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20年的「變」與「不變」

先說個香港回歸20周年前夕發生的故事,即曾燕紅的故事。在香港,有一種精神叫「曾燕紅」。

這位香港中學女教師,40歲,曾任教沙田中大校友會聯會陳震夏中學的生命教育等學科。7年前為鼓勵缺少人生目標的學生尋夢,許下莊嚴承諾,攀登海拔8844米高的珠穆朗瑪峰。

2014年,她首度登珠峰時遇雪崩,被迫中途放棄。2015年,第二度登山時遇尼泊爾七級地震,雪崩中,她頭部遭割傷,肋骨折斷、背肌韌帶撕裂。她卻從未放棄,堅守不能對學生食言的理念。2017年4月她「裸辭」教席,第三次闖珠峰。4月初她由香港出發到尼泊爾,先到海拔5000米的珠峰大本營接受訓練,適應低氧環境。攻頂前,幾乎每天都發生10多次雪崩,8人團隊在雪地苦等10天。

被擊倒並非最糟糕的失敗,放棄嘗試才是真正失敗。她終於衝破種種障礙,5月21日成功登頂,成為首位征服珠峰的香港女性,圓了她「身教」的夢。為鼓勵尋夢,曾老師的學生開設了「海拔8844米上的課堂」Facebook專頁,追蹤曾老師的每一步。

曾燕紅成功了。不過,她的創舉依然在香港社會引發爭議。

最初,社會傳出一陣輿論:曾老師登頂珠峰,無疑是一項創舉,但借英雄主義式的高危活動鼓勵莘莘學子,卻未必合適。當挑戰極限造就出人民英雄,當毋懼死亡轉化為形象資產,未成年的學生一旦效法,結果堪憂。接著,更有一種非議在香港社會湧動:曾燕紅有一次對媒體坦言,攻頂途中,見到一位垂死的登山者,她沒有停下來救援,基於安全考慮,她沒有把自己的氧氣樽讓予對方,輿論指責她「見死不救」。事後,曾燕紅再解釋,她並非見死不救,而是無能為力,「我根本救不到」。有登山專家稱,攀登珠峰時環境無比惡劣,登山者一般無力把活命用的氧氣樽轉贈他人。

不輕易言敗,勵志好教材。但仍會引發種種議論,這就是香港,這就是香港的多元社會。香港原本就是一本不容易讀懂的大書。香港回歸祖國20年之際,再翻開這本大書。

香港的「變」與「不變」

近日,網路上流傳據說是新華社製作的「神曲」:《一國兩制》。歌詞唱道:紫荊花旗有著紅色的底,紅的底色來自五星紅旗,紫荊花旗長了五星的花蕊,永遠和祖國不分離……

日月如梭,光陰似箭,仿佛只是瞬息之間,香港已經回歸祖國20年了。經過20年時光洗禮,年輕的香港特區走過有歡笑也有淚水的日子,這不平凡的20載路雲和月,順景逆境,挑戰機遇,穿過紛繁歲月,站在歷史高度,回望20年來路,香港到底哪些變了,哪些沒變?從中或許可看出香港的發展軌跡。「變」與「不變」無疑是回歸紀念日輿論最熱的聚焦點。

5月下旬一個普通的週三,香港迎來2017年以來最強暴雨。傍晚,雨依舊在下,位於灣仔區中南部的跑馬地馬場,卻漸漸熱鬧,每週三晚上這裏是賽馬比賽的日子。香港本地馬迷、各地遊客聚集而來。晚上七點一刻,比賽準時開始。馬迷為自己心水的賽馬投注,碰運氣,隨著賽馬飛奔疾馳,觀眾在雨中呐喊歡呼。賽馬,仍然是香港人最愛的消遣之一,香港傳統生活方式依然維持不變。已故國家領導人鄧小平,在香港回歸前談到「保持香港社會制度和港人生活方式不變」時,很形象地描述「一國兩制」下香港人的生活:「五十年不變,馬照跑,舞照跳」,這也是中央政府對香港政治經濟制度50年不變的承諾。

香港仍然是公認的全世界最自由和安全的地方之一。普羅百姓所珍視的法治、自由、人權、公正、廉潔等核心價值觀廣受尊崇;言論自由、新聞自由、遊行集會的自由等較之回歸前不是少,而是更多了,甚至叫出了個「遊行示威之都」的花名;有人說,媒體受控制,這些都是想當然。對前任特首的貪腐的揭露,有控制媒體報導嗎?涉及內地的多元話題,有控制媒體報導嗎?……

