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至少需再建十個一線城市

地產調控,雷霆一擊,內地一線城市閘門漸合。

重霧霾、高房價、難晉升,除了北上廣深和老家,剛需「小白」們還可以去哪裡落腳?

內地崛起的新一線城市正向年輕人招手。

在今年兩會期間,多個省市負責人公開向中央爭取將本地主要城市納入「國家中心城市」,也就是民間所說的一線城市名單,以全方位地擴大本地區的發展空間和話語權。

姚余棟曾執掌中國人民銀行金融所,現為大成基金首席經濟學家。過去幾年,他與民生證券副總裁管清友等一直在切磋「梯形城鎮化理論」。結論是,中國至少要發展8個一線城市。

他告訴《鳳凰周刊》,一線城市限購和限制人口或是不得已之舉,但這不治本,更重要的是增加一線城市數目,更多的一線城市既能吸納高端產業與人口,還能防範房地產泡沫風險。

中共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楊偉民也持類似觀點。他曾公開表示,中國要解決北京這樣特大城市存在的城市病,需要再有10個類似北京這樣的中心城市才行。

還需發展大城市化

2015年底,中國內地城鎮人口7.7億,城鎮化率大約56%。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僅38%左右。另外,城市化率與城鎮化率是不同的概念,由於鎮一級占官方城鎮化率56%的四成,所以中國真正的城市化率不會超過40%。

姚余棟認為,中國仍處於加速城鎮化的過程中,城鎮化的空間和經濟潛力依舊巨大。「城鎮化再有20年才基本結束,因為農村勞動力還有2億人,年輕人可能有1億多,加起來有3億人左右。」

關於中國未來的城鎮化模式,牛鳳瑞強調必須遵循適應規律。曾任中國社科院城市與環境所所長的他告訴《鳳凰周刊》,中國人口眾多,密度高,走集中型城市化是必然道路。

一是較高的城市化率。80%以上,中國也還有近3億農村人口,相當於美國總人口,耕地面積則比美國少,美國人只有1%是農民。90%的城市化率,農民也還有1.4億人。二是若干個城市群、城市帶的發展。三是城市空間的緊湊型布局。四是大城市率先發展,占據較大的人口比重。

「這些年我們的城鎮化戰略和研究總是在小城鎮和大城市之間搖擺。」姚余棟說。

在第六次人口普查的2.3億流動人口中,78.8%去了東部地區。其中,有80%集中在大中城市,44.1%在省會城市、計劃單列市和直轄市。同期全國城鎮的平均人口增長只有5.8%,而北京、上海、天津的增長率卻在29%、37%、41%。

牛鳳瑞指出,目前中國內地處於城市化第二階段,即城市化加速階段,各種要素向大城市聚集,大城市加快發展,這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因為大城市的規模效益、集聚效益和效率更高。

「最後一定會有七成到八成人住在城市,而且這些人一半以上會住在大城市裡。至今東京的人口還在增加,紐約也是。」牛鳳瑞說。

中金公司董事總經理梁紅分析,從人口和土地的稟賦看,中國的很多數據應該在美國和日本之間。但是,中國現在居住在100萬人以上城市的人口比例只有美國的一半、日本的三分之一。500萬人以上城市的人口比例不到美國的一半,是日本的四分之一。

「我們不要把幸福函數複雜化,年輕人遷移的目的,就是要找一個好一點的工作,這是最基本的。我們希望人們都去小城市,可是現實中,很多產業和企業並沒有到小城市去,相反小城市的企業都往大城市搬。沿海產業轉移,也是去了內陸人口聚集的大城市。」

國民經濟研究所所長樊綱介紹,近百年來,大城市越來越發展,人口越來越向大城市集中,包括已開發國家。聯合國撰寫的報告《大城市的優勢》提到,連治理污染也是大城市更有效益,只有一定規模人口的大城市,才能建設高水平的污水處理廠。「據說,少於一千萬人口的城市都養不起一個以西洋音樂為主的音樂廳。」

樊綱提醒,應該順應規律,騰出更多的土地發展大城市,包括周邊的小城鎮、衛星城等。

這方面日本、韓國曾有前車之鑑。日本當年也讓人們到小城鎮去,結果全國1.3億人,有30%住在東京,20%住在大阪。韓國也說不要到首爾來,搞新農村運動,結果新農村建成之日就是村民走光之時。現在50%的韓國人口聚集在大首爾。

