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林心如劇集下架看謹慎處理涉台事務

有關台灣藝人林心如製作、主演的《我的男孩》網劇遭大陸相關單位之時下架一事,昨日有新進展。據台灣電視劇製作產業聯合總會會長林錫輝表示,據他了解,此事是「台灣自己人鬥自己人」,與林心如有投資糾紛的人士在幕後運作,向廣東廣電局檢舉;廣東廣電局未向中央請示,就做了過頭的處置,導致林心如不但戲被下架,還莫名被畫上「台獨」的等號。中國國家廣電總局向廣東當局關切後,廣東廣電局七日當晚就將官網的通報撤下,顯示這並非北京中央的政策。廣東廣電局官網的「業務諮詢」欄目原本有許多網民針對此事提案,昨日也全部被移除。至於《我的男孩》是否能獲平反復播,目前尚無進一步消息。

至於外傳此事是因為大陸當局要反制央視廣告在台灣遭「文化部」下架,林錫輝強調,林心如向來反「台獨」,兩岸都很清楚,中國大陸官方真要反制,也絕對不可能對林心如開刀,不然將對廣大從事兩岸交流的台灣影視從業人員造成相當大的衝擊,令業者無所適從。林錫輝指出,台灣影視產業近年相當依賴「文化部」的輔導金補助,「拿不到輔導金,幾乎就拍不成」;如果一刀切,所有獲「文化部」補助的作品都不能登陸,兩岸影視文化交流將形同中斷。實際上,台灣影視音樂從業人員因為被牽扯「統獨」爭議而遭大陸當局與網民抵制的事件層出不窮。不願具名的影劇人士無奈表示,他就曾經被人檢舉過幾次,幾乎都是台灣人向大陸當局告發、丟黑函。

此一事件值得注意及思考。反「獨」促統,抵制台灣當局的「去中國化」及「文化台獨」行為,固然是每一位中國同胞及政府機構的神聖責任,但也應當警惕某些人打著「反台獨」的旗號,卻大幹離間兩岸居民感情,以至以「無間道」的手法,假借大陸某些權威機構之手,傷害不支持「台獨」的台灣各界別人士的勾當,更不要為某些人發洩私人恩怨的「幫兇」,否則將反而會在客觀上起到擴大「台獨」陣營的反作用。

實際上,就具體到林心如的問題上,在一般人的眼中,林心如並非是「台獨」分子。她雖然不像黃安、劉樂妍那麼旗幟鮮明地表態反對「台獨」,支持兩岸和平統一,但畢竟沒有支持「台獨」的言行,並承認自己是中國人。在年前的「南海仲裁」事件中,她就曾在微博上轉發《人民日報》《(中國)一點都不能少》的政治漫畫,圖中台灣島和南海諸島與中國大陸一樣,都是塗滿了紅色。為此,她還遭到台灣「獨」派媒體的諷刺漫罵。在釣魚島事件過程中,她也與大陸影視演員一道,參與聲明支持中國政府立場的連署。就在《我的男孩》遭下架後,她發表聲明表態「以前不曾以後也不會支持任何『台獨』言論及行為」,也遭到台灣「獨」派網民的起哄辱罵。這就使她陷於兩頭不是人的困境。因此,在目前台灣地區這樣的環境中,不能要求她能開口就是反對「台獨」、支持統一,她還要返回台灣「搵食」,只要她沒有公開聲言支持「台獨」就可以了,對類似她這樣的對影迷具有一定的影響力,但又並非是政治人物的知名影藝人員,一個中國原則可以是「手中無劍,心中有劍」。尤其是像林心如這樣的形象較為健康、正面,受到歡迎的影藝人士。

林心如新戲《我的男孩》在大陸遭下架事件,在台灣地區引發了強烈迴響,不但是反「獨」人士不解,而且民進黨人也幸災樂禍。實際上,泛藍陣營中的知名人士蔡正元、趙少康等人就紛紛聲援林心如,而民進黨籍「立委」林俊憲則諷刺道,現在大陸官方的的SOP就是「把領中華民國政府補助去中國發展的都打成『台獨』」,再以輿論的壓力,「坐等『中華民國人』切割台灣,上演『悔過』戲碼,『認祖歸宗』變成中國人」。林俊憲更聲稱,「不擺脫對中國市場的依賴,未來領有『經濟部』、『科技部』補助,在中國發展的台商公司,恐怕也要成為這場大戲的演員」。

