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勢並不等於直接帶來好處 ——也談澳門優勢的準確看待 王希富

時間回溯到本月1日,「攜手共建粵港澳大灣區合力打造世界級城市群」論壇在香港舉行。澳門特區行政長官崔世安出席併發表「發揮澳門優勢 共建粵港澳大灣區」的講話。在改講話中,行政長官從宏觀角度對大灣區建設的意義進行了總結。他指出,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是新時期、新形勢下,全面準確貫徹「一國兩制」方針,進一步完善創新合作機制、構建互利合作關係的一項重大部署,有利於整合各方資源、發揮綜合優勢、全面提升合作。

從國際層面來看,粵港澳大灣區重在配合「一帶一路」建設,促進高水準參與國際合作,提升在國家全方位開放中的引領作用。2015年,「粵港澳大灣區」正式寫入《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願景與行動》,成為「一帶一路」建設的有機組成部分。近年來,粵港澳三地已經在「一帶一路」主題下開展了多種方式的交流合作,在參與「一帶一路」的過程中,攜手深化三地間的合作;在建設大灣區的過程中,共同助力「一帶一路」合作發展;實現大灣區與「一帶一路」的互為銜接配合,促進擴大開放。

從國內層面來看,粵港澳大灣區重在深化「一國兩制」事業,為粵港澳發展注入新動能,提升在國家經濟發展中的引領作用。透過基礎建設、經濟貿易、科技創新、優質生活、國際合作、重大平臺等領域廣泛深度的合作,為三地的居民和業界提供更多的發展機遇,擴大參與感、增強獲得感、提升幸福感。在共同發展中,促進相互理解、增進彼此感情,為保持長期繁榮穩定營造更好的條件。透過粵港澳的發展提升,進一步輻射帶動泛珠等更多省區共同發展。

可以說,行政長官的上述講話,雖然無甚新意,但卻是對有關大灣區建設從規劃目的到實現基礎的深刻總結。這也是已經經過大陸、港澳專家深入論證,並且已經列為國家層面重點工作的結果。相信無論是研究者水準之高,還是整個在正式提出前的深度調研與前瞻規劃。單一澳門的力量是難以望其項背的。這其中,也必然已經對澳門作為大灣區城市之一,所具備的條件,以及能夠發揮的作用是有著前所未有的歸納總結的。也正因為如此,行政長官作為澳門特區的代表提出「發揮澳門優勢 共建粵港澳大灣區」應該是一種承諾和表態。倘若行政長官在發言中再度詳細論述澳門所謂的優勢由那些,首先就是畫蛇添足,甚至是越俎代庖,畢竟所謂優勢既有外在的表像狀態,也有內在的社會經濟因果關係在內,甚至是可以預期的未來發展動態結果。這些內容,必須是由實際社會活動的參與者提出,以及專家學者進行研究發現,並由全社會採取實際行動,追求將優勢轉化為實際結果。行政長官在其中最為關鍵的作用是組織好優勢發現,決策出實際的行動,並在施政中將優勢化為所追求的結果。其次,「攜手共建粵港澳大灣區合力打造世界級城市群」論壇在某種意義上其實是一個動員大會,也是重在取得涉及城市在國家支持下的行動共識。早就過了相互之間推銷、認識、瞭解的階段。所以,作為澳門特區最高代表的行政長官也不宜在此場合如「推銷員」般喋喋不休。因此,可以認為行政長官的整個講話是非常符合時宜的,這當然也包括其後就具體工作的一些部署承諾。

當然,本著「為反對而反對」的態度,還是有人對行政長官的講話「雞蛋裏面挑骨頭」。比如,有報章就刊文《準確看待澳優勢勿用假像騙自己》指出,既然該致辭的題目中提到了「澳門優勢」,那麼崔世安在該致辭中,就應該具體列舉或解釋澳門究竟具有哪些「優勢」。但從本澳新聞局所發佈的相應新聞稿的內容來看,崔世安在該致辭中似乎並未說明澳門具體具有哪些優勢。所以崔世安的該致辭,有「文不對題」之嫌。而且還進一步批評「崔世安及其文字幕僚們的文字水準,令人不敢恭維。」仿佛只有其本人的文字水準為澳門之最。雖然,該文的作者最後也看似輕描淡寫的說,對此次的「文不對題」「見怪不怪」,只想談談行政長官所說的「澳門優勢」。但其實也正是暴露出來,前面我們所說的對整個論壇的意義,以及一般正式場合的講話內容「時宜」問題根本就沒有足夠認識和把握。

況且,仔細翻閱行政長官的講話,尤其是其中一段:澳門特別行政區將不斷充實「世界旅遊休閒中心」的功能,重點打造服務灣區、面向世界的「旅遊教育培訓基地」;繼續發揮「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臺」的優勢,著力在中葡金融合作領域,為粵港澳三地創造機會;探索構建「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善用中西文化在澳門交匯四百餘年的歷史積澱,助力建設文化大灣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將在大灣區建設中,找準定位、務實進取,促進共同發展!

