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份親綠民調機構公佈的數據有意思

昨日又是親綠民調機構「台灣民意基金會」每月一度發布民調數據的時間。該民調機構本月度的民調主題是「元首出訪、兩岸關係與國防自主」,但內容卻超溢了上述三個義項,並集中在幾個「新鮮熱辣」的議題上:一、中共武力犯台;二、管中閔問題;三、還是蔡英文民調低迷的問題。

蔡英文被「台灣民意基金會」的每月民調一「唱」所「唱衰」,已經不是甚麼新聞,因而儘管昨日公佈的民調數據,仍然有百分之四十九點民眾不贊同蔡英文施政表現,賴清德的民調滿意度也較上月下跌六個百分點,但因為這已經不但是「台灣民意基金會」的「傳統節目」,看多了也會「膩」,沒有初時的「新鮮感」;二來民眾的親身感受也確實是如此,因而他們對此數據也就不覺得驚奇。就連南部的民眾也打出了「民進黨不倒,經濟不會好」的看板,這就是台灣民眾對蔡政府執政的感受到真實情況。其實,這個表意的表現形式的本身,對蔡英文就是極大的諷刺,因為這本來就是蔡英文競選「總統」時的拿手好戲,以一句「國民黨不倒,台灣不會好」,不知欺騙了多少中間選民和偏藍選民。蔡英文終於將國民黨「打倒」了,台灣就好了嘛?在多數人的認知中,比國民黨執政時還要差得多,因而這句「國民黨不倒,台灣不會好」,成為蔡政府被形容為「史上最大政治詐騙集團」的證據之一。因此,南部民眾「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把這句話奉還給蔡英文,只不過是檢驗的標的有所調整,將原本「包羅萬有」的「台灣」,壓縮為「島計民生」的「經濟」。這既有可能是南部民眾出於存有的「本土」觀念,也有可能是他們對統治者的檢驗標準,更重視經濟指標——「給我經濟,其餘免談」。

「台灣民意基金會」就管中閔事件的民調,表面上看其問題設計及獲得數據頗為矛盾,其實是有其內在聯繫邏輯:約百分之五十一定民眾贊成「教育部」應積極審查這起爭議的校長任命案;但有趣的是,台大校長迄今未能定案,約百分之四十二的民眾認為「教育部」應負較大的責任。「台灣民意基金會」解釋說,社會對這起爭議性的台大校長任命案的責任歸屬看法分歧,並無共識;多數人認為「教育部」應負較大責任,但也有不少人認為管中閔和台大需負較大責任。至於「教育部應負較大責任」的意涵為何?是否就是指教育部不當干預大學自主?恐怕需要審慎釐清,尤其當有百分之五十一定民眾贊成「教育部」應積極審查這起爭議中的案件時。

不管怎樣,既然有約百分之四十二的民眾認為「教育部」應負較大的責任,那麼,百分之五十一定民眾贊成「教育部」應積極審查這起爭議的校長任命案,對「教育部」此前未能予以積極審查這起爭議事件的態度,就是持有偏向負面的觀感的,因而新任「教育部長」吳茂昆有必要對此進行徹查。有時,徹查不一定是壞事,反而能夠廓清真相。為此而「引咎下台」的前任部長潘文忠,其「咎」之一就是任由該事件發酵下去,既不進行必要的調查,以確定管中閔是否有違法行為,及不適格,結果所放到火,反燒到自己身上,而且也連累了不少民進黨的政務官,包括填補其空缺的新任部長吳茂昆。

但吳茂昆昨日應邀到「立法院」進行業務報告,被多名「立委」管中閔的人事案時,仍然「死鴨子嘴硬」,一方面說是公務人員到大陸兼職是違法的,「教育部」倘查出管中閔有明確適法上問題或違反相關規定,「教育部」就不會予以聘任;另一方面卻又承認,對管中閔是否有到大陸兼職還不知道,兼職案需要有明確事證,這部分還要釐清,本週三將召開諮詢委員會議討論,將根據現有遴選辦法來檢視遴選爭議。