日前,全國政協副主席、香港特區首任行政長官董建華說,回歸20年這句承諾沒有變,「香港人的生活常態、習慣都沒有什麼改變。變的是什麼呢?講普通話的人多了很多,大家開始瞭解國家,有更多的接觸。特別是經過人脈交流、經濟互動,以前香港經濟更多靠與美國、歐洲的貿易,現在更多依賴內地,這些都是大變化」,希望香港能越變越好,這是他「一個80歲老人的夢」。說起香港回歸20年的「變」與「不變」,香港中聯辦主任張曉明這樣總結:原來人們擔心變的都沒有變,變的大都是應該變和大家希望變的。

最愛挑剔的西方傳媒,不得不承認「一國兩制」令香港保持了特色與活力。過去一些媒體總對香港前景作不樂觀的評論,傳之最廣的就是1995年6月26日,《財富》那期以「香港之死」作大標題的專題報導,預測香港在回歸之後將迅速衰弱,這幾乎是當時西方輿論的主流看法。然而,20年來,香港更以靚麗表現,將唱衰的論調擊得粉碎。

國際輿論看好香港,是以事實和資料作支撐的。

——從1997年到2016年,香港生產總值由1.37萬億港元,增長至2.49萬億港元,年均增長3.2%,在主要發達經濟體中位居前列。

——失業率已連續6年低於4%,相當於全民就業,失業綜援個案正處於20年來最低水準。特區政府連年錄得財政盈餘,財政儲備現已達1萬億港元,外匯儲備則達4000億美元,位處全球前10名,人均外匯儲備更達全球前3位。

——20年來,人口由1997年的662萬增至2016年的734萬;GDP由1996年的13731億港元增至2016年的24910萬億元,增長1.8倍;出口總額由1996年的13392億元增至2016年的35882億元,增長2.7倍;人均GDP由1997年的21萬港元增至2016年的34萬元,增長1.6倍;公屋由1997年的70.4萬套增加至2017年的80.1萬套;住宅樓宇由1997年的204.9萬套增至2016年的277.3萬套……

——香港繼續保持國際金融、貿易、航運中心地位,香港連續23年被評為全球最自由經濟體。在瑞士洛桑國際管理發展學院最近兩年公佈的《世界競爭力年報》中,香港都排名世界第一。

——在西方學術研究機構和智庫的眼裏,回歸祖國後的香港,仍是生機蓬勃的國際「模範生」。瑞士洛桑管理學院2017年6月新公佈的全球競爭力報告,香港在全球63個經濟體中脫穎而出,力壓瑞士、新加坡、美國等發達經濟體,整體競爭力再執牛耳。過去10年,香港有9年在這個競爭力排名中位列三甲,其中還有4年登頂。

——在美國傳統基金會發佈的《經濟自由度指數》報告中,香港自1995年起連續23年獲評全球最自由經濟體,評分穩居第一。加拿大菲沙研究所去年發表的最新人類自由指數報告顯示,香港連續6年蟬聯冠軍。在世界經濟論壇編制的全球競爭力報告中,香港也從過去的10名以外,進步到近5年連續位列10名之內。

——世界銀行發佈的資料顯示,香港在政治穩定、政府效能、規管品質、社會法治、貪腐控制、公民表達等方面的指標,都遠遠高於回歸前。特別是法治水準一項,香港在全球的排名從1996年的60多位大幅躍升至2015年的第11位,政府效率由第28位上升到第3位。

在香港中聯辦主任張曉明眼中,「變」是香港的法律地位變了,由英國殖民統治下的一個地區,變成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享有高度自治權的地方行政區域。變的是港人當家作主了,享有前所未有的民主權利和更廣泛的自由。

要說這20年來有什麼變化,走到街上,可以發現港幣與人民幣的找換店多了,講普通話的人多了,可見,香港與內地的經濟關係更緊密了。「背靠大樹好乘涼」,內地資金、人流、物流的往來,催化了香港在零售、旅遊、銀行及保險等行業的進步和繁榮,內地企業來港上市,支持香港保持全球新股集資額領先的市場。香港在保持傳統的金融、司法等優勢的基礎上,透過自由行、CEPA、滬港通、深港通、債券通等舉措加強兩地互聯互通。現在,香港仍是內地最大的外商直接投資來源地、內地企業最大的境外融資中心,並已成為內地最大的境外投資目的地,還是全球最大的離岸人民幣業務中心。

