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澳應從美食之都走向創意之城 陳觀生

在早前新一年度的社會文化領域施政辯論上,有關支持澳門特色美食的承傳和發展的具體規劃,以及如何結合本澳文創產業發展等成為議員們關注的焦點。社會文化司司長譚俊榮稱,未來政府可以利用澳門成功申都的契機,結合美食、創意設計、數碼媒體和音樂等方面。澳門已被列入美食之都,日後發展空間會更大。他並透露2018年澳門將舉辦國際美食論壇和國際美食年。成功申報「美食之都」確實給本澳社會帶來一陣欣喜之情,估計一段時間之內都應該是本澳的重要話題之一。「美食之都」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創意城市網路成員城市其中一類城市的稱號。也就是「美食之都」只是創意城市的其中一部分,「美食之都」也只是對澳門過去的一種認可,長遠來說,成為真正的創意之城才是更應該努力的目標。

「美食之都」稱號只是對過去的認可

據資料顯示,「創意城市網路」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2004年發起建立,是世界創意產業領域最高級別的非政府組織。該網路旨在提升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城市的社會、經濟和文化發展。加入創意城市網路的城市被分別授予七種稱號:「文學之都」、「電影之都」、「音樂之都」、「設計之都」、「媒體藝術之都」、「民間藝術之都」和「美食之都」。

一個城市只能選擇申報一種稱號,每一種稱號都有相應的標準。「美食之都」的標準有:1、在城市中心地區有高度發達的美食行業;2、擁有活動積極的美食機構、大量傳統餐廳和廚師;3、擁有本國特有的傳統烹飪配料;4、擁有在工業時代科技進步情況下依然留存的當地烹飪訣竅、方式和方法;5、擁有傳統食品市場和食品產業;6、舉辦過美食節、烹飪比賽、相關獎項等活動;7、尊重當地傳統產品的生產氛圍,注重促進其可持續發展;8、注重提高公眾對傳統美食的關注程度,在烹飪學校推廣關於傳統烹飪和保護烹飪方式多樣性的課程。

特區政府於2015年開始研究申報美食之都條件,成立指導委員會,由社會文化司司長譚俊榮任主席,並參與6個城市的交流活動和舉辦第一屆國際美食論壇,全球18個美食之都有16個城市派代表出席。特區政府2017年初宣佈開展美食之都申報的準備工作,包括構建網站介紹本澳美食相關資料,並會說明本澳的自身美食特色、傳承創新及自身條件對美食之都的貢獻。譚俊榮在申報過程中表示,獲選成為美食之都,將為本澳的特色美食帶來最佳的肯定。譚俊榮稱,在澳門,美食擔當承傳文化的角色,讓澳門中西薈萃的獨特文化得以延續。譚俊榮又形容,澳門土生葡人美食糅合了葡萄牙、中國、非洲、印度、馬來西亞等各地的烹調風味特色,是數百年來各地文化交匯的完美結晶。土生葡人的美食文化,生動地訴說出屬於澳門的故事,同時體現了這項澳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人文意義與可持續的價值。

到去年10月,好消息傳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佈新一批入選「創意城市網絡」的名單,澳門以美食的名義入選。新一批入選名單包括64個城市,來自44個國家,今次有8個城市入選為「美食之都」,除本澳外還包括義大利的阿爾巴、美國的聖安東尼奧、巴西的帕拉蒂等城市。

本澳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創意城市美食之都,特區政府和社會、業界都一片歡騰。政府發言人辦公室表示,行政長官崔世安歡迎並感謝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決定,並感謝中央政府在申報過程中的大力支持,以及本澳旅遊、餐飲等相關服務業界的配合。崔世安表示,政府相關部門和業界要做好傳承推廣,更要加強創新開拓。善用社會各界的創造力、創意城市的國際網絡,以美食為載體、以創意為動力,透過本地、區域、國際的多層次合作,不斷豐富提升澳門「創意城市美食之都」的綜合實力。

社會文化司司長譚俊榮稱,本澳成為美食之都,需要繼續發揮創意的精神,希望業界向政府提供更多意見。他表示,正研究制定措施,協助業界和帶動各社區發展,特別是協助經營有困難的食店或大排檔。譚俊榮指出,本澳有世界文化遺產,亦是美食之都,有不少特色和傳統食店,相信各界共同推廣發展,可吸引更多旅客來澳,他形容本澳的發展勢頭相當不錯。

澳門餐飲業聯合商會會長陳澤武認為,本澳成功申報美食之都是開心事,有利業界可持續發展。他稱,在申報過程中,業界與旅遊局有溝通和給予好多相關意見,未來仍有很多條款和計劃需要跟循,包括未來4年如何達到預期計劃和目標,以及如何提升文化餐飲產業和如何推動旅遊業發展等。他又稱,政府或計劃每年舉辦國際美食論壇,業界在這方面會做好配合。陳澤武稱,未來可能有更多遊客為了澳門的美食文化而來,出現飲食業界的投資熱潮,「個餅做大咗,生意都會好咗」。

