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詩級貿易戰」不能指望三五個月解決

7月10日,美方公佈了擬對中國2000億美元輸美產品加征關稅清單。美國白宮貿易政策完全失去了理性,其霸凌主義行徑加速升級到令世人震驚的地步。為了捍衛囯家核心利益和人民群眾利益,中國不得不被迫作出必要反擊。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研究員梅新育近日撰文分析時認為,「挑起這場貿易戰,標誌著美國此前幾十年對華遏制策略的失敗,從而被迫進入一個新階段。」

美國挑起摩擦,本質是想守成霸權

這場貿易戰爆發以來,特別是最近一個多月,有一種聲音認為根源在於我方,是我方放棄韜光養晦策略,把美國從朋友逼成了敵人云云。

我們不稱霸,不追求當頭,但且不說三四十年前中國的國力狀況和國際環境下的韜光養晦策略在今天能否適用,單說美國國家安全戰略報告至少十幾年前就開始把中國定性為戰略競爭對手了,並不是到特朗普才開始的。特朗普勝選以來,我方為穩定、發展中美關係付出了巨大努力。

中美之間摩擦的本質,是守成霸權美國企圖遏制新興大國中國。數十年來,美國對華遏制戰略的中心策略,已隨形勢變化而幾度轉移;挑起這場貿易戰,標誌著美國此前幾十年對華遏制策略的失敗,從而被迫進入一個新階段。經濟競爭成為這個階段的中心策略,貿易戰是經濟競爭的最突出、最激烈表現。所以,這次美國挑起的貿易戰不是一起事件,而是一個階段。而且,這場貿易戰實際上代表著美國對中國一種比較全面的挑戰。

這場貿易戰的結果、發展走向,可能決定未來十年、幾十年,甚至更長時間國際格局的模樣。應對這場貿易戰,我們要打總體戰,而且也是持久戰,不指望這三五個月就能解決,起碼要打算持續到當前美國經濟週期這一景氣階段的結束,或是特朗普的這一個任期結束。只有做好這個起碼的打算,才能爭取較好的結果。

我認為,在可預見的未來,中美全面對抗的這種風險概率是比較低的,或者說是相當低的。當然,中國要做好防範各類極端狀況、包括最極端狀況的準備,雖然我認為出現最極端狀況的概率非常低。不錯,特朗普在國際事務方面行動表現得非常咄咄逼人,但仔細審視他的訴求,他追求的目標並不是戰略擴張,而是戰略收縮,他是在以咄咄逼人的姿勢實施戰略收縮。對此,中國需要準確把握。畢竟,行為的方式和目標,這是兩回事。

如果中國能夠把握好、處理好這個視窗期的話,可能會開創和平崛起的歷史新篇章。

白宮加徵關稅,「出走者」越來越多

中國要利用危機創造的機遇。

第一,大大提升了美國在國際社會的不確定性。在2016年競選時,特朗普就一再講,美國對外政策的行動完全可預測,這樣使得美國不能以最好條件達成交易。他如果上臺,就要讓美國的行動完全不可預測,這樣才能讓美國以最好條件達成交易。這個說法、思路,我不能說他完全錯誤。

在談判中,一方、特別是整體實力佔優勢一方若能讓對方感到一定程度的不可預測,的確能給自己的談判增添額外優勢;但他做到了極端,政策決策過度的不確定性,只能徹底消除他的信用,別的國家會考慮:費力與他談判達成協議還有什麼價值?這是一個問題。

第二個問題,美國對中興的那一刀,是這場貿易戰到目前為止中國遭受的最大損失。這一刀從短期來看美國賺了,從長期來看,恐怕是使美國高技術產業嚴重損害了自己在市場中的信譽,會促使中國這樣的受制裁國家加倍努力自主開發關鍵技術、關鍵元件,也會促使其他國家廠商努力尋求關鍵元件的非美國供應商,哪怕是能夠直接從這次事件中漁利的中興外國競爭對手也不例外。

美國對全世界開打貿易戰,戰火已經蔓延到汽車業,可能不久就會有數千億美元貿易額汽車產品被實際加征關稅;中國則在此時大幅度放寬外資政策,包括取消了在華合資汽車企業股比上限。不同國家這樣的政策組合起來,很有可能創造一個外資汽車企業,尋求在華出口導向型汽車生產專案投資大規模增長的機遇,這是值得中國產業界、中國全國招商引資部門密切關注和抓住的潛在機遇。

