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澳仍需加強重視中葡雙語人才的培養問題 博言

就早前就讀本澳院校中葡翻譯的內地畢業生自爆透過「特殊管道」成為準公務員,事件在社會上引起的重視與關注,這也向社會敲響中葡雙語人才短缺的警鐘。尤其本澳現正以發展「一中心、一平臺」為目標,即是建設世界旅遊休閒中心和中國與葡語系國家商貿合作平臺,特別國家支持本澳建立中葡雙語人才基地和中葡文化交流中心。無疑在人才培養方面,中葡雙語人才的培養尤其重視,未來必須有計畫地打破「先天不足」的「缺陷」,特別是對金融、法律、會計等專業中葡雙語人才,中葡翻譯人才短缺,需求愈來愈大,應加大力度積極培養中葡雙語人才,相信會有助於全面提升澳門平臺作用和國際影響力。

眾所周知,澳門特區政府的施政方針和五年發展規劃都明確表示,澳門需要多語種人才,以配合澳門構建「一個平臺、三個中心」。近年來,由於澳門特區政府打造澳門成為中國和葡萄牙語國家之間的商貿和服務平臺,以及中國和葡萄牙語國家之間的外交和商貿關係近年來發展迅速,無疑需要大量中葡雙語人才。有團體批評,近年政府已經大力投放資源培訓雙語人才,但仍然聲稱人才短缺,要外聘其他人擔任公職,質疑有政府部門涉嫌濫用招聘制度。據相關數據顯示,現時本澳7.7萬學生中只有3800多人讀葡語,不足5%,情況也無疑是「急市民之所急」。而行政長官崔世安日前則指出,培養雙語人才並不容易,特區政府珍惜這方面人才的同時,也希望他們不僅能回澳服務,更可到葡語國家和內地發揮所長。中央政府定位澳門為中葡商貿會作服務平臺,當中最需要的是中葡雙語人才。

對於本澳定位為中葡經貿服務平臺,有學者則認為,本澳很需要培養中葡雙語人才,不單是翻譯人才,更需要不同專業領域的雙語人才。葡語國家市場潛力很大,建議年輕人應把握優勢。澳門想要成為中葡平臺,加強培養語言很重要。回歸後葡語教育不是很足夠,希望學校可多教葡語,葡文學校或國際學校又可多教中文,均有助年輕人未來發展。澳門培養不少本地葡語人才,但遠不足夠。該公司很希望招攬中葡人才,但因政府內部很缺翻譯,所以人員都流向政府,企業很難聘請足夠人員。澳門要做好中葡平臺,不僅需要翻譯人才,更要雙語法律、金融、會計、政治人才,所以視野要更廣闊。過去中葡雙語人才主要是澳門培養,低近年內地積極培養人才,內地已有卅多家學校有葡語學習,但缺乏師資,需要雙語人才的不僅是澳門,內地亦很需要。因此在計算人才需求時,應把國家需要考慮在內。中國企業要「走出去」,參與「一帶一路」,很多項目都上億元計,對人才需求龐大。

澳門要做好中葡平臺,先要解決語言。重要的是政府應先做好產業,才可說服學生學葡文。正如有社會人士所言的,社會一直在討論資金和人才是否足夠,資金和人才很視乎市場,若收入未能滿足生活,年輕人投入行業意願較低。博彩旅遊業為例,每年吸引不少年輕人投身,現時學習葡語,先要讓學生瞭解到底有無發展空間,讓人才有足夠發展空間才最重要。有學者認為,以出入口行業為例,最多應用就是英語,葡語國家的企業有能力出口至世界各地,英語都很流利,所以葡語是否必須值得探討。再者,澳門回歸後,因為生活習慣,中文應用較廣泛,故在學習葡語時,語言環境有所制衡。自己是先學好專業,再學葡語,認同要有市場前景才會吸引學生學習。現時巴西很多人都不懂英語,如果不懂葡語就很難溝通。重要的是政府應先做好產業,才可說服學生學葡文。