這其中就已經將澳門的優勢從宏觀層面表達的相當清楚。而且還一一對應的提出了對策。更加從四個方面做出具體的工作安排:

一是主動加強與中央的緊密溝通。在中央的領導下,積極而穩妥地推進大灣區建設,促進澳門更好地融入國家發展,豐富「一國兩制」在澳門的實踐。

二是做好澳門自身建設。在澳門落實首份五年規劃的過程中,統籌協調建設「一中心,一平臺」、策劃構建「一基地」、經濟適度多元發展、參與「一帶一路」等各項重大工作,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形成發展合力。

三是深化與粵港兩地的融合發展。堅持優勢互補、合作共贏的原則,先行先試、創新發展,既要確保大灣區經濟做強做大,更要實現粵港澳民心相知相交。

四是積極善用各方資源。立足粵港澳三地,放眼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廣泛調動社會各界的積極性,充分利用海內外的各種資源,集思廣益、齊心協力推進大灣區建設。

可以說,行政長官作為特區頂層決策者和施政管理者,已經是很好的完成了他的階段性工作。如何去實現這些定位或者說是具體工作安排卻並非是依靠行政長官一人之力可以去完成的。接下來,行政長官的主要工作任務將會是既帶領和統籌各個政府部門的工作,又要協調和配合社會組織、企業開展具體的執行性和開創性工作。只有這樣,既有的優勢才能發揮作用。而且在過程中,還可能會有新的優勢出現,形成循環往復,不斷前進的良好局面。這也就是中央為什麼一直提倡「在發展中,用發展去解決發展中遇到的問題」!

優勢並不等於直接帶來好處

在漢語辭彙中,優勢的意思是比對方有利的形勢。泛指處於較有利的形式或環境或在某些方面超過同類的形勢。跟所謂的好處,似乎並無直接的關聯。但在上述提及的文章中,作者竟然對優勢的解讀是:「優勢」應該是相對而言的,能成為「優勢」的因素應該至少具備這樣兩個條件,一是別人大多不具備該因素,二是該因素確實能夠帶來好處。

所謂優勢來自於對比,這是必然。因此,優勢是相對而言,這一點相信所有人都能認同。但該文的作者後面的解讀,就是不符合常理了。首先是,要求別人大多不具備該因素,且不說這算不算構成優勢的要件,單說可不可能就值得推敲。現今的環球經濟社會一體化進程,以及區域、國際間的互動、流通,還真難以說出一樣從本質上「人無我有」的因素來,就連商界經營都不在是單純奉行「人無我有」,而是進化到「人有我優,人有我廉,人廉我轉」等等的幾個層次。如果繼續單純的要從靜態角度看待和尋找優勢,無異於癡人說夢。至於會有人說,每個地方都是獨一無二這種論調,筆者只能認為是強詞奪理。

其次是,該因素確實能夠帶來好處的說法。筆者認為既是功利主義的解讀,更是忽視事物必然發展規律的思維。第一,該文作者以「準確看待澳優勢」為題,說明其也是承認澳門相比於其他地方是有優勢的,否則就不存在所謂準確看待的問題。那麼是不是所有澳門的優勢都帶來實際的好處?恐怕連該文的作者都沒有這麼認為,從其之前對文章中也能看出其對政府在不少方面未能發揮優勢的批評不在少數。所以,連她本人也實際上是不承認優勢一定就會帶來好處的,關鍵還是在於如何發揮。說到底,就是在將優勢轉化為好處的過程是需要人的作用,甚至是整個特區上下的努力。

再換一個角度而言,其實所謂的優勢,從特區政府整個角度而言,看到的是一個方面,但從個人的角度而言,可能對優勢的看待優勢另外一回事。比如,該文作者引述稱:外來研究學者認為「一國兩制」和自由港制度是港澳最大的發展優勢,國家「十三五」規劃是港澳最大的發展機遇,內地是港澳最大的市場,澳門的五年發展規劃應充分考慮這些優勢和機遇;澳門應與中國的興盛同行,與中國的發展同行,中國的發展為澳門提供極大的機遇,澳門要打造「世界旅遊休閒中心」,應建立自己的品牌,並將國家的機遇變成自己的優勢。

本澳也有人會認為澳門具有很多優勢。例如去年有一位立法議員就認為澳門與遍佈各大洲超過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保持貿易往來,參加了五十多個國際性組織,商業運作與國際慣例相適應,投資營商環境透明便捷,讓金融業客戶、籌資、融資服務範圍變得全球化;澳門具有本地發行鈔權,且澳門元與港幣匯率聯動,變相與美元匯率聯動,同時澳門是人民幣離岸金融中心,並正申請批復成為人民幣結算中心;另外,本澳屬於「一國兩制」下的自由經濟體,又是「一帶一路」海上絲路的重要節點,再加上澳門作為中葡經貿交往的平臺等優勢,因此澳門具備發展特色金融業重要條件。

