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解決中印邊境爭端的戰略智慧

中印邊境自衛反擊作戰是新中國史上第一場自衛反_擊作戰。毛澤東作\這場戰爭中方的最高指導者,自始至終參加了戰爭指導。在整個戰爭過程中,毛澤東從戰略全局出發,把政治、軍事、外交鬥爭巧妙地結合起來,導演出一幕令世人歎為觀止的戰爭活劇,體現了高超的戰略指導藝術。

1.立足全局,堅持用和平方式解決爭端

毛澤東在談到解決中印邊境的爭端和衝突時曾說過這樣的話:「我有這麼一個盤子,就是要和平。」用和平方式解決中印邊境爭端和衝突,是毛澤東在指導中印邊境自衛反擊作戰過程中始終堅持的一個最基本的原則。

堅持用和平方式解決中印邊境的爭端和衝突,是毛澤東立足國際和國內戰略全局而得出的科學結論。20世紀五六十年代,國際局勢依然動盪。美、蘇為了實現其稱霸世界的野心,加緊了對廣大中間地帶國家的爭奪。中國周邊的安全形勢較為嚴峻。面對複雜而嚴峻的形勢,毛澤東作出了正確的戰略判斷,認為整個國際形勢總的看是好的,爭取十年至十五年的和平時間是可能的。

基於這一正確判斷,毛澤東對國際和國內的政策做出了調整:在國際上,繼續團結社會主義國家,爭取廣大中間地帶國家,聯合世界上一切可以聯合的力量,反對美國的帝國主義。在國內,將發展問題擺在首位,抓緊時間發展經濟,加快經濟建設步伐,使國家強大起來。

從這一戰略全局出發,毛澤東確立了解決中印邊境爭端和衝突的總方針:堅持以和平的方式解決邊境爭端,通過此方式來換取西部邊境的安寧,為整個國家建設和發展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

毛澤東歷來認為中印,兩國之間沒有根本的利益衝突和原則分歧,中印邊境的爭端和衝突是完全能夠用和平方式進行解決的。長期以來,兩國之間一直奉行的是互相尊重領土主權、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的和平共處五項基本原則。

為了爭取用和平方式解決中印邊境的爭端和衝突,毛澤東還推心置腹地向印度政府和領導人交代了中國的戰略「底盤’即中國的戰略重點是在東方,而不在西南方。這是因為,在相當長的一個時間內,美國一直在想方設法地侵略中國,美帝國主義是中國的主要對手和敵人。中國政府,領導人真誠希望中印邊境能夠和平,對於雙方出現的意見和分歧完全能夠用和平刀式加以解決。

2.克制忍讓,堅持不打第一槍

在堅持用和平方式解決中印邊境爭端和衝突的基礎上,面對印度軍隊不斷在中印邊境進行武裝挑釁、引起武裝衝突的行為,毛澤東又採取了克制忍讓、堅持不打第一槍的指導原則。

1959年3月20日,印度總理尼赫魯在寫給周恩來總理的信中,正式向中國提出領土要求。印度政府的無理要求當然遭到中國政府的堅決反對。尼赫魯政府通過外交方式向中國提出領土的要求沒有實現後,即決心以武力改變邊境現狀,並積極推行所謂的「前進政策」,開始了對中國邊境進行一系列蠶食行動,不斷挑起武裝衝突。

對於印軍在中印邊境不斷挑起的武裝衝突,毛澤東一方面告誡中國邊防部隊,要提高警惕,加強邊防,防範印度軍隊的進攻。另一方面提出中國邊防部隊應該「先禮後兵」、「退避三舍」,力圖避免發生更大的武裝衝突。

但是,中國方面的克制忍讓,不僅沒有使印度政府和軍隊收斂,反倒使他們認為中國政府和軍隊軟弱可欺,更加肆無忌憚,有恃無恐,蠶食的膽子越來越大。

為了進一步克制忍讓,堅持不打第一槍,針對印軍對中國領土的進一步蠶食,毛澤東還適時制定了「武裝共處,絕不退讓」的新的鬥爭方針。隨後,毛澤東又在八字方針的基礎上補充了「武裝共處,犬牙交錯」兩句,形成「十六字方針」。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在毛澤東確定的「十六字方針」的基礎上,形成了「二十字方針」,即「絕不退讓,力爭避免流血;犬牙交錯,長期武裝共處」所謂「絕不退讓」,就是:你不打,我不打;你逼近,我逼近,即印軍從這一處向中國哨卡逼近,我可視情從另一處向印軍據點逼近;你包圍我,我包圍你;你切斷我,我切斷你。所謂「避免流血’就是:不先開第一槍;保持距離;留有餘地;對逃跑之入侵印軍,網開一面。

