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城抗洪交通魅力長廊」或是最佳方案

「天鴿」風災一週年,民間反應熱烈。但與去年「天鴿」發生後一段時間,居民們在自助救人、守望相助,協助駐澳解放軍及本澳民防隊伍救災的同時,強烈批評特區政府無所作為的不同,今年的反應,集中在如何加快防洪設施的設計、定案及建設等方面,紛紛舉行各種會議進行研討。與會者均希望特區政府盡快落實有效防治水患的方案,急居民所急,並表示儘管有關部門在「天鴿」風災後作出治水規劃及民防措施應對有關問題,包括擋潮閘、防洪牆、蓄水涵箱等,但至今全無落實時間表,政府要痛定思痛,加快效率,急居民所急,盡快落實治水方案。

作為澳門政治反對派「旗艦」的新澳門學社,今次也表現得頗為理性務實,不是舉行街頭活動,而是也舉辦內港社區防災集思會進行研討。從蘇嘉豪的發言可知,他是極為推崇特區政府提出的在媽閣和灣仔之間建設擋潮閘的方案的,因而指責特區政府至今仍未開始動工,並希望特區政府能定時公布相關進展,令居民安心和信任方案。

蘇嘉豪所指的方案,是由珠江水利委員會珠江水利科學研究院在《澳門內港水域水環境綜合整治方案研究》中,提出的在內港沿海築堤和在灣仔水道建設擋潮閘兩個方案並進行比較後,最終推薦的建設大型擋潮閘方案。據說,目前國家有關部委及廣東省都表示,大力積極配合澳門開展灣仔水道擋潮閘相關研究和建設工作。而特區政府也基本上接納這個方案,並已向中央呈報。

至於中央至今尚未對此方案表態,可能是鑑於其對周邊環境影響較大,而且雖然能夠抵禦海潮入侵,卻無法疏導珠海前山水道的洪水甚至是洩洪道巨大水量,反而未見其利先見其害。因而當時就有不少專家抱持懷疑的態度。

而土木及結構工程博士黃燦光前日在由街坊總會舉辦的「浸!浸!浸!內港水患何時治?」街坊講壇中,介紹其設計的《護城抗洪交通魅力長廊》,輔以設計模型強化展現其設計概念,引起不少人都高度興趣及關注。這個方案的構思是;內港一帶碼頭向外延伸作業,先在碼頭對出海面設置蓄洪箱,再把連接碼頭和蓄洪箱的水域填平,擴大土地,並加入舊城活化元素。沿現有內港一帶碼頭外緣離開碼頭十五米至二十米海上建一個海洋平台,有固定結構牆高出現,有馬路約二點五米作為護城堤壩的擋水牆,可擋「天鴿」級水位,頂層高出路面五點五米,走輕軌和作為海濱長廊,輕軌乘客可以欣賞沿岸風景。中層來回共四線行車,兩面透風,不會像開到隧道般,可解海邊和河邊新街嚴重塞車之苦。箱底為大型蓄水箱,攔截所有排出海的污水和雨水再分流到污水處理站或泵送出海。

黃燦光指出,特區政府所認定的擋潮閘方案僅具防潮功能,而他所設計的《護城抗洪交通魅力長廊》有十大功能:防洪防潮、儲水防澇、截污分流、堵截倒灌、新增車道、輕軌有路、泊車有位、休閒濱水、運動場地、活化舊城。因而可以取代政府的擋潮閘方案;並相信會比政府提出的擋潮閘方案更有效解決水患問題,開展工程時亦不會造成太大交通壓力。黃燦光又表示,實施該方案的工程不需挖掘土地,興建時不影響澳門交通,他預計整個方案興建約三至五年。他透露,已將計劃遞交政府相關部門參考,建議政府設立特定委員會研究方案。

