擋不住畢竟西流去 臺灣青年忙登陸找未來

2008年,兩岸「大三通」正式啟動,成為兩岸關係發展中的重大進展。10年後的2018年,兩岸之間有出現了一個新的「三通」,即「通婚、通升學、通就業」。而在這新「三通」中,最熱絡也最引人矚目的,當屬臺灣青年湧現的西進登陸潮。

近日,臺灣《遠見》雜誌做的「2018臺灣民心動向調查」顯示,願意去大陸發展的民眾占42.2%,比該雜誌2月所做的同樣調查,願意到大陸發展的比例就增長了6個百分點。其中,仍以18至29歲的年輕人願意登陸占比最高,有近六成(59.8%)的年輕人願意到大陸發展。

國台辦發言人馬曉光對此曾表示,臺灣年輕人願意到大陸來發展,一點也不奇怪。這說明,海峽兩岸同胞是真正的命運共同體,日久見人心,大陸這些年的發展進步,和我們一直以來推出的有利於兩岸同胞的這些政策措施,讓越來越多的臺灣民眾感受到了我們對臺灣同胞的真情實意,也感受到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和兩岸各領域交流與合作,是對臺灣老百姓有好處的。

臺灣赴陸高校就讀人數翻倍

6月,是臺灣高校的畢業季。每年的這個時候,島內都會有各類熱門話題,而今年的話題格外特別。一張台生排隊等候廣州中山大學面試的照片登上了島內各大網站的顯著位置,臺灣高中生畢業擇校出現了新特點——「登陸熱」。

「去年請我寫推薦信申請大陸高校的學生約20人,今年一下有70多人。」臺灣知名高中——建中校長徐建國曾在接受臺灣媒體採訪時表示,近幾年申請赴大陸高校讀書的畢業生逐漸增多,今年尤其突出,前段時間他加班加點給學生寫推薦信「寫到手軟」。

事實上,與徐建國有著相似經歷的高中校長們不在少數。據臺灣媒體統計,今年至少有10所臺灣知名高中申請赴陸的畢業生數量,由去年的個位數大幅增加至30人以上。

在傳統的「綠色大本營」台南,去年台南女中申請赴大陸就讀的學生僅有2人,但今年多達20人,猛增10倍。台南一中往年赴大陸就學的學生屈指可數,今年申請人數同樣暴增,據臺灣媒體報導,該校校長為寫推薦函忙到半夜。

臺灣中部的台中一中、台中女中,申請大陸高校的學生數同樣明顯激增,且均遠勝申請歐美國家。桃園市復旦高中校長段台民向《台海》記者介紹,往年學校僅有兩三名學生申請到大陸就學,今年增加到40多名。「好多學生一口氣申請了五六所大陸高校,哪怕不是頂尖名校也要試試。學生‘吃了秤砣鐵了心’,就是要去大陸讀書。」段台民說,在與上海復旦大學的交流中,他瞭解到,原本只打算招15名台生的復旦大學今年收到了600多份台生申請,競爭空前激烈。

臺灣高中生赴陸讀大學,除了以學測成績申請免試入學外,也可直接參加大陸的高考或港澳臺聯招。於是,隨著臺灣有意赴陸讀書的高中生越來越多,一些面向台生的教育培訓機構也興盛起來。福建某教育培訓機構負責人董先生告訴記者,雖然今年的大陸高校招生已經基本結束,但他的機構目前仍有100多名台生,有的是剛在臺灣讀完高二後休學到大陸參加補習,也有的是今年參加臺灣學測後成績不理想,高中畢業後到大陸再補習一年準備參加港澳臺聯招。

大陸高校滿足臺灣青年期許

以上現象給人的感覺,似乎是大陸高校在臺灣是「一夜爆熱」。其實,大陸高校在臺灣受歡迎是多方面原因綜合作用的結果,近些年來一直在累積量變。

段台民認為,臺灣學子青睞大陸高校,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兩岸高校實力對比此消彼長,臺灣日益落於下風。「近年來,大陸頂級高校在各類國際排名中表現越來越好,而臺灣的台大、政大等卻呈下滑之勢。比如全球三大權威大學排名之一QS去年公佈的2018亞洲大學排行榜,6到10名依序是北京清華大學、上海復旦大學、香港城市大學、北京大學、香港中文大學,而臺灣最好的台大僅排第25名。在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專刊去年底公佈的2018全球最佳大學排行榜中,北京大學位列第27名、兩岸名次最佳,臺灣大學則排名198名,創下新低。」段台民說。

