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港澳大灣區時代,城市該如何定位

「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總規模已經超過10萬億元,在區域對外貿易、利用外資總額、港口貨櫃年吞吐量等方面都非常具有競爭力,甚至超過了世界上一些著名灣區。」國家發改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主任徐林日前在廣東肇慶舉行的「2017粵港澳大灣區發展高峰論壇」上指出。

徐林表示,全球60%的經濟總量都集中在入海口地區,灣區經濟已成為當今世界發展的重要形態,「這些地區既是全球高端生產力和要素的聚集地,也是影響世界經濟版圖的重要空間載體,更是代表所在國參與全球競爭的關鍵力量。」

自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以來,目前其整體規劃已呼之欲出。合理確定整個灣區的城市群及各城市定位正成為灣區發展討論的焦點。

灣區不能只有大城市

2017年,粵港澳大灣區上升為國家經濟戰略。作為涉及「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三個稅區」的城市群,粵港澳大灣區不僅包括了珠三角經濟帶的9個城市,而且涵蓋了香港和澳門2個特別行政區。

有關專家表示,如此「9+2」的組合模式不同於中國以往任何一個城市群的形態和定位。

從經濟總量看,粵港澳大灣區以占全國不足1%的土地面積、不足5%的人口數量,創造了全國國內生產總值的13%,位列世界四大灣區第三位,而且以目前的增長速度看,有望在5年內超越東京灣區,成為世界上經濟總量第一的灣區。

但也有專家指出,從客觀上講,粵港澳大灣區各區域資源稟賦不同、發展階段不一,加之經濟制度、法律體系和行政體系的差異,其各類要素難以實現完全自由流動,在一些領域還存在不同程度的同質化競爭和資源錯配現象。

因此,在灣區範圍內,如何確定各城市定位尤為重要。

國家發改委發展規劃司副司長周南向《瞭望東方周刊》介紹,國家發改委正在會同地方制定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在她看來,「關於粵港澳大灣區的頂層設計能否順利實施,最重要的就是體制機制的創新建設,以及大中小城市的協同發展。」

「世界級城市群是一個包含大中小城市的體系,並非全是高大上的城市。」中國區域經濟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陳耀告訴《瞭望東方周刊》,「粵港澳大灣區內,大城市資源和區位優勢明顯,而中小城市也特色鮮明。粵港澳大灣區要打造世界級城市群,不能只有大城市。」

各城市都能成為灣區的主角

有關專家認為,大城市的比較優勢在於高等教育、醫療、法律、高端服務業等,因此大城市在發展過程中占盡「集聚效應」優勢,聚集了大量資源。但大城市的這一優勢正被日益增長的用工成本和高房價消減,部分產業正在向中小城市外溢。

中國社科院城市與競爭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鵬飛曾長期觀察珠三角城市,他發現,珠三角的城市正處於一個從集聚向擴散發展的節點,而其擴散效應已經超過集聚效應。

「這意味著,包括粵東、粵西地區都面臨著這個重大的機會,可以承接核心城市的產業輻射和轉移。」他表示,「在現有的基礎條件下,核心城市周邊的城市不再僅僅是配角,各城市都可以是灣區的主角。」

倪鵬飛的這個判斷來自於粵港澳大灣區越來越便捷的交通基礎設施之上。以肇慶為例,廣州、深圳、香港皆在其90分鐘車程之內,「有如此便利的交通,資源完全可以共享。」在他看來,廣州、深圳、香港的金融、人才與科技優勢,同時也是肇慶的優勢。

而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駐粵經濟貿易辦事處主任鄧家禧也認為,受惠於大灣區的互聯互通,中小城市與大城市可以實現優勢互補與城市共贏。

「通過優勢互補可以實現城市互利共贏的效果,香港與珠三角城市的合作就是一個最好且毫無爭議的命題。」鄧家禧告訴《瞭望東方周刊》,「香港的金融、國際貿易、科技等優勢也同時正在成為其他城市的優勢。」

未來,粵港澳大灣區將開啟「1小時生活圈」。屆時,大灣區內的資金、技術、人才、物流等多方面生產要素的流通將更加方便,從而促進大灣區「9+2」城市實現融合發展。

中小城市如何融入灣區核心區

珠江東岸的融合發展進程已近40年,逐漸成為粵港澳大灣區的核心區。而珠江西岸城市發展相對滯後,規模以中小城市為主,發展模式目前正在轉型過程之中。

在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總經濟師徐洪才看來,「粵港澳大灣區的中小城市不能再重複過去高投入、低產出、高污染、高耗能的老路。」

陳耀也認為,中小城市在產業方面很難與深圳、廣州、香港等大城市進行競爭,「所以要揚長避短,發揮好高質量發展的後發優勢。」

與會專家指出,中小城市如何融入灣區核心區,應成為下階段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重點之一。

隨著港珠澳大橋、深中通道、深茂鐵路等項目完工,珠江兩岸將被完全打通。屆時,珠江西岸的中小城市將迎來新的歷史機遇。

以肇慶為例,作為粵港澳大灣區唯一與大西南地區接壤的城市,它是大灣區西進、大西南東靠的關鍵樞紐,是珠江-西江經濟帶、粵桂黔高鐵經濟帶、珠江西岸先進裝備製造產業帶「三大經濟帶」政策疊加的交匯之地。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一次重大的戰略歷史機遇,肇慶將全力融入大灣區核心區。」肇慶市委書記賴澤華表示,「我們要全方位打通連接大灣區核心區的高水平便捷通道,打造肇慶與核心區的一小時交通圈、生活圈。」

他介紹說,「接下來,肇慶將以國家高新區、肇慶新區為龍頭和主要載體,主動對接廣深港科技創新走廊,依託廣深港等地區的創新創業核心資源做好大灣區科技產業成果孵化轉化,努力打造成粵港澳大灣區科技產業創新的重要承載地。」

上海交通大學城市科學研究院發布的《肇慶市在粵港澳大灣區的定位與策略研究》報告建議,肇慶市在未來大灣區的建設中應抓住自身特點,發揮後發優勢,圍繞拓寬城市群新空間、打造大灣區新型產業新高地、建設綠色生態涵養區、建設廣府文化傳承區等方面發力,推動城市創新發展。

(李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