一線城市擴圍

「但是完全追求市場化的大城市規律,往往避免不了泡沫。」姚余棟介紹,日本的皇宮一帶,可以把美國加州買下來,東京可以買下一半美國。北上廣深四個城市也可以買下一半美國。

「我們要小心房地產泡沫的風險,這種巨幅波動,20年都緩不過來,日本經濟停滯了20年了。」

姚余棟提出的解決之道是,中國應放棄「三角形」(一個首位城市),走「梯形」(多個首位城市)城鎮化道路。通過發展8個一線城市,每個人口達2000萬人,能確定首位城市人口規模,也有利於二三四線城市平衡發展。這樣形成共500個城市的系統,容納10億人口,讓城鎮化率達到70%。

「中國14億人口,這麼大的體量,才4個一線城市,至少應有8個。」

他作出這一測算的依據是齊普夫定律即冪律。國際上有關城市規模的實證研究發現,城市人口規模也符合齊普夫定律,即如果將一定區域內的所有城市按照人口規模大小排序,任何一個城市的位序與其人口規模的乘積等於常數。

在當前北上廣深四個一線城市的情況下,假定每個城市2000萬人,每個層級8000萬人。若設置8個層級,需要1020座城市,共容納6.4億人,城鎮化率也只有46%,並不能滿足中國城鎮化的需求。

但若在單城2000萬人口不變的情況下新增4座一線城市,根據齊普夫定律每級城市可容納1.6億人,通過設置六級共504座城市,即可吸納9.6億人,占目前中國人口的69%。

姚余棟表示,其與管清友提出的「梯形模型」,或可做內地房地產平穩健康發展的長效機制的一個參考。

管清友研究發現,與已開發國家相比,中國一線城市人口占比明顯偏低。2015年北上廣深四個一線城市常住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比例為5.2%,而同年,日本、韓國、英國、法國、美國人口規模排名前四的城市總人口占全國人口的比例分別為51.5%、37.0%、24.9%、22.6%和14.7%。

為提高一線城市人口集聚度,一方面可擴大現有一線城市人口規模。2015年上海市常住人口2415萬人、人口密度3809人/平方公里,都低於同期全球第一大城市東京的3700萬人和6106人/平方公里,中國城市人口密度仍有提升空間。

另一方面,則可打造一批新一線城市。深圳當年便因經濟崛起在上世紀90年代與北上廣並列,成為第四個一線城市。隨著內地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城市有希望躋身新的一線城市。

「建設十幾個千萬人以上的超大型都市是不可扭轉的趨勢,除了北上廣深,武漢、南京、杭州、成都等等,千萬人口現在都可以看到了。500萬人口的城市就限制,是沒有任何依據的。從500萬人到2000萬人還有1500萬人的空間,為什麼不能發展?」牛鳳瑞認為,未來一段時期,二線城市發展速度會更快,與一線差距會縮小。

各地競爭國家中心城市

一線城市在政府文件中的正式提法是「國家中心城市」。在剛結束的全國兩會,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參加陝西代表團全團會議時,西安市委書記王永康提出建議「推動西安成為國家中心城市」。

他說:「國家明確了8個國家中心城市,沒有一個位於占國土面積近三分之一的西北地區,建議國家將西安列入國家中心城市,帶動引領西北的發展。」

李克強當場回應:「你們研究一下,可以考慮,如果銜接好,給國務院專門寫報告,儘可能給予支持。把西安作為西北的龍頭,揚起來。」

在今年全國兩會上,多個省區市的代表委員都提交了把所在省會、城市建設成國家中心城市的建議或提案,推銷與競爭可謂白熱化。

根據官方媒體《中國經濟周刊》的爆料,國家中心城市的數量是12個的可能比較大。目前已經有8個城市被確定,也就是說,只剩下4個名額了。

於是多個省份都在「舉全省之力」爭取名額,山東省的青島與濟南更展開省內角逐。

早在2005年,住建部就提出國家中心城市的概念。2007年編制的《全國城鎮體系規劃(2006-2020年)》中,首次提出國家中心城市是國家城鎮體系中最高等級城市。2010年住建部提出建設五大國家中心城市,包括北京、上海、廣州、重慶、天津。

