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助推國家治理現代化

3月13日,備受關注的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提請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審議。方案顯示,改革後國務院正部級機構減少8個,副部級機構減少7個,組成部門變成26個。與以往歷次機構改革相比,此輪國務院機構改革力度之大、影響面之廣、觸及利益關係之複雜為改革開放以來所罕見,堪稱一場系統性、整體性、重構性變革。

「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是根據《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形成的一項頂層設計,是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三中全會精神的重要部署。」國家行政學院教授任進接受《瞭望》新聞週刊採訪時說,這充分彰顯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將改革進行到底的堅定信心,充分體現了我們黨下決心解決多年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問題的堅強意志。

「國務院機構改革是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助推器。」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蔡昉認為,從具體方案看,方案突出了政府提供公共品的職能,符合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優化協同高效、堅持全面依法治國原則。

「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一場深刻變革。」十九屆三中全會做出的這一論斷,深刻揭示出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對於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作用。

「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立足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著眼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佈局,作出具有前瞻性、戰略性的制度安排。」全國政協委員、中共中央黨校校委委員、一級教授韓慶祥說,改革將搭建起黨和國家機構設置和職能配置的基本框架,實現黨和國家機構職能優化協同高效。

「這一改革,適應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聚焦發展所需、基層所盼、民心所向,為的就是建設服務型政府,更好服務人民,讓人民更加滿意,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全國政協委員,司法部副部長、黨組成員劉振宇說。

接受《瞭望》新聞週刊採訪的多位兩會代表委員、專家認為,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從戰略全局和長遠發展的高度來理解認識這場深刻變革的重要性、必要性。

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是一場深刻變革

黨和國家機構職能體系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重要保障。

「當前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處在一個重要時間節點上,目的不僅僅在於除弊增效,更在於適應新時代新要求。」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人事科學研究院院長餘興安接受《瞭望》新聞週刊採訪時說,此次改革回答了建設一個什麼樣的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要求的黨和國家機構職能體系、怎樣建設這個機構職能體系等關鍵性問題。

多位受訪兩會代表委員、專家都認為,必須要站在新時代背景下來理解把握此次改革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首先,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是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加強黨的長期執政的必然要求。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加強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這一要求不是空洞、抽象的,必須要在各方面各環節落實體現。」任進說。

中共中央黨校政法部公共管理室主任黃小勇教授說,隨著全面深化改革的不斷推進,一些深層次體制難題已經浮出水面,例如,有的部門只注重局部而缺乏整體理念,有的領域部門過多、職責分割、政策相互衝突,有的領域出現「弱幹強支」的問題。

「要解決這些深層次問題,就需要從我國治理體系的現實出發,對一些領域設置過細、職能交叉重疊的黨政機構進行整合。加強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提高政府的執行力,理順黨政關係,建立健全黨中央對重大工作的決策協調機制。」黃小勇認為,凝聚於一個強有力的核心治理中樞,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更是加強黨長期執政的必然要求。

「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將從機構職能上解決黨對一切工作領導的體制機制問題,解決黨長期執政條件下國家治理體系中黨政軍群的機構職能關係問題。」任進說,改革將為有效發揮中國共產黨領導這一最大制度優勢提供完善有力的體制機制保障、堅實的組織基礎和有效的工作體系,確保黨的領導全覆蓋,確保黨的領導更加堅強有力。

第二,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必然要求。

「推進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根本原因之一,在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面臨著許多新任務和新要求。」國家行政學院教授竹立家分析,當前,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品質發展階段,經濟總量穩居世界第二,城鎮化水準大幅提升,城鎮化率已增至58.5%。同時,中國已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當前中國的經濟體量、發展階段、國際地位,都要求黨和國家機構要能夠適應新任務和新要求。因此,必須著眼於「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通過改革發揮出黨和國家機構職能體系更大、更深遠的作用。

餘興安認為,此次改革重視打基礎、立支柱、定架構,注重解決事關長遠的體制機制問題,既立足當前、聚焦今後3年,針對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面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防風險;又放眼未來,前瞻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需要構建什麼樣的組織架構和管理體系,注重解決事關長遠的體制機制問題。

第三,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是更好適應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推動解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必然要求。

我國社會新的主要矛盾對黨和國家工作提出了許多新要求,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要順應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圍繞集中力量解決社會主要矛盾來謀劃。