李秀恒,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會長。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他隨父母從內地移民香港,80年代創業,成為第一波到深圳特區投資建廠的港商之一。當初由於香港租金高、人工貴而無奈將工廠內遷的李秀恒,沒想到正是產業轉移,為他日後的發展贏得先機。如今,李秀恒已是身家百億的香港「鐘錶大王」。說起香港和內地的經貿發展,李秀恒說,20年來,兩者的交融從未改變,但相互關係有所變化,「回歸後,隨著國家經濟實力強大,怎麼配合國家的發展從而發展香港經濟。我們的功能有轉變,以前是投資,現在功能更多,香港要發揮金融、貿易、物流中心的地位」。

香港回歸20周年前夕,香港南華足球隊宣佈退出香港超級聯賽,自動降班,令人神傷。然而,人們實在很難用一句近乎陳腔濫調的「象徵一個時代的結束」來描述,南華曾經屬於的、那個香港足球運動興盛的「美好時代」一早消逝了,無數忠實支持過南華的球迷,眼淚也一再流幹,今天若還有悲傷,也只是近於淡淡的惆悵,無奈的可惜。人們能不能由此聯想到,今日香港的一個側面?

中國內地的經濟發展速度遠遠超越香港。這是無法回避的事實:1997年香港GDP相當於內地18%以上,而現在只相當於3%左右,香港的部分優勢不復存在。世人對當前的亞洲、尤其是中國的經濟發展充滿信心。人們肯定中國將會成為未來世界發展的重要主導力量,原因並不複雜,當今世界,籠罩在恐怖主義、核武試驗、貿易保護主義、債務危機、民族和宗教衝突等多重陰霾之下,加上英國脫歐、美國新任總統言行飄忽等,都令世界局勢增添不穩定因素,使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人民生活不安。此際,中國提出一個和諧、共贏的經濟合作倡議「一帶一路」,為紛亂的世界帶來一股和平發展的暖流。

香港的「獨」與「反獨」

香港回歸20年來,不論是從經濟增長指標上來說,還是從城市功能來看,一直在進步,體現出「一國兩制」的優越性。最大的進步,是香港社會對「一國兩制」的認識日漸全面、日漸到位,特別是在黨的十八大以後。在這一主旋律中,一種不和諧音始終潛藏著。

曾刊登文章《香港民族論》,主張香港「尋找自立自決的出路」的香港大學學生會刊物《學苑》,2016年3月再次鼓吹「港獨」言論。這一期《學苑》以《香港青年世代宣言》為主題,討論香港現狀和未來。一篇題為《我們的二○四七》的文章,指香港在2047年將面對「二次前途問題」,並就屆時的香港提出三個訴求,包括所謂「使香港成為受聯合國認可的獨立主權國家,建立民主政府,全民制訂香港憲法」。對此,香港特首梁振英回應稱,亙古以來,香港是中國的一部分。香港是中國的一部分這個事實,不會在2047年之後有所改變,這是《基本法》規定,是憲制規定,也是一個常識問題。

另一篇文章《民族意識與群眾運動》則稱,「香港民族」應該擁有「政治自決的權利」,又稱「香港民族不由血緣、種族劃分成員身份」云云。對於《學苑》的這番「港獨」言論,泛民主派的時任公民党黨魁梁家傑表示,他不支持香港獨立,但認同「立國」可以是坊間的一個選項。公民党發表創党10周年前夕宣言,表示該党未來在必要時會採取公民抗命,以「抗衡當前崩壞的制度」,並會以「本土」和「自主」作主軸,探討香港前景。

早在2013年,香港「占中」蓄勢待發,「港獨」躊躇滿志。2015年,香港多所大學部分學生開始傳播鼓吹「武裝獨立、香港建軍」的思潮;梁頌恒及遊蕙禎在立法會議員宣誓中,羞辱祖國,侮辱自己民族;2017年1月,黃之鋒及香港議員朱凱迪等人兩度赴台,出席「時代力量」和民進黨舉辦的活動;4月,梁、遊受邀赴台,大談所謂「民主自決」,散播「港獨」言論……就在香港回歸20周年前夕,香港三名立法會議員羅冠聰、陳志全及朱凱迪,竟然參與「臺灣國會關注香港民主聯機」(台港聯機)的成立活動,與這個所謂民間平臺簽署合作檔,協助「台獨」勢力實質地介入香港內部事務。簽署「合作協議」,表明「港獨」「台獨」合流的「公開化」與「制度化」,這個「台港聯機」,是由極具「台獨」色彩的政黨「時代力量」及民進黨立委倡議組建,香港的羅冠聰、陳志全及朱凱迪竟然以立法會議員身份參與這個「台獨」組織活動。

