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航母艦載戰機 數批飛行員獲認證

【中新社瀋陽9月16日電】“所有的東西都是我們一點點整理出來的,目前組訓模式已經趨於完善。”回顧中國海軍艦載航空兵部隊的發展,北海艦隊航空兵某部艦載戰鬥機飛行員秦朋飛說。

2013年5月,中國海軍第一支艦載航空兵部隊在渤海灣畔正式組建,標誌著航母部隊戰鬥力建設進入新的發展階段。無論是2015年“9•3”閱兵、2017年朱日和沙場閱兵,還是2018年4月南海海域海上閱兵式,綽號“飛鯊”的殲—15艦載戰鬥機每一次亮相都備受各方關注。

海軍“功勛飛行員”徐漢軍曾是殲—15艦載戰鬥機的一名試飛員。他告訴中新社記者,試飛過程中,他們提出了很多需要改進、驗證的問題,經過一輪輪試飛試航,最終摸索出該型艦載機艦基起降的訓練方法,“試飛出一個能上艦、能作戰、能執行任務的殲—15艦載戰鬥機”。

“前面的人一點點開路,後面的人一點點學”。飛行員裴英傑表示,“邊走邊學”是中國艦載航空兵部隊的現狀。一批批飛行員不斷探索、完善中國艦載航空兵部隊的發展體系,既要在學習訓練中提昇自身能力,又要考慮為後續學員創造什麼樣的環境。

2013年7月,中國首批艦載戰鬥機飛行員和著艦指揮官通過航母資格認證。這之後,又有數批艦載戰鬥機飛行員通過了航母資格認證。目前,中國已成為世界上少數幾個具備自主培養艦載戰鬥機飛行員能力的國家。

在該部飛行員孫寶嵩看來,近年來,中國已經建立起較為成熟、完善的艦載戰鬥機飛行員教育培訓規範,這也是一個從無到有的過程。“有法有規有依據,才能從事新飛行員的培養,為艦載機飛行員規模的迅速擴大提供了很好的基礎。”

甲板上的“驚天一著”祗是開始,緊隨其後的是航母艦載機的戰鬥力建設。2017年初,遼寧艦航母編隊完成了首次遠海訓練,先後開展了建立偵察預警體系、空中攔截、對海突擊和防空反導等科目演練。艦載機實彈射擊演練成為此次訓練的一大看點。

隨後,艦載戰鬥機夜間起降取得成功。殲—15艦載戰鬥機成功在夜間進行滑躍起飛和阻攔著艦,標誌著遼寧艦艦載機具備了夜間起降技術,也被視為中國航母艦載戰鬥機的又一次技術突破。

夜間著艦是航母艦載機飛行訓練中風險系數最高的科目。黑暗中看不到參照物,祗能依靠儀表、數據,許多飛行員都曾出現對空間位置的感知錯覺。飛行員王亮認為,艦載機夜間起降好比在黑暗中寫字,祗有非常熟悉才能寫好。“無論是心理還是技術上都需要做重點準備”。

航母遠海訓練則為艦載機實兵訓練提供了重要平台。今年4月參加中央軍委在南海海域舉行的海上閱兵式後,遼寧艦航母編隊又一次赴遠海大洋開展訓練。其間,多批多架殲—15艦載戰鬥機與海軍陸基航空兵開展了“背靠背”的自由空戰訓練。“體系作戰”是這次訓練的關鍵詞之一。

孫寶嵩表示,經過多次隨艦出海訓練,艦載機的上艦數量和起落頻次有所增加,與航母的協同配合也更加順暢。“這是一個逐漸熟練的過程,也是一個提高的過程。”

目前,這些艦載戰鬥機飛行員的日常訓練重點已從艦基起降轉向戰術科目,訓練內容更加貼近實戰,多機編隊協同配合成為常態。在裴英傑眼中,“上艦”祗是一個“小目標”,培養一定的體系作戰能力才是航母編隊、艦載機應該著眼的重點。

