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面對十九大的集體焦慮

如同全世界對中共十九大的高度重視,臺灣地區也對這次重要會議密切關注。表面上看,民進黨當局刻意表現淡定,蔡英文在「雙十慶典」上一如以往地空談「新模式」,賴清德也呼籲兩岸應有「新進展」,但實際上,他們也心知大陸反「台獨」力道只會愈來愈強,即便有所謂新模式,也是朝對「台獨」不利方向發展。所以,十九大前「台獨」勢力的焦慮,

用戰戰兢兢的心態來形容恐不為過,用閩南語來說,民進黨當局其實是「到咧等」(顫抖地等待)。

至於在媒體上,藍營不斷地警示兩岸關係在十九大後的情勢只會更嚴峻,不可能更緩和,連「武統」可能性也成為了議論話題,形成一種風雨欲來的氛圍。

從政治面來看,執政的綠營最希望看到的是大陸對「台獨」政權在戰略上能「認清新形勢」,放棄對「九二共識」的堅持,與民進黨展開新的談判。在野藍營則希望十九大的對台政策,能進一步打臉民進黨,兩岸形式愈嚴峻,藍營的聲調就愈容易放大。

由於兩岸溫度的急凍,這次中共「全國代表大會」,臺灣可說是空前關注。台媒細數習近平在涉台部分發言的字數(194字),並密切觀察習的「六個任何」是否會寫入十九大報告。偏藍的民調中心,則在十九大前一天,公佈最新的「臺灣民眾國族認同調查」,顯示有6成以上的臺灣民眾對蔡當局的兩岸關係處理方式不滿。另一方面,民眾的「泛中國人認同」(華人)達到近7成,「中國人認同」也從馬時代的47.7%回升到現在的51.1%。這份民調旨在釐清臺灣民心,以反制相對扭曲民意的綠營民調。由此可見,媒體輿論都很清楚十九大對臺灣未來的深刻影響。

國台辦日前對蔡英文「雙十演說」回應中,沒有提「九二共識」,遭綠營大做文章惡意扭曲,高喊「國民黨麻煩大了」,「國民黨的寶貝九二共識,北京沒有興趣玩了」。然而,在十九大習進平所做的報告中,四度提到「九二共識」,並重申了此前加碼反「台獨」的「六個任何」,再一次戳破「台獨」的幻想及其製造的謠言。

「九二共識」不是國民黨的寶貝,而是對臺灣民眾最有利的彼此善意。相反地,吳敦義領導下的國民黨,單方面以「一中各表」詮釋「九二共識」,存異大於求同,相當程度上扭曲了當初的共識,消費了善意。

若我們正確理解「九二共識」,它確實是一種善意的模糊,但大方向與目標卻是清晰的「統一」之路,這個共識是建立在「和平統一」的目標上,暫時性的彼此適應。核點是「一中」,也從來都沒變過。值得注意的是,從吳敦義,郝龍斌等國民黨人特別強調「一中各表」開始,「九二共識」在臺灣方面的解釋就已經變質,自今年3月至今,兩岸輿論逐漸開始批判死守「各表」的國民黨,大陸當局也益發重視「各表」對原初目標的傷害,而更為強調「一中,』。

在「台獨」勢力看來,大陸若不提「九二共識」,就意味著「北京已體認到九二共識對臺灣沒有任何吸引力」。然而,無論這是一廂情願的幻想或是刻意操作,在對民眾的實際宣傳效果上,其實並無意義,因為大部分民眾並不清楚「九二共識」是什麼。所以這種輿論策略,無疑是政治性地針對國民黨的操作,打擊國民黨的政治正確性;退一步,也確保將來若國民黨重回執政,「獨」的路線基本不變。

習近平重申「九二共識」,有效拆穿了「台獨」口稱的「這項虛構的文件,只是國民黨欺騙臺灣人的謊言」;強調「六個任何」,則更強化了反獨的決心,即「絕不允許任何人、任何組織、任何政黨、在任何時候、以任何形式、把任何一塊中國領土從中國分裂出去」。證實了台媒在會前預判,十九大將定音反獨促統的大陸版「新模式」。

對臺灣而言,兩岸關係變化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大陸對台政策的步調,以力求不為島內政治情勢變化所影響為宗旨,並將以往「寄希望於臺灣人民」,具體落實為「與大陸同胞同等待遇」,向「爭取民心為主、政黨合作為輔」的戰略轉變。

讓臺灣民眾得以「分享大陸的發展機遇」的具體作為,無疑是「台獨」勢力最恐懼的發展,賴清德在接受質詢時,「請鬼拿藥單」打預防針的說法,其實就顯露了這種恐懼。換言之,相比於馬英九時代,現在大陸以更細膩的惠台工作,應對島內政治情勢的轉變,而’基層民眾將是最大獲益者。這才是真正具體、又影響深遠的「新模式」。

有臺灣學者總結習近平的對台工作發言「基調穩,話不多,有堅持,有餘地」,大致符合實況。與大陸當局對台政策的局穩定度形成強烈對比的,是國民黨的遊移不定與兩面討好。在公開對十九大的賀電中,國民黨只強調「在九二共識基礎上,繼續深化互信」,沒有提到「各表」,在黨內中常會上則再度強調「一中各表的九二共識」,原本單純的共識,用兩種面貌呈現』反而「基調不穩,話過多,無堅持,亦無餘地」。

前述民調已顯示,大部分臺灣民眾對島內政黨妥善處理兩岸關係有嚴重的不信任感,藍綠都是老調重彈,毫無新意。故而,對島內強調自由民主政治「政黨們」的最大反諷,就是人民若想消除對未來不確定性的焦慮感,藥單還真的在對岸手裏。

至於誰才是「鬼」?根據民間人力銀行調查,上班族有六成一想西進至大陸工作,再比對不滿目前蔡英文兩岸政策的6成民眾,答案已很明顯了不是嗎?

(雁默/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