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胖起來了

你知道中國人的褲腰肥了多少嗎?

保羅‧弗倫奇在《富態:腰圍改變中國》一書中,引用了一組中國服裝業提供的資料:「1985年,中國城市男性平均腰圍是63.5釐米,現在已接近76.2釐米」。也就是說,25年間,中國男性的腰圍,膨脹了15%以上,同比漲幅最高的,是屬於社會中堅力量的40歲至50歲的男性人群。

與腰圍相比,看上去好接受一點的資料是中國女性的胸圍變化。現在,中國城市女性的C、D、E罩杯的文胸銷售量不斷增加,客戶群包括了20歲以下的女性。同時,北京服裝學院的研究表明,目前中國城市女性平均胸圍已達到83.53釐米,比1992年增加了1釐米。這也表明中國女性正在變胖。

「先胖」人群

畢業一年後的同學聚會總是令人期待,除了一身行頭和一張名片的改變,「你胖了」或是同學們之間第一句寒暄,這並不奇怪。劉斌(化名)大學畢業後進入了北京一家國企工作。從那年的夏天到春節,他已經胖了十斤。

劉斌只是一部分正在快速「先胖」起來的人之一。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提供的資料,在擁有13.7億人口的中國,成年人超重和肥胖的比例從2002年的25%上升到2010年的38.5%,其中城市居民占多數。世界衛生組織預測,到2015年,中國50%至57%的人口會超重。

按照中國成人超重與肥胖判定標準,2010年,18歲及以上居民超重率30.6%,肥胖率12.0%。這是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在2010年全國疾病監測地區慢性病及危險因素監測中得到的資料。

如果說中國的經濟發展速度足以令世界注目的話,不得不說,中國人的腰圍比國內生產總值增速還快。

2010年全國疾病監測地區慢性病及危險因素監測得到的資料中,中國男性和女性的超重率和肥胖率差別均不大;城市居民超重率和肥胖率均高於農村;18~59歲勞動力人口超重率30.3%,肥胖率11.8%;60歲及以上老年人超重率32.3%,肥胖率12.5%。城市中年女性的肥胖率最高,為17.8%。

與2007年監測結果相比,2010年,18~69歲居民的超重率和肥胖率有所上升。

「在我們的資料裏可以發現,北方肥胖率高於南方;在城區、城鄉結合部和農村地區中,城鄉結合部的人變胖的速度最快,肥胖率也最高;男性肥胖率比女性略高。」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慢病社區處處長施小明對《瞭望東方週刊》說。

但是通過一把「尺子」腰圍的變化,致力於中國市場和行業資料研究的通亞諮詢公司的創辦人保羅.弗倫奇和馬修.格萊博卻發現了一些有趣卻不同的現象。

「肥胖尤其是中產階層的問題,中產階層人群正在日益發胖,他們最先接受新的生活方式,其飲食習慣改變得也最為徹底,而這正是中國肥胖率增加的重要原因。」在他們的著作《富態:腰圍改變中國》中,如此寫道。

早在2004年,北京專業體檢中心對一年內來體檢的84家單位的10399名公務員的健康狀況進行匯總,體檢中心公佈的體檢結果中,體重超標比例為40.4%,男性超重率為58.4%。

2010年,中國成年人超重和肥胖人口總共占到40%

在1979年改革開放之初,中國還沒有關於體重的統計資料。在1980年的中國街頭,幾乎看不到胖子,「將軍肚」一度是稱讚別人的褒義詞。而比「將軍肚」一詞含義轉變更快的,是中國肥胖問題的發展。

即便如此,中國還沒有出現很多極端肥胖的案例。也就是說,看上去,眼下中國人的胖跟美國人的胖還無法較量。如果按照西方的肥胖標準,「那我們全國的肥胖率只有5.1%。」施小明說。