對於本澳中葡雙語人才培養的問題,則有有議員批評政府缺乏遠見,對中葡雙語人才的培養不夠重視,沒有長遠規劃。議員陳明金日前認為,澳門定位建設中葡商貿合作服務平臺多年,但政府缺乏遠見,對中葡雙語人才的培養不夠重視,沒有長遠規劃;一直以來,政府、民間對中葡雙語及專業人才「好渴市」。他引述日前行政長官表示,政府還要聘請126名中葡雙語翻譯員,而未來要組織更多澳門、內地企業參與葡語國家的商貿活動,以及協助更多葡語國家企業到澳門、內地參與商貿活動,預示著社會對中葡雙語人才的需求,特別是對金融、法律、會計等專業中葡雙語人才,需求愈來愈大。議員陳美儀亦表示,現時本澳7.7萬學生中只有3800多人讀葡語,不足5%,證明政府推動不足,她質疑澳門打造中葡文化交流中心,但澳門人沒太多人讀葡語,政府如何推動澳門成為中葡雙語教學基地?作為主管文化教育等領導的社會文化司長譚俊榮日前則形容,全中國都沒有一個城市像澳門,葡語是官方語言,是澳門的契機,可作錯位發展,會指示教青局局長梁勵加強葡語教育的工作,因為澳門很有條件推動葡語教學,只要政府多花心機、精神去研究推動,肯定做到。他續說,澳門有10間公立學校,是很好推動葡語教育的平臺,又有葡萄牙政府支持,首先會在公立學校設試點推動葡語,私校方面,會在教發基金優先支持葡語教師;高等院校方面,理工學院已經做得很好,澳大亦要成立葡語教育中心,加上其他私立學校,包括城大、科大、保安高校等,澳門很有條件推動葡語教學,只要政府多花心機、精神去研究推動,肯定做到。

澳門應做好中葡雙語的人才培養工作,從人才培養的角度來看,中葡商貿合作對雙語精英求才若渴。有學者也認為,近年特區高等院校都集中資源,積極培養中葡翻譯和中葡商貿的人才。在國家的政策推動下,在特區的宣傳推廣下,澳門社會開始看到中葡雙語人才的重要。從過去不少年輕人,甚至他們的家長認為學習葡語不太管用,到現在不少中學都搶著開辦葡語課程。年輕人積極學習葡語,主要看到了當掌握中葡雙語後,能夠在法律、公共行政、國際商貿、翻譯、歷史文化等方面有重大的發展前景,尤其憑藉國家和特區的政策,在這一波中葡貿易合作中充分發揮所長。澳門不少高校大力發展葡語課程,他們利用一直以來和葡語國家的歷史淵源,發揮語言和學術優勢,推動其葡語相關課程的教學。好像理工近年在成功培育出大量雙語人才的中葡翻譯課程的基礎上,開辦中葡商貿課程。就讀這兩個課程的學生,有機會赴葡交流學習一年,且更會被安排到中葡論壇、葡萄牙駐澳門總領事館等部門單位實習,雙語水準自然較快提高。澳門年輕人已經可以在這個大舞臺上展現自身的實力,有利澳門的人才培養工作。年輕人祇要有遠大的志向,在澳門是不乏學習葡語課程的機會和資源。當這批年輕人學有所成,足以在中國與葡語系國家經貿合作這個國際舞臺上展現才華和能力,實是不可多得的發展機遇。

本澳未來應好好把握本澳葡語的優勢,必須要正視現時中葡雙語人才嚴重不足的問題。例如,在中葡論壇第五屆部長級會議上,李克強總理宣佈了18項新舉措支持中葡論壇,澳門在實施相關措施中,將發揮重要的平臺和支撐作用。特別是在深化澳門平臺作用上,提出5項舉措,包括支持澳門特區打造中葡金融服務平臺;成立中葡國家企業家聯合會;在澳門建設中葡雙語人才培養基地;在澳門設立中葡文化交流中心、中葡青年創新創業交流中心;在澳門建設中葡商貿合作平臺綜合體。特區政府如何用好中央支持的政策,為澳門的發展添磚加瓦,值得關注,同時也意味著,澳門未來對中葡雙語人才的需求,特別是金融、法律、會計等專業中葡雙語人才的需求,將愈來愈大。政府在推動葡語教育和培養中葡雙語人才的力度有所加強,但是,具體的措施如何落實推進?澳門有10間公立學校,是很好推動葡語教育的平臺,同時,葡語教育亦可以從中小學教育、高等教育、培訓等各層次的教育綜合部署。對落實推進葡語教育和人才培養,有何長遠整體規劃?葡語國家市場潛力很大,年輕人要用好優勢。