有臺灣媒體報導,新北市北大高中去年的升學榜單,將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列于臺灣大學之前;新北市板橋高中,學校榜單除了將歐美學校放在最前面,第二順位為上海交通大學、浙江大學,接著才是臺灣的第一志願臺灣大學。不少臺灣學者由此感歎:「原來臺灣青年學子第一志願已經不是台大了。」

臺灣競爭力論壇執行長謝明輝則表示,臺灣優秀學生搶灘大陸高校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在於大陸的就業市場廣闊,成長空間、薪資待遇都遠超臺灣。

「臺灣現在的發展狀況,明眼人都看得出來,收入16年沒漲,其實就是嚴重的倒退。」謝明輝說,「登陸熱」是人往高處走的結果,「現在資訊發達,臺灣年輕人都知道大陸發展前景廣闊,並且推出了一系列利好措施,而台當局的施政荒腔走板,讓人看不到未來,所以才會有越來越多人有緊迫感,選擇儘快‘登陸’。由此,先去大陸上學,再順勢留在大陸就業、創業,成為順理成章的選擇。」

段台民告訴記者,在與臺灣高中生接觸時,他發現愈來愈多的臺灣學生是沖著要在大陸工作而去的。「這些學生留在大陸的意念很強,,而且他們還不是台商子女或有親戚在大陸,都是跟大陸沒有淵源的,這在以前是很難想像的。」

畢業于台南一中的宋昇端今年同時獲得了臺灣大學機械系和上海復旦大學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的錄取資格,宋昇端反復思量後選擇了後者。「想跳出舒適圈,迎接新的挑戰。」宋昇端表示,之前到大陸參加科技夏令營,讓他有了到大陸讀書的念頭。「競爭會很激烈,但成長也會很快。」

「總的來說,大陸在很多方面滿足了臺灣年輕人的期許。改革開放之後,大陸高等教育水準穩步提升,不少高校甚至躋身世界高校百強行列,將臺灣高校甩在了身後。台生希望就讀大陸高校以獲得更高品質的教育。此外,大陸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發源地,在大陸求學能讓台生零距離感受大陸作為中華文化之根的魅力。大陸經濟日新月異,尤其新興產業不斷崛起,也為台生提供了更廣闊的就業平臺。另一方面,對很多臺灣學生而言,久居島內局限了視野、僵化了思維,他們一直心懷‘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的想法,而與臺灣同根同源的大陸,自然是繞不開的一站。臺灣民眾薪資水準十多年來一直停滯不前。而臺灣愈演愈烈的黨派之爭,不但經常干擾到了社會正常運轉,也侵蝕到了大學校園。於是,近年很多年輕人在高中階段便選擇了赴大陸學習。」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經濟所所長唐永紅說。

上世紀七十年代的臺灣街頭巷尾,流行過一句眾人傳誦的順口溜「來來來,來台大!去去去,去美國!」如今則已悄悄被改成「來來來,來北大!去去去,去大陸!」如果再對照網友的留言「想上建中,你必須贏過99人;想上北京大學,你必須贏過10萬人!」,不難看出兩岸學子擇校「人往高處走」的大勢所趨。

高薪與多機遇吸引台青

臺灣學子忙著登陸就讀名校,臺灣青年同樣也不落後,6月就業季開始後,紛紛尋求赴陸就業的機會。

6月,上海企業赴臺北舉辦第二屆征才見面會,公佈了818個上海的工作崗位,吸引了上萬名島內大學應屆畢業生。而據臺灣媒體調查顯示,超過七成上班族願意離台工作,大陸成為首選。「從一些資料可以看出,這些掙脫了‘台獨’意識捆綁的臺灣年輕一代,已經意識到兩岸關係不僅是政治關係,也關係到自己的生活。」謝明輝說。