「但是中國的超重和肥胖標準與國際標準並不一致,相同的BMI(體重指數,體重的公斤數除以身高米數的平方)水準時,黃種人體內的脂肪含量要比歐美人高,換句話說,即使看起來沒那麼胖,也很可能超標了。」施小明介紹。

世界衛生組織擬定的世界標準是,BMI在18.5~24.9時屬正常範圍,大於25為超重,大於30為肥胖。而中國的肥胖和超重標準則是BMI在18.5~23.9時屬於正常範圍,大於24為超重,大於28為肥胖。「這樣對比就可以看出,雖然中國肥胖率中BMI大於30的只有5.1%,但是接近這個指標的BMI指數在28~30之間的已經有6.9%的比率,這已經非常嚴重了。」

中國並不是對BMI指數控制最苛刻的地方。在新加坡,超重標準是BMI在23以上,肥胖標準是27.5以上;日本制訂的BMI指數的標準也比中國低,超重和肥胖指數分別在23和27。

根據《富態:腰圍改變中國》書中的資料,1982年中國的超重人口只占總人口的約7%,而當時美國的情況是成年肥胖人口百分比已經達到26%。

10年以後,1992年的一份調查說明15%的中國人口體重超重,大約3000萬人口屬於臨床意義上的肥胖。

4年以後,1996年調查時,中國的超重人口比重已經迅速增加到23%。

2010年,中國成年人超重和肥胖人口總共已經達到40%了。

管不住的嘴和邁不開的腿

胖,只有兩個最直接的原因:管不住的嘴和邁不開的腿。

劉斌自從參加工作後,午飯幾乎都在食堂解決。「國企的食堂,價格實惠,可以選擇的食物又多,味道也還不錯。我的同事,有的不僅午飯在食堂吃,晚上也帶些飯菜回家,圖方便。」

食堂的特點之一,就是油、醬油、鹽、糖都會嚴重過量。一方面是為了口感,葷腥的確可以給人們帶來味蕾上的刺激。而另一方面,油、鹽也可以延長食物的保鮮時間。

「我沒覺得自己在食堂吃很多,但是卻慢慢發福。確實感覺食堂的飯菜都太過油膩,口味也比較重。」 劉斌說。

越來越少的年輕人還在家裏開火做飯。做飯這項生活必需技能正在從「手藝」變為「藝術」。

大型家居用品超市宜家在中國的北京、上海、深圳、大連、廣州和天津等城市開設了分店。宜家發現,中國消費者對大量購買廚房用品並不感興趣,在其委託ISOPUBliC調查公司2005年的一份調研發現,上海只有不到5%的白領女性下班後回家做飯。

放多少油鹽、吃多少卡路里等營養標準,不由自主地被拿捏在食堂、飯店的廚師手裏,後者關注的是能不能吃飽,能不能吃好,至於健康不健康未必會被放在第一位對待。

忙碌的生活甚至會擠壓吃飯的時間。午飯簡簡單單吃幾口便又回去工作,已經成為工作族的常態。2013年1月,大眾點評網發佈的《2012上海城市生活消費報告》顯示,24小時便利店的代表之一「全家便利店」在上海人氣最高購物場所TOP10中排名第6。在工作日,白領為節約時間在便利店購買商品,甚至解決三餐,正漸漸成為常態。

另一個方面,中國的飯局還有更多聯絡感情的因素。劉斌說,「到了年末,尤其是春節前夕,應酬鋪天蓋地。各個部門、各個機構、各個協會、各個公司都需要靠‘撮一頓’來建立關係,維繫關係,發展關係。」

大眾點評網《2012上海城市生活消費報告》顯示,2012年大眾點評網在上海的團購銷售總券數近1400萬份,比2011年同期增長156%。而在美食類團購中,火鍋、麵包甜點、西餐等類別的團購券最熱賣。

