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樹綠化也應體現中西文化交匯特色

去年八月「天鴿」風災,不但造成人命和經濟損失,公共停車場內被淹沒的車輛至今仍未能清理,而且還造成大量樹木被毀,民署初步估算全澳公園及行人道超過一萬株樹木倒塌或受創,其中需移除的樹逾四千株,初步估算倒塌的古樹也超過二十株,澳門半島佔三分之二,但私人範圍內的古樹損毀情況仍未計算,其餘逾九千五百株樹屬於中度受損,包括樹根被翻出、斷枝及開裂等。至今已經八個多月,澳門各區仍到處可見一些光禿禿的樹槽,各區街道亦不時見到植樹位置被石屎封住。不僅城市景觀受到影響,也喪失了綠化及遮蔭的功能。於過去十年的種植數量。有環保團體更擔心,澳門原生樹種會因風災而消失。這就給反對派提供了批評特區政府的「相罵本」,多次以此為題質疑特區政府及其旗下的民政總署。

民政總署日前發出新聞稿說,去年強颱風「天鴿」肆虐澳門,全澳各區行道樹、綠化帶、公園及山林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壞。為加快推進澳門城市的復綠工作,民署將於四月中旬開始補植全澳各區行道樹,集中種植開花、常綠和較抗風的喬木,如大葉紫微、黃金蒲桃、紅花玉蕊和假蘋婆等,務求盡快恢復城市綠化景觀,以及降低日後受風害影響的程度,預計種植十五個品種、約一千五百株行道樹,計劃於春季完成相關工作。

其實,民政總署未能及時補種受毀樹木,可能也是遇到一些實際問題。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內地鄰近城市的樹木同樣也遭受「天鴿」災劫,必須補種,對樹苗的需求量甚大,他們捷足先登地向內地各地苗圃訂購樹苗,而「遲來一步」的澳門民政總署,就只能是望苗興嘆。而在獲得樹苗補種之前,為了避免路人被絆倒,因而用水泥填封樹穴,不但將會影響此後補種樹木的泥土養分,而且也不雅觀。但也只能是「兩害取其輕」了。

現在,民政總署終於取得樹苗進行補種,但從新聞稿看,選擇的樹苗是大葉紫微、黃金蒲桃、紅花玉蕊和假蘋婆等開花、常綠和較抗風的喬木,其設想是務求盡快恢復城市綠化景觀,以及降低日後受風害影響的程度。不過,那僅是權宜之計,只求填補被毀樹木的路穴及恢復綠化,是屬於粗放型的,而不是趁此機會進行精緻性的綠化,讓人感到遺憾。

實際上,上述的幾種樹木,都是大葉及厚葉植物,顏色偏向深綠,固然是符合「綠化」的概念,也具有耐塵抗汽車廢氣及耐旱的優點,但卻在氛圍上,卻是過於深色而讓人產生「冷色調」的感覺,頗為「鬱悶」,某些深綠而且單一色調的樹木,缺乏活躍氣氛,並不符合目前各地的園林和路樹品種配搭經營,已經從綠化擴展到香化、美化、彩化、果化發展的大趨勢。

更重要的是,澳門的園林綠化,未能創造及保留自己特色,似乎缺少一種配合「東西文化交匯點」及「世界旅遊休閑中心」、「中國——葡語國家經貿平臺」的心思。近年來種植的行道樹和花園樹種,都與內地的一些城市差不多,甚至好像是同一個「餅印」印出來的。這就如澳門近年的建築物的外形與內地城市差不多,都是「到處楊梅一樣花」那樣,沒有突出澳門自己的特色。內地或外地遊客到了澳門,在對城市綠花的觀感上就有「似曾相識」的感覺。而今次補種的幾個樹種,就犯了同樣的毛病。

