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金門供水:23年曲折路

8月5日,福建向金門供水工程正式通水,金門同胞期盼多年的願望得以實現。這個歷經23年的工程,體現了大陸方面對金門同胞福祉的關心,是「兩岸一家親」理念的生動實踐。

福建向金門地區供水,水源來自泉州市晉江流域,由山美大型水庫引水到金雞攔河閘,再至晉江市龍湖水庫(福建第二大天然淡水湖),經龍湖抽水泵站輸水至圍頭村入海點,經海底輸水管道(16.052公里)輸送到金門海岸。輸水線路總長約28公里,設計流量3.4萬立方米/日,工程總投資3.88億元人民幣。

向金門供水是一個三萬噸的水利工程,相當於鄉鎮小水廠,投資、技術、施工都不是問題。然而這個有益於金門同胞的民生小工程項目,卻歷經23年、經過許多曲折。作為該項目主要參與者和親歷者,筆者親嘗艱辛,感慨萬千。

莊嚴一諾 部省決策指引

金門縣位於福建南部海域,因地理位置特殊,水資源貧乏,從福建大陸供水金門是解決該地區缺水問題的有效途徑。1995年,金門縣政府請求從福建大陸供水。當年3月22日,「世界水日、中國水周」活動大會在福州市舉行,在國家水利部部長、福建省省長、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的認可和見證下,福建省水利水電廳許下了「大陸向金馬地區供水」的莊嚴承諾。

中央領導十分重視大陸向金馬地區供水工作,就供水的工作方針、供水原則、政策要求都作出了重要指示。「大陸向金門供水運作起來涉及兩岸關係的大問題」;「向金馬供水,將能增強金門和馬祖民眾對祖國大陸感情和向心力,使兩岸關係更為密切」,並確定了「不急不躁、低調處理」和「把握時機、逐項突破」的供水原則。全國政協委員視察了金門供水前期工作,國台辦、水利部主要領導親臨指導這一工程項目。1995年3月下旬,時任水利部部長鈕茂生一行來閩落實中央對台工作八項主張,實地考察閩東南沿海,並指示「加快供水金馬規劃設計前期工作,具備開工條件」。同時採取了先「三島」通水,後兩岸通水的策略。國家發改委、財政部派出有關領導參加我們組團的赴台交流和金門考察。2002年5月,國台辦、交通部、公安部、外經貿部組成聯合調研組,在福州召開省直和中央駐閩相關部門16個單位的專題會議,徵求兩岸通水、通郵、通航、通商的意見建議。

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工作期間曾分管對台工作,他高度重視大陸向金馬地區供水,經常聽取省水利廳、省台辦專案彙報,親自謀劃、精心指導金馬地區供水工作重點和佈局。1997年2月17日,他在專門聽取省水利廳關於金門、馬祖供水問題的彙報時指出:「向金馬供水是一件對促進兩岸關係有建設性意義的好事,是福建諸多對台優勢中的一項很獨特的優勢,下一步要根據形勢,繼續做下去。」 1997年7月18日,他親自帶領我們一行到北京彙報金馬供水前期工作情況。他指出,向金馬供水是一件政治性、政策性和策略性很強的工作。省委、省政府對此項工作高度重視,要求省水利廳研究具體方案,做好前期工作,並召開省委專題會議,明確供水指導思想和工作策略,制訂「三優一依」(優先供水、優質供水、優價供水、依法供水)特殊政策。

我們始終把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指示精神貫徹落實到供水金馬工作的全過程,從1995年到2013年,先後五次到國台辦、七次到水利部進行專項報告,中央都有明確的指示。我們在不斷探索和推進中,切實做到一切重要工作、重要事項都能準確地把握中央對台工作相關政策,做到件件有請示,事事有立案,工作有預案,事後有報告。在宣傳輿論方面,我們堅持多做少說,先做後說,或只做不說。我們的工作得到部省有關領導的充分肯定和臺灣同胞一致讚譽。

不辭艱難 省廳主動推進

在表示「幫助儘快解決金門民眾用水問題」的次月,1995年4月23日,省水利水電廳就成立了金馬供水規劃領導小組(我任組長一直到2004年,後轉為小組顧問到2013年)。水利廳九任黨組書記廳長高度重視此項工作,把它作為兩岸交流大平臺和水利建設著力點來抓,挑選政治覺悟和政策水準高、業務素質好的十多位同志分別組成對外聯絡組、技術業務組。20多年來我們工作團隊始終保持穩定,樂於為臺灣同胞排憂解難,更有一種責任和擔當精神,省水利廳總工程師、科外處、省水電設計院、省供水公司等部門和單位齊心合力,積極作為,確保此項工作始終沿著既定的方向不斷推進。

