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明通希望藍綠紅逢源卻三頭不討好

陸委會主委陳明通日前在華府「兩岸關係的機遇與挑戰」國際學術研討會上發表題為《民主自由是發展兩岸關係的重要基石》的演講,在海峽亂幹•兩岸引發強烈的迴響,而且分歧頗大。但也有共通點,那就是島內的政媒兩界,無分藍綠都認為,陳明通在演講中談到的國家定位」和兩岸歷史淵源,與民進黨「台獨黨綱和《台灣前途決議文》、《正常國家決議文》的論述都大為不同,甫聽起來有一定的「新意」,似是要說給北京聽的;但在批評北京的部分內容卻語調強硬,似是要說給美國人聽的。在不同評價方面,卻出現一個有趣的現象,是頗為大兜亂」,即使是大陸地區的涉台學者專家,都有互相扞格的分析,更何況在藍綠分歧對立尖銳的台灣地區。不過,即使是在泛綠陣營內部,看法也是兩個極端:「獨派」如蔡丁貴等批評陳明通已經偏離民進黨的既有立場,向「九二共識」靠攏;而務實派如曾任民進黨中國事務部副主任的張百達,認為陳明通這是正面回應習近平在「習連會」中的談話內容。在泛藍陣營,當然深藍仍然予以負面評價,指出大陸不會接受;但雖然是深藍,曾是馬英九兩岸事務近身智囊的趙春山,卻贊不絕口,說陳明通這是要為民進黨洗脫台獨」形象。趙春山給予正面評價,可能是因為他被蔡英文任命為某半官方智庫的高級顧問,因而「屁股指揮腦袋」。

其實,陳明通作為「陳主委」的「中華民國歷史聯結」的言論,與其作為「陳教授」在《中華民國第二共和憲法(草案)》中的「國家定位」,有所相似,這是他一貫的思維定勢。實際上,當年他在陳水扁時期出任陸委會副主委,因台灣大學借調期滿而返回台大重任教授後,以「陳教授」的身份,受陳水扁委托撰寫了《中華民國第二共和憲法(草案)》。並在同是國大「國發所」教授的周繼祥(現是國民黨主席吳敦義的兩岸事務智囊,國民黨中央大陸事務會主任)的陪同及引介下,前往北京並將此「草案」呈交國台辦參閱。

這份《中華民國第二共和憲法(草案)》,粗閱之下讓人感覺到這是一份介於主張「一個中國」的現行《中華民國憲法》,與《民主進步黨黨綱》所鼓吹的「建立主權獨立自主的台灣共和國」之間的「中華民國在台灣」式的「制憲」版本,與民進黨政策會在前一年拋出的以《台灣前途決議文》為藍本的「新憲B版」近似。然而,由於它在「前言」中把「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併列,及界定了「中華民國」的管轄領域僅及於「台澎金馬與其附屬島嶼」,又聲稱「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任何形式政治關係,須於對等、和平協商後,交付公民投票,實質上是要將「兩國論」入「憲」,及推動「統獨公投」。因此,盡管有「獨」派人士埋怨這份「第二共和憲法草案」仍不夠「獨」,但它實質上已是「法理台獨」的「憲政文件」,是朝向「建立主權獨立自主的台灣共和國」這個極終目標邁出關鍵的一步。

不過,這份「草案」卻又拋棄「台獨黨綱」的相關論述,對「第一共和」的「憲法總綱」,包括「中華民國」的「國號」、「國旗」、「固有疆域」,都不變動,並保留原有「憲法」總綱,讓台灣與「中華民國憲法相連結;還為協商兩岸終局政治安排提供「憲法」授權,卻也並未排除未來的兩岸統一前景。