饕餮盛宴變成家常便飯的時候,中國人的脂肪攝入量已經超標了。

然而,與此同時,中國人的運動量不僅沒能上升,卻還在下降。「我們現在處於一個靜坐的時代。根據我們的統計,2007年中國人平均每天坐3.8個小時,而到了2010年就上升到4.8個小時了。這說明我們的休閒方式已經發生了很大的改變。更多的時間放在了電腦、手機上。」施小明說。

同樣以劉斌為例,他早上8點半上班,一直到下午5點下班,幾乎都是坐著,沒有其他的運動。「我過去就很喜歡打籃球。高中、大學的時候天天打,但工作後只能週末和朋友相約去打球了。希望到了春天夏天,我經常出來打球,體重能慢慢恢復。」

一家減肥訓練營的北京主管葛國濤告訴《瞭望東方週刊》,他們的客戶每年都有40%到50%的上升,由於肥胖問題越來越嚴重,減重百分比也在逐年上升。「雖然來這裏減肥的人各行各業都有,但都是有空閒的人,家庭婦女、退休老人居多,年輕白領沒那麼多時間。」

胖城市

中國迅速的城市化正在給肥胖提供最有支撐力的生活方式。

城市的生活方式是久坐的時間更長、更多依賴汽車交通,也能更方便地接觸到更多的美食。

姚清(化名)在上海一家外企從事翻譯工作,算是典型的白領。她面臨的減肥困境是走幾步就能在街上隨意買到的甜食。

「我從小就愛吃肯德基,尤其喜歡吃甜食。經濟獨立後,就會更加放縱一些。」姚清對《瞭望東方週刊》說。

隨意走在上海的一條街道,就可以看到各類咖啡屋、蛋糕房、奶茶店,比如隨處可見的星巴克、COASTA、Christine、85度C、Breadtalk、可哥、貝爾多爸爸、滿記甜品。而像羅森、全家、7-11這樣的24小時便利店更是散佈在城市的各個角落。只要人們想買甜食,幾步路就可以滿足自己的欲望。

北京也許是中國最胖的城市之一。北京市衛生局在2004年開展的一項調查發現,北京市約有60%的成年人體重超重。「現在北京的肥胖率大概有20%了。」施小明說。

這與飲食結構有關。北方城市居民的膳食中,大米的攝入量越來越少,而高脂肪高膽固醇的食物越來越多,而且北方人更愛「喝一杯」。

根據某網站調查顯示,在酒友數量上,全國各省市間差距比較大。最喜歡喝酒的省市前十位分別是:北京、山東、河北、遼寧、江蘇、河南、山西、安徽、上海與天津。

與大量飲酒相伴的就是大量的飲食。劉斌說,為了不喝醉,應酬時他會有意識地多吃飯吃菜。敬酒時間很長,吃東西的時間也自然會拉長,食量也在無形中增加了。

「中國城市人口的肥胖率水準可能已經達到了20%,尤其是沿海地區從香港及附近的東部沿海地區到上海,再經北方內陸地區和北京,一直到中國東北地區,這一線的城市是中國的肥胖中心。」《富態:腰圍改變中國》的作者們認為。

「但是我們必須看到,城鄉結合部地區的人們變胖的速度最快。這和健康知識以及健康資訊的多少是有關的。而這個地方的物質豐富的速度又是最快的。」施小明說。中國成年人口的超重率為30.6%,其中城市超重率是33.8%,農村是29.1%。「這個差距並不是很大。」

醫保背上沉重的包袱

當很多中國人還把肥胖看成一個「富貴病」時,事實卻是:在肥胖問題上,低收入人群和發展中國家要比高收入人群和發達國家受到更多的影響。「目前中國的慢性病發生,農村人口已經高於城市人口。」施小明說。

