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與社會主義國家建交無需談判

凡是承認新中國政府,並與國民黨政府斷交的國家,都可與之建交。在蘇聯的影響下,社會主義陣營國家迅速地與中國建交,而無需談判。

新中國第一份外交公函

劉少奇1949年8月訪蘇結束前,史達林向他建議,以中國的現狀,無政府時間如果過長,可能會引起社會動盪。中共中央採納了這條建議,放棄了1950年1月1日建國的計畫,把新中國開國大典定在了1949年10月1日。

按照國際慣例,開國大典後,新成立國家的外交部,就要向國際社會發出公告和公函。1949年10月1日下午,東交民巷辦公的中央外事組(外交部當時還沒有成立)的同志們,大都跑到不遠處的天安門廣場,參加了開國大典。下午5點,開國大典一結束,他們又迅速趕回東交民巷。接下來的任務,是把毛澤東主席的建國公告和外交部長周恩來的公函發給各國政府或原駐華機構人員。這兩個檔向世界發出了這樣的信號,宣佈中央人民政府的組成,以及新政府與外國政府建立外交關係的願望和準則。

傍晚,周恩來的汽車來到中央外事組副主任王炳南在東交民巷的辦公地,詢問了公告與公函的準備情況後,帶著王炳南趕回他在北京飯店的辦公地簽署公函。晚上9點多鐘,王炳南帶著由周恩來簽署的公函回到了外事組辦公地,向仍駐在新中國的33個大使館及領事館遞達公告和公函。

與蔣介石政府尚有外交關係並駐在北京的蘇聯、美國、英國、法國、荷蘭、比利時、義大利等7個國家的舊領事館,在一個小時後就收到了由中央外事組工作人員騎著自行車送達的新中國主席公告和外交部長公函。

奧地利、緬甸、埃及、印度等前駐華使館在南京,希臘、巴西、瑞典等14個舊領館在上海,這些舊政府的使領館也在幾日內收到了建國公告和外交部長公函。

建國公告裏,有關對外關係中,有明確的表態「向各國政府宣佈,本政府為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凡願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領土主權等項原則的任何外國政府,本政府均願與之建立外交關係」。

10月2日一早,蘇聯副外長葛羅米柯在蘇聯外交部大樓召見國民黨廣州政府駐莫斯科「大使館」的代辦,並代表蘇聯政府遞給他的一份照會,該照會聲明:認為與廣州的外交關係已經斷絕,並已決定自廣州召回其外交代表。

作為社會主義陣營的老大哥,蘇聯在第一時間宣佈與國民黨政權斷絕外交關係,承認了新中國,新生的人民政府自然非常高興。10月3日,周恩來親自起草了給蘇聯政府的複電。

蘇聯排第一

事實上,早在1949年1月底至2月初米高揚訪問西柏坡期間、1949年6月至8月間劉少奇訪問蘇聯時,蘇聯都曾表達過這一個意思:願意第一個與中國建交。加之,在中國建國前,有傳聞英國會很快承認新中國政府,所以,蘇聯採取了最快的速度建交並派羅申火速起程到任中國。

無疑,新中國「一邊倒」的外交政策,受到社會主義國家的熱忱歡迎,同時,在蘇聯的影響力下,準確地說,在葛羅米柯副外長來電之後,社會主義陣營內許多國家在10月初即斷絕了與國民黨政府的關係,呈現出一個承認新中國的高潮。

但是,也正是由於這些兄弟國家都處於一個共同的社會主義陣營,所以,在與中國建交的問題上,也顯出了一些論資排座的現象。其中有些國家與中國建交的時間,還頗有些戲劇性。

以捷克為例,捷克在收到毛澤東建國公告和周恩來外交公函後,曾問過蘇聯自己什麼時候與中國建交。史達林令蘇聯外交部答復:建交當然可以,但要等到我們與中國建交公報見報之後。顯然,陣營領袖的氣勢高人一等。