據稱,鼓吹「港獨」的「香港民族黨」每月都收受臺灣政客資助。活躍於臺灣島內「台獨」團體、與「藏獨」分子關係密切的臺灣交通大學社會學學者孫治本,近年經常來香港與「港獨」及自決派分子密會,或在有關人員訪台時協助聯絡接待。涉及人員包括「香港民族党」的陳浩天及周浩輝、「本土民主前線」的黃台仰及梁天琦、「青年新政」的遊蕙禎及梁頌恒、「熱普城(即熱血公民、普羅政治學苑、城邦派)」的陳雲、鄭錦滿和鄭松泰,及「自決派」的羅冠聰、劉小麗和朱凱迪等。有消息說,孫治本每月向「香港民族党」召集人陳浩天提供5萬港元資助,以供「民族黨」日常運作及宣揚「港獨」,如果該黨舉行大型遊行集會,每次還會額外資助5萬至10萬港元。

2016年10月,「青年新政」的梁頌恒、遊蕙禎赴臺灣參加「國際大都會香港的本土運動」宣揚「港獨」。論壇結束後,梁、遊還接受「台獨」人員宴請,其中就包括孫治本。2015年9月陳雲到臺北出席「台港本土意識與民族問題2015西藏問題國際研討會」,研討會由「在台西藏人福利協會」主辦,「達賴喇嘛西藏宗教基金會」為指導單位,會議主持人就是「臺灣漢藏友好協會」會長孫治本。「香港民族黨」明目張膽宣揚「港獨」,早被公司註冊處拒絕註冊,本身就是非法組織。「港獨」與「台獨」「疆獨」「藏獨」組織近年相互勾聯並非什麼秘密,但相較於以往的「偷偷摸摸」,近年來的行動已越來越囂張狂妄。

面對「獨」潮,前國務院港澳辦副主任陳佐洱認為,香港特區成立後,在一些重要領域沒有處理好與整個國家大格局中的良性互動發展,不「去殖民化」反而「去中國化」問題嚴重。這種背離歷史本質、悖逆「一國兩制」的怪像,造成香港巨大內耗和內傷。他把中央與回歸後的香港比喻為父子,中央像「父親關愛孩子」一樣,希望「剛回家的孩子」健康成長,「有時候孩子可以耍點小脾氣,但是你不能撒野,不能六親不認,要自立門戶去當所謂的國際人,要獨立建國,那可不行」。這是陳佐洱在香港回歸20周年前夕說的一個比喻。

陳佐洱直斥「港獨」與「台獨」勢力相互勾結,這一趨勢值得善良的香港人警惕。他說,從特區成立時起,就一直有敵對勢力肆意歪曲攻擊和抵制「一國兩制」,「‘一國兩制’和《基本法》自1997年7月1日開始實施至今從未變過,什麼‘2047年要完結’完全無中生有,是‘港獨’分子為搞‘公投’造出來的偽命題」,「歲月蹉跎,香港不能自廢武功,這是一個維護香港核心價值,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大問題」。

香港是幸運的,回歸20年,迅速發展中的國家一直全力撐香港,這種支持,是全方位、不遺餘力、不講條件的,中央惠港政策源源不絕。且不說回歸前,人們耳熟能詳的「三趟快車」「東江水供港」等惠港民生工程。回歸後幾個月,破壞力極強的亞洲金融風暴禍起東南亞,迅速波及香港,中央領導人一再表示「會不惜一切代價支持香港」,並堅持人民幣不貶值,同時保護香港的聯繫匯率制度,北京還派出兩名央行副行長到港,要求香港中資機構全力以赴支持特區政府的護盤行動,香港成功擊退國際金融大鱷。