但有理智的聲音指出,澳門成功申報成為「美食之都」是對澳門過去飲食文化的肯定和認可,相信能有助豐富旅遊產品和旅客來澳體驗,但在多變的世界中,要從傳承角度去看,既不能忘本,也要不斷創新。

美食之都只是創意城市「小目標」

還好特區政府對此也有清醒認識,身兼申都委員會主席的社會文化司司長譚俊榮指出,成為美食之都對本澳有莫大裨益,意義超越美食和旅遊領域的層面。申都成功將啟發本澳開創新的發展模式,以創意作為策略元素推動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期待與不同的創意城市及本地夥伴攜手合作,把握箇中良機。特區政府將啟動連串本地及海外慶祝活動,同時於不同層面展開多個項目,當中包括加強職業培訓及舉辦年度的澳門國際美食論壇,參與各創意城市舉辦之國際交流活動,並且成立由政府部門及私營機構組成的管理單位,落實各相關舉措和項目,監督執行狀況。所有項目將配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創意城市網絡的宗旨,利用創意作為動力推進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旅遊局局長文綺華表示,本澳成為聯合國創意城市美食之都後,未來4年工作包括與國際大專院校開展交換生計劃、刺激年輕人投身成為廚師,以及宣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創意城市理念。

文綺華又表示,推動澳門美食傳承不只是旅遊局的工作,是全澳門的事。她稱,當局希望本澳土生菜得到傳承,但現在土生菜廚師多數上了年紀,難以自行培訓新人,教青局已有計劃向年輕人開展相關培訓,以及提升年青人有關美食的知識。

對於今後的工作,譚俊榮表示,澳門成功向聯合國申報成為美食之都後,文創產業都要加入美食元素,美食需有文化底蘊,未來將與文創界共同推動澳門美食;特區政府亦會加強相關人才培訓,經已指示旅遊學院籌備廚藝中心,提供高等學位課程,令飲食產業與教育結合。譚俊榮稱,澳門在近幾百年來形成了獨特的美食文化,集中國、歐洲和東南亞美食元素之大成,在申報美食之都過程中,得到中央部委和聯合國的認同,特區政府下一步將考慮舉辦美食論壇,邀請國際「廚神」來澳參加比賽和交流;當局並計劃明年舉辦國際美食年,除推動美食之外,亦會扶持澳門原有而又經營困難的特色美食老店,文化產業基金將研究相關奬勵或支持計劃。

澳門成為「美食之都」,也是加入了聯合國創意城市網路。這個榮譽是澳門全新的城市名片,對城市和文化創意發展都是非常重要的,而對美食產業來說,這也需要創意,透過美食來延伸完善產業鏈,包括創意美食,創意企業,創意餐具、設備、甚至是創意服務方式等是本澳未來應該考慮的發展方向。

創意文化和飲食品牌的打造也是本澳成為「美食之都」要努力的方向,澳門應該建立美食的品牌體系,包括菜品、企業、廚師,甚至是小到調味品,對經典和創新的澳門菜式進行梳理。更多地向世界展示澳門文化、澳門美食,評出一些澳門名牌企業和菜品,希望以後這些品牌能像「麥當勞」、「肯德基」那樣讓大家耳熟能詳。

「美食之都」不只是一個名號,她是成長在澳門這片中西合璧土地上的「尤物」,活色生香,常變常新,讓人欲罷不能。「美食之都」要能保持活色生香,恰在於她應承受著萬千寵愛,美食之都只是創意城市「小目標」,未來更需要本澳社會和業界前赴後繼創意多多做「護花使者」。

以「美食之都」壯大美食產業

澳門是個美食聖地,澳門的美食產業近些年也取得了不小的成績。根據澳門特區政府統計局資料,澳門營運的餐飲業場所多達2200多家,從業人數達3.2萬。2016年,澳門餐飲業收益突破100億澳門元,對經濟貢獻的增加值為43億澳門元,同比上升13%,是重要的支柱產業。

本澳的美食產業發展,有較為成功的企業,如手信食品的澳門钜記等。多年的發展,令手信是一種能帶走的澳門文化。不少遊客在離開澳門時,會帶各種手信給親友,順便介紹澳門文化風情。一份小小的手信,雖然價值有限,卻寄託著思念與友誼,代表人與人之間的一種真誠情感。來澳門旅遊,臨走前,買點手信帶給親朋好友,已經成了澳門遊客的習慣。旅遊歸來不帶點钜記手信,似乎就不足以表明來過澳門。大街小巷隨處可見遊客們提著手信,儼然成了澳門街頭的一道獨特風景。可以說,手信早已超越了單純的作為食物禮品本身的內涵,它不僅成為了澳門旅遊文化的一部分,而且也成為了澳門製造的標誌性品牌。

除了手信之外,本澳還有很多美食產品具有很大的發展潛力成為品牌。如葡國菜是來到澳門必嘗的菜系,分為正宗葡國菜和澳門式葡國菜兩種。正宗的葡國菜味道極鹹、極酸、極甜,以濃郁味道見長,有口味濃烈的特點,以燒、焗、烤、燴等為主要烹調技法。現在澳門的葡國菜館大都烹調澳門式葡國菜,澳門式葡國菜是經過改良的葡國菜,將葡國的烹飪方法和原料漸漸地融入了非洲、印度、泰國、馬來西亞及中國廣東菜肴烹調技術中的精華,創造性地製作出世界上獨一無二的菜系,更適合東方特別是中國人的口味。土生葡國菜2012年被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美味的背後蘊含著澳門特殊的歷史背景與航海文化。