而肥胖則是引發慢性病的重要誘因。糖尿病、心血管疾病以及癌症的發生,各個年齡階段的超重、肥胖者的比例都高於同年齡階段的體重正常的人。

肥胖已經成為與愛滋病、毒藥麻痹和飲酒成癮並列為世界四大醫學社會問題,成為全球引起死亡的第五大風險,全球每年至少有280萬人死於超重或者是肥胖。

這些慢性病顯然將成為未來消耗中國醫療衛生體系資源的主要疾病。世界衛生組織聲稱,到2020年,心血管疾病(影響心臟和血管的疾病)將成為中國人死亡的主要病因,中國每年高血壓患者的人數將增加300萬。

據世界衛生組織估計,與肥胖相關的醫療費用占發達國家醫療費用總額的比例為2%到6%。

而2012年6月,衛生部疾病預防控制局副局長孔靈芝曾表示,我國財政對慢性病防治的支援正在逐年加大,2012年撥付3.3億元專項資金用於防治慢性病。

當中國有接近一半的成年人體重超重時,可以想像中國醫保將背上沉重的包袱。

「雖然很難精確測算有關超重肥胖的實際醫保開銷,但可以確信的是,與超重肥胖有關的疾病大多是慢性的,而非急性病,這就意味著需要長期的治療與恢復。儘管已經盡力控制藥物價格了,中國政府在這個問題上的開銷還是相當可觀的。」 《富態:腰圍改變中國》的作者之一馬修•格萊博對《瞭望東方週刊》說。

4個月,上海「瘦」了30噸

樂觀的是,中國人意識到自己變胖了。從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討厭聽到「你又胖了」的時候,說明大家意識到肥胖給自己帶來的麻煩。

從中國出現首家商業俱樂部開始算起,中國健身產業的發展已經走過了十餘年的時間,目前,在全國範圍內的健身俱樂部已經發展到5000餘家。而這些健身俱樂部並不包括減肥訓練營。

政府對於肥胖問題的察覺也可以追溯到上個世紀90年代初。「對於肥胖的檢測資料,可以追溯到1992年,而在2006年左右,衛生部和疾控中心就開始關注居民健康生活方式了。」施小明說。

然而健康管理人才積累緩慢。中國在2002年的時候僅有2000名有資質的營養師,而根據每300人擁有一位營養師的國際標準,中國至少需要400萬這方面的專業人才。但到了2011年,中國的營養師人數依舊極其匱乏。只有47%的醫院設置營養科,只有1772名醫務人員從事營養工作,幾乎沒有一家飯店配有專職營養師。

正在嘗試管理自己體重的人們,也未必採用了科學健康的方法。

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2011年的一項調查顯示,73.5%的受訪者確認身邊存在「拼瘦族」,34.9%的女性受訪者表示嘗試過節食、「催吐」、大量服用減肥藥等極端減肥方式。

廣州嶺南醫學研究中心主任楊炯曾在一項線上調查中發現,正在減肥的人群中,體重正常或偏瘦者竟占約四成。

如何自我管理體重以及自身健康已經成為需要補上的一課。

城市雖為肥胖問題滋生了更多的不利因素,但也以最快的速度來關注著肥胖問題。2010年上海市健康促進委員會(上海市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發放給市民一本《上海市民健康自我管理知識手冊》和一把腰圍尺,以促進上海市全民生活方式的健康轉變。

上海市健康促進委員會於2012年9月開展「全城總動員,健康減重100噸」活動。參與活動的人群定位為15歲-65歲、體重指數(BMI)23的上海居民。

截至2013年1月15日,上海健康減重100噸活動共有42893名市民報名參加,其中符合活動要求的有36841名,參加第二次複稱的有16962名。有12836名市民的體重有所減輕,共減重30520.63公斤。短短4個月,上海這個城市「瘦」了30噸。

「可以看出來,居民生活方式的改變是需要長時間培養和積累的,不可能在短短的時間內就形成健康良好的生活方式。我們希望能夠通過這個活動給大家帶個頭。」上海市健康促進委員會副主任李忠陽對《瞭望東方週刊》說。

(呂爽、劉晨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