毛澤東提出的「武裝共處」的鬥爭方針,是在敵對勢力挑起武裝衝突,但尚未發展到戰爭時,以軍事鬥爭配合政治、外交鬥爭,防止戰爭爆發的一種鬥爭方針。這種方針要求中國政府和軍隊既不主動惹事,又不示弱,堅持有理有利有節的鬥爭,以遏制和避免擴大武裝衝突。

3.爭取主動,營造有利的戰略態勢

毛澤東歷來反對戰略上的兩線作戰。在指導中印邊境自衛反擊作戰中,他首先突出主要戰略方向的核心地位,以其他戰略方向積極支援和配合主要戰略方向,有時甚至暫時犧牲其他戰略方向上的某些利益,為解決主要戰略方向的問題而創造條件。

新中國成立後,在毛澤東看來,美國始終是中國安全問題的心腹大患,中美之間最有可能引發戰爭的就是臺灣問題。正是基於’這一考慮,當中印邊境出現爭端和衝突後,為了不影響和牽扯主要戰略方向的軍事鬥爭準備,毛澤東始終保持了極大的忍讓克制。

當中印邊境爭端和衝突出現不可逆轉,甚至可能發生大規模戰爭的情況下,毛澤東認識到,如果不及時進行解決,就很有可能會使本來屬於次要戰略方向的西南邊境安全問題上升為主要戰略方向。毛澤東強調,中印邊境自衛反擊作戰不僅僅是中印兩國的事情,其中還包含對美和對蘇的鬥爭。

當中印邊境戰爭不可避免時,毛澤東又採取了列印、拉蘇、懾美的鬥爭策略。即以對印鬥爭為龍頭,通過對印鬥爭支持和配合對蘇特別是對美鬥爭。這樣使中印邊境自衛反擊作戰,既教訓了印度政府和領導人,沉重打擊了其反動民族主義的囂張氣焰,又拉住了蘇聯,同時再一次警告了美國。

爭取國際社會的理解和支持,為營造有利的戰略態勢創造條件,也是毛澤東指導中印自衛反擊作戰時始終關注的一個重大問題。長期以來,印度政府和領導人為了掩蓋中印邊境事實真相,進行了大量的歪曲事實的宣傳和報導。為了爭取國際社會認清中印邊界的是非,毛澤東作了各種形式的努力。1962年7月,他指出:要爭取國際上正確認識中印邊境鬥爭的是非問題。爭取大多數同情和支持我們,特別是要爭取中間派;國際上有些國象對中印邊界問題看得不十分清楚,弄不清誰是誰非。中國邊防部隊一直保持極大的克制忍讓,使國際社會看到了中國誠心誠意堅持和平解決中印邊界問題的態度和立場。

當中國被迫進行自衛反擊作戰及邊防部隊初戰告捷後,中國政府又立即發表和平解決中印邊界問題三項建議的聲明,使國際社會進一步瞭解了中國的原則立場,從而擴大了中國的政治影響,爭取了國際社會輿論的同情,為順利進行中印邊境自衛反擊作戰創造了有利的國際條件。

4.抓住時機,果斷反擊,打則「打狠打痛」

在指導中印邊境自衛反擊作戰中,毛澤東主張克制忍讓,堅持不打第一槍,但克制忍讓是有限度的,如果一味的退讓,必然會助長印度政府和軍隊的囂張氣焰。為了教訓一下印度政府和軍隊,使其清醒的認識到中國政府和軍隊捍衛自己領土主權的堅定決心,毛澤東強調必須抓住時機,果斷反擊,打則「打狠打痛」,使其感到恐懼和震撼,不能讓其感到不痛不癢。

1962年10月,「古巴導彈危機」爆發,美、蘇雙方一時劍拔弩張。全世界的注意力都被吸引了過去。美國一時間根本無暇顧及中印邊境的事情,而蘇聯為了能拉住中國共同對付美國,也暫時改變了其在中印邊境武裝衝突上的態度和立場。毛澤東感到對人侵中國邊境的印軍進行反擊的時機到來了。於是,他決定抓住這一有利的戰略時機對印軍進行反擊。1962年10月17日,毛澤東主持召集會議,決定進行中印邊境自衛反擊作戰。

既然決定進行自衛反擊,毛澤東認為打則必須「打狠打痛」。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向參戰部隊傳達了毛澤東的這一指示:「假如印軍向我進攻則要狠狠地打他一下,除東線西藏做準備外,西線也要配合。如果他進攻,不僅要打退,還要打狠打痛。」

