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獎」「永續發展獎」授予兩位氣候變化科學家

【新華社臺北6月18日電】唐獎教育基金會18日在臺北宣佈,第三屆「唐獎」的「永續發展獎」授予美國科學家詹姆斯•漢森與美籍印度裔科學家維拉布哈德蘭•拉馬納森,以表彰他們在氣候變化、地球環境永續發展領域的傑出研究成果與社會貢獻。

據唐獎教育基金會介紹,原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科學家詹姆斯•漢森是第一位分析出全球溫度變化超出自然變化範圍,提出全球有暖化趨勢的科學家。出生於印度的維拉布哈德蘭•拉馬納森目前任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教授,他是第一個提出氟氯碳化合物也屬於溫室氣體的學者,並指出甲烷、一氧化二氮等二氧化碳之外的溫室氣體對全球暖化也有顯著影響。兩位科學家還積極發揮影響力,在氣候變化政策制定、全球變暖知識普及方面做出重要貢獻。

2012年12月,臺灣潤泰集團總裁尹衍梁宣佈捐資30億元新台幣成立「唐獎教育基金會」。因為唐朝開創了中國歷史上最璀璨的盛世,融合東西方多元文化價值,因此將獎項命名為「唐獎」,分設永續發展、生技醫藥、漢學及法治四大獎項,從2014年開始每兩年評選一次。「唐獎」各單項獎獎金為5000萬元新台幣,已超越諾貝爾獎成為全球目前獎金數額前列的學術獎項。

據悉,本屆「唐獎」由基金會成立專業獨立評選委員會,邀聘包括多名諾貝爾獎得主在內的國際著名專家學者組成四個小組進行評選,評選標準包括原創性、影響力及社會貢獻等。本屆「唐獎」其他獎項也將於本周公佈,今年9月將在臺舉辦頒獎典禮。

中外友人在長春賽龍舟慶端午

【新華社長春6月18日電】吉林省長春市淨月潭國家森林公園18日上午舉行了一場龍舟賽,20條披紅掛綠的龍舟在鼓點聲、呐喊聲中劈波前行。

據介紹,此次龍舟賽吸引了包括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高等院校等20支隊伍參賽,每支參賽隊伍由20人組成。

「這已經是我第六次參加龍舟賽了。」58歲的德國人萊福說。他帶領的國際隊由20位外國友人組成。「對我和我的朋友們來說,賽龍舟是一項特別有意思的戶外活動。」萊福說。

萊福告訴記者,賽前他們進行了為期10天的訓練,訓練師針對他們的划船技巧、團隊協作、體能耐力進行了專項訓練。「我們有些隊員第一次參加中國這項傳統運動,希望能夠獲得好成績。」萊福說。

吉林藝術學院大三學生王楚偉同樣第一次參加龍舟賽。他說:「賽龍舟對提高我們的團隊協作能力和溝通能力非常有益,我爭取劃好每一槳,得到好名次。」

淨月潭龍舟賽是長春市唯一水上龍舟賽專案,自2011年以來成功舉辦了七屆,成為長春市文化旅遊的一張名片。

中國、東盟人士會聚昆明共論區域經濟一體化新趨勢

【新華社昆明6月18日電】日前,第二屆中國-東南亞商務論壇在昆明舉辦,600餘位來自中國與東盟的工商界人士和專家學者參會,圍繞「推動產業互聯互通,加快區域經濟一體化」展開研討。

與會人士認為,中國-東盟合作的重要性已超越雙邊範疇,日益成為維護地區和平穩定、促進區域共同繁榮的支撐和引擎,並呈現出貿易規模不斷擴大、產業合作的政策環境更寬鬆、產業創新保障機制更完善等新趨勢。

近年來,中國與東盟各國交往頻繁,政治互信不斷加強,經貿相互依存日益加深。中國-東盟中心秘書長楊秀萍介紹,自2009年以來,中國連續保持東盟第一大貿易夥伴地位,東盟則自2011年以來一直是中國第三大貿易夥伴。2017年中國與東盟的貿易規模首次突破5000億美元,雙向投資額接近2000億美元。

越南工商會副會長武新成說,把中國的經濟與東南亞的經濟聯結起來,是一個擁有約20億人口的巨大市場。自2004年以來,中國一直是越南最大貿易夥伴,是越南電腦及零部件、天然橡膠、煤炭和大米的第一出口市場。

中國貿促會研究院國際貿易研究部主任趙萍說,從合作機制看,中國與東南亞國家之間現有多個合作機制和對話平臺,如亞太經合組織(APEC)、博鼇亞洲論壇等中國與東南亞國家開展「一帶一路」合作的重要機制與平臺。

與會人士認為,中國與東盟各國產業結構高度不同,體現出較強的互補性,具備良好的分工條件。交通建設及電力行業仍將會是未來的重點發展專案,中國的投資對東盟國家來說將走向共贏。

馬來西亞全國總商會副總會長拿督劉瑞裕說,中資在馬來西亞創造就業以及刺激經濟等方面效益顯著。2000年至2016年間,共有197個中國相關製造專案啟動,就業人員高達3萬餘人。

緬甸中華總商會會長吳繼垣認為,在各方合作中,要注意構建以市場為基礎、企業為主體的區域經濟合作機制。

老撾國家工商會副會長占塔鐘•梵賽認為,中國和東南亞的合作將為投資者帶來覆蓋20億人口的龐大市場,這無疑是巨大良機。

「在貿易、投資和旅遊等方面,東盟從『一帶一路』倡議中受惠。目前,東盟國家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面臨資金短缺問題,應該把握機遇,善用中國資金、貸款和技術,振興東盟國家的經濟。」劉瑞裕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