「福建水利突破口在閩東南,閩東南突破口在供水,供水突破口在金門」「福建要成為全國水利系統對台工作的橋樑和視窗」。遵循國家水利部這一明確指示,我們把向金馬供水作為「水利一號」工程,舉全廳之力推進。

萬事開頭難。向金門供水工程,要找誰談?怎麼談?到哪里談?談些什麼?當時兩岸隔絕日久,政治對立,制度不同,交流管道缺乏,交往存在風險,我們對台工作經驗不多,水利廳內外對兩岸通水也有不少雜音。但我們秉持堅定政治信念和勇於開拓精神,採取誠交朋友和潛心運作的有效工作辦法。利用各種機會和各種方式廣交深交「四方」朋友,包括懇談會、交流會、研討會、對話會、參訪團、考察組等,結交了臺灣方面專家學者、知名人士、民意代表、金門鄉親和臺灣官員及新聞媒體,有力有效地促進兩岸通水按既定方向發展。特別是我們打破常規接待級別,不搞論資排輩,重視媒體力量,發揮獨特優勢取得了很好效果。

另一方面,我們始終堅持誠心,不僅到臺灣相關部門、金門縣政府、縣議會、縣工務局和縣自來水廠、水庫泵站、水產養殖場,還主動到小金門鄉村、到里弄社區、到養老機構、到學校幼稚園、到記者群裏交流溝通,表明大陸關心臺灣同胞金門鄉親的生活和誠意,「要不要水,要多少水,什麼時候要水,用什麼方式給水,都是金門鄉親說了算」。直到2002年12月下旬,臺灣方面有32位專家學者和相關人士來福州參加兩岸通水研討會,在會上臺灣中興工程顧問股份公司與福建省水利水電勘測設計研究院首次簽訂了「福建晉江與金門通水工程先期規劃協定」。

供水金門、馬祖,小小一個工程,卻是許多人付出了無數艱辛努力達成的。據不完全統計,1995年4月至2013年11月兩岸雙方交流商談共36次,規劃設計報告34份,臺灣方面通過多種管道提供了技術和相關資料40多份, 2013年6月21日,海協會與海基會發佈有關解決金門用水問題的贊同意見後,向金門地區供水取得了突破性進展。2015年7月20日兩岸業主單位福建省供水有限公司和金門縣自來水廠在金門進行了合同簽約,2015年10月12日在泉州晉江市舉行了福建向金門地區供水工程開工現場會,2016年10月完成我方主體工程建設,具備通水條件;2016年6月24日金門方負責的海底管道工程在晉江海域開工建設,施工人員克服水深流速快、風強浪湧大、航道船舶多、海底地形複雜、涉及敏感地帶等困難,於2017年11月26日將海底管道鋪設至金門岸上,雙方具備了「兩岸通水」的基本條件。

曲折回轉 親歷者自難忘

向金門供水經歷許多曲折艱難,主要是臺灣當局把供水民生問題政治化、複雜化。1998年4月我們從臺北飛抵金門的首訪中,臺灣方面故意設置障礙,對我們提出「三不准」(不准見記者、不准見縣長、不准看水廠),但是我們抓住赴金門訪問的難得時機,據理力爭,處理好比較複雜的情況,在眾多記者面前展開對話,解釋通水本意,贏得了金門同胞的理解和支持。次日我們一行與金門縣長官員會見時,陳水在縣長格外高興地對我說:「今天我們會面是昨天你們鬥出來的。」

臺灣政界變數很多,供水金馬專案經常出現剛有點希望又回到原點重來的情況,繞了不少圈子,走了不少彎路,付出不少代價。其間有許多難忘的記憶:1995年7月,我們成功舉行兩岸防汛抗旱救災交流技術研討會,省政府領導和省台辦主任會見了來閩參會的臺灣參訪團一行;1996年8月18日臺灣知名人士朱高正「立委」領隊,曹原彰、李炷烽一行6人展開「破冰之旅」,首次組團來我廳談金馬供水事宜;1998年4月19日-28日,大陸水資源訪問團應邀赴海基會大樓交談達成「技術先行」共識,衝破「三不」的阻擾,實現大陸官員從臺北直飛金門;2002年5月4日馬祖派船從福州馬尾運回2300噸淡水,實現兩岸運水零的突破,震撼海內外;2002年12月21日-24日在福州舉行以兩岸通水為主題的研討會,首次簽訂晉江供水金門規劃設計協議;此後雙方在晉江圍頭至金門田埔海域進行環境調查合作,開展歷時16個月的海上勘測作業;2013年1月突然出現兩岸通水線路之爭,臺灣單方面否定已達成的晉江向金門供水線路方案,18年的雙方供水研究成果遇到新的挑戰;2013年6月兩岸「兩會」第九次高層會談,「海基會與海協會發佈有關解決金門用水問題的共同意見」……所有這些,一一記錄著兩岸通水的坎坷曲折歷程。