2003年,香港遇上SARS,疫症歷經數月,在此艱難時刻,國家對香港要藥給藥,要專家給專家,優先滿足香港抗疫之需,疫症過後,中央准許內地居民以個人方式前往港澳旅遊,這稱為「自由行」的一招立竿見影,給香港的旅遊、零售和酒店業帶來活水源泉。中央還推出CEPA(《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逐步消除兩地經貿、服務和投資中的種種制度性障礙。2011年8月中旬,時任副總理的李克強代表中央視察香港,帶來了「惠港36條」,令香港經濟如虎添翼。近幾年,國家持續撐港,滬港通、深港通、債券通,不斷推出各類品類豐富的人民幣離岸業務,將香港獨立城章納入國家五年發展規劃之中,一帶一路建設、人民幣國際化、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建設……重大利好,巨大商機,在中國經濟強勁發展的快車上,國家已為香港預留了座位。

2017年5月27日,北京「紀念香港基本法實施20周年座談會」上,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張德江的講話,釋放出要堅決反對「港獨」和分裂言行的重要信號。張德江擲地有聲地說,特區要「堅決遏制任何危害國家統一的行為和活動」。

在特區政府換屆的關鍵時刻,反對派和「港獨」勢力混淆視聽,竭力為「港獨」開脫。反對派和「港獨」勢力先是誣衊說,「港獨」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前特首梁振英「製造」出來,因為梁振英嚴重撕裂社會;繼而又誣衊中聯辦干預香港內部事務,激發部分港人主張「港獨」云云。實際上,是反對派包庇縱容「港獨」,才導致其蔓延擴大。

6月10日,香港有線電視播出一個訪談節目,候任特首林鄭月娥表示,對「港獨」成為「思潮」的說法有所保留,相信絕大部分香港市民從來沒有覺得「港獨」是一個可以考慮的方案。其實,這兩句話的表述是接近的,有共通的含義,或者說,只是當時的表述尚不太清晰而已。反對派卻聲稱,不要小看這寥寥幾句話,因為這與梁振英一向的說法口徑明顯不一,與張德江的講話也不符云云。這是明顯惑眾與挑撥。更陰險的是,反對派企圖造成新一任特首和政府在反「港獨」問題上,會改變上一任特首和政府對「港獨」絕不妥協和縱容的立場,甚至混淆視聽造謠稱「林鄭拒絕渲染‘港獨’」。

幾天後,針對反對派這種輿論,林鄭在一個公開場合旗幟鮮明反「港獨」,聲稱未來特區政府將嚴格依法辦事,所有「港獨」行為都違反本地法律,必須嚴格執法,「港獨」在香港完全沒有出路,不能讓「港獨」在香港傳播,尤其是要杜絕「港獨」對少年兒童的侵害。林鄭強調,「一國兩制」的初心和原意就包含了香港特別行政區是國家不可分離的一部分,並且香港的回歸有利於維護國家的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

香港工商專聯會會長楊志強認為,在新老特首之間,反對派和「港獨」勢力的造謠惑眾與挑撥離間徹底破產。林鄭旗幟鮮明表明新一屆政府將嚴格依法遏制「港獨」,不會改變梁振英在遏制「港獨」等重大問題上的施政方針。林鄭的表態猶如黃鐘大呂,警告「港獨」勢力勿心存僥倖,以為新一屆特區政府會因致力大和解而縱容「港獨」。

「百年真鼎鼎,萬事總悠悠」。這是外交部前副部長、新華社前香港分社社長周南最愛與人分享的一句話。90歲的周南現在每天仍快速翻看多份香港報紙,瞭解香港最新動態。周南說,20年的實踐證明,鄧小平當年的預判是精准的。鄧當年就擔心「香港會出亂子」,不安定的因素存在於香港內部,也存在於某些國際勢力。周南認為,現在依然如此。香港內部的積極力量是主流,但要警惕「一顆老鼠屎壞了一鍋湯」。「一國」是「兩制」的前提和基礎;另一個是充分估計出亂子的可能並做好應對。這兩點論是「不忘初心」的重要組成部分,也貫徹於香港回歸前後的全過程。

特區政府班子的「新」與「不新」

以777票高票勝選的新特首林鄭月娥,執政新班子成軍,7月1日上場,意味著香港進入一個歷史新時期。

6月21日,國務院公佈新班子人選任命。候任特首林鄭率新班子會見傳媒。臺上,藍色為底的大型背景板上,寫著「關心」「聆聽」「行動」「協作」「互動」「行動」等多個片語。林鄭乳白色上裝內裏是深藍色作底白花旗袍。男官員穿深黑色西裝,系藍色領帶。藍色是林鄭競選特首時的主色調。藍色令人想到海洋、天空、宇宙;藍色,意味著純淨、深邃、廣闊、寬容、智慧、成熟。

