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結束後,美國多次圖謀分裂臺灣真相

二戰結束後,美國為適應冷戰的需要,保持其在臺灣及整個亞洲的利益,企圖把臺灣從中國分離出去。從20世紀40年代後期開始,美國炮製出一個又一個分離臺灣的論調。

策劃臺灣由「聯合國託管」

1947年臺灣爆發「二•二八」事件(注:國民黨警員在臺北打傷煙販引發的臺灣人民反專制、反獨裁、爭民主的群眾運動)後,美國感到臺灣局勢不穩。美國有關官員炮製出臺灣由「聯合國託管」的言論,開啟戰後美國分離臺灣之端倪。

1947年3月,美國駐臺北總領事館的官員向華盛頓提出建議,稱目前臺灣在「法律上」還是日本的一部分,應以聯合國名義進行直接干涉。與此同時,美國一些人士還極力支持「台獨」分子拋出主張「臺灣由聯合國託管,爭取公民投票自決」的所謂「臺灣問題處理意見書」。

8月,美國赴華特使魏德邁赴台進行實地調查,在報告中稱;「有跡象表明臺灣人願意接受美國監護或聯合國託管」。由於魏德邁的報告某些建議過於敏感,杜魯門決定絕密封存。但美國政界一些對臺灣心懷叵測的人,還是通過媒體把這些消息洩露了出來。臺灣剛剛歸還中國,美國就企圖將其分離出去,這引起了中國社會各界的極大憤慨,國民黨官方作出了強烈的反應,對其予以嚴厲駁斥。

1948年3月,為進一步弄清「託管運動」的來龍去脈,蔣介石特派「行政完長」孫科到臺灣進行調查。孫科一到臺灣就舉行記者招待會,公開點名讉責美國領事館及美國新聞處鼓噪的「聯合國託管臺灣」的言行。迫於壓力,美國當局不得不將美駐台副領事卡爾和臺北美國新聞處處長卡度等人撤換,「託管運動」暫告牧敗。

炮製「臺灣地位未定論」

「聯合國託管論」破產後,美國又炮製「臺灣地位未定論1948年底,國民黨在內戰中已呈敗象,美國政府認為,「一旦臺灣落入由克里姆林宮操縱的政府手中,將對美國的安全產生嚴重不利的戰略性影響」。一些重要人物開始或明或暗地向臺灣有關官員散佈「臺灣在『法律上』還不是中國領土」言論。

國民黨得知美國這一意圖後,立即作出強烈反應,蔣介石授權剛卸任的「前外交部長」王世傑在臺灣發表公開講話,嚴厲批駁這一論調。

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為美國正式提出「臺灣地位未定」及付諸行動提供了時機。美國國務卿艾奇遜提出,臺灣未來地位,可由聯合國決定。兩天後,總統杜魯門發表聲明,宣稱「臺灣未來地位的決定必須等待太平洋安全的恢復,對日和約的簽訂或經由聯合國考慮」。與此同時,命令第七艦隊入侵臺灣海峽,阻止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臺灣,並向臺北當局轉交備忘錄,要求期配合美國的行動。

9月20日,美國向聯合國大會正式拋出「臺灣地位未定論」,企圖使臺灣問題國際化。

一手導演「對日和約」問題

在「臺灣地位未定」的前提下,美國又一手導演了「對日和約」問題。

由於朝鮮戰爭爆發,美國深感中國臺灣、日本在其構築遠東地區的反共鏈條上的重要性,因此,既要分離臺灣,又必須儘快改變日本的地位,解除其被佔領狀況,於是加緊了對日和約的步伐。

在會議準備過程中,對日和約顧問杜勒斯以美國同中共在朝鮮處於交戰狀態為藉口,反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出席。但蘇聯、英國、捷克等已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則反對臺北代表出席。就這樣,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中國臺灣當局均被排斥在三藩市會議之外。

1951年6月,美英兩國起草的關於對日和約聯合聲明草案,提議:「日本放棄其對臺灣和麵列島的主權」,同時聲稱「該條約的本蔚將不決定這些島嶼的未來歸厲」。同時,兩國又商定,中國將不被列入對日和約的簽字國,而由日本和中國臺灣當局單獨簽訂一個雙邊「和約」,其有關臺灣歸屬問題的條款要與舊金山對日和約一致。

美、英兩國的這一行徑激起海峽兩岸中國人的一致讉責。7月11日,美、英公佈對日和約第二次方案,中國仍未被列入簽字國,臺灣當局即向美國提出嚴重抗議。但9月8日,美、英等49國在排除中國參加的情況下,通過了《三藩市和約》,該條約沒有明確臺灣的歸屬問題。