實際上,由於澳門曾由葡國管治多年,因而曾從其前殖民管治地或東南亞引進了不少奇花異樹,是頗有澳門特色的。如雞蛋花、白玉蘭等,這是內地一些城市難以見到的。而且,其花煥發出淡香或清香,沁人心肺。儘管澳門也在一些街道種植雞蛋花,但數量與澳門的「東西文化交匯點」的要求並不相適應。白玉蘭更是已經絕跡。由於過於機械式地理解「綠化」二字,因而形成了一個通病,就是較為重視綠化,而忽略了彩化、美化、香化、果化,街頭行道樹都是綠色系列,沒有變化,反而讓人有「陰沉沉」之感。而看到旅遊塔隧道兩頭的安全島,種植有其它顏色的灑金榕(金葉榕),就使人們的視覺享受並不一樣。即使同是馬路安全島上的綠色綠籬植物,也應試種香花系列的茉莉、七里香、九里香、米仔蘭、含笑、夜來香等,讓市民在享受綠化的同時,也可享受香化。

當然,也有例外,如八角亭附近南灣花圃的花圃設計,就下了一定的心思,有點像歐洲街心花圃的模式。這與內地的街心花圃是有一定的區別的,因而也就容易令內地遊客們感到,「我已經到了境外」,而不是「身仍在珠海、廣州」。

城市園林綠化建設是城市生態環境建設的實體和綜合措施,直接關係到市民大眾的生活質量和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做好城市園林綠化工作,是實現城市生態的良性循環,持續改善人居環境,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重要保證。尤其是隨著人們生活水準和藝術品位的不斷提高,人們越來越注重他們賴以生存的城市環境品質,並對城市綠化也有了新的追求,而不再滿足於單純的綠化。澳門既然是屬於南亞熱帶海洋性氣候,終年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更由於是「東西文化交匯點」及擁有「歷史文化遺產」,並須為建設「世界旅遊休閒中心」及「中國——葡語國家經貿平臺」服務,因而在挑選樹種時,應當結合上述特點和特殊需要。根據氣候特徵,可以選擇一些抗風、適宜南亞熱帶地區生長的鄉土樹種或經過引種馴化己適應本地自然環境的外來樹種,尤其是原產於歐洲、非洲及葡語系國家的樹種,合理配植,科學規劃。

中國當代文壇泰斗郭沫若先生一九五八年所創作的組詩《百花齊放》,其中一首是《鳳凰花》,全詩第二句是「種在澳門鳳凰山上,故名鳳凰花」。據考究,澳門鳳凰山就是白鴿巢山。實際上,回歸前每年六月十日的「葡國日、賈梅士日暨葡僑日」,前澳葡政府的教育暨青年司都組織中小學生到賈梅士銅像獻花,當時確實是看到白鴿巢公園內有幾棵鳳凰樹遍開紅花。這種原產於馬達加斯加的鳳凰樹,是葡國航海者在清中葉時期(公元一七五零年左右)從馬六甲引進澳門的,以後又逐漸被引進閩粵兩省,逐漸在南中國沿海地區到處生長開花。這種鳳凰花就像郭沫若在詩中所寫的那樣,「花滿枝頭,周年開放,高攀著雲霞」,紅艷艷一片。現在澳門僅存的鳳凰樹,尤其是在媽閣廟前的幾棵,每逢開花時美極了,遊客們都紛紛拍照留念。

由此,倘若證實郭沫若所指的鳳凰山就是白鴿巢公園,就宜加強該處的鳳凰樹種植,並以某種形式,展示郭沫若的《鳳凰花》詩作,並說明澳門是中國最早引進鳳凰花的城市。此外,為了與「白鴿巢」應景,也宜種植鴿子樹,在這方面,內地一些城市就頗有心得。比如,廣州七十二烈士墓所在的「黃花崗」,就遍植開黃花的喬木和灌木以及花卉,如台灣相思(其「台灣」二子還含有「追求祖國和平統一」的語意)、黃嬋、黃楹、黃菊花等。而同樣地,「廣州起義」烈士長眠的「紅花崗」,也是廣植紅花系列的植物。

籍「天鴿」風災重建之機,「好畫最新最美的圖畫」,讓澳門特區的園林綠化,體現「東西文化交匯點」及「世界旅遊休閑中心」、「中國——葡語國家經貿平臺」的特色。

(發自台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