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管」後政治態勢各種可能走向

蔡政府鐵定心腸「拔管」,並確定無論如何管中閔不能再次參選台灣大學校長。盡管其主要理由不再提及管中閔曾經到大陸兼職任教,但卻仍然對此糾纏不休,聲稱檢調部門仍在調查。倘是採取同一標準,吳茂昆也將「自動入甕」,而且民進黨一大票政務官,可能得按比例原則被撤換。因此,所謂「檢調正在調查」之說,可能只是恫嚇管中閔,阻攔其繼續參選台大校長的伎倆。當然,現在是民進黨執政,蔡政府已被「譽」為「史上最大政治詐騙集團」,必然會繼續以其兩套標準來寬待自家人。總之,就是只許民進黨放火,不准國民黨點燈。不過,「教育部」昨日發文所有公立大學,要求所有教授必須填報赴陸講課的情況,引起質疑。盡管「教育部」辯解說只是「例行之事」,但仍難免會令人產生打壓兩岸文教交流的聯想。這是蔡政府自我踩踏「維持現狀」的又一鐵證。而台灣大學校長遴選委員會卻堅決維護自己的遴選結果,拒絕再次遴選校長,「教育部」則決定仍由代理校長主持校務。在涉事各方均不讓步之下,就此僵住,事態將會向何方發展?

管中閔是中國國民黨黨員,並曾在馬政府時期擔任過「行政院」政務委員和「經建會」主委,因而他的被「拔」,就被藍軍視為政治迫害,而義憤填膺,其中一個聲音,就是推舉管中閔代表國民黨參選台北市長。

但管中閔本人的意願,卻是打司法戰,上訴以至是申請「釋憲」,並宣佈拒絕參選台北市長。

台灣大學師生主動發起黃絲帶運動,並由於今年是五四運動九十九周年,當年的學生總指揮就是台大前校長傅斯年,因而決定在五月四日舉辦一場「還我校長,黃絲帶的關懷」的遊行,名曰「新五四運動」,聲援台大校方和校長遴選會,並訴求捍衛大學自主權。

學生運動的能量,歷史上已有記載。不要說是當年的「五四」運動推動了中國歷史的進程,就說是在台灣地區的當代史上的兩次學生運動,其中「野百合學運」,迫使李登輝廢除《刑法》一百條,及修改「憲法」實施「總統」直選。其實是雙方默契,互相呼應,各得其所。這次學運造就了一大批後來的民進黨骨幹,包括鄭文燦、林佳龍等,現在已經成為「蔡英文後」的「總統」潛在人選。另一次是「太陽花學運」,顛覆了兩岸關係的理論和實踐,而且也力助民進黨再次實現政黨輪替,學運學生自己也成為一股並不依附於民進黨的政治力量,其中「時代力量」還獲得「立委」議席並成立「立法院」黨團。

但是,這兩次學生運動的發動者和參與者,大多是政治光譜靠左一側,亦即是泛綠的自由主義派,容易發動,響應廣泛。而今次的學生運動的發動者和或將會響應的參與者,卻是位於政治光譜靠右一側,亦即是泛藍的保守主義者,是屬於「惰性氣體」,規模和效果將大極有限。不過,仍將會產生一定的輿論效果,但不突出。因為蔡政府已經是「史上最大政治詐騙集團」,臉皮老厚,已經不在乎「禮義廉——無恥」,就看其追殺國民黨黨產的那股狠勁,對於「卡管」這樣的「小畸士」,蔡政府又怎會憐天憫人?!

