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宮有多亂?

  又一隻靴子落下了。

在國務卿蒂勒森「領盒飯」9天後,被媒體熱炒一周的國安顧問麥克馬斯特,也看到了總統「感謝」自己過往工作的推文。

相比「一板一眼」、「簡報過於冗長」的麥克馬斯特將軍辭職,接替他的小布希時期的副國務卿約翰•博爾頓更惹人注目。博爾頓堅信,戰爭才是解決世界最緊迫問題的方式。甚至有人懷疑,特朗普正在打造「戰爭內閣」。

剛剛接過平壤的橄欖枝,馬上對多國祭出懲罰性關稅的惡招;等不及蒂勒森捲舖蓋,就把超級鷹派閣僚引進門;不斷指摘調査「通俄門」的特別檢察官穆勒,卻又氣走攔阻自己接受穆勒問話的首席律師……特朗普變著法子「上頭條」,是要鬧哪樣?

其實,總統任性施政,白宮未必大亂。若僅以「政治正確」的傳統眼光看待這個前建築商「經營」政府的方式,可能會遮蔽他作為「競選動物」、一直與基層支持者聲氣相通的一面。

「最囧國務卿」  

「首席閣僚」在任14個月被炒,擱在以往的美國政府可謂政治地震,但輪到特朗普「炒」蒂勒森則不然。

雷克斯•蒂勒森從「石油人」轉行「外交人」時,曾在參議院領到最多的反對票;去年他被曝屢有鄙視特朗普的言行,且在伊朗核協議等問題上與總統頂牛,當時就被傳要下課。

今年開春,朝核問題曙光乍現。特朗普力排眾議,3月8日當場接受韓方轉達的朝美峰會邀請,但又不願顯示自己此舉是受「和平鴿」蒂勒森的影響,更不想給平壤以美國容易和解的錯覺,故決心讓蒂勒森走人。

有報導稱,由於外交預算被砍近三成,眾多人事補缺也被卡在參議院,蒂勒森只得依賴私人小圈子辦公,導致國務院職業菁英流失過半。而相比本屆政府6名同僚各自創下的任職最短紀錄,蒂勒森執掌國務院一年多已不算短,卻幾無建樹,甚至被個別美媒批為「最差國務卿」。

於是,特朗普在答應會晤金正恩的當晚,就要求幕僚長凱利向正在非洲外訪的蒂勒森傳達其飯碗不保的消息。幾天後,蒂勒森剛回國4個小時,特朗普一條推文公開了免職決定,其後又解雇了替蒂勒森抱不平的副國務卿戈德斯坦。

蒂勒森被開,既源於跨界的難度,也與其「不逢時」有關。當初,特朗普之所以選他做國務卿,除了看中他美國最大石油公司CEO的身份而打「商人牌」,還因為蒂勒森很早就與普京交好,利於改善美俄關係。但隨著俄羅斯干涉美大選的細節曝光,此路被美國國會立法封死,蒂勒森的長處反成弱點。

雪上加霜的是,俄前「雙面間諜」3月4日在英國遭「武器級」神經毒劑謀殺,使得英俄關係異常緊張,蒂勒森的角色尷尬。被炒消息公開的前一天,急於與普京劃清界限的蒂勒森,罕見地表示神經毒劑「顯然來自俄羅斯」。

蒂勒森上一次對俄「放狠話」,是在去年11月。並非巧合的是,當時關於他即將被中情局局長蓬佩奧取代的流言四起。所以,近日參議院民主黨領袖舒默挑明瞭說,蒂勒森對俄羅斯的立場「遠不夠強硬」,希望蓬佩奧獲得任命後能更加強硬。

正如希拉蕊作為建制派在外交上好鬥一樣,當國會共和黨建制派轉向外交強硬時,鴿派蒂勒森就失去了奧援。而相比蒂勒森,小11歲的蓬佩奧的國際經驗有限,但可以憑其公職經歷在國會山和白宮西翼爭取盟友。

當初在參議院「過審」時,候任國防部長馬蒂斯、候任國土安全部長凱利得的反對票,分別只有1張和11張;即便是所謂「比特朗普還特朗普」的候任中情局局長蓬佩奧,也只領了32張。而「政治素人」蒂勒森所得的反對票,是羞辱性的43張之多!

