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敦義首輪出線的原因

5月20日,堪稱史上最激烈的國民黨主席選舉結果出爐,吳敦義以14萬4408票、52.24%的得票率,首輪過半出線,贏得黨魁寶座。此次黨主席選舉共有6人競選,外界評估在票源分散情況下,第一輪很難有人獲過半票數,戰線將延長到第二輪。結果,吳敦義突出重圍、一輪過關,展現出強大的個人實力,也表明藍營選民不想再有第二輪投票,急需一位有團結力的領導帶領國民黨對抗綠營。

―、吳敦義綜合實力強

一是吳敦義黨政資歷完整、行政經驗豐富,綜合能力在6人中最強。其一,相較於其他候選人,吳敦義的黨政經歷可謂相當完整,在現在的國民黨內可以說無人能與之相比。他歷任臺北市黨部主委、國民黨中央委員、中常委、黨秘書長、副主席等黨職,又擔任過臺北市議員、南投縣長、高雄市長、南投縣「立委」、「行政院長」、「副總統」等職務,既有黨務系統的歷練,又有「中央」、地方首長、「民意代表」且遍及北中南的經歷,被稱為「唯一沒有跨不過的河流」的候選人,這既讓他有政績可以來佐證施政理念和行政能力,又讓其吳敦義辯才一流、能力出眾。吳出任「行政院長」時,曾在「立法院」不厭其煩的與「綠委」爭辯,從未落下風,黨內對吳帶領國民黨重生寄予厚望。其三,國民黨主席選舉是封閉式選舉,組織戰最為關鍵。在6位候選人之中,唯一具有全台性選舉操盤與參選經驗,而且擔任過黨秘書長的,只有吳敦義一人。

黨內人脈深厚,獲黨內大倍及多數黨籍「立委」、中常委、±也方實力派支持。此次選舉,吳獲馬英九、吳伯雄、連戰等大豬首肯,與郝龍斌私交甚篤的連勝文在選前2天公開表態支援吳敦義,被視為連家系統全面挺吳。中南部等地方實力派的支持,也讓吳敦義如虎添翼。此外,吳更獲2/3黨籍「立委」和3/4中常委的支持。單看5月19日的選前之夜,到現場月臺的「立委」就包括「黨團總召」廖國棟、「黨團書記長」王育敏、「副書記長」柯志恩、「不分區立委」許毓仁、陳宜民、黃昭順、曾銘宗,而「區域立委」則包括臺北市的李彥秀、蔣萬安,新北市的羅明才、家鄉南投縣的許淑華、馬文君、桃園市的呂玉玲、連江縣的陳雪生、台中市的顏寬恒,以及「原住民立委」孔文吉等,可以說大半個「黨團」都是挺吳的。除了「立委」們,到現場月臺的還有近半數中常委、不少雙北市議員等「民意代表」,甚至還有曾經的民進黨大倍、所謂的「民主戰艦」朱高正,國民黨新共主的形象已經呼之欲出。加之「深藍」勢力也對其不完全排斥,吳敦義的首輪當選也就不讓人意外。

二、洪秀柱與黨員期待有落差

一是洪秀柱綜合能力與政治聲望不足,就任黨主席以來一直難以凝聚黨內各派。洪秀柱在出任黨主席之前只擔任過「立委」、「立法院副院長」和國民黨「副缺乏行政首長歷練,使得洪在團隊的掌控力、議題的製造能力以及政策的執行力上均有所欠缺,更無駕馭派系的能力。洪秀柱成為黨主席以後,並沒有獲得地方派系與黨內大佬的支持,洪在黨務革新、黨產爭議、「年金改革」等問題上限於小圈子決策,更與國民黨「立法院黨團」產生諸多矛盾,導致黨中央與「立院黨團」貌合神離,形成「雙頭馬車」。選戰打響後,洪甚至拒絕出席「立院黨團」舉辦的黨主席參選人政見會,成為唯一缺席的參選者。

二是洪秀柱的路線被「標籤化」,不利國民黨選舉^洪秀柱主張要「深化九二共識」,和大陸簽訂「和平協議」,被綠營「抹紅」為「急統」路線。在此次黨主席選舉中,其他陣營為和洪秀柱形成區別,也極力強調他們與洪在兩岸路線上的差異,將洪的路線「標籤化」為「冒進急統」,導致洪與吳的選戰變為「深藍」與「本土」路線之爭。由於擔心洪再次當選會將國民黨帶向「新黨化」,或是給外界造成國民黨趨向「深藍」的印象,從而影響2018、2020年國民黨的選情,因此不少黨員選擇不再支持洪。

三是洪秀柱應對民進黨追殺不利,多數黨員對其失去信心。洪任內面對民進黨當局的政治清算,如「追繳黨產」、「轉型正義」等,找不到有效應對方法,幾乎只能陷入「被動挨打」局面。民進黨當局執政滿意度屢創新低,其力推的「一例一休」「年金改革」「同婚修法」「前瞻計畫」等,引發極大爭議、民怨四起,國民黨卻沒有抓住機會,利用這些議題展開有效攻防,讓民眾對民進黨的不滿轉化為對國民黨的支持。

四是對洪秀柱的「補償票」已在上次補選中投完。洪上次補選成功當選,主要依靠黃復興黨部的大力支持,並且不少基層黨員有對洪遭遇「換柱風波」的補償心理。此次選舉,「補償票效應」已於去年補選時用完,由於洪一年多任內政績乏善可陳,許多黨員改變了投票意向。

