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投資使用者維護共同管道是好主意

日前澳門舉辦「澳門地下設施規劃與發展研討會」,邀請內地、台灣和本澳相關學者探討「共同管道」的建設和籌劃、污水處理等議題。與會者經過探討,基本上形成了「共同管道」可確保公共管線的穩定安全、增強城市的防災抗災能力、保護城市環境及綜合利用地下空間,並透過整理供電電纜、供水管道和電訊管道等管線鋪設,可以優化設施的日常維護工程,減少交通壓力,以及提高市民的生活質素,因而應當引進澳門的共識。而能源業發展辦公室主任許志樑則透露,特區政府有意在新城A區興建地下「共同管道」,並將以由政府出資建設基本設施,管理費由用家承擔的方式興建和使用。建設部門正聽取使用者的要求來研究設計,相信每公里的建設成本超過一億元。水、電、電訊的管道,以及垃圾收集的真空管,都是共同管道中的「可能成員」。日後的管理費將由使用者攤分。根據其他地區的經驗,每一年度的管理費將是建設費的幾個百分點,預計每公里每年的管理費達幾百萬元。由於過去的掘路工程以電力公司佔絕大部分,因而管道建成後的日常營運可能交給電力公司負責管理,經磋商後,電力公司也樂意承擔管理工作。此舉或需要透過修改專營合同或行政手續,賦予澳電管理的責任和義務,但尙未最後落實。由此看來,引進地下「共同管道」的建議設想,即將成為現實。

不是「爭功」,而是實事求是,筆者是最早提出建設「共同管道」(當時是使用「共同管溝」的表述),以避免無日無之的掘爛路狀況的。筆者最早有「共同管道」的概念,是在國慶十周年天安門廣場改建及擴建工程完成時,《新少年報》報導說,諾大的天安門廣場和東西長安街沿線,不見有懸空的電線,是因為都埋在地下。當時筆者就感到很新鮮,後來在某市的城市建設部門工作,就對「共同管道」的概念更清晰了。後來,相聲大師侯寶林的節目,諷刺「三星掘爛路」問題,抖了一個包袱:「為馬路裝上拉縫」,需要安裝或維修管線就拉開「拉鏈」,更加深了筆者的印象。因此,當二零一零年五月間,土地工務運輸局進行高士德馬路下水道重整工程時,雖然有要求水、電和電訊等專營公司提交發展方案,安排他們的管網舖設工程,能夠與高士德馬路下水道重整工程同期展開,但卻並非是以共同管道方式處理,本欄就以《工務局應繼續發揚創新精神引進共同溝概念》為題,指出澳門工務局所設想的水、電、電訊、天然氣等管線同時進行施工,是避免日後頻繁對馬路「開膛破肚」,影響居民生活的一個創新做法,但那還是消極性的,還應採取更積極的態度,引進城市地下管線綜合管道(簡稱「共同溝」)的概念,通過一個公用的地下隧道,將原本架設在地面、敷設在地下的各類公用類管線集中於一體,內設檢修通道便於維護。一旦某一類管線需要維修,不需開挖路面,就可在「共同溝」內進行,避免市政管線維修時道路反復開挖,這才有可能有效地解決城市馬路「拉鏈」現象。可能當時「共同管道」的概念在澳門尚未被人們所認識,而且「高士德馬路下水道重整工程」也已開工,來不及修改圖紙,因而筆者的建議並未被採納。

幾個月後,筆者跟隨澳門特區代表團前往上海,參觀「世博會」的中國澳門館和中國館。當看到整個「世博」園區廣達數平方公里,竟然看不到地面上有任何電線,據場刊介紹就是使用了地下管道技術設施,裝設所有管線,包括水、電、電話、天然氣等,而且在雨天時,倘現成的排水管未能及時排水,也可作為排水管所用。這是建設「海綿城市」的主要手段。筆者就在「世博園」區內與時任工務運輸司司長的劉仕堯談及此問題,他對此也很感興趣,謂將會研究。可能這正翌年底公佈的《新城區總體規劃草案諮詢文本》採用了「共同管道」的概念的原因之一。