看來,蒂勒森走人是早有先兆,時所必然。

一路甩「包袱」  

在宣佈邁克•蓬佩奧將執掌國務院後,特朗普說離他想要的內閣很近了。言外之意,還會有閣僚被炒。

果然,特朗普在3月28日宣佈解除官僚作風的大衛•舒爾金的退伍軍人事務部長職務,提名白宮醫生尤尼•傑克遜接任。

一些媒體對此幸災樂禍——去年2月國安顧問弗林因撒謊辭職,5月FBI共和黨籍局長科米被炒,7月白宮幕僚長普利巴斯離職,8月首席戰略師班農因失言走人,9月衛生部長普萊斯因「包機門」辭職……都是當時媒體的狂歡節目。

但在不久前的鋼鐵關稅爭議中,美國總統的首席經濟顧問、做過高盛二把手的「全球化主義者」加里•科恩無奈走人(接替者是擅長電視辯論的庫德洛,此君同樣是自由貿易主義者,不過對華比較強硬),讓一些媒體依依不捨。

CNN就表示,擔心特朗普清除那些同他意見和立場相左的人,留下同他一樣具有民粹主義觀點和自由管理方式的人。

且不說CNN的邏輯用在行政機構是否合適,就算保留這些「意見和立場相左的人」,美國媒體會高看特朗普政府一眼嗎?還是會繼續嘲笑白宮內部的混亂和嘈雜?

其實,一定程度的管理混亂,對於政壇新鮮人「試錯」和激發團隊活力來說,是可以接受或值得容忍的。

在2016年競選中,特朗普先用萊萬多夫斯基管理團隊,結果這個自己人被「打記者」醜聞纏上,黯然離開團隊;鎖定初選勝局後,特朗普聘用「四朝掮客」馬納福特擔任競選經理,試圖整合黨內資源,卻發現失去了自己的競選風格,效果並不好。

於是,在距離大選投票僅剩80多天時,特朗普起用民調專家康韋擔任競選經理,同時引進班農作為新設的競選團隊CEO,以重回初選階段「民粹主義和隨心所欲的風格」,最終扭轉了敗局。

日前有流言稱,是班農曾任職為副總裁及得到華爾街大佬羅伯特•默瑟注資的那家「劍橋分析」資料助選公司,利用從「臉書」違規套取的數千萬用戶資料,幫助特朗普當選了總統。

儘管特朗普團隊否認曾利用這些資料,但即便是他們「走後門」向搖擺州選民定向投放添油加醋的競選小廣告,與一般的電視和社交媒體上的競選廣告,又有何不同?最大差別,恐怕是報價便宜,適合經費拮据的特朗普團隊。

無論調查結果怎樣,「草台班子」已經進駐了白宮。一開始,白宮橢圓形辦公室的門是開放的,來訪者和員工進進出出,給特朗普帶來了很多主意,也方便了《火與怒》一書作者沃爾夫臥底白宮,長期搜羅各類素材和飯局段子。

當白宮四處走漏消息時,特朗普還能接受幕僚長凱利的約束,並聽從其建議炒了「多嘴」的斯卡拉穆奇和班農;等危機一過,他又憑衝動和直覺行事了,比如挑起關稅戰,讓礙事的加里•科恩和蒂勒森走人,甚至建議某類教師持槍,以防校園槍擊案的發生。

特朗普的乖張行事,讓「身邊人」疲於奔命。今年2月末,模特出身、與特朗普「情同父女」的霍普•希克斯,在國會聽證會上承認撒過一些「善意的謊言」後,宣佈即將辭職。她是一年來第四位元離職的白宮通訊主管。

之前,希克斯的戀人、白宮秘書波特,在被曝虐待前妻後已經走人。而特朗普的個人助理麥肯蒂,因涉及金融交易犯罪,3月12日甚至沒帶自己的夾克和私人物品,就被趕出了白宮。

