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生產建設兵團組建始末

1969年正值戰備高潮,而大中城市又急需安置知識青年,於是由國務院協調,相繼在各省組建了由軍隊領導的生產建設兵團或農建師。筆者即是內蒙古生產建設兵團10萬知靑之一。

6000名現役軍人奔赴內蒙古

1968年12月24日,北京軍區副司令員吳先恩在會上宣佈,華北農墾兵團和內蒙古生產建設其團合併,建立新兵團。北京軍區以緊急戰備的名義,從各部隊抽調了6000名現役軍人,組成內蒙古生產建設兵團的各級領導班子。1969年4月11日,2師政委田益國接到通知,他帶著行李來到北京解放飯店參加座談會。北京軍區首長陪大家簡單吃了頓飯,田益國就和家屬奔赴內蒙古了——領導不紮根,別人怎麼紮根?

5月7日,內蒙古生產建設兵團在呼和浩特召開成立大會,兵團部設在內朵古自治區黨校院內。短短幾個月,接收了五千多名複轉軍人,還派出接兵小組分赴北京、天津、保定、上餘、浙江等地,接來5.843萬知識青年,組建了4個師、24個團、246個連隊。1970年又組建了兩個師和15個團。內蒙古自治區檔案館保存著幾大本介紹信,來兵團的理由五花八門。不過所有來者都必須經過嚴格政審,出身不好、本人表現不好、海外關係複雜等均被拒之門外。筆者所在的2師11團6連,住進了烏海勞改農場的土坯房。

2師參謀長是江樹和,他為了省出農田,把師部設在烏拉山腳下,順山勢蓋起平房。一年後,2師擴展到兩萬多人,組建了7個團和一個醫院,還上馬了煤礦、地毯廠、制藥廠等。2師在兵團六個師中自然條件運好,人數也最多,到兵團撤銷時擁有11個團近四萬人,主要是北京知舞。2師師長孟昭賢原是北京軍區裝甲兵技術部部長,有過兩次大功,他非常注重人才。守總機的中年人宋魁,是位無線電工程師,讓他去2師的無線電元件廠搞電子元件;在菜地幹活的張鴻貞是高級會計師,調到2師軍人服務社管賬;還有來自北京電報大樓的、首都國際機場的、二龍路醫院的、新華社的,都讓他們專業對口。

1970年3月,2師參謀長江樹和調任5師副師長。兵團每接收一名知識青年,國家就發給400元安置費,所以兵團的指導思想是人越多越好,而江樹和則認為人越少越好,兵團撥給5師3萬人指標,江樹和只接1萬人,錫盟一平方公里平均只有4個人,1萬人就很不少了。他要求一個連隊最多150人,堅決不能突破。

江樹和到任時,正值內地春暖化開,而西烏旗仍是冰天雪地。江樹和在蓋房子、拉煤的同時,用兵團給的幾十台大型康拜因開墾荒地70萬畝,兵團第一年只有5師上交了200萬公斤公糧。5師在牧業上也有貢獻,^L千元的澳大利亞、新西蘭細毛種羊,一萬多元的高加索種馬、種牛,都十分嬌貴,全國各地都來購買,經濟效益相當不錯。幾年過去,5師每個團都建起了學校,有了相當的規模。

艱苦奮鬥的歲月

內蒙古生產建設兵團組建初期還是財大氣粗的。內蒙古與黑龍江、新騷、廣州的兵團一樣,都是中央計委直接撥款。因為想建成60萬人的大兵團,一開始上得很猛,這樣中央頭一年撥款7000萬,以後年年如此,沒有削減下來,前後投資了幾個億。時任兵團後勤部副部長的郭賢回憶:兵團的物資系統直接到中央計委報計畫,中央各大部都表示支持。兵團組建時正趕上有的部門下馬,中央有大量積壓的物資,還有大批靠邊站的技術人員,都積極支援了兵團。兵團氣派大了,光水泥就消耗了大幾千噸,鋼筋木材也是源源不斷。不僅蓋房子的三大材料,而且陸續上馬的化纖廠、化肥廠、電廠等兵團重點工業項目,也是一路綠燈。

內蒙古生產建設兵團的工業是盈利的,組建時的五個小廠,年產直533萬元。隨後化纖廠、化肥廠、發電廠等重點工業專案投產,還有兵團大力扶持了幾十個師屬工業,不少項目填補了內蒙古工業的空白,兵團撤銷付工業盈利1288萬元。但兵團農業則有虧損。黃河百害,唯富一套。中國早在西漢時期就在河套平原屯墾戍邊,清代以來這裏成了內蒙古的商品糧基地,素有塞上糧倉之稱。當年傅作義綏遠抗戰就在這裡解決了大兵團的糧食問題,而內蒙古生產建設兵團為什麼虧損呢?

主要是因為農業連隊的定點沒有經過科學論證,大多數連隊選址不當。1師幹部帶足乾糧和水,一大早騎駱駝從團部出發,在烏蘭布和大沙漠中走個半天,估摸差不多了,停下來插一根樹枝,定下一個連址,再往前再定一個連址。幸虧是夏天,先來者風餐露宿,在大沙漠中挖好地窖,才算有了安身之地。1師4團接收烏蘭布和大沙漠北端的太陽廟林場,南邊是固定的沙丘和半沙丘,北面娃數萬畝鹽碱地。兵團戰士靠柳筐、臉盆搬走沙子,種下小麥,並為每顆麥苗撐一個小泥傘。風沙很快埋住了泥傘和麥苗,戰士們一邊哭一邊扒,反復幾次,麥苗總算長大了,可是連種子也沒有收回來。第二年再種還是顆粒無收。3師23團位於杭錦旗原巴拉亥林場,3連在鹽鹼灘和沙漠上種麥子,也是沒有收成。4連開墾出300畝稻田,秋後收穫了半麻袋稻穀。

內蒙古生產建設兵團每年需要國家供應57%的商品糧。筆者所在連隊有五百多人,剛開始食堂有商品糧做的白饅頭,秋天自產的糧食磨成黑面,被兵團戰士稱為105粉,即100斤麥子出105斤面,而標準粉則是100斤麥子出85斤面。兵團戰士一頓吃兩個黑饅頭,額外靠家裏寄來的和津貼費換來的吃食。每天勞動強度大,又正值生長期,所以兵團戰士滿地機胡扒蘿蔔,嚼麥粒。好在農活幹完,全連集體鑽被窩冬眠,不說話,也不動,生怕丟了熱量。

衣服是兵團發的平紋布「兵團綠」,穿不了幾個月就補丁摞補丁。工作條件艱苦,幾乎每一位兵團戰士都曾經歷傷病。1972年5月5日,5師43團4連撲滅草原大火時,69人犧牲,100人被燒傷。

內蒙古生產建設兵團因戰備而生,機關按軍隊編制,隨若國際形勢緩和,現役軍人並未減少,仍在全國兵團中排名第一,由此造成機關龐大,非生產人員過多。加上大H-接收知識青年,開荒造田,農業卻虧損2個億,影響了國家財政,還影響了全國糧食購銷計畫,弓丨起中央有關部門的高度關注。

1975年6月24日,內蒙古生產建設兵團的兵團部和師部撤銷。11月1日,內蒙古生產建設兵團停止對外辦公。

(舒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