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不同膚色的「中國夢」

在廣州,活躍著成千上萬的外籍逐夢者。他們有的來自非洲,有的來自中東,有的來自東南亞……膚色不同、文化各異,共同構成了廣州五彩斑斕的多種族大家庭。廣州這座城市,也正向世界展現出中國城市蘊含的無限機遇和包容氣度。

在廣州定居的喀麥隆商人金斯利在2004年來到中國時,還只是一個23歲的小夥子。如今,他已經在廣州經商10年,事業有成,光景好的時候,每年可以向非洲出口30萬套西裝,一度被生意夥伴稱作「西裝之王」。

金斯利目前和中國妻子王雙共同經營一家公司——廣州瞰合灣貿易有限公司,主要從事中非貿易,他是這家公司的總裁。剛起步的時候,金斯利和大部分在廣州的非洲生意人一樣,都是從小本買賣起家。2007年,他向父母借了約合15萬元人民幣的資金,做起了中非外貿生意。10年來,他的生意範圍已經擴展到陶瓷、傢俱、衛浴、機械、倉儲、物流等多個領域。目前瞰合灣公司在香港設有辦公室,在廣州租有一個倉庫,並在廣州雇用了25名中國員工。

今年是金斯利和王雙結婚10周年。13年前,他從喀麥隆來到山西運城,成為運城一所中學的英語和數學老師。在那裏,他與王雙相遇、相戀,二人於2007年在運城一間教堂裏舉辦了婚禮。為了給家人創造更好的生活,金斯利決定去中國南方經商。他先是在香港成立了一家公司,隨後在廣州開設了辦事處,一頭紮進廣州「小非洲」的商海之中。

在廣州,活躍著成千上萬的外籍逐夢者。他們有的來自非洲,有的來自中東,有的來自東南亞……膚色不同、文化各異,共同構成了廣州五彩斑斕的多種族大家庭。廣州這座城市,也正向世界展現出中國城市蘊含的無限機遇和包容氣度。

「廣州是我第二個家」

在旅華外國人當中,廣州及其周邊的非洲人是一個引人注目的群體。截至今年3月的官方資料顯示,廣州市目前日常在住非洲國家人員有1.1萬多人,約占廣州市在住外國人總數的14%。去年,經廣州各口岸入境的非洲人有28.6萬人次,出境的非洲人有29萬人次。

約從上世紀90年代末開始,伴隨珠三角的「世界工廠」效應,大批非洲人來到廣州,從中國採購相對廉價的商品,運往非洲銷售。非洲商人持續多年湧入廣州,在這裏形成了規模較大的非洲人聚居區。在外貿商城集中的廣州市小北路、三元里、廣園西路、下塘西路等地,非洲商販遍佈各個街巷,他們往返穿梭于商鋪、倉庫和居民樓之間,操著英語、法語、中文普通話或者快速掌握的基礎粵語,跟本地商販們討價還價,買進賣出。外地遊客初來乍到,常有一種置身於非洲國家的穿越感。廣州這片非洲人聚集的區域,民間叫做「小非洲」或者「巧克力城」。

在穗非洲人的數量在經歷了若干年的增長之後,近幾年開始有所回落。究其原因,一方面,珠三角生活成本和經商成本都在上升,一些非洲人感歎,錢沒有以前那麼好賺了;另一方面,相關部門近年加大了對「三非「(非法入境、非法居留、非法就業)人員的打擊力度,收緊了簽證政策。

「以前2000塊錢一個月就能招到一個中國員工,現在每月3000塊甚至4000塊也很難留住他們,用工成本增加了不少。」來自剛果民主共和國的商人菲力告訴《環球》雜誌記者。菲力是一家跨國貨運貿易公司在廣州的首席代表,在廣州已經居住經商14年。

