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園春‧雪

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裏雪飄。望長城內外,惟餘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作者原注

原指高原,即秦晉高原。

【注釋】

沁園春‧雪‧一九六三年二月

「沁園春」:詞牌名,注釋見《沁園春•長沙》。「雪」:詞題。表明詩人是因雪起興,在詠雪中傾注著對現實的極大關注;見景生情,寄託詩人豪情壯志。這是作者「初行陝北看大雪之作」。「一九三六年二月這是作者注明的寫作時間。當時毛澤東正親率紅軍東渡黃河,開赴抗日前線。據可靠資料表明,一九三六年元月二十六日,正值大年初三,毛澤東從瓦窯堡出發,途經延川、延長,向黃河渡口開進,準備取道山西,再赴華北的抗日前線,開闢直接對日作戰的戰場。二月間,毛澤東率總部過清澗,在袁家溝駐軍達半月之久,於二十二日抵高傑村宿營,當晚遇大雪。次日早晨踏雪前進,感觸良多,大約在二月二十三日宿營時,毛澤東即揮毫寫下了這樣一首千古絕唱《沁園春•雪》。

當時,國內形勢變得更其複雜,即階級矛盾與民族矛盾相交織,一方面是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代表蔣介石及其統治集團,繼多次對紅軍「圍剿」之後,仍然繼續派重兵圍追堵截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工農紅軍。直到一九三五年年底。中央紅軍與陝北紅軍會師,持續一年之久的長征才算告一段落,所謂「長征一完結,新局面就開始」。這「新局面」是什麼呢?這就是國內總局勢和總矛盾的轉化。另一方面是中國面臨生死存亡的危機。即日本帝國主義大舉侵略.中國。自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變後,日本帝國主義侵略野心日益擴張,侵略步驟日益加快。他們利用國民黨反動派的「攘外必先安內」的宗旨,利用蔣介石的不抵抗主義和步步妥協、節節退讓的政策,對中國實行大舉進攻,于併吞東北後,又向華北入侵,企圖在短時間內滅亡中國。民族矛盾大於階級矛盾。民族的危亡迫在目前,凡屬有良知有正義感的中國人都關注這一時局的變化。中國共產黨人及其紅軍在國民黨數十萬大軍的圍追堵截的長征艱難時期早已清醒地關注到這一嚴峻的大局。於一九三五年八月一日即發表了著名的《為抗日救國吿全體同胞書》,呼籲停止內戰,一致抗日,深得各界人民的贊許。嗣後又於十一月二十八日發佈《抗日救國宣言》。同年十二月下旬黨中央在陝北瓦窯堡召開了政治局會議,通過了《關於目前形勢與黨的任務的決議》。十二月二十七日,毛澤東在黨的活動分子會議上作了《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長篇重要報告,明確指出目前形勢的基本特點,就是日本帝國主義要變中國為它的殖民地。」為了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毛澤東指出:「組織千千萬萬的民眾,調動浩浩蕩蕩的革命軍,是今天的革命向反革命進攻的需要。只有這樣的力量,才能把日本帝國主義和漢奸賣國賊打垮,這是有目共見的真理」。並信心百倍地宣告我們中華民族有同自己的敵人血戰到底的氣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光復舊物的決心,有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以上引文均見《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這便是中國共產黨人組織抗日先鋒軍,準備東渡黃河,開赴抗日前線的思想根據與理論基礎。毛澤東的統一戰線思想的形成也是基於「中日矛盾變動了全國入民大會(無產階級、農民和城市小資產階級)和共產黨的情況和政策」。(《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時期的任務》)毛澤東在回答斯諾訪問時所提的有關問題時,明確地說「如果我們的國家被人搶走了,我們也就無從談起建設共產主義的問題了。」他後來與史沫特萊的談話中也說共產黨……最關心中華民族的命運和我們的後代子孫的命運。」(以上轉引自美•特里爾著《毛澤東傳》)

由此,我們不難把握,毛澤東在此時此刻的思想要點:1.愛國主義;2.反對帝國主義;3.在反帝的大局上如何組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並在抗日大業上各顯身手。因而,一九三六年二月,毛澤東實踐他的抗日藍圖中的第一個步驟;派兵東征,準備東渡黃河,開赴抗日戰爭的最前線。他在行軍途中,初遇漫天大雪,激起昔日「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那種豪壯詩情。他登高望遠,俯瞰大地,思接千載,神遊古今,吟成這篇獨步詞壇的《沁園春•雪》。

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

祖國北方一派嚴冬景象,千里大地覆蓋著冰雪,萬里長空正揚揚灑灑飄舞著雪花。

「北國」:國之北曰北國,正如國之中稱中國,國之南稱南國一樣。這是我國古漢語中慣常用法。「千里」「萬里」都極言地域之廣,天空之大,有無盡空間範圍。這裏以靜態的「冰封」與動態的「雪飄」形象地寫出大雪彌漫時北國的「風光」。大處落墨,寥寥幾筆,概括了半個中國。在這浩莽的視野之中透露著詩人對祖國山河的愛戀。

