漸進式「台獨」新事態:將華僑改稱「僑民」

由馬英九的親信老友蘇起創辦的台北論壇,日前前往大陸北京及上海等地的主要涉台機構及智庫參訪,並會晤了國台辦主任劉結一、中國社科院台研所長楊明杰等主要涉台官學人士,了解當前中國大陸對國際與兩岸關係的思維。其參訪報告昨日在台北論壇的官網公布。該參訪報告的其中一個觀察焦點,是在訪談過程中,顯示陸方已將蔡政府定性為「漸進台獨」,雖沒有關閉對話大門,但基本已不抱希望。

這個觀點,基本上代表了大陸官民和港澳民間的主流觀點,而且許多人都認為,蔡政府的某些「去中國化」行為,比陳水扁時期還要激進,比如關於台灣大學校長的遴選,扁政府就基本上沒有橫加插手,明知新校長人選是「統派」人物也沒有「開拔」。當然,蔡政府也吸取了陳水扁某些激烈行為,導致台海局勢緊張、美國「反面」的教訓,是以「兩面派」的手段推動「台獨」進程,一方面聲稱「維持現狀」,及「不刺激、不挑釁、零意外」,另一方面卻全面推動「去中國化」,從學校課本到民間祭祀活動等,不一而足。

蔡英文說是「維持現狀」,只是希望能夠繼續保持馬政府時期兩岸制度性聯絡及兩會協商的機制,但卻拒絕像馬英九那樣承認「九二共識」及其「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核心內涵;聲稱以「中華民國憲法」和《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的主軸處理兩岸關係,但卻故意忽略「憲法」和《兩岸關係條例》所揭櫫的「一個中國原則」及追求「兩岸統一」的終極目標。其實,這句話只是拿來哄騙美國人,以求獲得美國的信任和諒解,並以此來掩蓋其推動「漸進式台獨」而已。

蔡政府以兩面派手法推動「漸進式台獨」的最新一個例子,就是在其僑務政策及實務上,正式行文將「華僑」改稱為「僑民」。去掉「華」字,因為「華」是中國的簡稱,因而就是「去中國化」的一個重要步驟;而又不敢以「台」字取代,而是採用了據說是「較為中性」的「僑民」,是為了避免像陳水扁那樣得罪其幕後大靠山老美,及「刺激」及「挑釁」北京。

實際上,將「華僑」改稱為「僑胞」,這本來就是「台獨立委」林昶佐提出來的「台獨」主張。他在剛當選並出任「立委」不久,就在「立法院外交及國防委員會」質詢當時仍然是馬政府的「僑委會」委員長陳士魁,質疑其「中華民國」在海外有四千多萬華僑的說法,批評台當局是以二千多萬人的納稅錢,來服務四千多萬人,結果服務的對象「華僑」卻不是法律名詞,而是一個籠統概念。因此,「僑委會」應當根據過去八年與對岸交手的經驗,將「僑胞」定義清楚,不要在模糊情況下浪費國人的錢,因而應當將「華僑」改稱為「僑胞」,並將「僑委會」與「外交部」整併。

今年四月初,蔡政府的「僑委會」公布,將相關行政規定中的「華僑」,一律修正為「僑民」,如《華僑熱心公益自動捐獻獎勵要點》修正為《僑民熱心公益自動捐獻獎勵要點》、《海外華僑團體聯繫登記作業要點》也修改為《海外僑民團體聯繫登記作業要點》。本週一,「僑委會」委員長吳新興前往「立法院外交國防委員會」就《聯繫海外僑商組織並協助推展業務》暨《海外華人經濟資訊彙編並促進海內外商機交流》等二案進行專案報告,並備質詢,回答藍綠「立委」的諮詢質詢時,百般地為此舉辯解,一方面表示印尼僑胞說自己是「華族」,馬來西亞來台學生說自己不是「僑生」,是「華生」,也就是「華人學生」,另一方面卻又以兩年來僑界一直有不同聲音,有的說不是「華僑」,是「台僑」等,而且「憲法」第一百四十一條的用語,是統稱為「僑民」等為由,進行辯解。但當有「立委」指出,「憲法」第九十一條也有用到「華僑團體」字眼,質疑為何要改稱「僑民」時,又聲稱僑界對於自我身份的認同名稱皆不同,使用「僑民」名稱是採中性用詞。

吳新興說,「僑民」是一個中性的名詞。表面上看,「僑民」一詞確實是比當年張富美的「新僑」、「老僑」之說,顯得不偏不畸,但正因為其去掉了作為「中國」的簡稱的「華」字,而且也是世界各國對來自海峽兩岸和港澳地區的僑胞都統稱為「華僑」的老習慣的「華」字,而暴露了蔡政府要在僑務工作領域籍此舉推動「漸進式台獨」的野心。下一步,就是在「行政院組織改革」中,將「僑委會」合併進「外交部」,將四千萬海外僑胞視為「外國人」了。

蔡英文委任的「僑委會」委員長吳新興,雖然是外省人(父母都是廣東人,因而他也稍懂廣東話),也雖然曾經是「統派學者」,在馬英九當家期間以南台科技大學副校長的身份,受邀參加廣西民族大學的一項研討會,針對兩岸關係的現況與發展發表演講,讚揚馬英九執政後兩岸的關係形勢良好,並指出兩岸關係需穩健處理,雙方需要真誠交往,以爭取兩岸早日實現統一,還對未來兩岸關係提出五點建議,一、兩岸人民繼續深化交往、擴大往來;二、兩岸在經濟上互利互補;三、儘快互設辦事處;四、在南海問題上進行合作,在軍事上建立互信機制;五、儘快簽訂兩岸和平協議,更雖然在被蔡英文委任為「僑委會」委員長後,聲稱「我心中沒有藍綠」,「民進黨政府不會分老僑、新僑、台僑,將一視同仁,手心手背都是肉,不會有差別待遇」,但後來卻「屁股指揮腦袋」,配合蔡政府「漸進式台獨」的各種手段,在僑務工作領域推行「去中國化」的政策措施。去年他就曾配合民進黨「立委」的喧囂,要對登陸參加「海峽論壇」的「僑委會」委員、諮詢委員、僑務顧問、僑務促進委員們「開刀」,聲稱要褫奪他們的委員職務,「掃地出門」。等於是在僑務工作領域打臉蔡英文的「維持現狀論」。因為在二零零五年連戰訪問大陸進行和平之旅,及舉辦「國共論壇」,並在福建進行「海峽論壇」之後,一些具有「僑委會」委員﹑僑務顧問等身份的華僑,到大陸訪問並出席「海峽論壇」的子論壇「兩岸僑務論壇」,不但是馬政府容許他們這樣做,而且連此前扁政府的「僑委會」委員長張富美也沒有說過要褫奪這些僑領的「僑委會」委員的資格。這就真是連貨真價實的「台獨」分子,將華僑分為「老僑」和「新僑」,並將國民黨政權的偏向華僑的僑務政策,扭轉為面向在海外定居的本省人,稱之為「新僑」亦即「台僑」對張富美,也自嘆弗如。

或許,吳新興是希望能夠以這種在僑務工作領域進行「去中國化」的活動,並限制打壓海外台胞參加兩岸交流合作的措施,來洗掉自己「外省人」的「原罪」,並應對民進黨「立委」對他「統派學者」的質疑。因此,有時叛將的危害性,比原本的敵營更大更嚴重,蔡孝乾就是典型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