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要防這個關節殺手

近日,一位年輕的痛風關節炎急性發作病人到醫院就診。患者有痛風病史10餘年,平日服用排酸藥物,也監測血尿酸,控制良好。急性發作前5天去台灣旅遊,行走較多,在吃了一碗鹵肉飯後出現膝關節疼痛,回到北京後膝關節近乎強直,完全無法踩地活動,痛苦不堪。經過關節鏡微創手術及規律服用排酸藥物後症狀緩解,1周後恢復走路。這樣的患者一定要注意監測尿酸,適度運動,控制飲食。因為痛風往往反復發作,甚至對關節的損害是災難性的。特別是在夏天更要小心,要避免和控制可能導致痛風發作的飲食。

「不可行走的疾病」

痛風,早在西元前2640年就被古埃及人發現,並且在西元前5世紀被希波克拉底描述為「不可行走的疾病」。目前在中國,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為13.3%,痛風為1.1%,已接近歐美發達國家水平,且呈逐漸高發態勢。隨著人們生活水準的提高,痛風呈現出居高不下的發病率和發病年輕化趨勢。

那麼,什麼是痛風?痛風是一種由於嘌呤生物合成代謝增加,尿酸產生過多或因尿酸排泄不良而致血中尿酸升髙,尿酸鹽結晶沉積在關節滑膜、滑囊、軟骨及其他組織中引起的反復發作性炎性疾病。痛風分為原發性痛風和繼發性痛風。

原發性痛風是由環境因素和遺傳因素共同致病,具有一定的家族性,絕大多數病因未明。繼發性痛風發生在其他疾病(如腎臟病、血液病等)過程中,或由服用某些藥物,進行腫瘤放射治療、化學治療等多種原因引發。

而痛風性關節炎是一種以高尿酸血症為病理基礎,具有多種臨床表現的炎症性關節疾病。急性痛風性關節炎是由於尿酸鈉微結晶脫落引起的炎症反應。痛風臨床症狀表現為關節疼痛、關節腫脹、活動受限、關節壓痛、肢體麻木、肢體發涼、肢體困沉、畏寒怕冷、關節潮紅或發熱、指端蒼白等。發病時患者極度痛苦,甚至痛不欲生。對痛風性關節炎早期診斷及治療,可有效提髙患者的生活品質,盡可能降低其帶來的危害。

痛風性關節炎的保守治療,以抗炎鎮痛及控制尿酸為主要手段。控制好痛風的同時,為緩解關節炎的症狀,部分人需要進行關節鏡的微創手術。關節鏡技術為外科早期介入治療急性痛風性關節炎提供了可能,在關節鏡明確診斷的同時,行關節內清理,切除關節內反應性增生的滑膜,清除軟骨表面及滑膜表面沉積的尿酸鹽結晶,並通過大量鹽水沖洗關節腔清除關節腔內沉積的尿酸鹽,可很快消除症狀,並可以預防晚期骨性關節炎。關節鏡下手術僅是治療急性痛風性關節炎的一種局部治療方法,它可以減輕關節內的損害,但不能代替排酸、抑酸藥物以及飲食控制等治療,要保證關節鏡術後持續的治療效果,術後仍需堅持配合系統的內科治療。

如何防止痛風反復發作

痛風可防可治,並不是不治之症。如果能夠防微杜漸,那麼不僅省去了很多煩惱和痛苦,而且健康的生活方式,會讓你以更加飽滿的狀態投入生活和工作。因此,日常生活中我們應注意正確運動、控制體重、限制總熱量、低嘌呤飲食、多飲水、戒酒,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減少痛風的發作。

日常生活起居

平時生活應有規律,注意勞逸結合,避免過度勞累、緊張與激動。保持心情舒暢,情緒平和。注意氣候變化對病情的影響,及時採取保暖、防寒、防溫等措施,防止痛風性關節的復發。要注意鞋子的選擇,儘量穿大小合適、柔軟舒適的鞋子,避免足部磨損造成感染。適當的運動能增強體質,促進微循環,增加尿酸的排泄,一般以中等運動量、少量出汗為宜,如散步、打網球、慢跑、太極拳等。劇烈運動可使組織耗氧量增加,代謝產物乳酸堆積,以致血pH值下降,同時因大量出汗,機體血中水分減少,導致血流量減少,影響尿酸的排泄,誘使痛風性關節炎發作。

控制體重

積極減肥。肥胖可能導致酮體生成過多,抑制尿酸的排泄,但應循序漸進地減,避免饑餓療法,以防誘發酮症或痛風急性發作。

控制飲食

以低嘌呤飲食為主,宜選擇清淡、低脂、高維生素飲食,不食或少食高嘌呤食物。患者應控制嘌呤的進食量,每日限制在l00mg~150mg以內為宜。多選擇低嘌呤食物,如蔬菜、水果、五穀雜糧、蛋類、牛奶等,少吃或不吃肉類、禽類、豆類及大部分魚類等含嘌呤較多的食物,嚴禁攝入動物內臟、海鮮、濃肉湯等高嘌呤食物。夏季露天大排檔出售的食物,很多都是髙嘌呤食物,應該注意避免或控制。

戒酒

戒酒,少飲濃茶和咖啡。飲酒是痛風性關節炎的誘發因素和加重因素,夏天特別注意要少喝啤酒。

鼓勵飲水

痛風患者應多飲水,以增加尿量,促進尿酸排泄。堅持每天飲水量在2500ml~3000ml,保證排尿量每天2000ml以上,使尿pH值控制在6.2~6.8,防止尿酸在尿路中結晶沉澱形成結石。

積極治療慢性病

糖尿病、高血壓、血脂紊亂等併發疾病,忌用誘發痛風急性發作的藥物,定期複査血尿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