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對待臺北市長選舉的糾結

2018年臺灣縣市長選戰尚未正式開打,但各方已是緊鑼密鼓,抓緊準備,選舉可謂暗潮洶湧,特別是臺北市長,由於其特殊的地位,爭奪更為激烈。然而,民迸黨方面對待臺北市長一役的態度卻相當曖昧,處於參選不得、欲罷不能的窘境,顯得左右為難、進退維谷,十分糾結。

參選不得

民進黨參選臺北市長的形勢一如上屆,呈現出參選不得的態勢。2014年臺北市長選舉,民進黨頂著內部巨大壓力,最終放棄黨內初選勝出的臺北市長候選人姚文智,決定支持獨立參選的無黨籍候選人柯文哲。民進黨做出如此痛苦的決定,實是不得已,該黨自身在臺北市沒有強棒人選,欲堅持推出候選人,極可能造成綠營內部的鷸蚌相爭,讓國民黨漁翁得利。最要命的是,此舉可能引發柯文哲支持者及深綠力量強烈不滿與反彈,從而衝擊2016年蔡英文的選情。所以,為最大限度地擠壓國民黨,壓縮該黨地方執政空間,阻撓國民黨繼續執政台北市,確保蔡英文贏得2016年大選,民進黨從「大局」出發,犧牲自家候選人,支持柯文哲代表綠營參選。現今,2018年臺北市長選舉在即,上述情況沒有發生明顯變化,民進黨的窘境依舊,甚至是有過之而無不及,民進黨欲推出自己的候選人,問題在於:

一是無勝算。放眼民進黨內,推出任何一位參選臺北市長,均無勝選把握。前段時間,原台南市長賴清德轉戰臺北的呼聲甚高,然而賴是精明的政客,其心知肚明,自己參選臺北市長雖頗具競爭力,但並無絕對把握,特別是以現今柯文哲的高人氣、高支持率,賴的勝算並不是很高。一旦輸了,對賴個人政治發展可謂是沉重打擊,臺北市長都選不上,更遑論更上一層樓去角逐「總統」,賴這些年所積累的政治資本、營造出的高人氣會毀於一旦;即便贏得選舉成為臺北市長,對自己的政治前途也無太大利多,會被拴在臺北市長任上幹滿任期,政治上的迴旋空間將被大大限縮,起碼2020「大選」會失之交臂,無緣參選。故賴堅決拒之,現已接掌「行政院長」要職,選臺北市長已是明日黃花。如此,民進黨少了一位角逐臺北市長的實力人物。至於黨內其他浮上臺面或潛在的候選人均不及賴的競爭力,包括參選意願極強的「立委」姚文智,從上屆到本屆,一直是孜孜不倦、頑強-地堅持,但難與現任市長柯文哲一較高下。派出候選人,卻無法勝選,民進黨醜可丟大了,顏面盡失。這不得不認真考慮。

二是不利泛綠團結整合。民進黨推出候選人,不僅存在著「選不上」的問題,還可能因此加劇泛綠陣營內部的矛盾內訌,不利團結整合。民進黨推出自己的候選人,勢必會導致與柯文哲之間的直接攤牌,雙方的矛盾鬥爭將表面化、公開化,如果民進黨能拿下臺北市長,一切都還過得去,民進黨的實力進一步壯大,柯文哲聲勢被壓制。若非如此,民進黨既沒選上,又因與柯文哲間的高度同質’性而分散綠營的票源,拉低柯的得票率,致使其落選,而讓國民黨候選人漁翁得利,這對民進黨是最要命的事。如此,民進黨將成為眾矢之的,會遭到深綠勢力的強烈聲討,被指責不顧大局,導致臺北市長失守,重新落入藍營之手。而失去臺北市長平臺的柯文哲,也無須遮遮掩掩,會和民進黨徹底決裂,2020「大選」必將放手一搏,分散泛綠陣營的選票,增加蔡爭取連任的變數。即便柯能成功連任,但是在與民進黨的爭奪中勝出,雙方的矛盾依然會加深,尤其是柯經此一役,成功擊敗民進黨與國民黨兩大黨的夾擊而勝出,更增加其衝擊2020「大位」的聲勢與信心,未來中途轉變戰場、參選2020可能性大幅增加,同樣會影響到蔡2020的連任之路。這種形勢也是民進黨參選的主要糾結所在。

棄選不能

2014年民進黨棄選,民進黨雖心有不甘,但尚能說得過去。當年民進黨在野,國民黨是執政黨,擁有龐大的行政資源。且臺北市長也為國民黨所掌握,民進黨若推出本黨候選人,與柯文哲形成競爭態勢,會降低綠營的勝算,尤其是不利於泛綠的統一陣線,不利於最大限度地打壓國民黨、爭取政黨輪替、重新執政的大目標。所以,當年民進黨棄選臺北市長、力挺政治素人柯文哲,整個泛綠陣營團結一致拼臺北市長,阻力並不大,各方都較為認可,黨內有意參選者,在「大局」面前也無可奈何。如今情況則大為不同,民進黨已然是執政黨,繼續放棄參選臺北市長有點說不過去。