十九屆三中全會把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作為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重要原則,從完善公共服務管理體制,深化人大、政協和司法機構改革,深化群團組織改革,推進社會組織改革,加快推進事業單位改革,構建簡約高效的基層管理體制等6個方面突出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以人民為中心,是改革的根本價值取向。」中共中央黨校政法部公共管理室副教授賴先進說。

全國政協委員、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副主任張宏志認為,改革著眼于加強重點領域民生工作,立足建立健全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社會保障制度和公共服務體系,在教育文化、衛生健康、醫療保障、退役軍人服務、移民管理服務、生態環保、應急管理等人民群眾普遍關心的領域加大機構調整和優化力度,組建了一批新機構,強化政府公共服務、社會管理職能,以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維護公共安全。

全國人大代表、河南省信陽市市長尚朝陽說,改革旨在切實解決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要通過改革讓群眾辦事「只進一扇門」、「最多跑一次」,真正做到該管的事管住管好、該放的權放足放好、該提供的服務提供好,全面提升政府效能,建設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

「要滿足人民群眾的新需求,就必須通過改革,科學設置機構、合理配置資源、統籌使用編制、完善體制機制,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進一步釋放市場和社會活力。」全國人大代表、山東省東營市市長趙豪志說。

第四,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

「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最重要的方面。」國家行政學院教授許耀桐說,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必須著眼新時代,有效治理國家和社會,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落實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所有這些,都與黨和國家機構設置、職能配置、履職能力密切相關,都需要通過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來回答。

賴先進說,當前,一些領域黨政機構重疊、職責交叉、權責脫節問題還比較突出;一些政府機構設置和職責劃分不夠科學,職責缺位和效能不高問題凸顯,政府職能轉變還不到位;一些領域中央和地方機構職能上下一般粗,權責劃分不盡合理等。「要解決這些問題,必須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為經濟、社會、政治、文化、生態文明等領域改革持續深化、攻堅克難提供體制支撐和保障。」

全國人大代表、河南省濟源市市長石迎軍舉例說,此次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中的涉農部門改革整合了過去分散在各個部門的涉農專案和管理職責,有利於「五根指頭攥成拳頭」,形成加快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合力,帶動鄉村振興。

張宏志說,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對各領域改革將發揮出體制支撐和保障作用,「不僅是機構的增減,更是職能的重新整合,這是全面深化改革、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

加強黨的全面領導是改革的統領

對照十九屆三中全會所提出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目標,多位元受訪兩會代表委員和專家認為,此次改革的最大特點是加強黨的全面領導。

許耀桐說,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首要任務是,完善堅持黨的全面領導的制度,加強黨對各領域各方面工作領導,確保黨的領導全覆蓋,確保黨的領導更加堅強有力。「堅持黨的全面領導是改革的前提保障。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體系是居於統領地位的,是全覆蓋、全貫穿的。」他說,不同於以往的改革,此次改革尤為強調加強黨的全面領導這一核心問題,這能夠更好地凝聚改革合力。

「加強黨的全面領導是這次改革的統領,也是此次改革能夠取得成功的政治保證。」賴先進說,要建立健全黨對重大工作的領導體制機制;要強化黨的組織在同級組織中的領導地位;還要更好發揮黨的職能部門的作用,統籌設置黨政機構,推進黨的紀律檢查體制和國家監察體制改革。

在多位受訪專家看來,此次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突出,具有全面性、革命性、科學性、法治化等特點。

任進說,與以往機構改革主要涉及政府機構和行政體制不同,這次機構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包括黨、政府、人大、政協、司法、群團、社會組織、事業單位,跨軍地、中央和地方各層級機構。

「要通過改革,建構起適應新時代新任務的黨和國家機構設置和職能配置基本框架。」任進說,黨的領導居於統領地位,其他各部門、各層級機構要在黨的統一領導下,各就其位、各司其職、各盡其責、有序協同,從而保證中央和地方各級政令統一、運行順暢、執行高效、充滿活力。

黃小勇說,此次改革從行政系統擴展到所有國家機構類別,體現出本次機構改革全面性、系統性的特徵。「本輪機構改革以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導向,全面優化黨和國家機構佈局,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原則,並使之定型化、制度化。」

