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機遇 做好本澳物流業發展規劃 子悠

23日,舉世矚目的港珠澳大橋正式投入運營。國家主席習近平等國家領導人出席開通儀式,足見國家對大橋的重視程度。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韓正在大橋開通儀式上致辭時表示,習近平總書記親自出席主禮港珠澳大橋開通,充分體現黨中央對這一重大工程的高度重視,對粵港澳三地人民和廣大工程建設者的親切關懷。大橋建成開通有利於三地人員交流和經貿往來,有利於促進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有利於提升珠三角地區的綜合競爭力,對於支持香港、澳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全面推進內地與香港、澳門互利合作具有重大意義。並對港珠澳大橋的開通運營提出三點希望,強調要將大橋打造成連接粵港澳三地的民心橋、港澳融入國家發展的紐帶,以及中國橋樑走出去的靚麗名片。

澳門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崔世安於橋開通儀式上致詞指出,港珠澳大橋是中國建築工程史上的創舉,是「中國夢」騰飛的又一標誌,大橋的建成通車具有深刻的政治意義、經濟意義和社會意義,為澳門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助力「一帶一路」發展創造更有利的契機。

在政治層面來看,粵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建設的大型跨海交通工程,豐富和發展了「一國兩制」方針的理論和實踐。從工程開展之初就構建了緊密的工作機制,共同協商、解決港珠澳大橋建設過程中所出現的難題,實現從建設技術上、政策制度上的新突破。大橋正式開通後,粵港澳三地將首次實現陸路連接,三地無障礙的聯通為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創造了更堅實的基礎。

在經濟層面上來看,作為香港、澳門與珠江三角洲地區的交通平臺,港珠澳大橋可有效彌補過往陸運交通可達性的短板,推動地區間經濟的協同發展。粵港澳大灣區連接「一國」、「兩制」、三個關稅區,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港珠澳大橋建成通車對於香港、澳門和珠江三角洲西岸地區在推動經濟發展方面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從社會層面來看,澳門回歸祖國以來,與內地的交流日漸頻繁;港珠澳大橋開通,在縮短地理距離的同時,更深化了同胞血緣之情。在港珠澳大橋珠澳口岸,創新實現「合作查驗、一次放行」的通關模式,為粵澳兩地的人員往來提供便利,也為進一步探索創新通關模式做出了積極工作。

相信隨著港珠澳大橋的正式投入運營,其所對三地所產生的影響將會越來越清晰的顯示出來,並且在每一個具體行業中都會得到體現。而作為一個互聯互通的偉大工程,除卻深層次的意義,可能最先就會在交通、物流方面得以顯現其作用。

長期關注本澳物流業界發展的議員施家倫認為,大橋落成不單拉近三地往來距離,更可促進經濟、人員往來,對物流業亦能起到推動作用。雖然政府尚未公佈相關的物流貨運安排政策,但短期內應有方案出臺,建議當局多與業界溝通,建立高效、智慧型的物流系統。

施家倫表示,港珠澳大橋的落成,便利了三地的陸路交通,充分體現「一國兩制」制度優勢,有助推動粵港澳三地的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及大灣區的建設。更有助深化區域間旅遊、會展等行業的聯動合作,促進本澳經濟適度多元發展,更好地發揮本澳作為「一中心、一平臺、一基地」的定位作用。

施家倫又指出,大橋的開通為珠澳、港澳間增加陸路運輸管道,從而提升運輸效率、減少運輸成本,直接帶動澳門民生用品、航空貨物進出口及轉口物流業的發展。

雖目前政府尚未公佈有關大橋通車後,本澳物流貨運的相關具體安排。施家倫稱,據其參考大橋人工島澳門口岸管理區的相關材料得悉,該區已有物流裝卸區的土地預留,相信政府很快就會公佈未來的物流貨運具體安排。

對於本澳物流業界認為「被邊緣化」,施家倫希望政府近期能多與業界溝通,聽取意見,對他們強烈期盼的建設具規模的倉儲物流中心、在人工島實現三地間貨物互聯互通,以及實現廿四小時通關等訴求,能夠交出滿意的安排。他並建議,由於澳門的物流企業絕大部分都是中小微企,資金及人力資源都不及大型物流企業,期望政府重視它們的生存及發展空間,允許於大橋開通後參與人工島物流倉儲的經營與管理。