與蘇聯「領袖氣質」相符的另一宗與中國建交的請示,史達林是這樣答復的:蘇聯10月2日與中國建交,10月3日,朝鮮向蘇聯通報要與中國建交時,史達林的回復變成了「當然可以,越快越好」——在蘇聯與中國建交之後,一些社會主義陣營國家能夠迅速地與中國建交,很好地顯出蘇聯在這些國家中的領導地位和號召力。

社會主義國家建交無需談判

在蘇聯與中國建交之後,承認新中國的國家越來越多,於是,中央人民政府決定,凡是承認新中國,並與國民黨政府斷絕了關係的社會主義國家,無需談判即可建交。

10月3日保加利亞外長波普托莫夫給中國政府發出了電函:表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代表全中國人民之意志,保加利亞已決定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外交關係並互換外交代表」,次日,周恩來外長回電「熱忱歡迎立即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保加利亞人民共和國之間的外交關係,並互派外交代表。」

同一天,中國政府還收到了羅馬尼亞人民共和國發來的電報,對新中國的成立表示歡迎,並已決定與中國建交。10月5日,中羅兩國正式確立了外交關係。

10月4日,中國收到了來自匈牙利外長卡萊•古拉和朝鮮外相樸憲永的電報。周恩來親筆複電,兩日後,中匈、中朝建交。

捷克斯洛伐克副總理代外長威廉•西羅基10月5日致電中國政府「興奮地歡迎中國中央人民政府公告的內容」並決定建立外交關係,次日,中捷建交。

這天,向中國政府發來電報表示願意建交的,還有波蘭副外長斯達尼斯拉夫•萊西斯基。中波建交是10月7日。

10月6日,中國政府收到蒙古人民共和國總理兼外長喬巴山的電報,表示了與中國建交的願望,稱「真誠不渝地願與中國人民建立密切的友好關係」;並在隨後與「已喪失一切權威,已不再能夠代表中國人民」的國民黨政府斷交。10天后,中蒙兩國建交。

10月7日,是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建國日,當天,周恩來致電該國臨時外交部長,表示了祝賀及建交的願望。民主德國「深深引為榮幸」,並「感到最大的欣慰」。10月27日中國與民主德國建交。

11月21日阿爾巴尼亞部長會議主席兼外長恩維爾•霍查給中國政府致電,對成立新中國這樣「歷史性勝利熱烈的致敬」。兩天後,中阿建交。

從建國之日,到這一年年底,國際社會共有25個國家承認了新中國,其中17個國家與這個共產黨領導的國家建立了外交關係,他們大多是社會主義國家。

外交部的內部學習材料

隨著與中國建交國家的增加,為了讓從事外交工作的同志們迅速熟悉各友好國家的情況,這支主要由前中央外事組成員組成、由將軍擔任外交官、以大學生和地下工作者為主的外交隊伍,開始了在摸索中學習和工作的過程。

為了加強業務學習,外交部專門編撰了學習材料,在今天能看到的解密的檔案中,編號為117-00139-02的檔案,是1950年11月中央人民政府外交部交際處編印的、含封面共37頁的小冊子,名為《與我建交國家簡況》,分為亞洲和歐洲18個國家。

亞洲國家為: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蒙古人民共和國、越南民主共和國、緬甸聯邦、印尼共和國、印度共和國。

歐洲國家為: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波蘭共和國、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國、匈牙利人民共和國、羅馬尼亞人民共和國、保加利亞人民共和國、阿爾巴尼亞人民共和國、芬蘭共和國、瑞典王國、丹麥王國、瑞士聯邦。

其中,在亞洲國家朝鮮中,首都後面寫著漢城,漢城二字旁邊加了一個括注(Seoul),現在譯為「首爾」。國土面積是220,840方公里,人口為2630萬人,這一國土面積,是朝鮮與韓國國土面積的總和,人口是當時南北朝鮮人口的總和。這是因為朝鮮民主主義共和國成立時,其憲法規定的首都在漢城,領土為整個朝鮮半島。在中國外交部1950年代的內部學習檔中有這樣的數字,可見中朝友誼之牢固,也見中國對於朝鮮早日統一祖國的祝願。

(楊東曉、許荻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