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鬥民族」千年養成記

不知從什麼時候起,媒體上一說到俄羅斯或者和俄羅斯人有關的事,常常稱之為「戰鬥民族」如何如何。一時間,「戰鬥民族」成為俄羅斯人和俄羅斯民族的代稱。與此相聯繫的就是人們對俄羅斯人行事風格和性格特徵的標籤化印象:勇猛、彪悍、粗獷、無所畏懼。

如果把時間倒推回到上個世紀,絕對不會有人把「戰鬥民族」與俄羅斯人掛上鉤。20世紀50年代,蘇聯人被稱為「老大哥」。六七+年代,中蘇關係不好,「老大哥」成了「新沙皇」「蘇修」。在很多中國人心中,蘇聯人的形象是負面的。從20世紀末到進入21世紀,隨著中俄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的確立,中俄關係不斷改善,於是「戰鬥民族」這樣的稱呼,慢慢地在媒體上被廣泛運用。可見,國人和媒體對俄羅斯人的稱謂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因兩國關係的狀況不同而有所不同。

俄航,給你跪了」

「戰鬥民族」一詞從何而來?有人說是源於日本濕畫大師鳥山明1984年開始繪製的《七龍珠》。在這部享譽世界的漫畫作品中,「戰鬥民族」特指漫畫中的賽亞人,他們天生性格暴躁、戰鬥力極強,好戰而且越戰越勇。2015年,一部原名叫《我是如何成為俄羅斯人的》俄羅斯電視劇被引進到國內,中文片名改成了《戰鬥民族養成記》。電視劇主要講述一個名叫阿列克斯的美國記者,在俄羅斯經歷各種搞笑生活片斷,並最終習慣了俄羅斯人的生活方式與行事風格的故事,進一步傳播和鞏固了「戰鬥民族」和俄羅斯人的特定聯繫。

在現實生活中,被人津津樂道並作為「戰鬥民族」寫照的幾件事廣為流傳,它們都跟俄羅斯航空公司有關。2015年7月11日,當年第九號颱風「燦鴻」在浙江三門到舟山一帶沿海登陸。據氣象部門預報,其風力強度可達強颱風級或超強颱風級,浙江省海洋監測預報中心發佈風暴潮I級紅色警報、海浪I級紅色警報。當天和第二天,在颱風經過地區起降的1000多個航班宣佈取消,但有一家航空公司——俄羅斯航空的航班例外。7月11日上午9時,,一架俄航客機居然在這種極端天氣下在上海浦東機場強行降落,並安全著陸。當時一名被困在機場的乘客發微信說:「俄航,給你跪了!」

差不多同樣的橋段在2016年11月5日凌晨的北京機場重演。當天嚴重霧霾,塔臺的瞭望窗就像拉上了一道灰色的窗簾,能見度不超過200米,遠遠低於國際民航一類盲降標準的800米或跑道能見距離550米;也低於二類盲降標準的400米或跑道能見距離350米。11月4日0時之前,已有180多架次航班取消、備降其他機場或者乾脆返航。但是,5日零時11分,俄航的SU200班機卻在首都機場2號航站樓順利降落了。有乘客看了看表,發現比計畫時間還提前了19分鐘!

更奇特的是2014年冬季,由於氣溫驟降到零下50攝氏度,俄羅斯北方的伊加爾卡市機場的一架TU134客機的起落架被凍在了停機位置上。推動飛機進入跑道的牽引車功率不夠,機長要求機組人員和乘客集體推飛機,結果在眾人齊心協力之下,飛機順利起飛。

其實,俄羅斯航空繼承了蘇聯的傳統,至今仍在一些機種的機頭位置上設置了領航員艙。領航員的位置使他可以最大程度上清楚地觀察地面情況,一旦飛機降落出現問題,他將是第一個遇難者。這個責任與風險共存的設置,為飛行安全增加了一道保障。