以此為例,其實也能明顯看出,站在不同的角度就是不同的結論。外部學者只能從整體上,從制度層面觀察和研究澳門「與別不同」的情況,進而根據客觀規律,基於自身的學識和認識,得出澳門可以利用這些不同做出別人不能或者難以做到的事情,並稱之為優勢。而澳門本地的人士,卻可以更為細緻的瞭解,也是從自己所認識到的範圍內得出澳門有哪些可以利用和借助的條件,也謂之優勢。比如所提到的這位議員,筆者雖不知其姓甚名誰,但可以肯定的是該議員一定是商界議員。同樣的,如果是來自教育界的議員,可能會認為本澳在教育方面的優勢,是公私學校並立,課程設計自主自由,具有開放的因數,而且也有15年免費教育,以及對升讀高等教育的種種支持,甚至是特區政府有錢,辦教育可以大投入等等,儘管這些所謂的優勢也會被別人認為執行的不夠好,或者根本不是優勢。

其實,這種情況也在該文作者的表述中得以體現,比如該作者認為:澳門可以經營幸運博彩業,這個確實是澳門的優勢,但這個優勢似乎不太好意思說出口,因為別人對幸運博彩業基本都是「非不能也,乃不為也」。至於「一國兩制」是澳門的優勢可能就有商榷之處,如果「一國兩制」真能帶來好處,為何世界上沒有其他國家會效仿實施「一國兩制」?至於「與遍佈各大洲超過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保持貿易往來,參加了五十多個國際性組織,商業運作與國際慣例相適應」,這是目前世界上多數國家或地區都具備的因素,因此應該也不能算是「優勢」。因而她得出了,實際上目前除了「能經營幸運博彩業」外,澳門真正具備的優勢可能並不多,否則本澳的「中小企業發展」、「產業適度多元」等也就不會那麼艱難。而「能經營幸運博彩業」這一優勢也不宜多用,因為這易招致周邊地區的效仿或推出反制措施,從而削弱本澳的這一優勢。所以特區政府及本澳各界都應該準確看待「澳門優勢」,不能真得認為「澳門具有很多優勢」,那樣就是「自欺欺人」了,最終很可能會害慘澳門。

在一定程度上,筆者既認為該文作者的所謂「優勢觀」有失偏頗。但其對部分「博彩」優勢的分析筆者是十分認同的,而這也是相當客觀的一種分析,反而也是印證了筆者所認為的觀點:優勢不一定必然帶來好處,而且從不同的角度、不同人看待是否是優勢也不同,關鍵是如何借助和利用好自己所認為的優勢,真正做出有益的事業來,才是對所謂優勢的直接明證。

也正因為如此,筆者在此也就不再妄自發表何為澳門的「優勢」,留待讀者諸君自我感悟。

從居安思危的角度來看,不能真得認為「澳門具有很多優勢」,那樣就是「自欺欺人」了,最終很可能會害慘澳門。這樣的警示確實值得肯定。但只是這樣的提醒,也只能說是才做了一半事情。從文章的結構角度來講,也只是提出了問題,並未提出解決的方法和建議。而從社會作用的另一個角度而言,是洩氣而非鼓勁(當然這是符合某些「為批評而批評」的人士作風)。筆者於此,不由想起去年6月份,同樣是該文作者曾經有一篇題為「氣可鼓不可泄話有理不宜說」的文章見諸報端。因時間久遠,筆者未能找到該篇原文。只能根據當時筆者也曾撰寫的文章中尋到痕跡,在該篇文章中,作者也是對行政長官言論曾被人予以批評。而當時行政長官是在立法會發表了對扶持中小企業、青年創業兩個方面問題的觀點。其中,對於議員提及中小微企經營不易,會否整合各臨時扶助措施,制定針對性政策的法律支持,崔世安回應時表示,特區政府高度重視和關注本地中小企的發展,現時以政策、措施及指引等多方面支持中小企。對於以立法形式促進中小企發展,本質上是落實產業政策的宏觀調控的手段,在自由經濟體制中發揮的作用可能有限,亦非支持中小企的唯一方法;此外,澳門的中小企形態多樣,變化很快,就劃分標準、促進措施和操作性方面均較為複雜,容易出現分歧,在仍未有系統的科學研究之前,制定中小企業促進法的條件尚未成熟。

其二,議員劉永誠問及如何開拓本地青年國際視野。崔世安指出,青年開拓視野首先取決青年本人,他稱,本澳經濟過去10年高速發展,青年畢業後在本地找工作,過安逸生活不難,他稱,青年的國際視野十分重要,要不怕學習,不怕競爭,政府只能提供機會。崔世安關心本地青年人的發展和創業問題,並指創業必須承擔風險。他認為,政府支持青年人創新創業,拓展發展空間,但政府同時希望未來有更好的支援系統,讓青年人明白創業的風險,以及明白此乃非必然的出路。要避免青年人因創業失敗而產生挫敗感,影響其生涯規劃,就此必須讓青年適應人生挫敗,再踏上發展的道路。

可以說,行政長官的上述言論,即使是放在今天去看待,也是客觀而公正。但當時卻被標籤為「洩氣」、「不宜」,那麼現在這篇《準確看待澳優勢勿用假像騙自己》的結論,是不是也有這種嫌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