望長城內外,惟餘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

舉目一望,只見長城的內外,從南到北,只剩下白茫茫的一片,黃河上游到下游,從西到東,頓時再看不見那奔湧的激流。

「黃河」:中國四大河流之一,曾有中華民族搖籃之稱。「惟餘」:只剩下。「莽莽」:原指草木無涯無際,或雨勢又大又密。如杜甫《對雨「莽莽天涯雨」。這裏指一片白茫茫、無邊際的雪。「頓」:頓時,立刻。頓失,一下子失去了,形容冰封時間之快。這裏也是寫實。因作者頭天在進軍途中並未見到雪。當晚在高傑村宿營後,一夜大雪,把整個大地都改變了。奔流不息的黃河居然一下子失去了原有的風姿,故曰「頓失」。

以上兩句是對「冰封」與「雪飄」的具體描寫。著一「望」字領起,有一種雄視宇內的氣度。居高臨下,在萬里雪原上只可能看見巨大的長城與黃河的輪廓,這有如我們在飛機上,在能見度範圍內所看到的大地一樣。「長城」二句,是承「雪飄」而來,正因「萬里雪飄」,故「長城內外,惟餘莽莽」,這是從範圍上、從雪勢上進一步具體渲染風雪之大。「大河」二句是承「冰封」而來,正因整個大地都「冰封」了,所以那奔流不息的黃河也「頓失滔滔」。前面「千里」「萬里」寫冰雪之大,這裏進一步抓住北國特有地貌把冰雪之大具體化。前一句寫「雪飄」,由南而北;後一句寫「冰封」,自西而東,縱橫千里的雪原,盡收眼底,更顯出「風光」的綺麗雄闊。

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

群山如銀蛇在飛舞,高原似白象在賓士,仿佛要與天老爺比個高低。

山和高原都是靜止的,但若在動觀者的視野之中,有如電影中的「搖鏡頭」,這山和高原的畫面從你眼前飛逝而過,那麼山和高原便好像動起來了。實際上是視覺在動,是掃描原野的「鏡頭」在動。因而產生了「舞」與「馳」的感覺。這裏是縱橫視線在「動」的觀察中所得的一種感受:雪下得正緊,這是從上到下「動」的視線感受:在凝神久駐之後,透過雪簾所見的山原,產生了一種「升騰」的感覺.覺得整個大地都在運動,都在升騰。這宛如坐電梯下樓,只看見樓層在向上飛騰一樣;也宛如火車從身邊開過,因車身很長,久之,你竟覺得自己在逆車而動。這在心理學上叫「錯覺」。作者捕捉住這一特殊感受,抓住這一微妙的「動感」,揮寫成了一句奇特的詩句「欲與天公試比高」。注入了一種「與天奮鬥」的超邁一切的力量。經這一寫,沉寂的靜謐的雪原,立即變得神采飛揚,生氣勃發。詩人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也就溢於言表了。

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

等到天晴日出,紅太陽映照著山原白雪,就格外豔麗動人。

「須」:等到,待到。《韓非子•外儲說左上》吳起須故人而食。」「紅裝素裹」:用以形容一個美婦,穿著白色的衣裙,披上紅色的大氅.紅白相間,豔麗異常,故曰「分外妖曉」。「分(fen奮)外」:格外,特別。

「妖嬈(rao饒)」:豔麗動人。

前面幾句從各種角度寫雪原,其氣勢,其美姿,已盡其妙。若再從現實著筆似不好深化,詩人運用奇思妙想,賦予這雪原以想像之美:當豔陽高照的時候,大地上這銀色世界被鍍上了金輝;冰封的山原在陽光照耀下,更是銀光燦爛,美不勝收了。現實的北國雪原,已探藏作者對於偉大祖國風光的愛戀,而想像的美姿,更是令人神情搖盪。由此,我們不難體察「須晴日」三字的現實內涵,那是對勝利、美好祖國未來的一種殷切憧憬。中國共產黨人不正是為了這個崇高的目標而努力奮鬥麼!

