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十九大」對台方略轉化為行政措施

在全國「兩會」開幕前夕,國台辦、國家發改委經與中央組織部等二十九個部門協商,聯合發佈實施《關於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雖然說是「若干措施」,其實是涵蓋了許多領域,覆蓋面甚廣,開放力度也很大,滲透力也極強,極具戰略性。在三十一條具體措施中,有十二條是涉及加快給予在大陸的台資企業企業與大陸企業同等待遇,另有措施是涉及十九條是逐步為台灣同胞在大陸學習、創業、就業、生活提供與大陸同胞同等待遇。這是在兩岸關係發展進入新時期的形勢下,大陸涉台系統主動作為,體現了對台政策領域的新氣象、新作為,迅速且有力地落實了習近平主席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對台工作新論述,對推動兩岸關係積極發展具有新的意義。這與「十九大」到「兩會」期間,各項改革措施有條不紊地推進,同步進行。既體現了這是作為國家行政措施改革的一部份,也體現執政黨的在「十九大」確定的對台方略,已經轉化為政府的具體可行及管用的行政措施。

習近平在中共「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兩岸同胞是命運與共的骨肉兄弟,是血濃於水的一家人。我們秉持「兩岸一家親」理念,尊重臺灣現有的社會制度和臺灣同胞生活方式,願意率先同臺灣同胞分享大陸發展的機遇。我們將擴大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實現互利互惠,逐步為臺灣同胞在大陸學習、創業、就業、生活提供與大陸同胞同等的待遇,增進臺灣同胞福祉。我們將推動兩岸同胞共同弘揚中華文化,促進心靈契合。

而秉持「兩岸一家親」的理念,發展兩岸關係,不但要見物,更要見人。因為從根本上說,兩岸關係就是兩岸同胞的關係。兩岸同胞是命運與共的骨肉兄弟,是血濃於水的一家人。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利益在兩岸同胞,動力也在兩岸同胞。秉持「兩岸一家親」理念,把握住兩岸同胞的血脉聯繫,就有利於匯聚兩岸同胞的力量來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因此,爲兩岸同胞謀福祉、共同創造全體中國人的美好未來,是大陸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脚點。因而秉持「兩岸一家親」理念,就必須做到將心比心、推心置腹,理解台灣同胞因特殊歷史遭遇和不同社會環境而形成的心態,尊重台灣同胞自己選擇的社會制度和生活方式;就要著力做好有利于增進兩岸同胞親情和福祉的事情,充分照顧到台灣同胞利益的安排,多爲台灣同胞辦實事、解難事,率先同台灣同胞分享大陸發展的機遇。隨著「兩岸一家親」理念的日益深人人心,同胞親情就將會不斷增强,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提供强大的推動力。

秉持「兩岸一家親」理念的其中一個重大政策方向,就是擴大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我們將擴大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實現互利互惠,逐步爲台灣同胞在大陸學習、創業、就業、生活提供與大陸同胞同等的待遇,增進台灣同胞福祉。」這是「兩岸一家親」理念的主要體現,也是深化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的內在要求。要擴大兩岸經濟合作,關鍵是要把習近平主席提出的加强宏觀經濟政策溝通、拓展産業合作、加快擴大雙向投資、深化金融服務業合作、維護在大陸投資的台資企業合法權益、歡迎台灣同胞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等主張落到實處。在兩岸經濟合作中,要充分考慮雙方社會的心理感受,努力擴大兩岸民衆的受益面和獲得感,讓兩岸同胞參與越多受益越多。要擴大兩岸文化交流,關鍵是要按照習近平主席提出的要求,傳承和弘揚中華文化優秀傳統,增强同胞精神紐帶,不斷增强民族認同、文化認同、國家認同,爲民族未來培養優秀人才,推動兩岸同胞共同弘揚中華文化,促進心靈契合。

而國台辦、國家發改委等中央部委辦聯合發佈的《關於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就充分體現了上述精神。而且,也折射了大陸涉台系統與時俱進,在堅持「推動國家和平統一」基本原則,弄深吃透習近平對台工作理念及方略的基礎上,針對台灣地區的政情變化,對涉台策略及作為實施戰略調整,

從「讓利惠台」調整為「吸納台灣」,亦即如同民進黨「立委」郭正亮形容的那樣。是從國民黨時代的惠台措施,大陸赴台採購、投資、交流,基調是「大陸走進台灣」,轉為民進黨時代的惠台措施,大陸吸引台灣人才、行業、資金,基調是「台灣走進大陸」。

實際上,在國民黨管治台灣地區時期,大陸的涉台措施是以「讓利」為主。這本來是好意,也取得了若干成效。但由於國民黨的政黨性質是代表大官僚資產階級的政黨,因而大陸對台灣的「讓利」,其主要利益落到了賣辦集團的手中,普通民眾分享不到其成這也是導致爆發「太陽花學運」的主要原因之一。儘管涉台部門已經覺察到了問題,並改變方法,由各省區直接到台灣的漁農產區訂立合同,「紅利」可以由部分漁農民具體分享。但在政黨輪替後,蔡英文拒絕承認「九二共識」,導致兩岸制度性聯絡機制「停擺」;而操作到台灣漁農產區簽署「讓利」契約的多是大陸的地方政府部門,而漁農產區的中南部地方政府卻是由民進黨執掌,可能會與兩岸「停擺」的政策抵觸,因而就策動了「以我為主、兩岸融合」的轉變,從「走進台灣」改為吸納台灣「走到大陸」,讓台灣同胞在大陸的舞台上充分施展才華,發揮作用,達到一種從「融入」到「融合」的效應。

此前已經小規模地試行這些措施,已經證明是有效及管用的。由於近年來兩岸發展的距離擴大,大陸在中共「十八大」後各領域發展迅速,人民就業的條件和生活品質有了很大的提高;但與此同時,台灣地區的就業條件停滯不前,尤其是教授教師和高學歷青年,竟然無法找到工作,即使是幸運就業也是薪水二十年不變。其中一些人在到大陸就業後,不但解決了「稻粱謀」的問題,而且工作的條件更好,研究及學習的視野更廣,並切實擴大台企台胞特別是基層民眾的受益面和獲得感。使他們從身體的「融入」,逐漸發展到感情的「融合」,以至是心靈的「契合」。這是曾經長期在福建工作,熟悉台灣政情和台灣同胞需求的習近平,推動涉台方略轉變的成果,現在應當予以擴大推廣,並成為各級政府的具體工作方式方法。

當然,這些新方略、新作為,也結合了國家的重大行動計劃到國家重點研發項目計劃,例如台資企業參與「中國製造二零二五」行動計劃,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在實質上參與新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在享受與大陸企業及居民同等待遇的同時,與大陸同胞一道,為實現「兩個一百年」的「中國夢」而攜手共同奮鬥。在此過程中,在其增強對祖國大陸的歸屬感之下,也就逐步產生尋求國家統一的意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