其一,作為執政黨,對臺灣的最重要城市市長卻棄選,確實有失執政身份與形象。何況黨內相當一部分人士看不慣柯文哲的做派,堅決主張應派人參選,與柯「兄弟登山,各自努力,有心人士也躍躍欲試,動作頻頻,參選意願頗高,其中表現最為突出的當屬上屆初選勝出的姚文智。其實姚原本就很不服氣柯,對自己的被犧牲心有不甘,深感委屈和不滿。這次是早早准備,積極營造聲勢,率先表達參選的態度,一副捲土重來的架勢。

當然,姚也知道,這次參選的主要障礙、阻力依然在柯文哲這裏。民進黨為了營造泛綠的團結,展現所謂的高風亮節,為鞏固執政地位,仍可能重走2014年挺柯的老路。先前民進黨中執會就曾通過「2018『直轄市』暨縣市長提名特別條例’明訂「非執政『直轄市』、縣市提名如有特殊考慮,經中執會決議後,另訂方案執行之」條文,被外界解讀為「柯文哲條款」,視為是為挺柯參選的量身定制。看在姚文智的眼裏,自然是新仇舊恨一起湧上心頭,故而頻頻將矛頭對準柯,不遺餘力打柯,設法阻止2014年的一幕重演。早在今年上半年,姚就曾借題發揮,猛打「去蔣化」議題,抓住柯對「去蔣化」不以為然(柯曾表達反對之意,認為臺灣不能「看你不順眼就把你幹掉」)的態度大做文章,給柯「上眼藥」批柯「去蔣化」不力,專門點名台北市有47處蔣的銅像沒有按照相關職能部門要求加以廢棄,處理不積極,上綱上線,指責柯的看法是回避問題,真正面對追求「轉型正義」、「基本價值信念」推動時,柯都卻步、閃躲,顯示出的柯基本價值理念,宣稱自己過去是「看錯人」。姚此舉用意很清楚,就是要借此激起綠營、特別是深綠勢力對柯的不滿,從而放棄對柯的支持,為自己的捲土重來創造條件。

姚還借機批柯市政工作未做好,上任後「不開心的更多」,像大巨蛋懸而未決,雙子星說要蓋至現在拖了幾年,任內恐都沒辦法蓋。年底,就在柯舉行就職3周年記者會後,姚緊接著舉行記者會打柯臉,對柯3年政績進行「檢驗」。姚指出柯跳票政策高達8項,不及格也有14項,痛批柯成立民眾參與委員會幾無成效,民眾發起的通過成案僅有4件,還全數被市政府打了回票;指責柯宣稱改變從「首都」開始,從文化開始,結果文化自治一敗塗地,古跡活化就更不用講。認為柯執政3年,勉強及格的僅有醫療政策。對於柯的高民調,姚也嗤之以鼻、不以為意,不是說相關民調他沒有看過,就是認為有很多民調「很荒唐」,民調樣本母體、指涉問題、範圍都「非常潦草」,這樣的民調沒什麼好討論。甚至批評有時候的民調數位就是「民粹聲量」或是一窩蜂事件,「政治人物參考就好,不用隨之起舞」。姚的目的就是突顯柯不適任市長的形象,以便自己取而代之。

姚態度如此積極,且上屆已經被犧牲過一次,若這次繼續打壓,阻撓其參選,對之既不公平,也會引起黨內反柯者的強烈反彈。民進黨、蔡英文不得不認真對待。

其二,柯文哲獨特的行事風格,也讓民進黨難以心甘情願地支持其連任。當年,在柯文哲參選臺北市長一事上,民進黨與柯之間纏鬥不清,民進黨一直施壓柯文哲,設法將之納人自己的軌道,甚至逼其加人民進黨,以為己用。而柯卻始終把握分寸,既希望得到民進黨的奧援,增大勝選機率,卻堅持與民進黨有所區隔,突顯自己「白」的色彩,以最大限度爭取各方支持,也為未來進一步的發展保留空間,並堅拒加入民進黨。近幾年來,柯文哲與民進黨若即若離,愛理不理,不怎麼買賬,甚至常常給民進黨出難題,如在兩岸問題上,柯文哲堅持走自己的路,有較為迴旋空間的表態,繼續主辦雙城論壇,在兩岸關係處於低潮時卻能搞得風生水起,弄得民進黨十分趟尬、被動,恨柯卻拿柯沒有辦法。尤其是柯文哲近來聲望大幅回升,其競選連任,意不在臺北市長,而是希望借此進一步積累政治資本,為未來更上一層樓做準備。民進黨放棄參選臺北市長,柯會借競選連任進一步擴張實力、壯大聲勢,為未來角逐「總統」大位打基礎、創造條件,加劇蔡英文2020競選連任的危機。從這個角度講,民進黨支持柯連任無疑有養虎為患之虞,是在給自己添堵增困。可見,民進黨在參選臺北市長事宜上的兩難境地。

(楊澤軍/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