說起這份《中華民國第二共和憲法(草案)》,筆者與陳明通還有「牙齒痕」。當時筆者在本欄評論該份法案,除了是評析其是「特殊兩國論」的翻版之外,還評論說「陳明通只是一位政治學家,不是法律學家,因而其《中華民國第二共和憲法(草案)》,政治語言多於法律語言。」這就得罪了陳明通。他對政治上的批評不以為忤,但卻對學術上的批評耿耿於懷,每逢遇到筆者就都說:「老哥呀,你說我不是法律學家,我在台灣大學教了十幾年的『憲法』」。後來他回鍋陸委會並升任主委,在出席簽發「入台證」的聯席審查會議時,提出要將筆者列入「列管」名單,最初拿出的籍口是「中共間諜」,但卻連他自己也覺得這是「天馬行空」,而改口「中共媒體負責人」(老天!倘《新華澳報》是「中共媒體」,就不會那麼寒磣了)。結果聯審會決定取消筆者原持有的三年有效多次出入境「入台證」,改為逐次申請;直到後來馬英九上任,在馬英九當年在美國哈佛大學修讀博士學位,撰寫《從新海洋法論釣魚台列嶼與東海劃界問題》畢業論文時給予提供幫助的張良任,升任陸委會副主委後的幫助下,才恢復此前的「入台證」待遇。

雖然筆者與陳明通有此「私人恩怨」,但在評議他在美國的這個演講時,筆者還是實事求是,感到是在芸芸民進黨人中,對「國家定位」的論述中較為務實的。盡管他在現實問題上,以「陳主委」的身份批評北京,討好美國;但在至關重要的兩岸政治聯繫上,卻有近似《國統綱領》的論述。不過,又受限於他的「國安團隊」成員,及陸委會主委的官方身份,卻又不能公開捅開這層紙,直接說出「一個歷史及政治的中國」,更不能說出「九二共識」。

這讓人有「歷史倒流」之感。一九九八年十月,海基會董事長辜振甫訪問北京,江澤民在釣魚台國賓館提出,進行兩岸政治對話。「反獨」立場鮮明的陸委會主委張京育,提出「提前進入《國統綱領》中程階段」,「兩岸政治對話是兩岸政治談判的初級階段」的著名論述。李登輝一怒之下將其撤掉,由時任「總統府」副秘書長,此前曾在「新聞局長」任內,親自執筆撰寫《一個分治的中國》元旦說貼的蘇起,接任陸委會主委。而作為海基會訪京團成員,但又不是海基會工作人員,實質上是李登輝安排作為「監軍」的「國安會」諮詢委員蔡英文,向李登輝分析,翌年十月海協會會長汪道涵回訪台灣時,必然會當面向李登輝提出一個中國的內涵,並提出進行兩岸政治對話的訴求。這引起李登輝警覺,下令成立「強化中華民國主權國家地位研擬小組」,並決定由蔡英文掛帥,從而研擬出「特殊兩國論」。本來的計劃是準備在李登輝會見汪道涵時,實施「突然襲擊」,提出「特殊兩國論」,讓沒有準備的汪道涵難以回應。但李登輝不知為何,在接受德國記者專訪時提前拋露了,引發震撼,汪道涵也決定取消訪台之行。

後來,陳水扁當選「總統」,在正式就職之前宣佈任命蔡英文為「陸委會」主委。蘇起搶在卸任「陸委會」主委前撰寫了有關「九二共識」段論文,陳水扁和蔡英文都認為,這是要「強加於」他們的頭上,因而強烈反彈。

但在馬政府後期,蘇起與陳明通這對「冤家對頭」卻聚首在一起,與施明德、程建人、洪奇昌、焦仁和等藍綠知名人士,合組「大一中架構論壇」,發表五大原則:一、尊重現狀,不片面改變現狀;二、雙方政府已從「交戰政府」轉為「分治政府」;三、「一中原則」已被部分人士窄化,「大一中架構」才能邁向和解之路;四、兩岸共組不完整的國際法人,以共識決處理雙方關切的事務;五、消除敵對,承諾互不使用武力,雙方均享有參加聯合國等國際組織的權利。

由此,從這些軌跡看,陳明通在美國的演講,也是他在「大一中架構論壇」中東論述的延續,已經比蔡英文奉為圭梟的《台灣前途決議文》進步得多,但又未到《國統綱領》的地步。與蘇起的「一個分治的中國」有點近似,但又不敢正面提出一個中國,卻是強調兩岸分裂分治。

站在泛藍的立場,會認為他尚未到位;站在民進黨的角度,則是「向一中靠攏」;而在北京方面,則會仍然給予負面評價,但又不會一棍子打死,因而就有「聽其言,觀其行之說。因而是「三頭不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