儘管大環境不利於兩岸通水,甚至不准公開談通水,臺灣當局在金門採取建海水淡化廠、加大地下抽水等手段阻攔大陸引水措施,但是,臺灣水利部門、專家學者、友好人士、金門同胞大力支持大陸向金門馬祖供水工作。受臺灣水行政主管部門多次委託,台「水資源局」顧問小組、臺灣中興工程顧問社、臺灣巨廷工程顧問股份有限公司、臺灣自強工程顧問有限公司、臺灣大學、高雄應用科技大學、金門大學、臺灣產業服務基金會等單位來閩參訪考察交流,組織大陸官員和專家赴臺灣研討和金門考察活動,並提供相關資料、資訊和檔。在雙方共同努力下,使這一工程歷經漫長歲月、艱辛曲折,最終變為現實。

創新合作機制 提供可借鑒模式

大陸向金門供水工程,在艱難曲折中也不斷形成了創新合作機制,有力保障推進了這一兩岸民心工程的步伐。

民間發力,技術先行的探索機制。早期主要是兩岸雙方民間溝通交流,與許多臺灣同胞、金門鄉親和海內外朋友的心靈相通、情感交流對助推項目落地發揮了很大作用,民間力量,促使金門供水前期工作持續有效開展。省水利廳自1995年起就組織開展了金門供水工程的規劃編制、勘測、設計等前期工作,不斷深入推進供水跨海管線技術方案的深化。2002年以來,閩台雙方合作開展向金門地區供水先期規劃和海域環境調查以及海底鑽探等艱辛前期工作,發揮雙方專業人員的智慧和力量,適時進行成果對接,福建省水利水電勘測設計研究院和省水利規劃院先後完成向金馬地區供水規劃、專案建議書、可行性研究報告等規劃設計報告書30多個版本。技術上的先行和不斷深化為向金門地區供水工作提供了堅實的技術保障和通水信心,為兩岸通水開好局、起好步。

「兩會」確定,行政授權的商談機制。2013年6月21日海協會與海基會發佈有關解決金門用水問題的共同意見後,水利部正式行文授權福建省水利廳負責金門供水技術及商談工作,國台辦授權省台辦負責金門供水工作政策指導把關,臺灣「行政院經濟部水利署」指定金門縣政府負責金門供水的商談工作,福建向金門地區供水工作進入實質運作階段。兩岸授權單位福建省水利廳和金門縣政府、兩岸業主單位福建省供水有限公司和金門縣自來水廠分別舉行了三次工作商談、八次商務技術商談,為雙方供水合同簽約和實施提供了機制保障。

跨海建管,政策扶持的運行機制。兩岸授權單位商定,海底供水管線由金門方投資建設與運營的方式,並明確不能由兩岸以外的第三方參與海底管線的建設與經營管理,近大陸晉江側的海域和灘塗調查、勘測,管線設計、施工、巡查和檢修等,必須委託(分包)大陸企業(廠商)承辦。這樣解決了我方投資建設海底供水管線受到台方「法規」限制的難題,是兩岸工程投資建設模式的重大突破,獲得水利部、國台辦的認同。同時,經過積極向國家發改委、水利部爭取中央補助資金,形成了較為適宜的「中央資金補助70%、企業資本金20%、銀行貸款10%」的工程建設投資融資模式,考慮到工程三分之二投資由金門方面負責和優價供水的原則,兩岸業主最終達成了金門自大陸引水離岸原水價為每立方米9.86元新臺幣(按當時匯率折合人民幣2.004元)的共識,基本滿足雙方原有底線要求。

兩岸一家親,共飲一江水。我們以最大的耐心、最深的誠意和鍥而不捨的努力,在向金門地區供水工作實踐中,逐步探索、建立和完善的這些機制,為今後兩岸通電、通氣、通路等民生工程的實施提供了可行的借鑒模式。

(陳國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