林俊憲的這一說法,雖然是對大陸「倒打一耙」,但倘細想,卻也不無道理。因為接受台灣官方機構津貼的民間企業或文化活動,並非都等於支持民進黨當局以至是「台獨」,這不能「一刀切」。何況,官方單位在批出相關津貼款項時,也沒有要求必須支持「台獨」。而在目前,台灣地區因為經濟發展停滯不前,影視市場也相對狹隘,加上影視作品製作「即食麵化」,簡單淺薄,因而影視業的發展前景黯淡。「文化部」等機構為了支持影視事業,向有意發展的影視藝人的製作發給津貼,這是單純的行政業務。林錫輝就表示,台灣影視產業近年相當依賴台灣文化部門的輔導金補助,「拿不到輔導金,幾乎就拍不成」,因此不能簡單地「一刀切」。誠然,英政府的「文化部長」鄭麗君,確實是「台獨」骨幹,而且也做了許多「去中國化」及「文化台獨」的事情。不過,其津貼《我的男孩》,卻是單純的文化行政業務,並沒有要求劇情必須帶有「台獨」意識。實際上,該劇只是一齣少男少女愛情戲,不涉政治成分,更不涉「統獨」意識。台媒稱,台灣影視音樂從業人員被牽扯「台獨」的爭議,常常源於「內部舉報」。因此,要注意不要被某些民粹輿論牽著鼻子走。說不好,有某些告密者,就是使用「反間計」,讓認同中國對台灣地區的國家主權的台灣影視藝人,「兩頭不是人」。

涉台事務的政治性很強,但又頗為複雜敏感,既不能右更不能「左」,否則偶一失誤而釀成重大負面後果,足以將自己過去的辛勤工作「一朝掃光」,甚至超過自己所主管的業務範疇,影響到整體兩岸關係。如果自己感到難以把握,就宜向中央相關部門請示,這也是在新時期下,正確處理中央與地方關係的正確做法。當年「千島湖事件」就是一個沉痛的教訓。本來,台灣情治機構就謊報軍情,將此單純的刑事案件歪曲報告為「解放軍作案」,而李登輝如獲至寶,公開辱罵「土匪政權」。但在此嚴重態勢下,政治敏感度不足的浙江省公安部門,卻封鎖現場,禁止台灣媒體採訪,這就讓台灣記者們更相信了李登輝的讕言,發出了傾向錯誤的報導。對此,上海《文匯報》駐浙江記者萬潤龍撰寫了題為《千島湖「三•三一事件」搞新聞封鎖適得其反》的「內參」,指出有部門搞新聞封鎖,封鎖的只是我們自己,卻堵不住海外的聲音,導致海外媒體發表了很多不利於我們國家的主觀報導,事件真實的情況無法通過正當的傳媒渠道及時地昭告世人,任境外的一些歪曲報導和社會上道聽途說的小道消息流傳,造成了難以彌補的政治損失和極為惡劣的影響。中央領導很快就在這篇「內參」文章上做了批示,新聞封鎖這才得以取消,事實真相終於得到披露。但「千島湖事件」卻已在政治上造成了無法彌補的影響。中央有關部門也在「千島湖事件」後專門發了文件,規定對突發性事件應允許公開報導。後來,發生了高雄市議會民進黨籍(屬於「新潮流系」)議員林滴涓到遼寧探望男朋友遭到劫殺的事件。遼寧省台辦新聞處長陳永浩主持接待台灣記者的工作,吸取「千島湖事件」的教訓,處理得很好,因而晉升為省台辦副主任,後更是調升澳門中聯辦台灣事務部部長。

國台辦發言人曾表示,長期以來,我們積極鼓勵兩岸的文藝界人士開展交流和合作,並且為此提供了很多政策上的便利。只要是正常的、健康的交流活動,都不存在所謂的「封殺、干擾和阻撓」的問題。我們支持兩岸各領域交流合作的態度是明確的、積極的,同時我們堅決反對「台獨」分裂活動,這一立場大家都很清楚。在學習習近平在中共「十九大」報告中有關「促進心靈契合」的論述時,更應當掌握好這一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