在這一過程中,蔣介石反對「臺灣地位未定」的態度是堅定的。即使迫於美國的壓力,中國台灣當局雖然接受了同日本「單獨媾和」的方案,並建立「外交關係」,但蔣介石始終沒有放棄一個中國的原則立場。

「臺灣海峽‘停火’提案」

1954年9月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向金門發動猛烈的炮擊。國民黨軍隊立即發炮還擊,並出動飛機、艦隻相配合。一時間,金廈海峽戰雲密佈。

第一次「台海危機」發生後,美國情報部門和智囊機構分析認為,中國大陸雖有足夠的兵力攻克沿海島嶼,但要付出巨大代價,此舉可能是中國對美國的試探性行為。因此,美國政府及軍方高層均主張「不必介入外島糾紛」。在這種情況下,美國策劃的「外島停火論」出籠了。

美國政府決定把沿海島嶼問題提交聯合國安理會,由安理會作出一項維持臺灣地區政治和領土現狀、實現停火的決議。如果這種辦法成功,那麼既可以實現停火,不捲入中國內戰,又可以朝製造「兩個中國」的方向邁進一步,而且美國可以始終不直接出面,避免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進行任何接觸,在國際事務中繼續排斥中華人民共和國。

在取得英國的支持後,美國將「停火議案」交由新西蘭在聯合國安理會上提出。

美國此舉遭到蔣介石的堅決反對。在蔣介石看來,沿海島嶼爭奪純屬中國內戰,如交安理會討論,將會危及國民黨的「法統」地位,在聯合國內出現「兩個中國」的前景;而所謂的「外島停火論」,等於要他放棄「反攻大陸」,為「兩個中國」的合法化鋪設道路。’這些都是蔣介石無法接受的,臺灣當局表達了強烈反對意見。

在安理會,由於蘇聯代表反對新西蘭提案,並提出關於制止美國侵略中國的提案,又遭到美、英拒絕。在雙方相持不下的情況下,安理會決定無限期擱置討論。這樣,美國企圖通過聯合國安理會討論「外島停火」的主張遭到挫敗。

拋出「金馬撤軍論」

當「停火」提案被無限期擱置後,美國又拋出「金馬撤軍論」,向蔣介石施加壓力,迫其從金門、馬祖等沿海島嶼撤軍,以徹底切斷臺灣與祖國大陸的聯系,從根本上消除「台海危機」,斷絕蔣介石「反攻大陸」的念頭,從根本上把臺灣從中國分離出去。

而在蔣介石眼中,守住金、馬,關係到國民黨「法統」地位和政治生命,蔣介石對美國的「金馬撤軍論」予以了堅決的抵制,雙方矛盾十分尖銳。

1955年1月18日,中國人民解放軍陸海空三軍首次聯合作戰,一舉攻克了一江山島,進逼大陳島(注:兩島均位於浙江東部沿海,國民黨軍曾盤踞於此)。蔣介石認為,丟失大陳將使台、澎門戶洞開,要求美國第七艦隊馳援大陳地區的戰鬥。

美國則極力要國民黨放棄大陳島,將兵力收縮到台、澎、金門一線。蔣介石則趁機提出以美國公開聲明把其防衛擴大到金、馬作為大陳島撤軍的交換條件。為使國民黨迅速從大陳島撤退,艾森豪作了私下承諾。這樣,在美國的協助下,國民黨軍於2月12日撤退完畢。

國民黨從大陳島撤軍後,金門、馬祖問題馬上凸顯出來了,「金門撤軍論」甚囂塵上。為表示其死守金馬的決心,蔣介石和宋美齡以及蔣經國、蔣緯國都親自前往金門視察,給金門守軍打氣。蔣介石還明確表示,不管有沒有美國的幫助,他都要防守金馬。蔣介石在金馬撤軍問題上唯不妥協的態度,使得美國無可奈何。

再次宣場「金馬撤軍論」

為打擊美國和蔣介石集團的囂張氣焰和武裝挑釁,擊破美國「劃峽而治」的陰謀,1958年8月2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駐閩部隊萬炮齊發,炮擊金門、馬祖,第二次「台海危機」爆發。美國老調重彈激宣揚「金馬撤軍論」。

9月17日,美國國務卿杜勒斯就台海緊張局勢提出:雙方停火,找出和平解決的辦法。30日,杜勒斯在記者招待會上公開聲稱:國民黨當局應該從金馬撤軍。這種論調再次觸動了蔣介石的最敏感的神經,雙方的矛盾日愈尖銳,甚至公開指責起來。

最後,杜勒斯不得不親自到臺灣做說服工作。最後經過妥協,美國同意「在當前情況下,金門、澎湖與臺灣、在防衛上有密切的關聯」;臺灣當局則被迫承諾恢復對大陸的手段「主要不憑藉武力」。雙方會談公報於1958年10月23聲發表。

(彭學濤、鄭瑞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