“與發達國家的艦載航空兵相比,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飛行員徐英表示,隨著中國航母事業的不斷發展,艦載戰鬥機的平台將會增加,參加的實兵對抗演練也會越來越多。要做的事情還有很多,“前途一片光明,但需要一步步地走”。

刀尖上的舞者

中新社瀋陽9月16日電 “為什麼叫‘刀尖上的舞者’?因為風險大。航母甲板上的跑道決定了你必須精準降落。”北海艦隊航空兵某部部隊長徐漢軍對中新社記者如是說。

隨著中國航母事業的發展,艦載戰鬥機的動態也備受各方關注。初秋時節,中新社記者走進北海艦隊航空兵某部,探秘中國海軍第一支航母艦載機部隊。

2012年11月23日,殲—15艦載戰鬥機首次在中國航母遼寧艦成功著艦,尾鈎拉住的阻攔索在甲板上繪出大大的“V”字。這次特別的降落在中國航母艦載機的發展史上留下濃重一筆。僅在數年內,中國航母艦載機便實現了艦基起降。

白手起家,從零開始。這次“飛鯊”與航母的親密接觸,背後是中國艦載機飛行員的探索與實踐。

目前,中國的艦載機飛行員都是從空軍、海軍航空兵部隊擇優選拔,在原單位大多駕駛過第三代戰鬥機,飛行經驗豐富。然而,來到艦載機部隊後,他們先要適應“艦基”與“陸基”的差異。“在原單位有什麼任務,我們都是可以參加、執行的,來到這裡後卻相當于從零開始。”飛行員秦朋飛說。

飛行員劉孟濤向中新社記者舉例說,艦載戰鬥機降落時需要加大油門,以便掛索失敗後再次起飛。這被稱為“反區操作”,與普通戰鬥機的操作方式截然相反。為了駕駛航母艦載機,養成新的“肌肉記憶”是飛行員們首要攻克的難關。

駕機著艦是航母艦載戰鬥機最基本的動作。與陸上兩三千米長的機場跑道相比,航母甲板的安全降落區祗有數十米,遠海大洋更無備降機場可言。加之受複雜天氣、海況影響,航母隨波濤起伏搖擺。不難理解,為何航母艦載機著艦是世界公認的難題。

飛行員孫寶嵩仍記得,某次隨遼寧艦赴遠海訓練期間,艦載機返航時遇到海面大片雲霧,能見度極差。飛出雲層時,戰機與航母之間距離很近,對於高速飛行的殲—15艦載戰鬥機不過眨眼之間。孫寶嵩看準時機,完成一系列操作,飛機尾鈎掛住第三道阻攔索。這也是中國艦載機飛行員第一次“出雲即著艦”的經歷。

有統計顯示,航母大國艦載機80%的事故發生在著艦過程中。自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至今,某大國海軍已墜毀千餘架飛機,數百名飛行員喪生,其中絕大部分事故發生在著艦時。此前亦有中國艦載機飛行員在訓練中負傷甚至犧牲。

“風險”是說起艦載機時常提到的話題,但在這群“刀尖上的舞者”看來,更為重要的是通過嚴格要求、刻苦訓練,以及高標準、高質量地完成訓練,預防、應對可能遇到的風險。“所以我們提出了‘精準、守紀、零容忍’。”徐漢軍說。

2017年6月,史晉傑駕駛戰機成功著艦,成為“尾鈎俱樂部”的一員。“當時天氣特別好,大概距離十幾公里就可以看見航母。”看著桌上的遼寧艦模型,史晉傑回憶說,觸艦的一瞬間,心情很是激動。“這時候會有一種幸福感。第一次掛索成功了,也意味著這麼長時間的訓練、努力沒有白費。”

如今想來,孫寶嵩表示,駕機成功著艦實現了自己的人生目標,航母帶給他的震撼是“憑空想象不出來的”。但是著艦瞬間的感受,他卻“來不及體會”。“我對自己第一次著艦不是很滿意,沒有飛得很完美。”

在飛行員裴英傑看來,“上艦”祗是成為航母艦載戰鬥機飛行員邁出的第一步,在此基礎上的戰鬥力生成才是接下來的訓練重點。“我們的緊迫感還是比較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