白宮官員還透露,作為總統助理的特朗普長女伊萬卡和「第一女婿」庫什納,可能也要靠邊站。

根據布魯金斯學會凱薩琳•滕帕斯的計算,特朗普的核心團隊已有超過四成的人員被更換。若在日本,這可能相當於一到兩次內閣改組;而特朗普是用一年多的時間漸進完成的,權當是一路甩「包袱」。而且,混亂的缺點是它會帶來不穩定;其優勢卻在於它可能會給敵人造成更大的破壞。大約40年前,美國軍事戰略家約翰•博伊德,曾就這一思想做過一系列有影響力的演講。特朗普自己也曾總結說:「假新聞稱白宮亂作一團了。錯!人總是要來了又走的。這裏沒有亂,只有偉大的能量。」

「府會合流」  

做減法的同時,特朗普也在做加法。

在聯邦政府幾大分支中,國會的民調支持率近些年一直墊底,但它畢竟是美國的立法中樞。特朗普要「往上走」,就不僅要能打動最基層的選民,也要有手段「聯合」國會的當權派。

「府會合流」(總統府/白宮與國會)就是在這樣的邏輯下發生的。

有心人留意到,算上西點軍校出身、曾于陸軍服役5年的蓬佩奧,特朗普的外交和安保團隊充斥著退役軍人。這固然與軍工利益集團尾大不掉、美國人對軍隊的好感,甚至特朗普少年時期就讀軍事學校的經歷有關,但還有一個層面容易被忽略。

說起來,班農、弗林都曾在軍中服役。班農年輕時曾跟隨海軍造訪太平洋沿岸,而弗林曾在阿富汗、伊拉克擔任特種部隊的情報主管。但他們作為政治異類,得不到國會信任,只能繞過參議院,棲身在特朗普的幕僚班子裏。而馬蒂斯、凱利、麥克馬斯特這些退役將軍,可以說是得到國會信任的專業團隊。

某種程度上,蓬佩奧就像是班農、弗林的合體,但他懂規矩、善變通、更年輕,6年眾議員經歷沖淡了他最初的「茶黨」印記,如今則成為「府會合流」的象徵。

許多人指出,蓬佩奧與特朗普過去一年來在白宮簡報中合作無間。去年10月蓬佩奧曾開玩笑說:「如果金正恩突然消失了,鑒於中情局歷來慣例,我不會談論這件事。有人可能以為這是一種巧合。」這種透著狠辣的詼諧話語,與特朗普如出一轍。

但兩人並非彼此的「政治初戀」。特朗普不用說,蓬佩奧當初支持的是特朗普的黨內對手盧比奧。蓬佩奧和盧比奧都是搭2010年「茶黨運動」的順風車進入國會的,而現在的副總統彭斯作為當時「茶黨運動」在眾議院的引路人,對蓬佩奧的影響更大一些。

不同於民主黨遲遲未能整合左翼民粹勢力,共和黨很早就把「茶党」分子吸納進體制,並通過前兩次中期選舉先後奪得眾、參兩院。不過,隨著共和黨整體右轉,麥凱恩等中間派被邊緣化,而繼承茶党衣缽的眾議員小團體「自由連線」,甚至在2015年讓溫和派議長博納下課,並在去年杯葛了被其認為不夠激進的新醫改方案。

一年多前,面對國會的複雜情勢,特朗普依靠副總統彭斯和眾議長保羅•里安推薦,先確定了建制派的白宮幕僚長,又讓參議院共和黨領袖麥康奈爾的妻子趙小蘭入閣,從而與國會當權派修復了關係。

如今在參議院,除了患腦癌的麥凱恩外,經常唱反調的兩個共和黨參議員(外委會主席鮑勃•考克和外委會成員傑夫•弗萊克)本來就無意連任。而特朗普新近又支持羅姆尼競選「摩門教之州」猶他州的聯邦參議員。11月中期選舉後,特朗普有可能統一參院共和黨人的聲音。

至於眾議院,對比奧巴馬首個中期選舉就丟掉眾院的情況,特朗普能保住多數就是大勝,保不住也正常(目前眾院民主黨候選人在民意中總體領先7.5個百分點)。重要的是,特朗普與國會當權派的合流,是雙方不斷磨合、並軌、利益綁定的結果。去年底稅改法案的出爐,鞏固了這種態勢。

