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正式宣佈設立雄安新區。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的一項重大歷史性戰略選擇,是繼深圳經濟特區和上海浦東新區之後又一具有全國意義的新區,是千年大計、國家大事。
創新驅動發展新引擎
雄安新區位於河北省保定市,地處北京、天津、保定腹地,範圍涵蓋河北省雄縣、容城、安新3個縣及周邊部分區域。根據總體規劃,雄安新區規劃起步區面積約100平方公里,中期發展區面積約200平方公里,遠期控制區面積約2000平方公里。設立雄安新區,對於集中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探索人口經濟密集地區優化開發新模式,調整優化京津冀城市佈局和空間結構,培育創新驅動發展新引擎,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
黨中央對雄安新區建設寄予厚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規劃建設雄安新區要突出七個方面的重點任務:一是建設綠色智慧新城,建成國際一流、綠色、現代、智慧城市。二是打造優美生態環境,構建藍綠交織、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生態城市。三是發展高端高新產業,積極吸納和集聚創新要素資源,培育新動能。四是提供優質公共服務,建設優質公共設施,創建城市管理新樣板。五是構建快捷高效交通網,打造綠色交通體系。六是推進體制機制改革,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激發市場活力。七是擴大全方位對外開放,打造擴大開放新高地和對外合作新平臺。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決策河北雄安新區規劃建設,為雄安新區發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強有力引擎。
總體定位與發展趨勢
雄安新區不同於一般意義上的新區,其定位首先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集中承載地。在起步之初,就需要冋北足、天津、石家莊、保定等城市實現融合發展,特別是要同北京中心城區、城市副中心在功能上有所分工,實現錯位發展;統籌生產、生活、生態「三位一體」,建成落實新發展理念的創新示範區,形成與京津冀協同發展目標同向、措施一體、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的協同發展新格局。與此同時,建設雄安新區也是一項歷史性工程,是留給子孫後代的歷史遺產。為達成上述目標,就需要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科學規劃、合理佈局、明確功能;以改革為核心,積極創新,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建立體制機制新高地;以民生為本,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補齊社會事業發展、公共服務水平短板。
基於這一定位,筆者認為,雄安新區建設將呈現三方面趨勢:
從城市治理角度分析,雄安新區建設的重點在於打造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的承載地,從而在河北適合地段規劃建設一座以新發展理念引領的現代新型城區。根據規劃要求,2030年雄安新區常住人口規模調控目標為130萬人以內,就業人口規模調控目標為60萬至80萬人。這有助於實現北京城市功能和城市發展、城市治理最大程度變革,因此,雄安新區建設確實是千年大計、國家大事。
從區域合作角度分析,雄安新區與北京城市副中心作為北京新的「兩翼」,將進一步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瞻遠矚,加強頂層設計,提出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經過3年多的謀劃,奠定了京津冀協同發展的良好開局。從這一角度出發,規劃建設雄安新區是深人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大決策部署,有利於探索人口經濟密集地區開發新模式,有利於調整優化京津冀區域合作格局,有利於培育區域發展新引擎。
從創新發展角度分析,雄安新區建設的主要任務是進一步探索城市建設規律,解決「大城市病」,這就需要創新區域發展路徑,打造新的經濟增長極。從國際比較看,多數國家解決「大城市病」的成功做法基本是採取「跳出去」建新城的方法。從我們自身的經驗看,珠三角、長三角地區-濟社會持續增長有賴於城市群錯位發展。在這種情況下,雄安新區就需要立足創新,更有效地探索建設體制機制新高地的方式與路徑。
新起點、高標準,科學決策、創新發展,對歷史負責、對子孫後代負責、對人民負責,是黨中央對雄安新區建設的要求.是全國人民的期待,也是世人關注的焦點。
台商投資興業面臨新機遇
雄安新區的設立與建設,無疑也為臺灣同胞分享大陸發展機遇提供了新的可能。梳理台商投資大陸的歷程,有一個顯著的特點,那就是順勢而動、把握機遇。從深圳特區到浦東開發,從珠三角到長三角,從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到資本密集型產業再到技術密集型產業,從投資設廠到融入當地,台商台企發展與大陸改革開放進程緊密契合,是兩岸關係發展中最積極、最活躍的群體之一,也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積極參與者、推動者。
眾所周知,民進黨當局拒不承認「九二共識」及其核心意涵,導致兩岸關係陷入僵持狀態。在這種情況下,兩岸對話協商機制停擺,對兩岸經濟合作產生了不利影響。但基於「兩岸一家親」的理念,基於促進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大陸對於推進兩岸民間往來、經貿交流、基層互動始終秉持積極態度,對在大陸投資、生活、學習的臺胞繼續出臺各項優惠措施,進一步鼓勵臺胞在大陸發展。因此,臺胞在大陸發展將面臨更大的機遇。
筆者認為,從雄安新區發展定位和趨勢分析,臺灣同胞特別是台商在雄安新區發展建設中將面臨新的機遇。
一是智慧城市領域合作。雄安新區發展定位是生態、宜居,智慧城市建設是非常重要的內容之一。而台商對於推動智慧城市及其商業化過程具有較為豐富的經驗,例如,在智慧交通方面的電子票證(悠遊卡)、電子收費、車流監控、聰明公車及港口RFID自動化系統、街道攝影機加上資訊通信科技所構成的智慧城市交通等方面具實際經營成效,台商有著較大的發展空間。
二是高科技產業領域合作。兩岸產業分工模式將更加多元、彈性。台資企業在生產流程合理化、品質管控及後端服務方面較有優勢,而雄安新區作為高端產業發展新區,將在研發、製造及後端通路、銷售方面具有明顯優勢。尤其是近年來,大陸在高科技消費性產品領域已培育出知名品牌,台資企業在這一領域若能積極參與,將可收到互利雙贏的效果。
三是電子商務等新型態通路領域合作。就近期發展來看,電子商務是推動中小企業發展和推進創新創業的重要途徑,在這方面兩岸電商業者可嘗試進行平臺間合作或是和各自的供應商、網路服務業者合作,以提高雙方跨境電商的競爭優勢,進而有效帶動兩岸中小企業利用跨境電商開拓市場。就平臺之間的合作來看,雖然大陸大型電商平臺已具有國際競爭力,而台商則在經營小型特色化電商平臺方面具有優勢。因此,借助雄安新區發展與電商創新平臺建構,台資企業將有相當的發展空間。
四是智慧物流領域合作。在物流方面,兩岸已在冷鏈物流領域進行了有效合作,並在天津、廈門等地進行建設過程中,新能源產業發展將給相關城市建設提供有效助力,而與此相關的太陽能、風能、電動汽車等產業發展有著較大發展空間。在這一領域,台資企業的能率轉換薄膜、驅動晶片、汽車電池等方面具有一定優,而大陸則在研發、生產和銷售領域有著巨大潛力。相信在雄安新區建設與發展中,在新能源領域的合作將給台商帶來明顯而直接的利基。
筆者相信,正如國台辦新聞發言人在4月13日例行記者會上回答記者「台商是否有機會參與雄安新區建設、分享政策紅利」的提問時所說,雄安新區是深入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的一項重大決策部署,無論境內外企業,只要其發展方向符合新區的產業規劃,都能按照市場經濟的規律找到自己的用武之地。
(盛九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