「在臺灣,一般大學生畢業都只能拿22K(2.2萬新臺幣,約合人民幣4500元),即便是像台大這樣排名靠前的學校的碩士畢業生,很多人的起薪也就3萬元新臺幣(約合人民幣6000元)左右,而且很可能幾年內都不會漲。」談及年輕人在島內就業的情況,謝明輝說,在他看來,大陸的薪水更有競爭力,是臺灣年輕人願意登陸發展的主要原因。

與謝明輝看法類似,在大陸工作的台籍員工傅堯表示,如果在大陸的臺灣企業工作,臺灣青年來了以後不僅起薪比較高,比如本科生6000—7000元(人民幣,下同),碩士生8000—9000元,同時他們還可以享受外派津貼,一天在150—250元不等,一個月算下來基本都超過1萬元。「另外,我們這些臺灣籍員工2—3個月可以享受一次返台假,每次休息7到10天。這些待遇福利也是挺吸引臺灣年輕人來大陸工作的。」除了會到台資企業工作,一些臺灣年輕人也會選擇大陸企業或是跨國公司。在這些企業他們也許不會享受到外派津貼或返台假,但總體薪水要比臺灣同行業的員工高出不少。

除了薪水上的差異,兩岸為臺灣年輕人提供的機遇和成長方面的差異也讓不少臺灣年輕人更有興趣登陸。傅堯表示,自己兩年前到了大陸還是個職場新人,一切都在摸索中工作。但是兩年後因為公司要在上海發展大資料業務,就派她去上海從事分公司組建工作並被委任為負責人。「這種節奏真的太快了,要是在臺灣,恐怕五年也不一定會往上挪一挪吧。」

台青登陸創業專案五花八門

在登陸就業之外,近年來,也有大量臺灣年輕人選擇來大陸創業。截至2017年,國台辦批准的「海峽兩岸青年創業基地」共設立41處,而「海峽兩岸青年就業示範點」共設立21處。據國台辦的統計,2017年累計入駐或服務台企及團隊超過1400個,臺灣青年實習、就業或創業人數超過6000名,參加基地和示範點的交流活動者超過1.7萬名。截至今年4月,福建現有各類臺灣青年創業基地60餘家,累計吸引臺灣青年創業就業3000多人。

而臺灣青年在大陸創業成功的故事比比皆是。2017年,臺灣《商業週刊》雜誌曾對登陸的臺灣青年進行長達一年的追蹤採訪。發現前來就業創業的人,除了進軍網路、科技和軟體等一貫熱門的行業,甚至烤麵包、炸雞排、髮型師等也沒有放過,其中的成功者,甚至創建了擁有七十多間分店的快剪店和把算命做到市值千萬元人民幣的實力公司。

「創業公社臺灣驛站」是一個協助台青將創業項目在大陸落戶的孵化器,臺灣青年鄭博宇在2015年加入該團隊後,便一直幫助臺灣青年登陸創業。面對臺灣青年的登陸創業潮,他直言:「近來臺灣大環境並不理想,對於年輕人來說,良禽擇木而棲,選擇到機會多的地方發展,本來就是合理的事情。」鄭博宇表示,創業公社位於北京中關村,鄰近北京大學與北京清華大學,因此不少台生都在這裏實習,並且大多計畫在大陸做生意,而青年創業項目五花八門,其中包含電商、零售、互聯網、諮詢業或保健食品。「台青熱衷到大陸創業,主因仍在於臺灣近年經濟發展走下坡,在臺灣看不到前景,只能到大陸尋求出路。」

「不少臺灣青年已隱約感覺到,未來的方向在大陸。‘小確幸’,已經不適合臺灣青年未來的發展。我們應該更積極地擁抱大陸市場,實打實地感受大陸市場的衝擊,才能學到更多。」鄭博宇表示,臺灣青年在大陸創業正初步形成規模集聚示範效應,「青年」和「創業」已成為新一波登陸臺胞的標籤。

