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癌的生活習慣,讓人心驚肉跳

生活習慣支配著每個人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日積月累、持續不斷,也會對健康產生重要影響。而近來流傳的不少「致癌的生活習慣」之類的文章,更讓人心驚肉跳。

這些說法中,哪些靠譜?

「無肉不歡」的警鐘

生活中「無肉不歡」者大有人在,他們每頓必有肉,而且必須是豬牛羊肉,還要「大塊吃肉」。這樣的習慣的確會提高患癌風險。

紅肉是指豬牛羊肉,其相對於禽類和魚蝦的肉,顏色更紅,由此得名。加工肉,就是添加了鹽、硝酸鹽和亞硝酸鹽的肉製品,包括火腿、香腸、培根肉、鹹肉、臘肉、熏肉等。

世界衛生組織專家對肉類攝入與患癌關係的研究進行了評估和總結,並在兩年前宣佈將紅肉列為二類致癌物,將加工肉列為一類致癌物。這給「無肉不歡」族敲響了警鐘。

最初將肉類與患癌風險聯繫起來的是歐洲的科學家。他們做了一件非常簡單的事情,把歐洲各個國家的紅肉攝入量與其大腸癌發病率進行了比較,發現紅肉攝入越多的國家,大腸癌的發病率越高。

隨後,他們開展了一系列的相關調查,不僅發現紅肉與大腸癌有關,還與前列腺癌、乳腺癌、胰腺癌、膽囊癌等多種腫瘤相關;同時還發現,吃加工肉的危險更高,高鹽、高硝酸鹽和亞硝酸鹽的攝入,顯著增加了胃癌的風險。

紅肉和加工肉都被列為致癌物,是不是要禁止其入口呢?關鍵在於把握好攝入量。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年版推薦每天的畜禽肉攝入量為40~75克,優先選擇雞鴨等禽類肉。按照這個推薦,人們可以估算出大致合適的紅肉攝入量。

至於加工肉,其致癌級別為一級,高於紅肉,應該儘量避免食用。

吃火鍋的危害

截至目前,對於經常吃火鍋是否會增加患癌風險,還沒有大規模的人群研究提供明確的證據。但是吃火鍋具有的幾個特點,與已知的患癌風險有關。

吃火鍋會造成攝入的食物溫度過高。食物溫度高會損傷口腔和食道的黏膜組織,並且增加致癌物對組織的傷害。高於60攝氏度,就會對黏膜造成危害。

火鍋的食物大多高油、高鹽,還容易進食過量。脂肪攝入過多和鹽攝入過多會增加患消化道腫瘤的風險,進食過量會造成胃腸道負擔過重和能量過剩。火鍋的湯一直處於煮沸狀態,在其中燙煮各種食物,會產生亞硝酸鹽等致癌物。

實際上,兩個方面的改善就能大大降低吃火鍋的致癌風險。一是減少吃火鍋的頻率,應一個月一次甚至更少。二是提倡清淡,儘量以燙煮新鮮蔬菜為主,葷菜應加以限制,燙煮後的食物需要稍微晾涼,減少甚至不用蘸料,避免高油高鹽。

「沙發土豆」的風險

愛看電視與久坐緊密相連。與愛看電視類似的,還有長時間坐著上網、打遊戲、看手機,等等。已有大量人群研究證實了經常性的一定量的體力活動可以降低患癌風險,與此相反的是靜坐久坐的習慣會增加患癌風險。

久坐看電視,常常還伴隨著大量吃零食。美國人有個生動的比喻,把愛看電視的人叫做「沙發土豆」,因為他們總是坐在沙發裏,吃著薯片,看著電視,結果不運動加上不健康食物的大量攝入,導致超重和肥胖,使得患癌風險成倍增加。

要改變其實也不難,就是要做到在看電視的時候,想方設法避免靜坐,儘量增加體力活動,可以降低患癌的風險。

最佳選擇是一邊看電視一邊運動,不僅把看電視的時間化為運動的時間,還可以增加運動的樂趣,幫助形成持續運動的習慣。

冰激淩吃個不停的後果

冰激淩是美味的食物,還可以調節心情、愉悅生活。但是吃冰激淩如果不注意節制,可能會導致患癌風險增高。

冰激淩的主要成分是水、脂肪和糖。吃個不停、欲罷不能,結果就是過多地攝入脂肪和糖。脂肪攝入過多,會導致大腸癌、膽囊癌、胰腺癌、女性乳腺癌和卵巢癌風險增高。

糖攝入過多,雖然不會直接導致患癌風險增高,但是總熱量攝入增多,身體會將無法消耗的能量轉化為脂肪儲存起來,長此以往,發生超重和肥胖,同樣會增加患癌風險。

不愛睡覺很危險

現代生活中人們天天與電子產品打交道,上網、看電視、看手機等,導致睡眠時間被大量侵佔。有資料顯示,上海已經成為全國睡眠最少的城市,成年人平均每天睡眠時間不足7小時。

睡眠時間少可能是增加癌症風險的危險因素。科學家通過研究夜裏上班的女性,發現她們的乳腺癌發病率明顯上升。究其原因,可能是褪黑素的減少所造成的。

褪黑素是人的睡眠激素,在睡眠時分泌,主要是幫助人們獲得高品質的睡眠,也會降低女性雌激素水準,還會在人體中起到抗氧化的作用,清除自由基,可以減少患癌風險。

科學家發現,人們晚上的生活環境變得越來越亮,對於人體褪黑素的合成和分泌產生了抑制作用。也就是說,褪黑素減少使得人的睡眠時間縮短,睡眠品質變差,從而增加了患癌風險。

這些生活習慣與患癌風險存在或多或少的聯繫,有的是直接產生作用,有的則間接起作用。因此,我們需要在瞭解相關知識的基礎上,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