從改革的深度來看,受訪專家說,改革具有革命性。「這次改革是我們黨勇於自我革命邁出的關鍵一步。刀刃向內,向自身存在的問題開刀。」韓慶祥說,這次改革不回避權力和利益調整,進行整合重塑,將為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重要保障。

竹立家認為,此次改革提出「黨和國家機構職能體系」,通過打通黨和政府機構間的通道,來解決黨和政府機構之間職能交叉重疊問題。「這是一個系統工程,改革的頂層設計充分,邏輯線索清晰,具有很強的科學性。」

黃小勇認為,此次改革既承擔了職能轉變、正確處理政府與市場的關係的改革任務,堅決破除制約市場發揮作用的各種弊端,更特別提出要「正確理解和落實黨政職責分工,理順黨政機構職責關係」,既具實踐創新又具理論創新,拓深了機構改革的內涵,體現了改革的科學性。

任進認為,此次改革提出,機構編制法定化是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重要保障,要求加快推進機構、職能、許可權、程式、責任法定化。整個改革在遵循法律的框架下統一進行,體現了改革的法治精神,即通過法定化把改革成果固化、制度化。

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是一個系統工程

「這次改革重要的特點是堅持黨的領導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路徑和方法是優化、協同、高效、轉變和完善政府職能。」竹立家說。

「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力度大、影響廣、觸及利益深,改革的任務十分艱巨,在落實和執行改革方案時,不可避免會承受改革壓力,可能遇到阻力和障礙。」黃小勇說,首先需要加強黨的集中統一領導,凝聚強大的改革勢能來破除阻力,加強黨對各領域各方面工作領導,是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首要任務。同時,也需要通過制定精細合理的改革實施方案、做好扎實細緻的具體實施工作來減少阻力。

賴先進說,此次改革以推進黨和國家機構職能優化協同高效為著力點。優化就是要科學合理、權責一致,協同就是要有統有分、有主有次,高效就是要履職到位、流程通暢。

在多位受訪專家看來,機構改革是一個過程,不會一蹴而就,也不會一勞永逸,要啃下最難的硬骨頭,需堅持問題導向,突出重點領域,堅定改革的決心與信心。

在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過程中,一方面,要通過改革加強黨對涉及黨和國家事業全局的重大工作實施更為有效的統領和協調,加強統籌的層次和力度,提升系統整體效能,保證黨中央令行禁止和工作高效;另一方面也要激發各地各部門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

賴先進分析,強化各方面的統籌是這次改革的最大特點,改革通過統籌設置相關機構和配置相近職能,理順和優化黨的部門、國家機關、群團組織、事業單位的職責。同時,改革重視正確處理機構改革中的「上、下」關係。改革打破「上下同構」的舊思維、舊模式,強調合理設置和配置各層級機構及其職能,中央加強宏觀事務管理,地方在保證黨中央令行禁止前提下管理好本地區事務,賦予省級及以下機構更多自主權。

任進認為,改革涉及面廣,在改革過程中,有的部門要加強,有的部門要整合,這些改革部署既考慮了當前最突出的問題,也是立足於黨和國家事業的全局,順應形勢發展需要做出的安排。因此,需要放寬眼量,統籌考慮當前突出問題和未來發展需要。

許耀桐說,此次改革以很大力度在相關領域解決部門職責分散交叉問題,關鍵是看怎樣佈局符合實際、科學合理、更有效率。因此,在他看來,機構宜大則大,宜小則小。

「此次改革涉及到黨政軍群各方面,改革內在關聯性和互動性很強。」任進認為,需要更加注重改革的協同推進,相互促進,形成改革的總體效應。

而且,還要堅持全面依法治國的原則,依法有序落實改革。堅持改革和法治相統一相促進,依法依規完善黨和國家機構職能,依法履行職責,依法管理機構和編制。

「在改革中,建議機構重組、人員重整要注重合理妥善、細緻體貼,確保改革向縱深發展過程中人的作用得到更大發揮,確保幹勁不減。」全國政協委員、天津市高級人民法院副院長李穎說。

「在這一重大的改革考驗關頭,領導幹部要經得起考驗,要始終把黨和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堅定『四個意識』,堅定改革立場,迎難而上,把黨中央的決策部署落實到位。」韓慶祥說。

(程姝、陳燕、張康喆、張程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