但直到近幾年,國家中心城市才真正進入各地方視野。

2015年12月,在重慶舉行的一場智庫論壇上,中共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楊偉民指出,「十三五」期間,中國將加速發展一批中心城市,承擔全國性的功能,帶動區域協調發展,形成經濟發展新的增長節點。

楊偉民表示,中國要解決北京這樣特大城市存在的城市病,需要再有10個類似北京這樣的中心城市才行。

他指出,中國出現世界上少有的特大型城市原因之一,就是面向全國的服務性功能過度集中在一兩個城市。比如北京城市病問題的根源是集中了太多非首都功能,若把企業總部、醫療高地、最高學府等功能轉移,自身城市病解決的同時也能促進其他地區發展。

楊偉民認為,珠三角、長三角、京津冀發展空間趨於飽和,新的中心城市重點將在東北、中原、成渝等幾大城市群培育和發展,再造若干個珠三角、長三角、京津冀,形成經濟增長新節點。

「十三五」規劃綱要中專門寫到,發展一批中心城市,強化區域服務功能。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要加快提高國際化水平,適當疏解中心城區非核心功能,強化與周邊城鎮高效通勤和一體發展,促進形成都市圈。

由此,10個國家中心城市或一線城市已經呼之欲出,名額增加也使得各地方有了爭取入圍的想像空間。

2016年5月住建部和國家發改委聯合印發的《成渝城市群發展規劃》中,首次提出成都要以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為目標。2016年12月,國家發改委印發的《促進中部地區崛起「十三五」規劃》中,明確提出支持武漢、鄭州建設國家中心城市。

至此,已經有北京、天津、上海、廣州、重慶、成都、武漢、鄭州等8座城市被明確定位為國家中心城市。

在國家中心城市的遴選過程中,相關城市競爭激烈異常。2016年9月25日同一天內,鄭州市委書記、長沙市委書記、瀋陽市市長均公開提出,以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為目標。而幾個月後,鄭州市成功入圍。

「地方政府都非常關注。大家都希望能夠進入到國家中心城市這個名單中來,我知道有些城市可以說做了很多的努力。」國家行政學院教授馮俏彬告訴《鳳凰周刊》。

據了解,瀋陽、南京、西安、長沙、杭州、青島、廈門等城市正在積極爭取進入國家中心城市行列。

下放權力補足短板

「某城市划進去了,某城市沒進入,若干年後,可能差距會拉大。各個城市激烈競爭和爭取,原因就在這兒,機遇難得,抓住了和沒抓住未來可能有很大的分化。」馮俏彬說。

客觀上,讓潛在一線城市激烈競爭,形成新的地方競爭格局,也會增加創新與改革的地方動力。

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肖金成研究員表示,雖然被定位為「高大上」的國家中心城市,其實這些城市的發展客觀上還存在諸多短板。

比如,城市競爭力全球排名不高。根據中國社科院《城市競爭力報告2017》,全球505個城市樣本,進入前10位的內地城市只有北京、上海,其中,上海第七,北京第八。進入前200位的,包括港澳台城市只有17個,內地只有12個。

發展不均衡,北上廣深遙遙領先。比如,創新力不足問題。2015年北京研發投入占GDP比重是6%,上海3.73%,深圳4%,紐約、波士頓則高達15%。區域輻射帶動力不強也是問題。北京、天津2015年GDP達到2萬億元和1.6萬億元,但同處京津冀的石家莊只有5440億元,保定、廊坊更少。

公共服務供給能力不高,學校、醫院、交通等均屬短板。東京2001年地鐵密度指標為0.11,北京2010年只有0.02,東京以軌道交通為主,北京以地面交通為主。可持續發展能力不足,增長模式仍屬高消耗、高污染型。

應對上述短板,管清友就指出,打造新一線城市,需要提高相關城市的經濟管理權限、做出必要的行政區劃調整、賦予更大立法權、調整金融監管體系、加快國企改革、鼓勵創新,在戶籍制度、教育制度、醫療養老制度等方面做出調整,國家級和區域級的交通、能源等規劃向相關城市傾斜。

「我不建議劃定,應該有一批候選城市,把一些實在的權力下放,讓城市自由成長、自由競爭。」管清友強調。他指出應充分學習深圳的崛起模式,建議重啟特區政策,下發權力,推進國家治理的現代化。

(趙福帥/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