不過,大批像菲力這樣的人繼續留守廣州。「廣州是我第二個家,我仍然看好這裏的機會。」

金斯利告訴記者,「辦公室租金每月25000元,倉庫每月租金6萬元,支付員工的工資每月14萬元,所以我每個月的壓力都很大。」但他對生意前景抱有信心。

除了非洲人,在廣州市區也能看到大量來自中東的阿拉伯商人以及來自東南亞的商人。他們在廣州定居興業,成為廣州多膚色、多種族社群的一部分。

據廣州公安出入境部門介紹,絕大多數來穗外國人為從事經商、就業、學習、探親、旅遊、訪問等活動的人員,廣州日常在住外國人數量約8萬,最多時(廣交會期間)接近12萬。

2016年,廣州的外國人在住數量排在前5位的國家是韓國、日本、美國、印度和加拿大。由於地域關係,亞洲的韓國、日本、印度3國公民已占廣州在住外國人總數的近一半。

一些待消除的誤解

中山大學社會科學調查中心執行主任、移民問題專家梁玉成告訴記者,幾乎每個月都有來自世界各地的學者來廣州就非洲人問題開展田野調查,廣州的非洲人群體已漸漸成為國際學者研究的熱點話題。

記者檢索一些國際論文資料庫發現,國際上對廣州非洲人的研究範圍涵蓋了人類學、社會學、民族學、移民研究、國際關係、文化研究、電影、攝影等多種不同的學科領域,「小非洲」成為國際人文社科領域一個非常引人關注的「樣本」和「名片」。

一些國內民眾以為在廣州的非洲人不少是「三非」人員。事實上,據官方統計,在廣州的非洲人主要是留學生和商人兩大群體,其中相當一部分曾在其本國接受過高等教育。中國學者的研究也表明,在廣州經商的非洲人雖然不一定大富大貴,但在本國大多屬於能力較強的社會精英階層。

廣州非洲人的違法犯罪比例也沒有社會上渲染的那樣嚴重。據廣州公安部門統計,2016年,廣州市公安機關查處的「三非」外國人占廣州外國人總數的0.11%,其中非洲國家人員也只占18.9%。

成為廣州「市民」

2015年8月,國際移民組織總幹事斯溫到廣州市考察時,對廣州外國人服務管理工作給予高度肯定。廣州公安出入境部門近年來探索出了富有地方特色的外國人服務與管理模式。

比如,廣州市構建了被稱作「大外管」的治理格局。廣州公安出入境部門在全國較早構建了由45個政府職能部門參與的「大外管」工作格局,形成了各部門直接參與、齊抓共管的工作局面。通過完善廣州市外國人動態資訊系統,廣州匯總公安、稅務、人社、工商、民政、衛生等政府18個部門及邊檢入出境、住宿、簽證、車管等各方面外管資料近3500萬條。

此外,廣州公安出入境部門也採取了針對外籍人士的簽證便利化措施,在7個區開辦外國人簽證證件簽發業務,服務觸角前移,實現在「家門口」辦證,轄內外國人可直接在本地辦理相應的簽證證件。

為了方便外籍人士的住宿管理,廣州市將外國人住宿登記系統配置到社區,他們不出社區就可辦理住宿登記。同時,廣州還在社區層面招募了不少外國人作為志願者,邀請他們共同參與社區建設和管理,幫助其他外籍人士充分融入社區。

梁玉成說,中國和全球交流越來越緊密,一定會有越來越多的外國人來到中國,「我們需要外國人,外國人也需要留在中國,所以我們要容納他們。」

他說,非洲人想融入中國社會的努力能夠看得到,他們能很快地學習普通話、粵語等,針對外籍人士的管理制度也應有所突破。

梁玉成建議,管理部門可以探索更多幫助外籍人士同化和融入的政策和措施,比如入境時可以舉行移民傾向測試、中文考試等,各地多舉辦非洲節、中外聯歡等互動活動,讓普通民眾接觸他們的文化,進而增進相互瞭解。