正因為如此,管中閔的「打司法戰」策略,將會行不通。因為大法官會議的大法官,大多是由蔡英文提名的,而且都是政治意識偏綠,甚至是「獨派」,他們在「釋憲」時,怎會背叛自己的「衣食父母」?即使是訴諸法院,也將難以討回公道。過去民進黨人打敗官司時,不管是否有「冤」,都大喊「法院是國民黨開的」;現在已經蛻變,變成了法院是民進黨開的,一系列案件都是維持進黨的利益。一些希望能依法審判的法官,在蔡英文支撐的「監委」陳師孟偵查「辦綠不辦藍」司法官的淫威之下,還是保住自己的「金飯碗」要緊。

其實,台灣地區早就有說法,由於歷史的原因,懷有本土意識到有錢人子弟,在高考時,大多報考醫學、法學、會計學等專業學系,因而律師、醫師等「三師」人士及其團體,大多政治意識偏綠。在「美麗島事件」那種政治高壓態勢下,就有陳水扁、謝長廷、蘇貞昌等律師出來,為軍法大審中的各被告擔任義務律師。而法學系畢業生的另一分支,是報考司法官培訓,因而難免有部分司法官的顏色偏綠。在過去國民黨威權統治年代,他們當然會隱藏自己的政治觀點;但現在已經是民進黨執政,而且在可以預見的時間內,國民黨都將難以東山再起,因而他們也就無所顧忌了。管中閔要向法院討回公道,無疑是「向尼姑要梳」,門都沒有。

至於藍軍內部不少人鼓吹推拱管中閔參選台北市長,則可能會遇到幾道坎兒。其一是正在夢幻於「司法戰」的管中閔本人沒有參選意願;其二在參加國民黨台北市長黨內初選的四人中,雖然張顯耀、鍾小平、孫大千等三人樂見其成,願與管中閔進行二階段民調,其中鍾小平還表示願意當管中閔的副市長,但黨內民調一路領先的丁守中,卻不顧自己的社會民調距離柯文哲頗遠,而「打死不讓」;其三更重要的是,按照原定時程,國民黨從四月二十九日起一連三天進行台北市長初選民調,並將在五月二日公布結果。此前並沒有按照黨內規定報名參選的管中閔,倘在黨內初選進入最關鍵的民調時程加入,等於是破壞體制,而且國民黨主席吳敦義是一個守成有餘,開拓不足者,萬事講規範,也不可能為管中閔修改初選規則。

但萬一國民黨支持者民意鼎沸,形成勢頭,迫使國民黨中央不得不變通,而管中閔也想通了,並覺得參選台北市長是「拼死無害」,可能會有意想不到底效果,盡管未必能贏,但卻會對民進黨產生騷擾效應,並為國民黨的台北市議員選情帶來利多效果。

實際上,管中閔倘以「復仇者」的心態參選台北市長,並仿效當年的民進黨營造「悲情參選」氛圍,可能會激發泛藍支持者不再「含涙投票」以至是「含淚不投票」,並迅速歸隊,此將會促使四年前流失給柯文哲的票源回流。至少是有較為強悍的「母雞」帶領國民黨市議員候選人「小雞」的選情可能。正因為如此,柯文哲才先後兩次批評「拔管」是「白痴」,其原因就是要討好國民黨支持者。

倘果如此,可能會刺激民進黨。因為不但是黨籍台北市議員候選人擔心缺乏「母雞」帶領選情,而價值觀已經與民進黨背離的柯文哲又起不到「母雞」的作用,再加上倘管中閔參選台北市長,對他們的選情威脅更大,因而必然要求黨中央終止於柯文哲的合作,自行推出市長參選人。即使是未必能拿下市長,也可保住市議員議席。

那麼,民進黨推出何人參選台北市長?只有兩人可以勝任,一是陳菊,二是賴清德,其他人皆「非」。而陳菊在陳水扁任台北市長時出任市政府社會局長,有群眾基礎。但那已是二十年前的事情,只有五十歲以上的市民「有感」。另外,她倘若參選台北市長,就發揮不了「桶箍」作用,無法協調及全面操盤民進黨的選情。還有,她的身體狀況並非最佳,落場參選可能體力不支。

動員賴清德參選台北市長,可能最符合蔡英文的利益。一方面,讓「台獨工作者」離開「行政院」,可以減輕對她的干擾,避免其侵蝕自己的職權;另一方面,賴清德未必能贏,這就將挫低「賴神」的氣焰,消減對自己爭取連任的威脅。  據說民進黨中央將在五月中最後決定是否繼續與柯文哲合作,就看蔡英文是否會「錯失」此良機。當然,倘管中閔仍然堅持不選台北市長,那賴清德參選台北市長就是一個偽命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