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產業轉型突破仍是本澳發展痛點 陳觀生

行政長官崔世安日前赴京述職,先後得到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和國家主席習近平接見。習近平希望崔世安和特別行政區政府團結帶領澳門各界人士,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新的更大貢獻。李克強強調,著力解決突出民生問題,繼續完善住房、交通、醫療、基礎設施建設、教育等領域工作,增強澳門民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中央領導在這種述職場合,表達的多是讚揚和肯定的意見。但也可以從他們的期望中,看到對澳門的關心之處,甚至可以說是指出了澳門今後需要努力的地方,其中老生常談的推進經濟適度多元發展仍是重點,而推進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的核心是實現產業轉型突破,這可以說是澳門未來發展的痛點,也就是最難推進的問題之一。

澳門或已錯過新產業革命機遇

據新華社報導,李克強強調,中央政府將繼續全面準確貫徹「一國兩制」、「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針,嚴格依照憲法和基本法辦事,全力支援澳門特區政府和行政長官依法施政。發展是永恆的主題,也是澳門的立身之本,有助於促進民生改善。希望行政長官和特區政府團結帶領澳門各界人士,抓住機遇,積極作為,主動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繼續參與和助力「一帶一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國家發展戰略,深化同內地的交流合作。落實好中央支持澳門發展的政策,積極推進經濟適度多元發展,加大人才培養引進和支持青年創新創業力度,加快建設世界旅遊休閒中心和中國-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臺。

這段話,是在李克強強調著力解決突出民生問題之前,其凸顯的意思很清楚:民生的改善,需要發展來解決,這是「澳門的立身之本」,當中的主要工作,主要就是兩個方面,一是「抓住機遇,積極作為,主動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繼續參與和助力「一帶一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國家發展戰略,深化同內地的交流合作。」,二是「積極推進經濟適度多元發展,加大人才培養引進和支持青年創新創業力度,加快建設世界旅遊休閒中心和中國-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臺」。

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的發展路向,無疑是要實現產業的轉型突破,也是澳門需要「謀劃長遠」的重要議題和關係澳門未來發展的重要問題之一。博彩業的高速擴張,國際財團的大舉進入,大型企業的市場壟斷,一方面搶佔資源和市場,嚴重擠壓了其他產業的市場空間;另一方面推高人力和租金價格,全面抬高了其他產業的經營成本。以澳門中小微企業為主體的其他產業普遍人資短缺、融資困難和成本倍增,早已不堪重負而深陷困境。面對日趨惡化的生態環境和空前的生存壓力,澳門產業轉型迫切需要探尋突圍之道,以獲得新的生存和發展的空間。澳門產業轉型的突圍之道需要與時俱進的變革,即順應當代新產業革命的潮流、進行生產方式和商業模式的根本性變革。但幾年來的經歷可見,澳門在全球產業變革中,已經錯過了最好的機遇。

澳門是中國最早對外開放的地方,比香港還早開埠300年。澳門也是中國最早引進西方先進技術和思想潮流的地方,明清時期曾一度是中國的近代工業中心。然而,由於歷史的機緣和地理的巧合,澳門偏離了世界現代化的主流,更沒有象香港一樣,成為引領中國走向世界的橋樑或視窗。直到回歸祖國之前,澳門依然是一個充滿南歐風情的傳統海濱小城。

回歸十多年來,賭權的開放,自由行的實施,帶來澳門經濟井噴式的爆發增長,澳門城市也急劇膨脹擴張,南歐風情小城一舉變成了流金溢彩的現代化都市。不過,城市外觀的現代化並不代表澳門經濟整體的現代化。實際上,澳門依然在「以賭立城」的固有軌道上運行,甚至是在傳統道路上加速度往前沖。