有輿論說,這新班子,「多舊人」,「沒驚喜」。林鄭回應說,這套班子是一支熟悉政府運作,擁有豐富行政經驗的實幹型團隊,承諾新班子會以新角度、新方式、新手法響應市民訴求。3個半小時記者會,未見撞擊火花,即使是《基本法》23條立法、國民教育等敏感議題,候任司局長都有備而來,避免言論擦出火花。

翌日,林鄭月娥公佈新一屆行政會議成員名單,16名非官守成員中,有9人為上屆行會成員,另有6個新面孔,包括金管局前總裁任志剛、具民主派背景的民主思路召集人湯家驊。林鄭希望加強行政立法關係,她要強化行會的決策角色,日後政府政策會預先經行會討論,再交由各政策局作出改善,行會再作表決,希望一洗行會被批評為「橡皮圖章」的壞名。

有評論說到新班子主要官員的經驗,是3司13局官員都有豐富的治港經驗。新特首林鄭,服務香港36年,回歸前16年加上回歸後20年,諳熟新、舊港府運作正、反經驗和規律,處理了民生、扶貧、改造、覓地、「占中」等棘手問題。政務司長張建宗由前勞工福利局局長晉升,服務香港多年,深知民困民疾;財政司長陳茂波任上屆司長,2017年的預算案大至宏觀、細至微觀,數字具體可靠;律政司長袁國強,在依法處理「占中」和旺角暴亂以及對違法宣誓議員提出檢控和司法復核,積累豐富經驗,而今,又為高鐵「一地兩檢」完善法律程式而努力。這表明:特首和三司主要官員,是有所作為的。

也有評論認為,這13局長中有4局長是「老」局長續任,可駕輕就熟;有4副局長升任為原屬政策局局長,能承前啟後;有4新局長來自公務員體系,諳知運作規則。還有評論說,可用「包容」描述,是第一次有前民主黨創党成員出任局長。羅致光任勞工及福利局局長,他就是民主黨創党成員。這表明,以林鄭月娥為行政長官的特區政府,以實際行動貫徹落實中央政府「包容共濟促進和諧」的要求;而中央批准羅致光加入港府領導班子,正表明中央襟懷的廣闊,可容納不同政見者。羅致光已宣佈退出民主黨。既然新班子均是「熟手」,希望能夠坐言起行,早日作出成績,多辦濟民惠眾的實事。

香港回歸20周年前夕,香港首富李嘉誠受訪時說,「一國兩制」讓香港享有「大堂前座」優勢,使香港能夠更加瞭解祖國,參與各種發展大計。「我要重申,‘一國兩制’的本質很重要,習近平主席所言‘不動搖、不走樣、不變形’,是對‘一國兩制’有力的保證。」李嘉誠表示,國家改革開放30多年來,很多政策都非常成功,大家有目共睹。他說,「現在加上‘一帶一路’的新發展策略,只要配合高新經濟的勢頭和港人過去多年與不同國家經營的設施,自然能事半功倍。」在全球經濟轉型環境下,香港更加需要在投資、教育和改革上加大力度,才可真正抓緊機遇,獲得持久的發展動力。

日前,董建華說,以梁振英為行政長官的本屆政府的5年中,經濟發展迅速,2012至2016年本地生產總值年均名義增長率超過5%,在房屋、土地、扶貧、養老、科技、教育等領域出臺一系列措施,為未來發展打下基礎,他相信在林鄭月娥的帶領下,香港經濟社會能夠取得更好、更快的發展。他說,「從初心,從大局看,一國兩制已落實,即使不是百分,也值得打高分。不幸的是香港有一小撮人天真地認為,‘一國兩制’的‘一國’是說說而已,事實上只是‘兩制’」,董建華強調「港獨」沒有市場,希望香港好好把握國家機遇,並稱「如果香港只是經常出現爭吵情況,將會輸給別人」。全國港澳研究會會長徐澤也認為,實踐已證明「一國兩制」這項政策的強大活力和生命力,現在已到一個新的歷史階段,就是「走出去」。能不能順利地「走出去」,這當中怎麼把港澳的獨特優勢發揮好是重要課題。

香港回歸20年前夕,中央強調要落實「全面管治權」。中國需要一個「獨特」的香港,絕對不是「獨立」的香港。身處重要十字路口的香港,在「一帶一路」倡議、粵港澳大灣區戰略的國家部署下,要抓住機遇,搭上快車。

(江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