此外,廣州、深圳及香港的航班升降量已近飽和,澳門一直被認為有潛在條件持續發展航空物流業。許多物流界人士都希望大橋通車後,人工島澳門管理區能夠設立專門的航空貨物處理區,實現人工島物流設施與澳門國際機場在軟件、硬體及安保系統方面的連接,可以把貨物快速直接運送到機場並裝上飛機,全面提升效率。

因應特區政府銳意打造「智慧城市」的政策取向,施家倫引述不少業界人士認為,建立「智慧城市」前提須先要建立高效率的物流系統,從中減省人力密集的重複或不必要環節。建議人工島的物流設施能夠大力引入智慧科技軟硬體,打造具多功能,且靈活性較高的物流系統,以滿足未來不同顧客的需求。

可以說,港珠澳大橋的開通對於本澳物流業來說將會是一個重要的發展機遇,面對新的形式,本澳物流業應以品質和效益為中心,尋找戰略突破口,培育競爭新優勢,全面打造物流「升級版」,以轉型升級應對物流「新常態」。 而且從社會到政府都應該更加清晰的認識到物流對社會發展的基礎支撐作用。

其實,早在2011年6月,《特區政府公報》刊登行政長官批示,設立物流業發展委員會,以協助澳門特區政府制訂、推廣及推行物流業發展的政策、策略和措施。按照行政長官批示,物流業發展委員會由運輸工務司司長出任主席,成員包括交通事務局、經濟局、海關、郵政局及民政總署等政府12個部門代表,以及在物流業及相關領域被公認具卓越成就、聲望和能力的社會知名人士,人數不超過22名。委員會將就物流業發展的政策、基建規劃及相關的法規草案發表意見;協助澳門物流業提升競爭力,尤其在發展協力廠商物流、完善技術標準及優化基礎設施佈局等制定意見書。交通事務局將為委員會提供技術及行政等輔助。物流業發展委員會的成立只是特區政府推動物流業更好發展,進一步服務於本澳長遠發展的其中一個舉措。連同更早時候進行過的發展策略研究,以及與周邊內地省市所進行的合作、探討。雖然不難發現特區政府對物流業推動的決心。但是受限於澳門特殊的環境等因素,本澳的物流業在發展過程中仍面對不少的困難。基於物流業的基礎性作用,如何把握機遇部署和推進其更快、更好發展,已經不僅僅是政府的工作,更應該成為澳門業界,甚至全社會所應該共同關注的課題。

物流業是指物品從供應地向接受地的實體流動過程。將運輸、儲存、裝卸、搬運、包裝、流通加工、配送、資訊處理等基本功能根據實際需要實施有機結合的活動的集合。而且物流業還是一個新興產業,不能僅僅等同於運輸業或者倉儲業。第一,物流業是一個複合型產業。它是物流資源產業化而形成的一種複合型或聚合型產業,物流資源有運輸、倉儲、裝卸、搬運、包裝、流通加工、配送、資訊平臺等,其中運輸又包括鐵路、公路、水運、航空、管道等。這些資源產業化就形成了運輸業、倉儲業、裝卸業、包裝業、加工配送業、物流資訊業等。這些資源分散在多個領域,包括製造業、農業、流通業等。把產業化的物流資源加以整合,就形成了一種新的物流服務業。這是一種複合型產業,也可以叫聚合型產業,因為所有產業的物流資源不是簡單的疊加,而是通過優化整合,可以起到「1+1>2」的功效。第二,物流業是生產性服務業。生產性服務業是指為第一、二、三產業的實物生產和服務生產提供服務的產業。我們可以把生產區分為農業生產、工業生產和服務業生產,農業生產產出農產品,工業生產產出工業品,服務業生產產出服務產品。無論是農業生產、工業生產和服務業生產,都需要外購服務作為生產要素投入本企業的生產過程,這些外購服務就構成服務性生產資料。在國際上,一般把50%以上產品用於生產的服務部門稱為生產性服務業,50%以上產品用於消費的服務部門稱為消費性服務業。在發達國家,生產性服務業在整個服務業的比重超過60%,其發展速度也明顯快於消費性服務業,特別是金融、物流、運輸、資訊、商務服務發展最快。20世紀70年代以來,世界產業結構調整,發達國家紛紛將勞動密集型產業,特別是製造業向發展中國家轉移,而自己迅速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從而獲取經濟控制力。許多國際性大城市,在經濟全球化與區域經濟一體化過程中,從高度集中的製造業模式向高度集中的生產性服務業模式轉變,生產性服務業已成為國際大都市的一個標誌性產業。但需要說明的是,現代物流業也為消費者服務,城市裡為千家萬戶進行消費品配送就屬於這一類。