吳茂昆的色厲內荏,出於兩個「拿不准」,第一個「拿不准」是管中閔在大陸的大學「兼職」情況如何,究竟有否觸犯《兩岸關係條例》相關規定?如果從嚴解讀《兩岸關係條例》的相關規定,就將讓蔡英文的「維持現狀」在兩岸學術交流領域「破局」。如果經過調查,即使是按照從嚴解讀的《兩岸關係條例的相關規定,用「放大鏡」來檢驗管中閔的所謂「兼職」情況,倘是「查無實據」,甚至是「被冤枉」呢?吳茂昆的說法是否就應該逆向運用,必須向管中閔發出聘書?相信,屆時他將會為此而深受困擾。

第二個「拿不准」是,包括吳茂昆在內的不少民進黨政務官,都曾有過類似管中閔那樣的經歷,如果處分管中閔,按照「比例原則」,包括自己在內的某些民進黨政務官,也應遭受同樣的處罰,這就將會造成「打擊一個管中閔,傷害一批民進黨政務官」的效應。

這就給予蔡政府提供一個重要啟迪。既然是要「維持現狀」,就不宜以各種藉口打壓兩岸交流,反而還要從寬解讀《兩岸關係條例》的相關規定。實際上,《兩岸關係條例》制定時,台灣地區尚未完全走出「三不政策」--「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的桎梏,因而有其巨大的局限性。儘管後來雖然也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地作了某些修訂,但在整體上仍然是一個「兩岸不交流條例」,因而倘是有誠意的話,應採與時俱進的態度修訂《兩岸關係條例》。即使是退一步說,必須「依法行政」--即使明知所依的法是惡法,也適宜廓清,哪些行為才算是兼職。其實,一方面民進黨內也有不少人參興過兩岸學術交流,在大陸的某些高等院校呆過;另一方面大陸各地各校聘請台灣教授的情況不同,有的是具有誠意推動兩岸學術交流,有的卻是為了「對台工作政績」的需要,聘請台灣學者出任客座教授,但不在編制之內,也不獲發薪酬。現在多數是處於後一類,即使是從嚴解讀兩岸關係條例,也是沒有違反其相關規定。實際上,陸委會諮詢委員會的一些學者委員,大多就有類似的經歷。如果他們出以公心,盡其為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職責,應當在例會上建議,靈活處理相關問題。

至於「台灣民意基金會」就「中共武力犯台」議題進行的民意調查,就如實反映了多數民眾的實際心態。一方面,有百分之六十四點五的民眾覺得未來中共不可能真的「武力犯台」;另一方面,則認為若中共「武力犯台」,有百分之六十五點四的民眾對「國軍」打敗共軍的能力沒有信心。此顯示,習近平在中共「十九大」報告中重申推動祖國和平統一的決策,已經在台灣民眾中深入人心;另一方面,也認知到大陸對「台獨」是「零容忍」,倘進行實質性的分裂國土活動,大陸執行《反分裂國家法》,發動「懲獨」戰爭,「國軍」卻無力抵抗,因而上述的有百分之六十四點五的民眾覺得未來中共不可能真的「武力犯台」,其實也蘊含了他們相信「獨派」不敢真的至發動「台獨事變,只不過是呈口頭勇而已。

這就刮了由「外交部」出資的「台灣民主基金會」日前在美國發布的一個民調的一巴掌。這個官辦基金會的民調數據是,若因台灣宣布「獨立」導致中國大陸武力攻打,有百分之五十五的民眾表示願意為保衛台灣而戰;如果中國大陸為了統一對台使用武力,更有百分之六十七點七的台灣民眾願意為保衛台灣而戰。

但是,又如何解釋,改行募軍制後,有多大比例的青年,在改行募軍制後,寧願去打「二十二K」的低微薪酬,也不願走進兵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