而在這10多20年的時間,中國內地的電子商務是以風馳電掣般的速度增長。據權威數據顯示,中國電子商務市場交易額2010年為4.5萬億元,到2013年就翻番突破了10萬億元。比起歐美國家,中國更適合電子商務。因為中國有密集的人口,巨大的消費市場和不斷提升的家庭收入,電子商務更能滿足中國顧客的需求。專家預測未來的五年,中國的電子商務仍將以平均29%的複合增長率迅猛發展,超過歐美等先進國家。電子商務的發展造就了一些小企業迅速發展為大型電商平臺企業,如中國內地的阿裏巴巴、京東商城、騰訊等公司。

最近2、3年,移動支付等形式的電子商務新商業模式更是引領了全球。據來自全球諮詢機構麥肯錫諮詢公司的資料,中國占全球電子商務交易量的42%,移動支付的數量比美國多11倍。中國內地也是全世界三分之一獨角獸公司或市值超過10億美元的技術創新企業的所在地。

澳門在幾年前也有人認識到電子商務的巨大發展空間,但移動支付等時至今日仍未普及到一般市民消費中,雖然特區政府已經將智慧城市發展擺在重要位置並簽署了各種合作協定。

國際視角下的澳門產業轉型突破

未來的商業世界,企業、產業、資金、資源、資訊、商品等是以人的流動、集中而流動與集聚。而非傳統商業社會,以自然資源的分佈(例如企業圍繞礦藏所在地或港口而興辦)、供應商與客戶位置等來決定企業、最終決定人的地理集聚與分散(馬歇爾在19世紀對企業地理集聚的論述如是)。這是因為在新經濟的社會裡,由於數據化與智能化的實現,距離對於商業世界來說,更多的不再是物理與空間的概念,而是時間的概念(例如訂單的下傳與資金的流動)。由此,企業圍繞人而集聚,就是新興企業的地理經濟學。

澳門經濟多元化的脫困之道和發展路向,無疑應該是積極主動地融入新產業發展潮流,加速推進新產業,實現產業的轉型發展。澳門需要從自身的實際出發,採取既有前瞻性又有可行性的發展策略。澳門是一個微型經濟體,資源匱乏,空間狹小,技術基礎薄弱,當然無法去與發達國家或大國競爭,不可能去引領新產業革命潮流和爭奪主導權。但澳門可以採取「引進和緊跟」潮流的戰略,即引進新技術和新商業模式,緊跟國際市場的發展潮流,有選擇有重點的發展自己的特色產業。鑒於澳門資源稟賦、市場規模和企業條件,促進本澳中小微企業發展壯大和支援創新創業,是必不可少的策略。

首先,新產業的產生和產業形態的轉型,關鍵是中小微企業的發展壯大。放眼全球,無論是發展中國家還是發達國家,是傳統經濟體還是現代經濟體,中小企業始終是各國、各經濟體的商業活動中,最大量存在不可或缺的市場主體,也是經濟體中最有活力和生生不息的經濟細胞。在第一、二次的全球產業革命進程中,化石能源與通訊、運輸工具的結合發展,在商業世界構造出規模經濟的結構。隨著規模效應與報酬遞增的發生,一些小企業脫穎而出,崛起為規模的「巨人」,並成長為主宰商業世界的「心臟」。然而,心臟與細胞是不可分離的。從企業成長論的角度看,大企業從小企業開始成長,小企業是大企業的前生,而大企業是小企業的後世,這種前世今生的關係,就是各經濟體中企業組織結構的表現。

中小企業與大企業並存發展是全球都不可否認的事實。這個事實一方面體現了在經濟分工不斷深化的情況下,大型企業不可能、也沒必要充分地填滿市場所有空白,中小企業具有自身生存的市場空間;另一方面,從企業發展的歷史看,幾乎所有的技術、產業、經營以及產品的創新,都始自於小企業。歷史上,小企業是創新的主體,而大型企業往往是創新的障礙的事件層出不窮。這是因為大型企業在市場格局中往往處於守勢,是既得利益的維護者,而小企業往往處攻勢,是打破舊有利益格局,創造新市場、傳播新技術、宣揚新思想的革新者。