隨著經濟全球化步伐的加快,科學技術尤其是資訊技術、通訊技術的發展,跨國公司的出現所導致的本土化生產、全球採購、全球消費趨勢的加強,現代物流的發展呈現出新的特點:一是,電子物流的興起,基於網路的電子商務的迅速發展促使了電子物流(E-Logistics)的興起,可以說電子物流將是21世紀物流發展的大趨勢。二是,物流規模和物流活動的範圍進一步擴大,物流企業將向集約化與協同化發展,21世紀是一個物流全球化的時代,企業之間的競爭將十分激烈,要滿足全球化或區域化的物流服務,企業規模必須擴大形成規模效益。規模的擴大可以是企業合併,也可以是企業間的合作與聯盟。三是,物流服務的優質化和全球化,隨著消費多樣化、生產柔性化、流通高效化時代的到來,社會和客戶對物流服務的要求越來越高,物流服務的優質化是物流今後發展的重要趨勢;而隨著許多大型製造部門正在朝著把全球供應鏈條上所有的服務商統一起來的方向發展,為適應這一需要物流業也必須將服務全球化。四是,協力廠商物流的快速發展,協力廠商物流是指在物流管道中由中間商提供的服務,中間商以合同的形式在一定期限內,提供企業所需的全部或部分物流服務。

另外,物流雖然促進了經濟的發展,但是物流的發展同時也會給城市環境帶來不利的影響,如運輸工具的雜訊、污染排放、對交通的阻塞等,以及生產及生活中的廢棄物的不當處理所造成的對環境的影響。為此,21世紀對物流提出了新的要求,即綠色物流。

今後,物流業進一步的發展方向還包括:資訊化、自動化、智慧化等方向。

澳門發展亟需物流更好支持

曾有經濟專家形象地表示,物流產業乃是現代都市經濟發展的「爐火」、「加速器」。隨著區域協調發展、產業分工協作趨勢不斷增強,生產社會化、專業化程度不斷提高,現代物流業逐漸被廣泛認為是繼降低物資消耗、提高勞動生產率之後的又一個重要的利潤源泉,日趨發展成為國民經濟體系中重要的基礎性服務產業。

物流業與經濟發展息息相關,澳門在發展物流業上具有不可取代的優勢。雖然澳門處在經濟轉型時期,傳統的製造業逐年萎縮,出口量更是在配額取消後一路下滑,但是澳門的內需依然存在,博彩旅遊業大發展也帶來對物資更多和更高的要求。而未來,中央批給澳門的新城填海區還將帶來澳門城市人口的增多,內需更加擴大,沒有很好的物流配合,如何才能滿足澳門發展的需要?但是實際上呢?澳門社會上上下下都在講多元化發展,但是在實際政策、措施和資源投放上仍然是傾向於博彩、旅遊業,對物流業的重視程度根本不足夠。從世界各地的發展經驗來看,無論是發展哪種行業,物流都應該是「一馬當先」。沒有物流業提供必須的物質資料其餘的都是空談。現在,澳門的物流企業實力逐步增強,目前從事物流業的企業達300多家,但是與國內物流業發達地區相比仍有距離,澳門至今都沒有一個物流中心,無論是博彩業還是旅遊業,甚至是市民生活所需的物資配送都存在不少的制約和瓶頸。