「政治不正確」  

「政治正確」通常指涉種族、宗教、性別、性取向、多元文化等問題,主張參照進步主義的立場「禮讓」弱者。而當「政治正確」引申到內政外交領域,也可指代某種長期形成的思維定勢。

特朗普作為跨界達人和非傳統政客,在突破「政治正確」窠臼方面可謂不遺餘力,但他也時常走到另一個極端,從而招致社會的反彈。例如,在閉門談論移民體系改革時,特朗普失言稱海地、薩爾瓦多和某些非洲國家是「糞坑國家」;言論曝光後,非洲54國集體要其道歉。

在公開場合,特朗普的國會演講贏得本党議員頻頻起身鼓掌,顯示他從代表低教育白人群體的「金剛」,逐漸贏得共和黨上層「芳心」;然而他在群眾集會上,笑談民主黨議員對於無關派性的國家進展也不鼓掌可能屬於「叛國」,就刷新了美國政客的下限。

當然,也有前例,即開創了「粗俗的大眾民主政治」的安德魯•傑克遜。傑克遜從邊區律師起家,軍功赫赫,是繼門羅、小亞當斯之後的第七任美國總統,一直位列「美國最優秀的20位總統」榜單。

這位民主黨出身的首位總統的肖像,被特朗普掛在白宮辦公室的牆上,提醒他可以憑藉民氣和勇氣,推行一些阻力非常大的改革。

什麼改革呢?傑克遜8年任內,摧毀了美國央行,對歐洲商品加征高關稅,遷移印第安人到西部,等等。特朗普所做的是,退出TPP、全球氣候協定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敲打北約盟國增加軍費,為減少貿易逆差而動用關稅武器,以及大力遣返有前科的非法移民。

近來,特朗普還試圖以默許「夢想者」權利立法交換邊境建牆撥款,督促美使館遷往是非之地耶路撒冷,監督重談北美自貿協定、美韓自貿協定(不惜以從韓國撤軍相要脅),甚至拍板5月美朝峰會。

這些決定不可能沒有負面效果,尤其在氣候變化、移民政策、種族流血衝突事件等方面「去政治正確」,不時觸犯眾怒,導致特斯拉、迪士尼、優步、英代爾等企業界的部分代表離開了總統的顧問委員會。

在眾多「政治正確」中,敵視朝鮮曾是美國朝野的共識。金正恩2013年曾托美國球星羅德曼帶話,要求與時任總統奧巴馬見面,就被美方拒絕了。特朗普想創造歷史,只是賭注空前。如果美朝峰會在瑞典舉行,金正恩的出席固然是亮點,但也要提防被其用於國內宣傳而無不可逆的「去核導」動作。

另一個「政治正確」近乎不容置疑,就是發端於美國的MeToo反性騷擾運動。2016年競選階段,曾有15名女性對特朗普做出性騷擾指控。今年3月,豔星斯托米•丹尼爾斯以「保密協議」上沒有特朗普的簽名為由,要求法院判決協議無效,以便她能自由講述十多年前跟特朗普的私情。

婚內出軌不同於性騷擾,但能增加性騷擾指控的可信度。特朗普自然否認與豔星有染,但其律師邁克爾•科恩已承認在2016年大選投票前,給了豔星13萬美元封口費,今年又從仲裁機構申請到臨時禁制令,要求豔星不得談論保密內容。由此,一個越描越黑的「出軌門」,讓特朗普的反「政治正確」變得滑稽。

當然,比MeToo更大的「政治正確」,是一種前述的思維定勢,即認為政府就該以相對穩定的模式管理,舍此就是混亂。所以,在「臉書」資料被不當挪用風波中,一眾看客指望著特別檢察官穆勒趁亂出擊,找出特朗普「通俄」的鐵證,將總統拉下馬。

而與此同時,特朗普為了連任和大刀闊斧地改造美國,正與共和黨建制派相互妥協、靠近。當這股合力形成,「政治正確」的牌坊或將被一一挑落,其影響甚至會延續一代人。

(謝奕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