其次,立足澳門實際,發展支持創新創業新模式。澳門傳統上就是一個商業城市,有發展商貿服務業悠久歷史和得天獨厚的有利條件。自由港、低稅制,以及與內地、歐盟、葡語國家的對外經濟關係,加上具有相當完善的交通、電訊等基礎設施,澳門的確具有很好的營商基本條件。回歸祖國後,澳門經濟發展的制度優勢、區位優勢和樞紐優勢得到進一步強化。2003年CEPA簽訂後,隨著粵港澳合作的制度性障礙逐漸消除,澳門產業發展空間得到了空前的拓展。同時,隨著國際經貿交往的不斷深化,澳門的離岸性或仲介性商貿服務業也已日益多樣化。正是基於這一優勢,澳門特區政府提出了建立「三個商貿服務平臺」的戰略構想。所以,澳門大力發展一些具有澳門特色的高端服務業的條件已經具備。高端服務業是伴隨全球產業結構調整及經濟結構高級化而發展起來的現代服務產業,主要包括金融、資訊、物流、會展、創意、旅遊和專業服務等服務行業。21世紀以來,世界經濟中發展最快的就是這些高端服務業。因此,澳門的產業轉型和創新創業選擇重點應該是高端服務業。這種產業選擇能充分利用澳門的優勢條件,同時既符合世界潮流,又符合澳門特區政府推行產業多元化的政策導向,能夠得到政府優惠政策的扶植。

還有,在新技術和新產業上,本澳應該主要考慮引進模式。從世界科技發展和技術進步的發展來看,資訊技術、生物技術、新材料技術、新能源技術等高新技術的創新和變革非常迅猛,發達國家主要憑藉這些核心技術控制產業鏈和左右國際市場。不過,這場革命有一個基本特點,新技術革命中的技術開發屬於高精尖的高難度工程,而新產業革命中的技術應用則趨向於操作簡單化。開發難,應用易,澳門可以利用這一點做文章。澳門基本上依靠引進技術和貼牌生產起家,技術消化能力和創新能力都較低。技術進步是一個漸進緩慢的過程,單憑澳門自身,一則能力有限,二則時不我待,暫時是不可能走自主技術創新之路的,沒有必要去搞高精尖的技術開發。而技術引進,則是一個短期見成效的捷徑。澳門有自由港的制度優勢,很方便引進先進技術和設備。因此,澳門新產業發展應以技術引進為主,圍繞新興產業發展的需求,重點引進光伏能源、資訊網絡和生物制藥等方面的先進技術。在大力引進的同時,加強消化、吸收和再創新能力的提高,實現產業技術的跨越式發展。

產業轉型突破需有整體發展規劃

產業轉型突破的推進是離不開政府的強力推動和支援的。從歐美和日韓等發達國家,到中國和印度等發展中國家,各國政府都積極主動地採取各種政策措施以實現產業轉型突破和搶奪未來經濟發展的制高點。以推動產業轉型突破來推進經濟多元化,澳門特區政府是責無旁貸的。過去,特區政府採取了多方面的措施推進產業多元化發展,但這對於推進產業多元化來說顯然是力度不夠的,應該在此基礎加強政策力度。必須指出,這不是對某一個產業或某一個群體的傾斜性政策照顧,而是從澳門經濟社會整體長遠發展出發來發揮政府應有的職能和作用。

回歸以來,澳門特區政府在「謀劃長遠」方面一直持積極作為的態度。例如,在2001年就提出了「以旅遊博彩業為龍頭、以服務業為主體,帶動其他行業協調發展」的經濟定位。隨後,又提出了打造「三大平臺」(中國與葡語國家經貿合作服務平臺、粵西地區商貿服務平臺、國際華商聯絡與合作服務平臺)的構想和澳門建設世界旅遊休閒中心的目標。這些定位、構想和目標都屬於發展戰略,它們的提出為澳門的長遠發展指明了方向,並在實踐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遺憾的是,澳門特區政府一直沒有一個全面的發展規劃,沒有把戰略定位、構想和目標系統化為具體的長遠發展規劃。