筆者不是工程專家,但畢竟也曾接觸過城市基本建設,而且還是撰寫與城市基本建設工程總結材料的「寫手」,因而對有關城市基本建設工程的專業知識具有概念式的了解;再對上對香港東區走廊的離岸高架天橋道路一段,及廈門市環島快速道路其中一段也是離岸高架天橋道路,感悟甚深,因而對黃燦光的這個《護城抗洪交通魅力長廊》方案,具有較佳的感性認知,認為這可能是在所有方案中,最佳的一個方案。

其一、可以繞過區域合作中「利益衝突」的問題。在實踐中,雖然「區域合作」叫得震天價響,但一遇利益衝突,就扯皮不休,遲遲未能定案。即使是能夠落實貫徹,也因為利益之爭,而削弱了其合作互惠的本意。就以中央體諒澳門特區在落實「經濟適度多元發展」及避免博彩業一支獨大的政策,積極扶助中小企業的過程中,遇到缺乏土地及工源的困難,而批复在珠海的橫琴島實施「比特區還特」的優惠政策,以供澳門特區解決上述困難。但橫琴的做法卻是利用優惠政策大搞高檔商住樓宇,對實力薄弱的澳門中小企業的進入設立極高的「門檻」,因而使得國務院的優惠政策在貫徹過程中走了樣變了質,至少是本末倒置。

因此,澳珠合建擋潮閘的方案,可能也將會遭到地方利益衝突的「狙擊」,即使是澳門全面出資興建,還將會遇到許多無完無了的糾纏,包括管理權等。盡管珠海在灣仔的航運業不發達,但仍有澳門環島遊等盈利事業,可能會對擋潮閘的使用,尤其是在遇天文大潮時關閘,影響對方營業,而產生矛盾。而這個《護城抗洪交通魅力長廊》方案,在國務院確定澳門管理海域劃界之後,澳門內港對開店一段海域,已經劃歸澳門特區管理,亦即兩地的海域分界線以已經明確。因而在實施《護城抗洪交通魅力長廊》方案時,只是在澳門一側海域修建,完全不佔珠海一側海域,也就與珠海沒有關係,不會產生利益衝突。需要也須向中央申請,但從設計、興建到使用、管理,澳門特區的自主性較強,避免了那些無謂紛爭。而且,在功能上,不但可以抵禦天文大潮,而且也可阻擋前山水道傾斜的洪水,避免「澳門內港水淹是前山洩洪所致」的紛爭。

其二、可以徹底解決從媽閣經內港到關閘的交通問題。實際上,這個通道是澳門貫通南北的主要道路,汽車流量較大,而且沿途工商企業及民宅較為頻密,加重了交通負擔。雖然政府作出巨大努力,包括設立巴土專用線等,但仍是難以終極解決問題。倘是天文大潮或連續大雨襲擊,內港發生內澇式的淹水,就更是阻塞了澳門市區的一半交通流量。

而這個《護城抗洪交通魅力長廊》方案,就如香港東區走廊及廈門環島馬路,讓奔走兩側終端目的地的車輛避免進入市區,一路「無燈」地奔馳南北,可以部分地解決該區的交通堵塞問題。更重要的是,可以附帶輕軌路線。眾所周知,在輕軌選線上,曾經為第二期的內港路線發生激烈爭論,為是否興建,倘興建是以何方式——地下、地面或架空,而爭論不休。誠然,地下是城市建設的典型模式,這在新興大城市當然好辦。但澳門舊區內港一帶的土地大多是填海得來,土質鬆軟。而且街道狹窄,地下管線埋設混亂複雜,施工極為困難。就連在一馬平川的氹仔興建第一期計劃工程,都「多災多難」,延宕多年了,因而就使得政府對興建第二期計劃遲遲未能決定,甚至有人提出乾脆放棄第二期計劃的從媽閣到關閘的一段。

而這個《護城抗洪交通魅力長廊》方案,則可徹底解決該段輕軌線路的興建問題。當然,還須克服許多其他問題,包括沿途碼頭的外移等,必須以不佔用及影響珠海海域,甚至不能影響中心航道等。這些,都是必須慎重考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