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電影製片廠攝影師告訴你 親歷的原子彈試爆拍攝

原子彈研製成功對新中國意義重大,楊映梅作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八一電影製片廠的攝影師,親歷了當年試爆的拍攝工作。

舊機器中找到高速攝影機

1964年接受原子彈試爆的拍攝任務時,我們特別高興,自豪之情難以言表。身為八一廠的拍攝人員,部隊所有的新武器、新裝備都見過,拍過,而原子彈爆炸的拍攝對我們來說著實還是盲區。

據專家說,原子彈爆炸瞬間的閃光,能頂上千個太陽的亮度。為控制曝光問題,我們自製了一套深淺不同的阻光鏡,並做了一系列試驗,克服了膠片曝光的難題。

據傳,美國拍第一次核子試驗,動用了上百台機器。我們家底薄,但薄有薄的辦法。我們從已退役的陳舊機器中挑選了數台,最令人興奮的是,找到了一台高速攝影機。經過改裝、整修,並反復試驗,高速攝影機的頻率達到了每秒200格左右,總算符合了要求。經過拼湊,最後投入這次拍攝的機器有十多台。

進入核子試驗場(新疆羅布泊),我們被安排在核子試驗指揮機關的駐地720兵站。作為這次核子試驗的總指揮,總參副總參謀長張愛萍專門來我們帳篷噓寒問暖,並對拍攝相關事宜做了安排和部署。

用遙控方式拍爆炸

拍爆炸不能靠近,只能用遙控方式,我們事先將攝影機安裝在選定的位置上,拍攝指令則由主控站統一下達。

在爆心附近的兩個工號裏,我們共安裝了四台機器,高速攝影機也在其中,將四台機器做了分工,鏡頭焦距、光圈、頻率做了統一的調整。膠片的感光度、鏡頭用的阻光鏡和頻率都是互相影響和制約的,不允許有半點差錯。

臨近試驗時間,全軍各科研單位在場區設置了各自的專案,其中有飛機、大炮、艦艇、坦克、車輛等,場面壯觀,臨戰氣氛濃厚。這個「露天展覽會」是落實周總理「一次試驗,全面收穫」的指示而安排的。

爆炸當天,對攝影人員的位置、任務做了分工,我的位置在720主控站外,距爆心7.2公里,主要負責拍蘑菇煙雲。

耳朵裏傳來倒計時報數,我提前兩秒打開機器,白光過後,露在外面的皮膚有很強的灼熱感,幾秒鐘後,聽到驚雷般的巨響。取景框中的火球不斷變幻,翻滾升騰,逐漸形成了蘑菇煙雲,景象蔚為壯觀。隨著圖像的變化,我用變焦鏡頭不斷切換景別。當煙雲升到一定高度,我機器中的膠片也拍完了。

拍完爆炸後,一是要在第一時間進入沾染區,搶拍破壞的現場景象,如燃燒的帳篷房屋,掀翻的飛機、大炮、火車頭等,如果回收前不拍,事後無法補救;二是要以最短時間、最快速度將安裝在機器裏的膠片轉移到安全區。

我帶著膠片,搭乘張愛萍總指揮回京彙報的專機直飛北京。八一廠政委張景華親自接機,將膠片火速運往早已準備就緒的洗印車間。在那裏,張政委通宵坐鎮現場。我緊盯著藥槽中迴圈滾動的膠片,「啊!我看到成影的蘑菇煙雲了!」大家都興奮地圍過來看。

總理到八一廠看樣片

第一次核子試驗是在周總理的直接領導和指揮下進行的。周總理非常關心拍攝的影片,多次催著要看片子。

1964年10月下旬的一天,周總理來到八一廠看樣片。當他看到火球翻滾、蘑菇煙雲升騰的鏡頭時,非常高興,連聲說「拍得好!拍得好!」並指示要很好地保管、使用這些資料,成立一個專門機構辦這件事。

1964年11月2日,在送審對外宣傳照片時,周總理親自選了4張核子試驗的照片,並批示:「底片交八一廠,各洗大、中、小相片三套準備發表。11月15日,核子試驗的電影也要搞出來。」周總理非常重視保密問題,他提出見報的照片要不要露「根」?因為可以據此推斷出相關參數。初稿出來後,周總理派專家到八一廠對鏡頭畫面逐一審核,解說詞也是總理審定的。新聞片公映後,引起強烈反響。

半年多後,又相繼進行了飛機空投和火箭運載原子彈試驗。這為我們增加了難度。在沒有測量儀器的情況下,我們利用演練的機會,將靶標刻記在三腳架上,以這種簡單有效的方法完成了拍攝任務。

完成氫彈拍攝任務

第一顆氫彈試爆工作就快來臨。對於拍攝核爆炸的宏觀場面我們已有經驗,但拍攝反映核武器殺傷威力的衝擊波、光輻射等微觀鏡頭,還有待突破。

為防止攝影膠片被射線照射,我們用小塊鉛磚,壘在機器周圍,特別是靠爆心的一面,還在鏡頭前加了鉛玻璃,並將外層壘上厚厚的沙袋,就像地堡。

拍氫彈仍以安裝在工號中的機器為主,數量有所增加。根據以往的經驗,以分段、接力的拍法,明確了每台機器的任務。拍火球仍然依靠高速攝影機,因為只有它才能滿足視覺要求。

1967年6月17日,我國第一顆氫彈試爆成功。這次拍攝收穫頗豐,不同攝像機拍到了各具特色的畫面,特別是高速機所拍鏡頭,那是肉眼看不到的。

火球、蘑菇煙雲受到好評。地堡裏的機器所拍鏡頭更受歡迎,讓我們真實地看到衝擊波摧毀飛機、艦船、大炮、坦克的過程,看到了光輻射過後帳篷燃燒、房屋夷為平地的實況。

還有一組畫面證明地形、地物有一定的防護作用。如土坎上下、涵洞裏外動物的對比圖顯示,暴露在外的受到嚴重傷害,而土坎下、涵洞裏的動物都安然無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