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推手與重大隱患

  揭秘臺灣「駐美軍事代表團」

「駐美軍事代表團」為台軍的重要駐外單位,是臺灣與美國進行軍事往來、交流聯絡的重要視窗,負責對美國國防部與各軍總部間的協調聯繫與雙邊合作事項。自成立以來,「駐美軍事代表團」就把爭取美國對台軍售作為工作的重心,多管道、全方位、高密度地對美相關機構進行遊說,為臺灣的武器採購額度在全球武器採購國家和地區中名列前茅立下了「汗馬功勞」,已成為美國對台軍售的「官方推手」和幕後「操盤手」。但「駐美軍事代表團」的這一「功績」卻無形之中升高了兩岸對立情勢,加劇台海緊張局勢,影響地區的和平與穩定,為兩岸關係的未來發展投下重大變數。

  幾經浮沉 初衷不改

台「駐美軍事代表團」成立于二戰期間,雖歷經台美「斷交」、機構合併、「武官降編」等重大變動,但發展和深化台美軍事關係的初衷依然不改,仍是台當局與美國「打交道」的重要管道。

國民黨敗退臺灣後,「駐美軍事代表團」深受台當局倚重,工作重心是開展美台軍事交流、爭取美國對台軍援和聯合美國對抗大陸。1979年台美「斷交」,台美關係受到重大衝擊,但軍事領域的交往則更加密切,臺灣仍在美國駐有「軍事代表團」,團員由陸、海、空軍構成。此時的「駐美軍事代表團」直接對「國防部」負責,編制有「團長」、「副團長」、三軍「武官」,下設「軍事協調組」和「軍事採購組」。「軍協組」由「參謀本部情報次長室」指揮,「團長」直接督導,設有陸海空三軍上校「武官」各一名;「軍購組」則是「軍備局」主管,設參謀若干人,由「副團長」督導。「代表團」同時還設有一名監察官,由「總政戰局」派人出任。 但由於「軍協」、「採購」兩系統分屬不同的部門管轄,「代表團團長」又屬於台「國防部戰規司」,管轄權的不統一導致「團長」與下屬之間、部門與部門之間矛盾頻出、問題頻發,於是台「國防部」在2007年將「軍協」、「採購」兩個系統合併,由原「軍協組組長」陳敬忠少將任機構合併後的首任「團長」。

但兩個系統合併後又衍生出了新的問題,比如「武官」許可權過大等。據臺灣媒體報導,「駐美軍事代表團」曾主動建議「國防部」將「武官」降編,認為現行的組織編制太過龐雜,有「團長」、「副團長」、還有「武官」,對外聯繫多頭馬車。為了事權統一和組織簡並,建議將「武官」改制為「秘書」,襄助「團長」對外聯繫,不再直接面對美國國防部官員和其他國家的駐美武官。台「國防部」遂採納了「代表團」的建議並於2008年11月將「武官」降編為「秘書」,規定以後向美國國防部及各國駐美武官自我介紹時,只能自稱「上校秘書」。「武官降編」對「代表團」內部的職責許可權進行了重新劃分,上校軍銜的三軍「武官」變成「秘書」,少將軍銜的「團長」、「副團長」行使原來的「武官」職責,但台美軍事互動並未受到實質影響。事後,台「國防部」對此也表示,這只是「稱謂」問題,並不影響實際運作。

  追名逐利 醜聞不斷

近年來,「駐美軍事代表團」一直處於臺灣輿論的風口浪尖,人事更迭頻繁,爭議傳言不斷,先後傳出與美軍火商勾結、「團長」與「副團長」不和、靠裙帶關係升遷等醜聞。尤其是內鬥醜聞持續延燒,近5年來先後有4位「團長」被撤換,被島內媒體戲稱為「軍售搞不定,內鬥倒是在行!」

2007年12月,「團長」陳敬忠因內部管理引發爭議,出現下屬反彈和對外檢舉事件,加上當時島內藍綠陣營對軍購案爭執不斷,連帶「駐美軍事代表團」內部也傳出親藍、親綠相互較勁傳聞,導致「代表團」內部失和,陳敬忠被調回島內。2009年10月,「團長」淡志隆具名檢控「副團長」徐偉光及校級軍官羅秋麟、江炘杓等人多項缺失,並特別提到徐自認是前「國防部長」陳肇敏的愛將,常把「部長他老人家」掛在嘴邊而為所欲為;台「國防部」密件顯示,徐偉光也擔心淡志隆揭發他涉弊,私下搜集淡各項經費的報銷單據,希望抓到淡涉弊違規情況。此一內訌事件最終以「國防部」將淡志隆調回島內完結。2014年「團長」黎賢聖涉嫌與大陸女情報人員「過往密切」被查,目前台「國安單位」已將他朝「間諜案」方向偵辦。而黎駐美期間,正值台美雙方討論F-16A/B型戰機升級案、愛國者三型採購案及愛國者二型升級案、博勝專案、長程預警雷達等軍購案和台美戰略對話的關鍵時刻,台軍方指出,任何一項機密資料外泄都將極大影響「駐美軍事代表團」的聲譽,影響其在美國對台軍售中的地位。