毛澤東對於這場邊境自衛反擊作戰,是選擇大打,還是進行中打和小打進行了慎重的權衡。他認為,如果選擇大打,不但會直接導致中印兩國進入敵對狀態,使在中國西南部樹立起一個敵人,而且這與中國在中印邊界問題上的原則相違背。但是,如果選擇小打,就不可能起到震懾印度政府和軍隊的作用,很可能會使印度方面更加囂張,同樣會使中國陷入被動。因此,毛澤東決定把戰略定位點放在中打上,即採取強有力的軍事行動,懲罰和教訓印度侵略者,真正讓印度尼赫魯政府清醒一下,同時又避免打出雙方的仇恨來。

根據毛澤東的指示,從1962年10月20日起,中國邊防部隊在中印邊界東段、西段同時奮起自衛反擊。從戰鬥打響的當天到23曰接連幾個晚上,毛澤東和周恩來都在研究作戰方案,並做出部署。經過第一階段的作戰,在西段,中國邊防部隊痛快淋漓地清除了印軍在中國境內設立的43個侵略據點;在東段,趕走了侵入克節朗、達旺等地的印軍。接著,從11月16日至21日,中國邊防部隊又先後擊退了浸入西山口、邦迪拉、瓦弄、班公洛、裏米金地區的印軍,並挺進到非法的「麥克馬洪線」以南靠近傳統習慣線地區,將參加過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印軍精銳打得一敗塗地。印軍慘敗的消息,在印度首都新德里引起了強烈的震動,給印度政界和軍界的要員們以沉重打擊,達到了「打狠打痛」的效果。

5.控制戰局,防止戰爭擴大和升級

在指導中印邊境自衛反擊作戰中,毛澤東一方面要求對人侵的印軍打則「打狠打痛」,另一方面又靈活地控制整個戰局的進程,防止戰爭擴大和升級。

首先,確定有限的戰略目標。為防止中印邊境反擊作戰在規模上的擴大和強度上的升級,毛澤東為中印邊境反擊作戰確立了有限的戰略目標,即以軍事行動懲罰和教訓印度當局,為和平解決中印邊界問題創造條件,使印度政府回到和平談判的道路上來。

其次,嚴格限定作戰範圍。與印度這樣一個對手,在中印邊境地區打一場規模和強度都有限的戰爭,應該動用多大的兵力,由哪些部隊參戰?毛澤東也經過了反復的思考,決定只派新疆和西藏軍區的這防部隊擔任反擊作戰任務,並以陸軍為主,空軍在對方空軍不參戰的情況下,中方不首先使用,做到「備府不用」。由於嚴格限制了反擊作戰的地域和參戰兵力及軍、兵種,為防止戰爭擴大和升級創造積極條件。

第三,科學把握戰爭進程。毛擇東成功地限制了中印自衛反擊作戰的時間。整個戰爭僅用了一個月,進程之快,持續時間之短,完全出人意料。毛澤東還注意對作戰節奏進行調節和控制,做到張弛有度。反擊作戰的第一階段結束後,為觀察一下印度方面的態度,毛澤東指示中國邊防部隊停止追擊。當印度政府拒絕中國政呀提出的和平解決中印邊界的三項建議,企圖擴大戰爭時,他認為有必要再給印度政府和軍隊來一次更大的教訓。於是中國邊防部隊東線集中了優勢兵力,將人侵的印軍狠狠地打了一下。這樣,不但給印度入侵者以極大的教訓,而且使美、蘇介人戰爭的企圖裔空,達到了以戰止戰,以小戰止大戰的交果。

第四,適時主動結束戰爭。經過兩個階段的自衛反擊作戰,中國邊防部隊取得了重大勝利。當時,不僅國內許多入都主張封續打下去。而且,國際社會也普遍認為一國會乘勝追擊。但是,1962年11月19午,毛澤東從當天的《參考資料》上看到,印度總理和總統在18日的講話中都說希望和平談判解決中印邊境衝突。他抓住這契機,毅然做出了一項沒有先例的大膽^策:中國邊防部隊在自衛反擊作戰取得!利的情況下,主動實行全線停火,並主動實際控制線後撤20公里。根據毛澤東的指示,11月21日零時,中國政府發表停戰聲明。

中國政府的聲明使整個世界感到十分吃驚,一家國外報紙評論說,中國政府的聲明使全世界聽了大吃一驚,因為在人類歷史上還從來未曾有過一個勝利的國家,在它的軍隊眼看就要使它的敵人遭到粉碎性的失敗的時候,完全出於自己的原則和平政策而作出這樣一種表示的。事實明,毛澤東的這一決策是正確的,它對防戰爭廣大和升級起了重要的作用。

(袁德金、張杰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