路報》指出,美專家一致認為臺灣是中美較勁籌碼,這是蔡當局「拉美抗中」造成兩岸交惡的下場。其二,批蔡罔顧中美戰略走向與區域情勢變化讓臺灣陷於險境。學者趙春山、李沃牆和嚴震生等認為,當前國際權力結構走向鬆散兩極化,中美台三邊關係愈發不對等,臺灣因無兩岸溝通管道,未來只能看中美臉色。而蔡當局卻忙於內鬥,不顧臺灣的地緣政治處境,借向美日示好取暖而落人特朗普彀中,最終「裏外不是人」。學者宋學文、胡逢瑛、傅應川等認為,美國未必「協防」臺灣,卻把台推向戰爭邊緣;蔡應理智考慮臺灣是做「棋子」還是「杠杆」。而島內網路輿情主流觀點則是:特朗普在商言商無保護臺灣誠意;反對浪費稅款進行軍購。

幾點觀察

一是臺灣無法從中美關係惡化得利,兩岸關係才是其生存空間的源頭活水。其一,中美關係作為世界上最重要的雙邊關係,有強鈿的潤滑、糾錯和刹車機制,不會坐視敵意螺旋和危機蔓延。中美競合會積極管控分歧,維持鬥而不破局面。「獨派」臆想的中美交惡和全面衝突很難出現。正如趙春山所言,蒂勒森與中國高層達成共識不挑戰對方核心利益,不讓臺灣問題成為負資產。其二,中美台三邊不對稱關係和兩岸的歷史、文化與政治關係先天決定了,兩岸是臺灣所有關係的根本和臺灣在三邊關係中的從屬地位;即使中美關係一時冷卻,臺灣也必「未蒙其利先受其害」;而臺灣如果試圖選邊站隊、投機點火甚至從中漁利,反而會使其淪為籌碼和犧牲品,招致禍端。不過,蔡當局目前仍執意投靠美日,不能排除未來其借投機敏感議題掩護「台獨」,甘做美前哨陣地並拉美在台實質軍事介入,確保不成為「棄子」。

二是特朗普慣於兩面要價,「以台制陸」力度恐會加強。特朗普在對華政策上的「務實轉向」主因是外部制約、客觀需要和中國溝通,其本人並未停止在兩岸問題上的兩手操作和兩面要價,以保持其政策轉身的靈活性。例如,中美元首通話後,美國卻又放風「美軍駐台」、「薩德人台」,測試大陸底線。特朗普一面指責中國對朝鮮「不作為」和遣蒂勒森串聯韓日圍堵中國,一面經蒂勒森、董雲裳等人對中國釋放「一中政策」、「新型大國關係」的「善意」與暗示,營造中美高層互動的熱絡。但與此氛圍不協調的是,美媒又放出「習特會後售台高精武器」風向,既降低中美關係調子,也是對惶恐不安的臺灣的安撫和要價,以將其綁在美國亞太戰略的前首。

三是中美關係回暖的同時,台美軍事互動虛實並舉值得警惕。近期,台美軍事交流、技術轉讓和軍售舉措密集,美國欲以「同盟」水準的技術情報共用提升臺灣的預警和反導能力,將其納人美「一體化反導」和情報共用網路,融人其「東亞小北約」和西太平洋戰略。其一,為升級美台「實質關係」測水溫、打基礎的動向頻頻。如「美軍駐台」、「薩德入台」傳聞、開通軍機識別碼和台美軍事交流層級提升,美現役軍官參加「漢光演習」兵推等。其二,重點提升臺灣防空能力。美國將TMD(戰區導彈防禦系統)作為賞賜「順從者」和威懾「挑戰者」的戰略棋子,近期又針對大陸航母軍機繞行,在台東部部署了「愛國者三型」導彈連陣地;以殲-20為假想敵,升級台軍F-16加裝火控雷達並籌謀以軍售為其提供反輻射導彈和多管火箭發射系統,台方也「應景」地提出求購F-35隱形戰機。其三,升級臺灣預警體系並與美實現情報共用。美國提出升級臺灣的「鋪路爪」(AN/FPS-115PAVEPAWS)長程預警雷達,為台軍艦加裝「戰術數位資訊鏈路」(Link-16和Link-11)並與台軍「迅安系統」聯結,實現台美日作戰情報共用。

(劉匡宇/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