「駐美軍事代表團」之所以醜聞頻發,跟「駐美軍事代表團」的許可權、地位和台軍追名逐利的心態有很大關係。其一,「代表團」負責台美軍售第一線的接觸任務,手中掌握著幾百億元甚至上千億元新臺幣的武器訂單。美國的軍火商們為了拉住臺灣這一客戶,總是想方設法給予「代表團」成員一些甜頭。身居大洋彼岸、遠離台軍管理視線的「代表團」難免會自恃僥倖心理,不排除部分成員勾結軍火商進行權錢交易。其二,「代表團」地位重要,雖然編制在「駐美代表處」,但其實是獨立運作,辦公地點也和「駐美代表處」分開;「團長」一職頗受高層重視,有資格出任者通常若非軍中「明日之星」,就是各軍種要角,歷練「團長」一職而高升上將的不乏其人,是三軍擠破頭要佔據的肥缺。由此,「代表團」內鬥就不足為奇了,陳敬忠、淡志隆就是「代表團」內鬥的犧牲品。其三,馬英九上任後持續縮減兵力、減少「國防」預算使得軍中升遷無望及福利待遇減少的軍官增多,導致台軍混日子、追名逐利的心態加重。在這種背景下,握有巨額資金和升遷相對容易的「代表團」極易爆出醜聞。

  逆勢而為 後患無窮

2008年以來,在兩岸雙方的共同努力下,兩岸關係進入到歷史發展的新階段,呈現出強勁的和平與發展的大趨勢,台當局卻無視這種現狀,背離這一潮流而行,繼續倚重「駐美軍事代表團」爭取對美軍購,其逆勢舉措嚴重傷害了兩岸關係,為台海地區的和平與穩定埋下重大隱患。

十八大報告在涉及兩岸關係部分提到「商談建立兩岸軍事安全互信機制;協商達成兩岸和平協議」。和平穩定的台海局勢符合兩岸及國際社會的共同利益,建立兩岸軍事互信機制,進而構建持久的兩岸和平框架,應獲得各界的支援和歡迎。台「駐美軍事代表團」開展台美軍事交流、爭取美國對台軍售的做法違背了兩岸同胞追求和平的主流民意,與當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良好勢頭格格不入,與兩岸構建持久的和平框架的趨勢背道而馳,十分不利於兩岸政治互信、軍事互信的建立,由此導致的兩岸政治對立、軍事對峙而經濟熱絡的局面將更加惡化,嚴重影響兩岸關係的深入和長遠發展。

另一方面,如今兩岸關係進入前所未見的和平發展軌道,形成兩岸大交流、大合作、大融合的嶄新局面,臺灣海峽呈現祥和氣氛。兩岸和平發展深入人心,是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大勢所趨。正當兩岸同胞揚起和平的風帆乘風破浪時,「駐美軍事代表團」不遺餘力爭取對美軍售的行徑,勢必助長「台獨」勢力的囂張氣焰,慫恿「台獨」勢力鋌而走險,依託美國和美國的先進武器實現「台獨」訴求,為台海地區的長期和平與安全種下禍根。因為臺灣從美國獲得的武器裝備越多、越先進,「台獨」勢力就越倡狂,和平統一的可能性就越小,發生戰爭的可能性就越大,這顯然是兩岸人民所不願意看到的。

最後,當前正值經濟全球化蓬勃發展之際,亞太地區各國都在致力於發展經濟,都需要和平穩定的建設環境。而「駐美軍事代表團」爭取美國向台出售先進武器的行為,則是對這一環境的干擾和破壞,可能會引起兩岸無休止的軍備競賽,最終甚至可能引發戰爭。不難想像,一旦臺灣海峽燃起戰火,不僅海峽兩岸的中國人民將難以避免巨大災難,亞太地區的穩定與世界和平也將面臨重大威脅。

台當局如此重視「駐美軍事代表團」的作用,是想借此深化台美關係,進而達到長期依賴軍購及美國的安全保護對抗大陸的目的,但這絕非長久可靠之計。希望台當局認清「駐美軍事代表團」的負面影響和現實隱患,以民族大義的「立信」為根本,在大情(兩岸一家人)、大理(不用武力對抗)、大義(兩岸同屬一個中國)下構築兩岸和平與互信機制,順勢而為,知難而上,以此化解政治對立、消弭軍事對峙、實現兩岸融合,共同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史坤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