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指美歐緩和無關中國應對策略

【香港中通社7月26日電】多位經濟學專家26日接受香港中通社記者訪問時指出,美歐間貿易摩擦顯露緩和趨勢,并不會使中國此前策略失效。貿易戰或造成的貿易損失額佔美國GDP的0.7%,最後受損的是美國消費者。

當地時間25日,美國總統特朗普與歐盟委員會主席容克在白宮舉行會談,同意就撤銷除汽車領域外的工業產品關稅展開磋商,并同意磋商期間即便美國對外國產汽車啓動徵收高關稅的進口限制,不適用於歐盟。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副院長余淼傑認為,此前中國計劃擴大從歐盟進口,是為應對因對美國產品徵收高關稅後可能出現的國內物價上漲,美歐此番啓動關稅貿易磋商,并不會使中國此前策略失效。

他又指,貿易戰或造成的貿易損失額占美國GDP的0.7%,其中與日用品相關的紡織品在中美貿易間佔到400多億美元;美國在世界範圍內難以尋找到比中國出口產品更便宜的替代品,物價上漲必將對美國消費者的生活造成影響,福利下降。

與此相對,此前特朗普曾宣稱,或對總值超過5000億美元的中國商品徵收關稅;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研究院副院長、商學院教授陳甬軍認為,中國可通過包括扶貧政策、對國內企業進行固定設備更新等擴大內需及開闢新興市場的方式,消解約一半的積壓產能和商品。他預計貿易戰對中國GDP的最終影響會在0.3%至0.4%。

國務院23日召開常務會議,部署更好發揮財政金融政策作用,支持擴內需調結構促進實體經濟發展;確定圍繞補短板、增後勁、惠民生推動有效投資的措施。陳甬軍表示,留意到財政政策更加積極、靈活,在貨幣政策上為配合維持經濟增長創造寬鬆環境。

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貿易與發展研究計劃主任盛柳剛認為,目前中韓間有自貿區,若能跟日本間達成協議,設立中日韓自貿區,長遠來說,可轉危為機。

盛柳剛指出,中國在2001年加入世貿組織時,國內亦面臨諸多壓力,特別是農民衆多但農產品競爭力不強;但後來事實證明大部分剩餘農業人口轉移至製造業,勞動力資源得到優化配置,推動了國內製造業的發展。

他認為,此次中美貿易摩擦亦不會阻斷國內製造業技術發展,中國的自主創新已有優勢顯現,或在此過程中轉危為機。

陳甬軍認為,中國推行改革開放40年以來,此前一直較為順利,中美貿易衝突可更清楚地認識到,市場經濟有風險,貿易摩擦應被視為常態,國家可在經濟制度、金融體制、社會組織及輿論文化上全面優化,并有助加強法律、仲裁、談判人才儲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