7月10日,美國著名電動車及能源公司特斯拉與上海簽署純電動車專案投資協議,正式把首個海外工廠落戶中國,計畫年產50萬輛,最快在明年春節後開工。特斯拉是全球智慧豪華電動車領域的開拓者和領導者,也是美國引以為傲的創新企業代表。

從哈雷摩托、中洲鐵釘,到特斯拉和芝加哥市政府,在白宮加徵關稅政策下,美國的「出走者」越來越多。

同時,我注意到這一點,在這場 貿易戰中,特朗普的一些政敵跳得比特朗普還要高,「越鬧越革命」,我認為這是一種比較巧妙的陷特朗普於泥潭、請君入甕的政治鬥爭手法。不知道特朗普是否意識到了這一點。

「上兵伐謀,其次伐交」

應對貿易戰,中國需要講策略。《孫子兵法》有雲: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在這場貿易戰中,對中國而言,「伐謀」已不可能了,對方的「謀」已成了,現在能做的策略是「伐交」。

事實上,這幾個月中國也一直在做「伐交」的工作。在這個方面,特朗普替我們外交部門把「伐交」的工作做了一半。特朗普同時向全世界貿易開戰;我真沒有想到他能做到這樣,這樣就為我們下面「伐兵」創造了一個相對良好的外部環境。在這場貿易戰的「伐兵」問題上,要注意到這樣幾點:

第一,中國要充分考慮防範應對極端狀況。中國能不能經受住衝擊?我認為,這種衝擊中國能夠經受得住。即使不考慮內需,中國向美國全部出口都被額外加征關稅,也並不意味著中國對美出口商品會全部退出市場,因為中國對美國出口的很多大宗商品在美國和全球市場佔有率特別高;美國即使額外加征關稅,也沒有合適的地方去尋找替代貨源,只有提高銷售價格。

其二,對於額外加征關稅行為,不要低估世界各國企業界應對的手法和調整的彈性。

其三,如果這場貿易戰止步于每一方500億美元的規模,那麼對雙方經濟、社會生活全局的實際影響較小,絕大多數普通民眾可做到基本無感;如果貿易戰持續加碼,如同特朗普威脅的那樣打到2500億美元、4500億美元,甚至向中國5000多億美元對.美出口全部加征關稅的話,美國經濟社會生活遭受的衝擊就會格外凸顯出來。

那時,我們還需要考慮這樣一個問題:按照美國經濟週期運行規律,在沒有大規模貿易戰幹擾的情況下,美國經濟結束當前的景氣、步入蕭條應該是在2020年前後,大規模貿易戰是否會推動蕭條提前到來並加深蕭條程度?次貸危機時中國通過「四萬億」計畫反危機,如果未來新一場美國經濟蕭條到來,屆時我們該如何反危機?

在這場貿易戰的具體「伐兵」策略方面,第一筆500億美元貿易額的加增關稅是對等的「同態復仇」,但鑒於中美經貿關係的不對稱,後面就應當是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了。

這場貿易戰怎樣才算嬴?

我們還需要關注這場貿易戰的後續影響。 .

第一,對我們經濟發展戰略的影響。這場貿易戰到現在的結果之—,是使得社會上產生很多輿論,主張我們的經濟發展戰略要更多地依靠內需等等。但我認為對中國來說,過度強調內需的發展戰略是不可持續的,對我們的製造業、實體經濟部門也是自廢武功的;對於整個世界經濟體系來說,中國過度依賴內需,同樣潛藏著顛覆性風險。

第二,我們在海外發展方面要適度控制投入力度。此前三四十年,一直是中國相對於美國國力上升,如果出現這種情況,可能導致中國國力相對美國轉向削弱,同時會助推巴望「趕超」中國的國家,這是我們必須盡力避免和防範的。

最後,這場貿易戰怎樣算輸、怎樣算贏?

我認為,既然美國發起這場貿易戰是其遏制中國策略步入新階段,那麼,不管具體周折如何,只要最終沒有打斷中國的可持續發展,中國增長速度仍然超過美國等兩方主要大國,中國在國際經濟體系中的份額仍在繼續上升,那麼,中國就贏了

(梅新育/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