兩岸實力差距下的人才流動

「人才流動是正常的社會現象,面對島內‘悶’經濟和倒退的薪資水準,赴臺灣以外地區學習工作蔚然成風。大陸發展空間廣闊,兩岸文化相通,加上大陸接連出臺惠及臺胞政策措施,讓很多臺灣年輕人將‘登陸’作為逐夢築夢的優先選擇。」唐永紅表示,大陸經濟穩健發展,帶動產業求才若渴,機會多加上便利性、熟悉度等方面的優勢,自然吸引臺灣學子和「上班族」西進「練功」,累積職業資歷。

唐永紅介紹,臺灣青年人之所以越來越多地願意來大陸讀書、就業、創業和生活,根本在於島內和大陸經濟發展形勢、就業環境和政策的對比。

一方面,兩岸經濟形勢發展大相徑庭。2017年大陸經濟規模約為83萬億元,同比增長達到6.9%,臺灣經濟規模僅為3.9萬億元,增速僅有2.86%。1990年,臺灣經濟規模是廣東的10倍,而今廣東是臺灣的2.3倍。展望未來,大陸仍將保持中高速增長,2018年經濟增長預估為6.5%,而臺灣仍舊在低速徘徊,2018年預估為2.42%。經濟規模的基礎本就判若雲泥,加之增速又遠遠被拋在身後,臺灣與大陸的實力差距將越拉越大。因此,臺灣的資源和能力根本無法與大陸相提並論。根據島內行政管理機構的統計,2018年1月臺灣的整體失業率是3.63%,相對處於比較低的水準,但15-19歲青年的失業率達到11%,處於非常高的狀態。

另一方面,大陸就業環境和政策受到歡迎。臺灣經濟和青年就業形勢不理想,與島內的就業環境有非常大的關係。根據島內媒體的相關研究,臺灣經濟目前是「五缺六失」,即缺人才、缺工、缺地、缺水和缺電,政府失能、社會失序、「立院」失職、經濟失調、世代失落、臺灣失去總體目標。與此同時,大陸的「雙創」(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和政府轉變職能取得重大進展。2017年大陸日均新登記企業達到1.66萬戶,新增就業1351萬人。

更重要的是,大陸出臺了一系列惠台政策和措施。2014年,大陸提出了「三中一青」的對台政策,把目標鎖定在臺灣的中小企業、中低收入者、中南部人群以及臺灣青年族群之中。2016年,進一步提出「一代一線」政策,即青年一代和基層一線。特別是今年2月,國台辦聯合發改委發佈了31項惠及臺灣同胞和台資企業的政策措施,逐步為臺灣同胞和臺灣企業提供與大陸同胞和企業相同的待遇,加速推動了臺灣年輕人登陸的意願。

「近20年來,臺灣社會內耗嚴重,經濟幾乎沒有成長。民進黨2016年上臺後,更連累兩岸關係冰封,兩岸經貿協議擱淺,政治惡鬥更趨升級,經濟建設卻是一籌莫展,還有蔡英文當局力推的‘年金改革’、‘一例一休’等謬政的雪上加霜。相比之下,大陸發展卻日新月異,兩岸整體氣象大不同。如此這般,當然有越來越多的臺灣年輕人願意到大陸創業、就業。」謝明輝說。

目前,臺灣經濟停滯,當下臺灣青年在島內未能擁有好的發展環境,與此同時,大陸又對臺灣青年登陸學習、工作、創業給予了前所未有的支持力度,令臺灣青年身處「最好的年代」。在兩方作用下,越來越多的臺灣青年選擇登陸博一個更好的未來。2018年,惠台31條公佈後的第一個畢業季,臺灣已經掀起了最強西進潮。隨著大陸整體實力的不斷增強,在兩岸勢力此消彼長下,相信這股潮水將最終形成不可遏制的洪流。臺灣民眾也將最終認識到,大陸的發展進步,對他們來說實際上是機遇,不是威脅,更不是挑戰。也希望臺灣的年青一代能把握大陸經濟轉型和消費升級的機遇,在這片熱土上實現「從零到一」的夢想。

(司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