本澳在新產業發展上具體的長遠發展規劃。首先,需增加科技投入提升科技實力。澳門特殊的環境和資源條件限制了科技的發展,但澳門的未來也不能寄託在「只會派牌的手」上,創新型城市、智慧型城市才是城市發展的未來。長期以來,澳門科技方面的投入嚴重不足,科技產出亦微乎其微。近年世界主要國家研發投入占GDP的比例,美國、德國等超過2.5%,日本、韓國等超過3%;而澳門僅為0.04%,甚至低於非洲一些貧困國家的水準。世界頂級的富裕程度與地板級的科技投入,實在太不相稱。澳門特區政府歷年積餘多達數千億澳門元,提高科技投入不是什麼難題。未來城市之間的競爭終究是憑科技實力說話的。增加科技投入是澳門提升競爭力的重要手段,更是澳門實現產業多元化和實現長遠穩定發展的可靠保證。

其次,完善企業技術進步扶助政策。澳門特區政府推出了一些扶助中小企業計劃,諸如「中小企業信用保證計劃」、「中小企業專項信用保證計劃」、「企業融資貸款利息補貼」、「扶持中小微型飲食特色老店計劃」,以及工商業發展基金等。這些計劃對中小企業解困濟危有一定的效果,但對推動企業技術進步作用不大。中小微企業實現產業轉型,需要進行大規模的技術更新改造,迫切需要更多的資金援助和融資幫助。因此,特區政府有必要調整和完善扶助企業發展的政策體系,建立針對產業轉型的企業技術革新援助計劃,尤其是發展新型產業方面的資金援助,包括引進新技術新設備、技術更新改造和技術研發等方面的資金補貼和融資擔保,以協助企業發展新興產業,提高澳門產業的競爭力。

第三,提升城市資訊基礎設施建設水準。回歸後,澳門的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比較偏重於交通等硬體設施的建設,而對資訊化方面的軟體公共設施建設重視不夠。在資訊化和大數據時代,創新型城市最關鍵的基礎設施應該是資訊化公共設施。因此,特區政府有必要加強城市資訊基礎設施的建設。一是推動政府部門和公共服務部門的智能化、資訊化改造。大數據雖然以技術為基礎,但卻是由應用驅動發展的,其技術只是服務於應用需求。數據資訊最重要的用戶是市政、電力、電信、網路、金融、交通、醫療等部門,推動這些部門的資訊化改造,就開啟了大數據的市場機會之門。二是建立資料庫平臺和資訊技術創新公共平臺。加強公共技術服務平臺建設,以廣闊的應用創新帶動產業與技術的當地語系化發展。三是提升網路技術水準。打造寬頻城市和無線城市,改造基礎網路,提升互聯網國際出口能力,構建亞太通信樞紐。四是建設個性化、智慧化、網路化、低碳化智慧城市單元,加強資訊化與城市化的深度融合一。

第四,建立健全公平競爭的制度環境。制度也是生產要素,並且是長期經濟增長中最重要的生產要素。因此,要實現產業轉型突破,必須要有一個良好的制度環境。澳門具有自由港和低稅率等制度優勢,但也有法制不完善和行政效率等方面的問題。良性的制度環境是企業健康運行發展的必要條件。為適應新產業發展的需要,特區政府有必要加強法制建設和健全市場法規體系,加快電子商務、知識產權、信用認證體系等方面相關的法規立法進程,加強對知識產權保護和市場監管力度,創造有利於新興產業發展的公平市場環境。

此外,特區政府也可以專門制定一個發展新型產業的人才引進計劃,特事特批,鼓勵符合條件的企業申報,利用勞工政策杠杆促進新興產業發展,引導企業發展新型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