本澳參與和助力「一帶一路」、「粵港澳大灣區」等國家戰略部署,與澳門構建「世界旅遊休閒中心」和「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服務平臺」的定位緊密結合,正是澳門融入國家發展的重要體現。澳門已經從戰略上、機制上、資源配置上全面部署,其中,發揮中葡平臺作用,是澳門重要的優勢與亮點之一。行政長官崔民安日前也指出,在中葡平臺建設方面,澳門正在按照中央的指導精神,落實「中國——葡語國家經貿合作論壇」第五屆部長級會議上的共識,積極配合中葡合作十八項新舉措的落實執行,發揮並進一步提升澳門的平臺作用。根據第五屆部長級會議上簽署的《經貿合作行動綱領》,建設好、運用好中葡「一個平臺、三個中心」,即「中國與葡語國家雙語人才、企業合作與交流互動資訊共用平臺」、「中葡中小企業商貿服務中心」、「中葡經貿合作會展中心」和「葡語國家食品集散中心」。同時,我們已經啟動建設的「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平臺綜合體」,集商貿旅遊、經貿洽談、商品展示、文化展覽、資訊交流於一體,將成為中葡合作的新載體。中葡平臺各項既定工作正在有序推進,並不斷注入新元素,發展前景令人振奮。尤其是國資委與各央企的鼎力支持,對澳門務實推進中葡平臺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與此同時,澳門也將積極為葡語國家的工商界提供服務,協助開展與央企、與中國內地市場的業務合作。爭取在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上譜出合作新篇章,促進澳門經濟的適度多元、可持續發展。

另一方面值得關注的就是,在特區政府的施政中,在二○一七年特區政府財政年度施政報告中指出,制訂葡語專業人才培訓計劃,加強與內地及葡語國家的人才交流協作,落實「澳門高等院校中葡人才培訓及教研合作專項資助計劃」,並繼續協調由六所院校組成的「培養中葡雙語人才工作小組」,開展包括出版葡語教材和培訓教師等計劃,逐步達致把本澳打造成為中葡雙語人才培養基地的目標。有學者則指出,本澳在建立中葡雙語人才培養基地方面的另一優勢在於具有傳統上的優勢,因為澳門過往長時間由葡萄牙管治,可謂與葡萄牙在政治、經濟及文化等方面具有深厚的淵源,故至今澳門與葡萄牙不論在官方和民間亦保持著緊密的聯繫。在本澳,中文和葡萄牙語皆是政府的官方語言,雖然現時在澳以葡語為母語的人口只佔2.4%,但近年隨著巴西、安哥拉等新興葡語系國家的崛起,以及澳門近年的定位發展為「中國與葡語國家經貿合作服務平臺」,澳門居民重新學習葡語的趨勢有所增加,可以說本澳現時是中國境內葡萄牙語使用最多的地區。因此,本澳能在傳統固有的基礎上,較易獲取為建設中葡雙語人才培養基地所需的各種資源。

還有一個現實現象就是,本澳要打造成為中葡雙語人才的培養基地,關鍵在於葡語能否在本澳受到重視,過去由於歷史原因,澳門的葡語教育一直未能得到普及,以葡語作為常用語言的澳門人口回歸後呈持續減少的趨勢,據澳門語言文化研究中心二○一四年的調查顯示,葡語的使用率介乎0.4%至0.9%。葡語作為澳門特別行政區官方語言之一,理應受到足夠重視,但實際情況卻相反。究其原因,一則因為澳門居民對葡語學習的重要性及其發展空間認知不足;二則因為特區政府對葡語教育欠缺中、長期規劃;三則因為現時的葡語師資不足,教育成效不彰。可幸的就是,本澳的《特區五年發展規劃》將葡語人才培養作為重點之一,以及在二○一七年施政方針提出要把本澳打造成為中葡雙語人才培養基地後。特區政府將為葡語教育的推廣確立制度、完善課程和創造條件,並從資源投入、教師培訓,以及與其他地區合作等方面,推進各學歷層次的葡語教育發展。