三、黨員結構出現變化

一是黨員結構產生質變,「一般黨員」人數大增。民進黨當局施政不力、升高兩岸緊張對抗,並將鬥爭矛頭對準國民黨及其支持者,激發了藍營基層的危機意識,基層黨員開始回流;此外,某些陣營在選前招募大量「人頭黨員」人黨,導致本次選舉的黨員結構在短期內出現較大變化。本次選舉具投票權的黨員數由去年補選時的33.7萬大幅增力_47.6萬,使原本占1/3的黃復興黨員影響力被稀釋,10.5萬具投票權的黃復興黨員在此次選舉人數中只占22%,而新增的「一般黨員」大多傾向支持吳敦義,且投票意願強烈。

二是黨主席與黨代表合併選舉,拉高「本土派」投票率。此次黨主席與黨代表選舉同日投票,由於中央委員、中常委均由黨代表選舉產生,有意角逐者全力搶攻黨代表選舉,從而顯著拉升整體

投票率,最終此次選舉投票率達58.05%,遠高於去年洪秀柱補選時的41.61%,為歷次國民黨主席選舉最高投票率,而其中「本土派」投票率升高尤為明顯。此外,為提前佈局地方黨部主委直選,本土實力派亦強力動員支持者票投吳敦義。「本土票」投票率的升高,又進一步稀釋了以「黃復興黨部」為主的「深藍票」在黨主席選舉中的關鍵作用。

三是「深藍鐵票」鬆動,出現分裂投票。洪秀柱、郝龍斌、韓國瑜、潘維剛都跟黃復興有深厚淵源,形成分票效應,尤其洪秀柱和郝龍斌票源高度重疊,投票結果洪獲5萬3063票、郝獲4萬4301票,應是分票影響。而吳敦義競選期間著力經營黃復興系統和婦聯會系統,安排其夫人蔡令怡擔任婦聯會系統裏面實力最強的青溪總會的總會長,吳系人馬、前「立委」李復興更是多次替吳安排茶會與幾位將軍級人物接觸,試圖爭取黃復興系統票源。在多重夾擊下,洪的「深藍鐵票」出現鬆動,在國民黨黨員數最多的高雄市,吳敦義得票率57.3%,59個投開票所只輸一所,甚至在幾個黃復興黨部集中的區域,也獲得壓倒性的票數。而以海外票為例來看,此次有效黨員1萬2724人,有效票數為5110張,投票率只有40.1%,洪秀柱獲得2323票居冠、得票率45.31%,吳敦義以2069票、40.35%緊追在後。雖然洪在海外部分領先,但與去年補選時相比,洪跑票非常嚴重。去年,洪在6802票中就獲得5340票,得票率78.51%,佔據絕對優勢,此次洪不旦投票數減少,得票數也少了3017票。

四、吳敦義競選策略得當

一是吳敦義堅守「忙共識、一中各表」立場,獲得黨內多數尤其是本土黨員的認同。吳高舉「九二共識,一中各表」大旗,延續馬英九「不統、不獨、不武」的路線,在國民黨內仍是獲多數黨員認同的主流論述。吳積極形塑「正統國民黨」、「根正苗藍」形象,極力強調他與洪在兩岸論述上的區別,成為「本土派」及「非深藍」黨員的最大公約數。民進黨執政這一年來,因不承認「九二共識」,讓兩岸關係陷人僵局,觀光、經濟和兩岸交流都受到影響,民眾懷念「九二共識」的美好,而吳的兩岸論述比較符合中間路線,因此獲得大多數藍營選民認可。

二是吳敦義強調自己是唯一能「團結黨內所有一切的力量」的人,獲得多數黨員青睞。

洪秀柱任黨主席時,在路線論述、人事安排、黨內改革等問題上局限於小圈子決策,與基層黨員、「立委」及黨內大佬溝通不足,導致黨內爭議頻發。有黨員擔心洪當選後國民黨將形成實質分裂,吳等本土派勢力,包括「立院黨團」、地方實力派等都不會聽洪指揮。黨員們希望吳敦義當選,可憑藉其豐沛的人脈、柔軟的身段及整合能力,團結起黨內一切可以團結起來的力量。

三是吳敦義不斷把自己塑造成「民進黨最害怕的對手」,是最有能力帶領國民黨重返執政的人,這成為許多黨員最後抉擇的關鍵原因。吳在宣傳上,透過以前其舌戰民進黨「立委」等話,一再強調自己是「民進黨最害怕的對手」。國民黨在過去一年遭民進黨清算鬥爭到幾乎被打趴在地,藍營民眾渴望重振的焦慮感與急迫感壓倒了一切,他們急切盼望有一位強大的領導,能帶領藍營對抗綠營。此外,蔡英文執政一年,民調如雪崩般暴跌,讓藍營地方派系、基層黨員包括黃復興黨員重燃求勝的希望,將重返執政列為優先考慮。最終吳敦義在全台加上連江縣的22縣市都一騎絕塵、取得大勝,就是因為吳「民進黨最害怕的對手」這張牌發揮效用。

四是吳敦義在選戰後期拋出「二輪投票黨會分裂」說法,促黨員在第一輪就做出決定。由於此次黨主席選舉有多達6人競逐,激烈異常,不僅6人臺面上動作不斷,臺面下的「黨內互打」更是「刀刀入骨」。在選戰後期,吳敦義大力營造「一馬當先」氣勢,拉抬競選聲勢,催化了「棄保效應’吳警告稱,如果要進人第二輪投票,不僅會拖長競選的時間,黨內更容易出現合縱連橫的情形,到時候就會是一個「擁誰反誰的鬥爭」,製造更大的分裂。而如果一輪就決定,大家比較不會有怨言,也不會讓黨造成裂痕。很多基層黨員認同了吳的說法,擔心夜長夢多,萬一拖到第二輪又有變數,因此在第一輪就做出決定。

(任冬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