澳門是個容易讓人在美食中迷失的地方。在多國美食文化的交相輝映中,眾多具有豐富本地文化內涵的特色美食讓人流連忘返。遊客通過味覺記住澳門美食,也記住澳門旅遊的美好回憶。除了葡國菜,精緻粵菜、內地菜系、東南亞飲食、日料韓餐等中西多元美食彙聚澳門,遊人既可以在茶餐廳、小食肆感受地道澳門市井生活,也可以在酒樓飯店品嘗大餐。中餐中菜構成澳門美食的主題,從昔日帝王享用的宮廷大宴到海鮮野味應有盡有,澳門的中國餐館以粵菜為主,也可以吃到北京、四川、上海、湖南等地的風味菜肴。中式餐館從傳統的燒雞、蒸魚,到特色的北京填鴨、魚翅湯、燒乳豬應有盡有。各式粥品、粉面、雲吞面、水餃等,花費不多就可飽餐一頓。澳門地處南海,海鮮十分豐富,烹調風格上偏重「粵式海味」,其中水蟹粥是澳門美食的一大特色,水蟹粥不僅有水蟹,粥裡還烹煮多隻膏蟹及肉蟹,讓食客每一口嘴裡都滿是蟹的鮮美滋味。澳門的小吃亦馳名中外,葡式蛋撻、木糠布甸、豬扒包、大菜糕、椰汁糕……不少老店深藏街巷,遊人在不經意的行走間往往就有「意外發現」。

澳門飲食文化源遠流長、內涵獨特,充分體現了中葡文化的融合及和諧發展。澳門的特色老店保留了傳統文化要素,這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考察申辦城市時十分看重的地方。也是未來本澳在「美食之都」基礎上可以繼續挖掘和發展的品牌元素,「美食之都」未來的最大意義,還應該從中培育或壯大一個新的產業——美食產業。

美食產業自身就帶有旅遊休閒、產業多元、文化創意等元素,正是特區政府孜孜以求要發展的支柱產業之一。

旅客需求的多樣化,也是澳門產業多元化發展的基礎。據最新調查顯示,在旅客的來澳目的中,占比最大的是休閒度假,而非博彩。自2014年博彩業開始激烈下滑之後,來澳博彩的比例已經從9%下降到7.3%,接近拉斯維加斯的水準(拉城博彩旅客佔占比一直維繫在5%)。加上貴賓廳業務的急劇萎縮,未來旅客的消費更會向多樣化的需求發展。

小產品作出大市場,充分顯示了微型經濟體中,細小產品的市場可以彙集成人們跨境消費的大市場,從而為多元化產業帶來極大的發展空間。如本澳手信食品行業坐大固然有自由行帶來的市場需求擴張,以及本土歷史基礎的原因。但是,一個如此微小產品市場的成功,離不開行業集聚,以及企業集群的力量。正是這種企業集群中產生的企業間相互競爭與資訊交流,促進了這個行業的「專而精」發展,成功地在澳門經濟適度多元化中突圍而出。與此同時,以澳門本土居民消費起步,配合著自由行消費的擴張,通過商業流通管道的現代化,而在澳門產業多元中脫穎而出。

總結借鑒成功經驗,應對產業發展的問題和挑戰,是一個產業發展壯大的必然過程。本澳「美食之都」帶來的效應,能否將美食產業帶動為真正強大的支柱產業,還要作出更多的努力。

其次,加強飲食業高素質員工團隊的組建。世間一切事物中,人是最重要的因素。企業素質的高低,企業業績的好壞,取決於企業的員工隊伍。現代商業競爭,歸根結底還是人才的競爭。但對於大多數的澳門中小微企業和飲食業界來說,普遍的情況是:不僅勞工短缺,而且管理和技術人員嚴重缺乏。因此,應該從人才培養、人才引進和人才任用等人力資源開發方面下功夫,構建人力資本優化體系。三是大力推動飲食行業技術進步。無論對於哪個產業來說,科技是第一生產力,這應該是一個普遍的真理,也是本澳飲食行業比較忽視的問題。大多數的澳門飲食企業實行的是傳統商業模式,對技術的要求很低,基本談不上不斷推動技術進步。但在現今世界,無論哪一個行業,新的商業模式正在逐漸取代傳統商業模式,這將迫使傳統企業不得不邁上技術進步的軌道。在歷史趨勢之下,澳門自然也回避不了。因此,澳門飲食企業也要按照市場化的要求,推動企業以應用為核心的技術革新,大力引進和消化先進技術,加快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新知識的學習、消化、吸收、利用。如利用電子商務手段拓展業務,比如內地的美團等模式。

此外,推進企業組織管理結構的轉變,進行卓有成效的科學管理,也是飲食業界需要加強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