除航班之外,有關「戰鬥民族」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有人把它們和民族性格聯繫在一起。例如,「一口悶」地喝酒,在零下+幾攝氏度甚至更低的天氣下把嬰兒和兒童拉到戶外經受風寒,根據心情決定待人接物的方式,用極端的手段鍛煉自己以備應對惡劣的環境挑戰……有人說,俄羅斯人的血管裏流淌的不是血,而是伏特加。

更快的速度、更高的強度才能維持生存

德意志思想家莫澤爾認為,在每一種組織中,必然存在笤一種偉大的普遍的觀念。作為一個民族,如果這種觀念佔據著所有人的心靈,它就成為民族的信念、民族的信條,那麼它也就成為民族精神。另一位德意志思想家赫爾德認為,一個民族的語言、文學、藝術、風俗等民族文化的綜合,表現出一個國家的民族精神,也反映著一個民族的特性。民族精神的長期傳承和凝固便鑄造出某種民族特性。

集體協作、堅韌不拔和好戰尚武精神,是俄羅斯民族精神中比較突出的幾個方面,這與東方民族恭讓、謙和、忍耐的民族精神有所不同。在形成這種民族精神的過程中,自然地理因素和歷史因素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眾所周知,俄羅斯所處的自然環境比較惡劣。現在俄羅斯的國土有一半以上處於北緯60度以北,少數地區屬於北極和亞北極氣候,除了一小部分地區屬海洋性氣候和季風性氣候外,絕大部分地區是較明顯的大陸性氣候,冬季漫長、寒冷,夏季短促、溫暖,春秋兩季則+分短暫。這裏一年中有半年多是冰天雪地的環境和低於零攝氏度的平均氣溫。位於俄羅斯歐洲地區中部的莫斯科,每年的冬季有5個多月,冬季白天時間最短時只有6個小時。

在這樣惡劣的氣候條件下,居住在俄羅斯的人民必須以更快的勞動速度、更高的勞動強度來維持生存,西歐其他任何一個民族無法與之相比。18世紀俄羅斯著名農學家伊•姆•科莫夫就把俄國和英國做過對比:俄國的夏天短促,所有的農活都要夏天做;西歐,例如英國,冬天就能為春播作物備耕,而秋播地在秋天的10月份翻土,11月份播種。他的結論是:我們比其他地方更需要加快工作。還有人統計,西歐的農民除12月和1月外,其他月份都可從事農業活動,時間長達八九個月,而俄羅斯農民每年總共只有125天左右的時間做農活,否則錯過農時就是白忙一場。以風風火火甚至拼命的方式做該做的事情,漸漸地成為俄羅斯民族特性中的突出點。

從地形特點上看,早期的俄羅斯地處東歐平原,坐落在森林區和大草原的交界處,地勢開闊,一望無際。與處於深山峽谷的居民相比,這樣的地勢培養了俄羅斯民族相對寬闊的情懷和豪放的性格。但另一方面,遼闊的平原缺乏高山大川的屏障,極易受到外族的侵襲,不安全感和戒備心理是俄羅斯人心頭永遠揮之不去的陰雲。

儘管國土廣袤、資源充沛,但在18世紀之前,俄羅斯一直是內陸國家,沒有牢固的出海口,使它缺少一條與外界交往的便捷通道。從一定意義上說,沒有出海口就等於被卡住了喉嚨,國家的發展受到嚴重制約。所以,一方面俄羅斯民族曾屢受外族侵擾,一度被蒙古汗國統治200餘年;方面俄羅斯也曾為了擴張領土、爭奪出海口窮兵黷武,四處征戰。

19世紀俄國歷史學家克留切夫斯基說過:「一部俄國史,就是一部不斷對外殖民,進行領土擴張的歷史。」現在的俄羅斯是從9世紀一個叫基輔羅斯的小國逐漸發展起來的。在這部發展史中,充滿了與天鬥、與地鬥、與人鬥的艱辛、血腥和傳奇。基輔羅斯時期,幾任大公曾出兵威脅當時的拜占庭帝國,給自己爭取到商業特權。在蒙古汗國統治時期,莫斯科公國利用蒙古人忙於平定其他競爭對手的時機,發動起義與蒙古人抗爭。到了彼得一世時代,他向南與奧斯曼帝國、向北與瑞典爭奪出海口,並獲得夢寐以求的波羅的海出海口,造就了歐洲又一個大帝國——俄羅斯帝國。19世紀初,俄國打敗了進犯的拿破崙大軍,成為歐洲大陸上最強大的帝國。20世紀,俄國先是作為協約國的重要一員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在1917年爆發了十月革命,建成了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40年代中期又戰勝了法西斯德國,贏得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勝利,一躍成為超級大國。

