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波特蘭,「模範回收者」薩蒂什和阿琳•帕西卡最近犯了愁。平時,他們回收舊油漆刷牆、收集雨水澆花、利用吃剩的食物堆肥,並仔細地將紙和塑膠分類,定期送往回收站。但在不久前,回收站的工作人員告訴他們,「我們不回收這些塑膠了。」
從今年1月起,美國西海岸的許多州面臨著廢品堆積的問題,俄勒岡州一位廢料回收商接受《紐約時報》採訪時擔憂地表示,從年初開始,由於只進不出,他的庫存已經開始「失控」。在他身後,是堆積成山的大大小小廢棄塑膠包裝,排列成兩座「高山」。
短短幾個月,「垃圾危機」登上美國、英國、德國、韓國、日本、澳大利亞等國的新聞頭條。
失控
從2017年7月開始,中國向世界宣佈將不再接受廢棄塑膠、廢紙、廢棄爐渣、廢棄紡織品、廢棄礦渣等24種進口固體廢棄物。在過去20年間,世界上約一半的可回收物品都被運往中國。隨著2018年1月禁令生效,這些被俗稱為「洋垃圾」的外來固體廢棄物不得不「另謀出路」,同時也向全世界提出了一個問題:自己的垃圾到底該去哪兒?
在此前長達20年的時間裡,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廢棄物進口國,廢棄物成為了中國製造業蓬勃發展的材料來源。僅去年一年,歐洲、日本和美國向中國出口了2700萬噸廢紙,730萬噸塑膠廢料,這些塑膠廢料價值37億美元,佔全球廢塑膠總額的56%。
北美固體廢棄物協會執行董事大衛•彼得曼認為,隨著中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製造商,本國生產的可回收物品數量早已超過10年前的數量,這意味著它對進口廢棄物依賴性降低。這是中國放棄進口「洋垃圾」的主要原因。
然而更嚴峻的是環境問題。由於缺乏有效的監管,大量進口廢棄物對中國的環境造成了極大的傷害,並威脅著公眾健康。
廣東貴嶼曾作為中國進口電子廢棄物回收中心,一度成為關注焦點。根據2003年一項調查發現,該鎮80%的兒童血鉛含量過高。
2017年,紀錄片導演王久良用鏡頭記錄下一處廢棄物處理加工廠的驚人畫面。河水被污染,村莊被垃圾堆包圍,塑膠瓶堆積成山,很易引發大火。
淹沒在垃圾堆中的工作人員裸手挑揀,通過燃燒樣品區分塑膠種類,不顧煙霧的刺激氣味和毒性。母親背著臉上撲滿蒼蠅的孩子,青春期的女孩閱讀垃圾堆中挑出的英文廣告。孩子肆意地撿起醫用針管,吸著裡面的水,或者把醫用手套吹成氣球踢著玩。
這些畫面在澳大利亞專欄作家凱蒂•卡爾穆斯基看來觸目驚心,她對此感到憂心忡忡,「如果不徹底轉變過度消費的社會文化,不久後,這些被運往中國的垃圾遲早會進入我們家的後院」。
改變
根據《科學進展》雜誌2017年發布的一項研究,自20世紀50年代起,全球已生產了83億噸塑膠重量相當於1.84萬座位於迪拜的世界最高建築哈利法塔,其中,63億噸塑膠徹底成為廢棄物。只有9%的廢棄塑膠被回收,12%被焚燒,剩餘的79%則會被深埋在垃圾填埋場或在自然環境中累積,有的被倒入海洋,成了一碗濃稠的「塑膠湯汁」,容量幾乎是美國德克薩斯州大小。
美國環境保護局的資料顯示,美國人平均每天生產4磅以上的垃圾。這比1960年的產量增加了一倍以上,比西歐國家的產量多50%。
在英國,每天約有70萬隻塑膠瓶將會被丟棄,如果首尾相連,它們的長度約等於3條英法海底隧道。
根據聯合國大學的一項研究,過去5年間,亞洲電子垃圾數量增長了63%。僅在中國,這個增長量就超過了一倍。嶄新的手機、電腦,在衣著光鮮的男女手中往往不到2年,就被更新出爐的「兄弟」替代。
當禁令發布後,一位澳大利亞的網民在社交媒體上感慨,「在此之前,我從不知道我們扔掉的垃圾會被運往中國,而不是在本土回收加工。我們需要更少的包裝、更多可重複使用的袋子、玻璃瓶,還要制定相應的獎勵措施。我們必須面對肆虐的消費主義導致的後果了」。
應對
今年1月,陳立雯和一批倡議全球行動「減塑」的團隊,去歐盟總部布魯塞爾進行調研。讓她欣喜的是,在比利時的街頭,賣湯的路邊攤小夥子給她遞來一個零廢棄使用瓷杯,而不是拿塑膠杯裝湯。在此之前,歐洲酒店和餐館已普及玻璃瓶裝礦泉水和飲品,以便重複使用。
「當我們面臨這個問題,或是全球面臨這個挑戰時,首先要想的第一步是如何去減少垃圾的產生,然後從國際貿易角度如何禁止跨境固體廢物的轉移,把自己國家產生的東西留在自己國家處理。」陳立雯說。
英國首相特蕾莎•梅宣佈啟動一項新的25年環保計劃,重點是「向塑膠宣戰」,旨在2024年前「消除所有可避免的塑膠垃圾」,如手提袋,食品包裝和一次性吸管。這項計劃推出的主要措施包括「敦促各大超市設立無塑膠通道」,去除對新鮮蔬菜水果的包裝,終結不必要的塑膠浪費。
「塑膠垃圾是我們這個時代最嚴重的環境災害之一。僅僅在英國範圍內,每年一次性塑膠丟棄後造成的垃圾量,就能夠填滿1000個倫敦阿爾伯特皇家音樂廳。」特蕾莎•梅說。
歐盟正式拉開了與塑膠廢棄物的戰爭。歐盟呼籲到2026年,成員國公民人均一年使用的塑膠袋數量能從90隻減少到40隻。到2030年將對全部塑膠包裝實行回收,對55%的塑膠進行再利用。
歐盟還將投資3.5億歐元進行研究,實現新型塑膠生產和回收,並向成員國提供指導消費者對可回收塑膠的分類和收集的方案。他們還計劃在歐洲大街小巷建立更多直飲水點,來減少人們對瓶裝水的需求。並在塑膠包裝上印上更新的標籤,讓消費者更清晰地判斷它們的可回收性。
在美國,一些廢棄物回收公司正在設定更高更複雜的垃圾分類標準,並引入了人工智慧來處理垃圾。在流水線上,聰慧的機器手一分鐘能分揀80件廢品,遠遠超過人類手動1分鐘分揀30件的速度,正在成為新的寵兒。
韓國資源循環聯合會正在召集全國1.3萬家回收公司,計劃對廢棄塑膠等回收資源的收集進行規範化處理。
令陳立雯更關注的是目前國內廢棄物最終回收的情況。「當我們的環境承載能力越來越差的時候,我們自己的廢棄物也需要處理,我們需要考慮,我們的廢棄物管理究竟該怎麼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