其實,澳門物流業發展的不利因素,不單單是體現在澳門至今沒有物流中心上,按照現時的情況來看,每當颱風天氣或者跨海大橋出現中斷時,澳門半島之外的氹仔和路環就會面臨物資配送的危機,對在離島舉辦的會展商貿活動以及居民生活都會產生影響。

另外,在政策上,過往由於特區政府未能向內地爭取到足夠通關便利化,澳門物流業界在運輸通關過程中仍然要面對繁雜的手續,即使在珠澳跨境工業區進行倉儲也無法豁免;在人力資源需求上,雖然一般的配送人員能夠勉強應付需求,但是行政、倉儲操作人員則比較缺乏,而運輸司機更是面對博彩企業、公共巴士、政府部門的競爭。

發揮優勢 規劃物流業發展

曾有本澳業者指出:「澳門要真正實現更好的發展,必須對物流業有足夠的重視,並且進行科學的規劃」。而這個短中長期科學規劃,首要的就是要將澳門的物流業界團結起來,清晰瞭解現在澳門物流業的「家底」;再爭取政府的扶持,集中提供適當物流業發展所需的硬體基礎,形成物流中心;長遠來講更要不斷推廣和強化澳門的優勢,把握機遇。澳門的物流企業多但規模小,物流功能多但較低級,珠三角西部中心的區位優勢優越但輻射範圍不廣,企業之間缺乏合作,不能滿足經濟發展和自身發展的需要。所以澳門的物流業尤其要整合資源,立足於企業之間的聯合,走專業化和聯合化道路,完善物流服務體系。

處於現代社會對綠色物流的要求,在對澳門物流業進行發展規劃時,也要考慮到道路佔用的實際情況,首先要避免物流車輛湧入交通幹道而致使澳門整體的交通更加擁堵,所以物流中心能夠佈局在城市的週邊。

再者說到澳門在發展物流業上的優勢發揮,則是需要政府與業界共同努力。澳門是一個自由港和獨立關稅區,資金進出自由,奉行簡單低稅制政策。在地理位置上,澳門背靠中國內地,並與歐盟、葡語國家和國際華商組織有密切的聯繫。這些是澳門最直接的優勢。業者曾言:「澳門過往的優勢在於開放,既是兩岸聯繫的中轉樞紐,也是中國聯繫葡語國家以及海外市場的重要平臺」。所以一直以來都承擔著「轉口」的身份。而這也正是澳門物流業發展的重要支撐所在。現在隨著澳門旅遊業的發展,雖然澳門機場航線、航班日益增多,但是卻有不少原本通過澳門出口產品的內地地區卻轉而選擇香港進行中轉,甚至澳門的物流業者淪為香港物流業在澳門的代理人。這其中,根本原因就在於澳門推廣力度不夠,原本有的客源忠誠度隨著時間在慢慢消逝,所以必須持續加強澳門優勢的推廣,將以前失去的貨運客源搶回來,即使不能完全搶回來,單是能把握住珠三角西區的市場就相當不錯。

其實,除了作為內地產品出口的平臺之外,內地近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已經不僅僅是以出口為主,進口和內需消費的增長也不容忽視,這為澳門平臺角色的發揮又提供了一個新的機遇,有出有進,澳門物流業可望在此過程中大有收穫。而要把握這個機遇,除了之前所說的政府政策扶持和配合以外,澳門物流業界也應該從自身作出努力。澳門業界必須不斷調整思維,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進行企業的轉型完善才能在競爭中存留下來、發展起來。澳門的物流業也才真正有希望。

此外,正如中國物流學會常務副會長戴定一所說,物流業的核心價值就在於整合,這也是現代物流業區別與傳統的運輸、倉儲行業的主要特徵。當前,創新驅動已經成為我國物流業的重要支撐,領先物流企業通過技術創新、管理創新、模式創新、集成創新、制度創新,打造戰略競爭新優勢。所以,對企業而言,要實現物流業的發展,自身的創新能力更應該值得考慮。