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獎雄競折腰

祖國的山河風光竟這麼美好,使得歷代多少英雄豪傑競相為她傾心和拜倒。

「嬌」:美好,可愛。多嬌,無限的美好和可「競」:爭著,搶著。「折腰」:原指鞠躬行禮,這裏引申為傾倒,欽佩之意。

下片承前面「分外妖嬈」而來,意脈連貫。由贊北國風光引起,數說「無數英雄競折腰」,把對現實自然的讚美,引向對歷史社會的沉思,嗣後又暗示出對於社會現實的哲理思考。這正是一個偉大政治家寫詩獨有的藝術風範所在。

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

可惜的是,像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宋太祖,這些歷史上的佼佼者,但他們的經濟、文化、思想不足稱道,號稱一代天驕的元朝開國之君成吉思汗,他也只知用武力征服別人。

「惜」:可惜。在詞格中稱「領字」,或叫「一字逗」。「秦皇」:秦始皇、贏政。「漢武」:漢武帝劉徹。「唐宗」:唐太宗李世民。「宋祖」:宋太祖趙匡胤。「略」:稍微。「輸」:差,欠缺。「文采文學風采,這裏包含統治者的「文治」。「風騷」:原指《詩經》、《楚辭》,因《詩經》以「風」(民歌)為主:《楚辭》以屈原《離騷》為代表,後以騷體稱楚辭。「風騷」在這裏仍然指文學才華。「天驕」:天之驕子。《漢書•匈奴傳》引匈奴王答漢武帝信南有大漢,北有強胡,胡者天之驕子也。」「只識」:只曉得。「雕」猛禽。「射大雕」:言箭術高明,勇武善射是蒙古鐵騎的特點。「只識」句,引申為,只曉得用武力來征服別人。

在「惜」的總領之下,列舉了歷代稱雄一世的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曾兒何時,這些歷史上的英雄人物,他們想把這大好河山據為己有,很可惜,他們都不配作中華大地的主人。毛澤東在這詩中批判了整個封建社會的一個側面。一部二十四史從何說起,寫詩也不允許那麼羅列歷史材料,只選取了幾個有代表性的,值得一提的歷代帝王,用輕漫的語調數說他們在「文治」與「武功」兩方面的不足和不全面。以表明這些「英雄」愧對這麼美好的中華大地。

這幾句詩,一氣呵成,選典用詞都極精到。委婉而含蓄地表達了對於歷代封建統治者的肯定中的否定,在否定中又含有惋惜之意。雖然在歷代帝王群之中,他們是值得一提的人物;但他們畢竟是封建統治者,不能代表人民大眾,也就不可能成為中華大地真正的主人。

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一切都過去了,那些所謂「英雄」都成了歷史,要數真正的英雄,只有當今無產階級革命者。

「俱往矣」:都過去了。「數」:點數。這裏有數得上,算得上的意思。「風流人物」:英俊而有才華的入物,泛指有巨大影響的傑出人物,即時代的英雄人物。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就是指歷史如長江巨浪,帶走了多少風雲一時的英雄豪傑。「今朝」:現在,當代,是無產階級叱吒風雲的時代。

【簡評】

這首詞以江山起筆,從帝王著眼,在古今關係上巧妙地找到一連結點,以論史為基點,落墨于現實世界,批判封建主義而謳歌無產階級,意境是高遠的,情致是優美的,氣勢逛博大的,通過北國的雪景,顯示出祖國江山的無限壯美,從而激發起我們熱愛祖國的豪壯之情。由景生情,升華意境,議論風生,詩作以古鑒今,歷數封建時代那些馬上得天下的佼佼者,用批判的眼光審視了他們素來所你道的所謂「文治」和「武功」,用一個「惜」字籠罩,作出了典型而有分寸的慨歎。最後落墨于對當代風流人物的讚歎,顯示出無產階級革命家的博大胸襟。

上片造景設色,既浩大又豔麗,實寫眼前所見長城內外「大河上下」,方圓數千里籠蓋無遺;「千里」「萬里」的雪原,狀之以「銀蛇」「蠟象」,授之以動感,畫面頓時生輝;凝目思忖,在濛濛飛動的雪簾的襯托之下,身與地似有「升騰」之感,於是自然產生「欲與天公試比高」的奇情,妙語天成,意趣深邃。此時,景物,情致,哲理已渾然一體了。卻句句寫設,卻又字字關情。正如劉勰所言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文心雕龍》)下片議論,上片文氣流貫而至。過渡自然巧妙,首句遙領上片狀景愛景之思,轉起下片「引」字句,仍由景起。議論癥結所在,是河山美好主人」是否堪配,由此生發議論。「惜」字開端,「俱」字收尾,融進了千年歷史,縱論古代而又落筆當今。只用「略輸」「稍遜」「只識」稍事點染,歷史英雄已顯得窘困不堪。議論風生,句句在理,極有分寸,真是一字千金。肯定與否定共存,否定在肯定之中,議論自形象出,情理在史筆中,這一層正所謂「情動而言形,理發而文見,(《文心雕龍•體性》)真是詞壇聖手,古今獨步了。最後唱出了時代最強音:「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唯有當代無產階級才能主宰時代和國家的命運,才配做這「如此多嬌」的錦繡江山的主人,這正是全詞的精粹所在。全詞寫景則雄視萬里,眾為情生,情從景出,情景交融,壯美無比;論史則涵蓋千古,議論縱橫,評古襯今,雜情滿懷。凡此種種,譜成了一曲雄豪壯美,氣蓋山河的絕世詞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