「通過增加種族教育,讓孩子有寬容、包容的大國心態,因為我們的下一代很可能會面臨一個充滿各國移民的多元化時代。」梁玉成說。

在廣州,實現「中國夢」

記者見到金斯利的時候,他剛剛向中國政府部門遞交了申請「綠卡」的文件。「我從不後悔留在中國。我現在正申請中國綠卡,因為綠卡可以讓我有一個更舒適的經商環境。中國正越來越開放。我從電視上看到,中國已給7000多名外國人發放了‘綠卡’,這促使我也決定申請一個。」金斯利說。

很多新聞報導把來華發展的外籍人士稱作「淘金者」。金斯利不太喜歡這個說法。「我不是一個淘金者。我教過書,雇用了很多中國人一起來賺錢,努力工作,用這種方式為中國經濟作出了貢獻。我在非洲推廣中國大巴,這也是在幫助中國發展。」

除了在中國開拓事業,金斯利也非常擅長用「中國製造」去對接非洲需求。去年,金斯利在喀麥隆成立了一家客運公司。他從鄭州宇通集團購買了8輛中國產豪華大巴,在喀麥隆最大的兩個城市雅恩德和杜阿拉之間開闢了新的客運專線——美聯快線。「這些中國產大巴車上可以無線上網,配有洗手間,提供食品,車票也不算貴,很受當地乘客的歡迎。」他說。

金斯利正通過自己的努力,讓更多「中國製造」服務於喀麥隆的國家振興。2019年,喀麥隆將主辦非洲大陸最高規格的足球賽事——非洲杯。屆時,將有大批運動員和觀眾前往喀麥隆,比賽期間的交通出行將會成為一大剛需。金斯利正在向喀麥隆相關部門爭取,希望在非洲杯期間引進更多中國車輛,為參賽的各國運動員提供中國「專車」服務,他相信這是向非洲民眾展示中國產品的好機會。

金斯利希望人們明白,他在中國做生意,並不是為了單純為自己賺錢。

他認為,自已一生都會和中國捆綁在一起。「等到我的孩子們上完高中,那已經是10年、15年之後的事情了,我希望他們在中國上大學。等他們都上完大學,我已經56歲了,我的一生都留在了中國。」

「我已經在親歷我的中國夢。我能夠留在中國,擁有自己的公司,在這裏做生意,這對我來說都是很大的機會。我想讓人們知道,不論你做什麼,你都可以通過努力取得成功。」金斯利說。

來自剛果民主共和國的菲力同樣打算在廣州長久興業。他說,一些非洲國家的經濟這幾年不太穩定,對外國商品的需求有所下降,儘管生意有漲有落,但他從未想過離開廣州。「我打聽了世界上很多國家的市場情況,我覺得中國還有很多機會,有很多我可以做的事情。」

對於未來,菲力的計畫是立足廣州,開拓非洲之外的國際市場。「我準備去加拿大和美國考察一下,如果合適,就考慮在那邊設立一個辦公室。不過我的基地還是在廣州。」

「我以前去北美逛過很多商場,裏面很多東西都是Made in China,都是從中國銷售到那裏,所以我覺得這裏面可以找到屬於我的機會。」他說。

菲力一家有兄弟姐妹7人,他是家中老大,有一個妹妹遠嫁到法國,還有一個弟弟被他送到安哥拉經商。去年,赴巴黎看望妹妹一家歸來,他說:「巴黎雖然環境不錯,但是住得不習慣,我最瞭解廣州,還是更喜歡廣州一些。」

在中國的14年裏,菲力沒有把自己局限在外籍人士的小圈子裏。他走街串店,入鄉隨俗,幾乎每天都和中國百姓打交道,只用一年時間就練就了一口流利的漢語,他的微信朋友圈裏用中文和英文頻繁更新著他在中國的收穫和見聞。「在中國這些年,我一直心懷希望,不管怎麼樣,我相信一切都會更好。」

(張建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