二零一四年五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加強城市地下管線建設管理的指導意見》的國辦發〔二零一四〕二十七號文件,指出城市地下管線是城市範圍內供水、排水、燃氣、熱力、電力、通信、廣播電視、工業等管線及其附屬設施,是保障城市運行的重要基礎設施和「生命線」。近年來,隨著城市快速發展,地下管線建設規模不足、管理水平不高等問題凸顯,一些城市相繼發生大雨內澇、管線洩漏爆炸、路面塌陷等事件,嚴重影響了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和城市運行秩序。為切實加強城市地下管線建設管理,保障城市安全運行,提高城市綜合承載能力和城鎮化發展質量,經國務院同意,提出了出多項整改意見,其中就包括了建設「共同管道」。

其實,就在與澳門的咫尺之間,橫琴新區就已經建設了「共同管道」。橫琴新區的「共同管道」全長約三十二公里,為國內創單次建設綜合管溝最長,約是廣州大學城管溝的一點八倍,是上海「世博園」區地下管溝的五倍。其寬度為八點三米,高度為三點二米,可使十幾個人進入管溝仍活動自如,通過一輛大卡車沒有問題。整個橫琴島上的供水、供氣、排污、通訊、電纜、供熱等所有市政管網都會集中在這個「共同管道」內。

就連珠海市的海島萬山島,也正在建設「地下管艙」工程,未來海島的給水、中水、電力、通信四種管線將統一納入這個「高大上」的管道艙內,成為保障萬山島經濟社會運行的重要基礎設施和「生命線」。該項目採用了現代化、科技化、集約化的綜合管艙形式,將大萬山島原有的供水和排污管網、供電、通信管線等全部統一規劃、統一設計、統一建設和管理。萬山島的「地下管艙」工程與橫琴新區的「地下管廊」工程是同類工程,是目前最先進的地下管網設施,只是萬山島的市政管網體係因為受制於海島特殊的地理環境和狹窄的道路,為節省用地,避免浪費海島地下空間資源,只能縮小「地下管廊」規格成為「管艙工程」,同時需要結合海島現狀進行創新性開發建設。

除了避免以各色名義反覆開挖道路,「共同管道」的優點還有很多。由中茂律師事務所向同濟大學、上海市政工程設計院多名專家咨詢後出具的《共同管溝終期報告》,至少列舉了五點好處:確保道路交通功能的充分發揮、綜合利用地下空間、確保生命線的穩定安全、保護城市環境、增強城市的防災抗災能力。此外,它還可以降低路面的維護保養費用、增強路面的耐久性、確保道路交通功能的充分發揮。由於綜合管溝內設有巡視、檢修空間,維護管理人員可定期進入綜合管溝進行巡視、檢查、維修管理,因而可以確保各種生命線設施的穩定安全。隨著電線電話線、桿的地下化,不僅可以消除步行者的許多障礙,而且還可以美化城市環境。即使受到強烈的颱風、地震等災害,也可避免過去由於電線桿折斷、傾倒、電線折斷而造成的二次災害。在發生火災時,由於不存在架空電線,還有利於滅火的快速進行,將災害控制在最小範圍內。

因此,今後新開發地區,包括新城填海區的四個區域,港珠澳大橋珠澳口岸人工島的澳門口岸管理區,路氹填海區的新填海區域等,在進行城市基本設施建設工程時,都宜「先天」配備好「共同管道」,將供電、供水、電話、石油氣等的管線都集中安排在此「共同管道」中布建,日後在需要新增加管線時,也只需在「共同管道中新架設,而無需開挖路面。倘原有管線發生故障,也是在管線內進行檢查和搶修,而無需開挖。即使是已經建成的某些區域,如氹仔與路環之間的博彩新城區,由於建築物密度不高,馬路面積較為大,建設「共同管道」無須使用馬路,在行人道就可以進行,對交通影響不大,因而是可以「後天補足」的。

「共同管道」雖然使用者主要是供電、供水、電訊、煤氣等商業機構,屬於商業行為,但由於這是屬於城市基本建設,是市政建設行為,因而由政府出資興建,各使用單位負責維護經費,是正確及合理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