俄羅斯民族也歷來崇拜戰鬥英雄。2008年,俄羅斯國家電視臺舉行了一次「最偉大的俄羅斯人」評選活動,高居榜首的是亞歷山大•涅夫斯基。他是13世紀俄羅斯人的領袖,在涅瓦河打敗瑞典人,在冰河之戰中打敗德意志立窩尼亞騎士團,擊退了歐洲的一系列侵略者。1942年7月29日,在蘇聯抗擊德國最困難的時候,史達林設置了亞歷山大•涅夫斯基勳章,鼓勵蘇聯軍民奮起抵抗。如今,俄羅斯人仍視他為「戰神」。

好戰的習慣融入了一代又一代俄羅斯人的血液,凝結成了又一個民族特性。在這樣血與火的反復淬煉中,鍛造出來的民族精神和特性一定堅硬如鋼。正像俄羅斯著名哲學家別爾傑耶夫所說:「俄羅斯民族始終有能力表現出很強的男子漢氣魄」「他們身上有勇士的氣質」。

應該說,對俄羅斯人冠以「戰鬥民族」之稱,邊一種善意的調侃,是針對俄羅斯人性格和行竄風格上的某些特點。這種質感十足的形容,誇張地突出了他們彪悍、隨性敢做、常常出人意料又令人啼笑皆非的一面。在這方面,俄羅斯人喜歡用「熊」來做自己的標籤,它集力置、勇猛、耐心、傭散、憨態可掬於一身。

國外媒體也幾乎沒有稱俄羅斯人為「戰鬥民族」的。有位元長時間接觸俄羅斯的外國記者,這樣概括他對俄羅斯民族的認識:這是一個「非常情緒化的民族,是個非常愛走極端的民族,它的民族性格中經常會體現出左右搖擺的不穩定性」。俄羅斯人「有時非常懶惰,有時又非常勤奮;有時非常霸道,有時又非常恭順;有時非常蠻橫,有時又非常虔誠;有時非常暴躁,有時又耐性十足」。矛盾和多面性本身並不是壞事,這是一個人或民族的經歷使然。因此,當人們對「戰鬥民族」的某些行事風格驚訝、不解乃至疑感時,可以從他們的矛盾性與多面性中找到答案。

比如,俄羅斯人喜歡熱鬧,如果車站開來一輛擠滿了人的公共汽車,挑剔的英國人會很不滿地站在車門口,聳聳肩膀不上車了。可俄羅斯人不然,他們會協力擠上去,然後找一個合適的地方,從口袋裏竄出報紙,心滿意足地讀起來。假如原本繁忙的車站開過來一輛空車,俄羅斯人反倒會產生懷疑,他們會「用鼻子吸口氣」嗅一嗅,考慮考慮到底該不該上車。

另一個幽默故事是這樣的,有個有權有勢的傢伙打算逼瘋俄羅斯人,他先是削減了他們的工資,俄羅斯人什麼都沒說。他又搗毀了他們的住房,俄羅斯人仍然沉默不語。最後,氣急敗壞的他失去了耐心,把大家集中到廣場上說:

「明天你們每一個人都將被吊死!早上8點都來這裏!有問題嗎?」

「有!繩子是自己帶,還是別人給準備?」

第二天早上8點,大家來到廣場上,看到那個打算逼瘋俄羅斯人的傢伙,已經被很多條不一樣的繩子吊在樹上了。

這就是「戰鬥民族」的忍耐與爆發!在一定範圍內他們選擇隱忍,但面對生死,他們則會使用非常規的做法。

(吳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