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中國有地域歧視,其實老外圈裡也有。混北京的老外說混上海的都是「弱雞」,揣著幾張臭錢來消費,根本不懂真正的中國;混上海的又都說北京老外都是「loser(失敗者)」
當下,眾多老外不遠萬里來到中國,期待共享發展帶來的福利。令人想不到的是,在這些老外中,也是存在地域歧視問題,很多上海外看不起北京老外。
上海老外的「優越感」
老外對於上海的評價通常是「beautiful(漂亮)」,全中國最舒服的城市,好玩的地方非常多,生活方式也極為豐富,而對於北京的印象大概是「no birds(啥都沒有」
住在中國不住上海還能算是老外?除了這還有哪里能每條街都能買到芝士?每兩條街就能找到一個露天餐吧?
哦你要去北京?鄉下有親戚?
作為對外貿易靈魂的遠東第一都會,上海的外國人數量龐大,社群複雜,更容易感到適應,並且工作的機會也較多。在這個不夜的城市,生活每天都在發生變化。從人民廣場出發,你任選一個方向開兩個小時,可能還在上海;而如果你出北京西直門,過了兩個小時可能還在西直門。北京太堵了,不少老外在離開自己國家之前,一輩子見的車也沒再北京一天多。這是他們喜歡本土生活,但又不想過於本土的原因。由此帶來的代價就是必須承擔比別的城市高得多的生活成本和壓力,但無論如何有一點令人釋懷的是:上海空氣品質再不行,也比北京強多了。
有個上海老外問,北京人怎麼過的,上下班路那麼遠空氣那麼差,都怎麼活下來的,更不用提破400的空氣品質指數以及沙塵暴了,想要獲得與眾不同的生活經歷就必須要付出這樣的代價嗎?
他說很多住北京的外國人正在紛紛往上海搬,還有不少人考慮離開中國。他老婆專門買個防毒頭盔每天戴著才敢出門。
除此之外,最令那些初來乍到中國的老外備感折磨的還是語言,在上海的辦銀行業務,和工作人員直接講英語就可以,而在北京有些銀行,老外想辦業務只能用蹩腳的中文交流。而當初北京歡迎你那幾個月會連老太太都會用英語和你談笑風生的盛況倒像一場阿里郎演出,早已散了場。
儘管很多老外普遍認為在北京生活更難^需要注意的是他們都住在上海,倖存者偏差依然存在。
是受到「皇恩」潤澤的老外
如果問在北京的老外同樣的問題,答案又是另一番色彩。
混北京的老外說混上海的都是「弱雞」:指在某方面能力比較弱的人),揣著幾張臭錢來消費,根本不懂真正的中國。混上海的又都說北京老外都是loser(失敗者),除了拿情懷來泡免費妞外什麼都不會。在上海老外眼裏,其他地方的老外都是鄉下老外,但在北京老外眼裏,自己才是受到「皇恩」潤澤的老外。
上海老外覺得北京老外都窮逼,北京老外覺得其他地方的老外都無從領會一種文化的精髓。
「朋友說上海的老外走在路上看起來一點都不開心,我一直記得這句話。他在觀察群體氣質而不是個人。」而北京老外就算污染指數炸了也不愛戴口罩。如果天氣見了晴,一定得堅持騎車去串個胡同,為的是去和大爺們聊天兒逗悶子,苦練兒化音,爭取早日讓外地人聽懂自己的中國話。吃飯必須去簋街,再不濟也弄個烤串兒麻辣燙,哪兒人多往哪兒鑽,哪兒髒去哪兒,深諳洗得乾淨的麻辣小龍蝦不好吃的「吃貨精髓」。
北京的老外主要來自200多個大使館,以及10多所涉外大學。來自那幾個小島的老外到了北京還是得分英格蘭和愛爾蘭,時時透露出某種不而喻的高級。有次去聽講座,一老外還操著字正腔圓的普通話問旁邊中國小夥子,「你從上海來北京有沒有感覺到了大農村?」
北京的咖啡比上海便宜近一半,蛋糕也便宜。上海物價稍高,有的地方是差異化服務,看你有多少錢。大多數北京的服務員可實在多了,不分人,雖然有些笨拙,但是和新天地油嘴滑舌討好老外的店員相比還是略顯可愛。
對於那些看重中國文化裏人情味的老外來說,北京為再好不過的選擇。
廣州老外覺得廣州就是故鄉
在另一邊的「魔都」上海,真正的鄙視鏈根本觸及不到松江以外,對他們而言,老外只有兩種:英語外教以及其他老外。
那些公司委派前來的外貿要員或者凌晨六點去健身的投行高管,擁有的才是一份「real job」,那些外教在他們眼裏地位最低,似乎這些人只是在本國混不下去才來中國淘金,沐浴著改革的春風,趁機背著老婆騙幾名無知女而已。
與幾年前相比,中國的競爭壓力大,更難立足了,某些老外可能有優感,總會因為各種原因蔑視他人。
歧視是人的天性,並不是中國特有。就像杭州做樂隊的老外瞧不起當模特的老外,來山東喝酒的老外看不起不喝酒的老外。
北京人去了紐約,上海人去了東京,老外卻佔領了我們的胡同和弄堂。
他們正是因為想要生活在不那麼西方的大城市,才來到了中國。而真正的中國是什麼樣的?有個老外說他走遍了中國,北方有的地方像俄羅斯,有的地方像中東,北京是報紙上常見的樣子,而上海會讓你以為在歐洲,廣州有無數的市場,有的人很友好,而有的人很粗魯。任何地方都是善惡並存。
某部關於巴黎的片子裏的有句話說得在理:巴黎是外鄉人的故鄉。而現在除了紐約,倫敦,香港,北京和上海也正在成為全世界外鄉人的故鄉。但他們卻也不再是本地人的故鄉了。只有那些廣州老外嘿嘿一笑,覺得廣州就是故鄉,自己才是永遠的本地人。
(鍾雯菲/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