其實,本澳作為中國及葡語國家的交流平臺,在建設中葡雙語人才培養基地的定位當然需圍繞為中國及葡語國家服務,即為中國(包括本澳)培養葡語人才,為葡語系國家培養中文人才,特區政府可考慮選定一至兩所大學作為中葡雙語人才的重點培訓基地,培訓在職中葡語教師、專業人才,發展創新的中葡語教學體系,另外擴大葡語專業在澳門和內地的招生,以及中文專業在葡語系國家的招生,並與內地和葡國高等院校合作,定期組織學生到當地進行強化學習和訓練,以提高學生的語言水準,從而保證本澳培養出來的中葡雙語人才具備高質素。這個認知,有這份危機意識,不一定因為過去大家在「三化」建設形成的「不足」和「缺陷」中,導致澳門特區成立後在「本地化」上的建設遭到社會漠視,而是,也或多或少在不知不覺中,形成一種與社會發展,與特區本身核心存在落差的推動力。尤其是當國家賦予澳門「中葡論壇」構建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臺這一任務,更需要我們在中葡雙語方面,有更大的開展力量,才能夠好好用「三文四語」來鞏固澳門特區的根基。

正如有學者所言的,不管怎樣,今天特區政府明言要積極培養中葡雙語人才,顯然是總結了過去十七年在這方面工作的經驗,經過研判得出著力方向。其實,這也或多或少教人想到,十七年以來「本地化」工作其實有所不足,尤其在「中文官語化」和「公務員本地化」方面,未能跳出「後過渡期」推動「三化」的框框,於是,當澳門回歸祖國、特區成立,便容易予人一種「三化」工作任務完結的錯誤認知,以為在特區成立後,實現「一國兩制」、「澳人治澳」、高度自治,便「重新洗牌」,中文官語化得到政府、社會大力推行,已經毋需憂慮「雙語」問題;而且,當政府部門、官員廣泛使用中文,中文的官語地位得到確立,運用上得到提升,便視為等同「雙語」有效運作,可以打破過去因僅得單一葡語作為官方語文的官民溝通隔閡,然後,在多數人使用中文下,可以透過中葡翻譯作為「雙語」溝通管道,而中葡雙語人才,也在這個框框下局限於「翻譯」層面。中華總商會會長馬有禮日前表示,在澳門設立中葡企業家聯合會秘書處,加強澳門葡語人才建設,有助於發揮區位、語言優勢,更好地為中國與葡語國家提供平臺服務。青年聯合會會長莫志偉表示,澳門可在中國與葡語國家合作交流上扮演更加積極的角色,提供語言、法律、投資顧問等服務,達到互利共贏。

本澳正以發展「一中心、一平臺」為目標,特區政府應將發展「旅遊服務培訓基地」及「中葡雙語人才培養基地」兩方面作為發展本澳高等教育產業的突破口。建議可將本澳過去在發展旅遊業的服務經驗,與世界一些先進的旅遊業發展理論相結合,打造本澳成為一個不單只為內地,亦可為世界提供旅遊服務培訓的知名基地,此舉有助本澳的旅遊服務業作持續的完善和發展,有效提升本澳旅遊城市的形象,從而令本澳進一步奠定世界旅遊休閒中心的地位;對於「中葡雙語人才培養基地」的發展,建議以中國及葡語國家為服務對象,力爭成為國際知名的中葡雙語人才培養基地,令中國與葡語國傢俱有更多的中葡雙語人才,以促進彼此在政治、經濟和文化等各方面的交流,從而令澳門要發展成為「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臺」更具說服力。

因而,本澳未來必須要積極把中葡平臺建設與「一帶一路」倡議有機融合,發揮疊加效應。澳門可在中國與葡語國家合作交流上扮演更加積極的角色,提供語言、法律、投資顧問等服務,達到互利共贏,尤其本澳應發揮擁有獨特的中葡雙語的優勢、優越,「一個中心」、「一個平臺」是特區政府的發展目標,特區政府未來應全力推進本澳成為「中葡雙語人才培養基地」。筆者也相信,本澳高校有條件辦好葡語教育,為澳門為國家培育高水準的中葡雙語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